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中山大學暑期詩詞

中山大學暑期詩詞

發布時間: 2021-02-23 05:03:36

1. 中華好詩詞二十所高校是哪幾所

北京大學抄,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內蒙古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共二十所高校。

2. 贊揚廣州的詩

木棉花下初成長,五羊城裡灑篇章。淘淘泛情珠江水,南國兒女竟英豪。

3. 您好,想請問一下你是中山大學的嗎我報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夏令營,據說很難,

你好,這次夏令營是針對有意報考嶺南學院推薦免試研究生的考生前來申報參加,你要確定你能夠獲得廈門大學的免試推薦資格,且成績必須優秀。因為你是生物本科,所以想獲得經濟學免試推薦資格怕是很困難吧(這是廈大那邊的事,中大這邊只負責接收你們學校推薦的免試生啦)。

附件:嶺南學院夏令營部分情況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將於2012年暑期舉辦「作育英才、服務社會——全國優秀大學生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暑期夏令營」活動。嶺南學院舉辦夏令營的目的:一是為了向全國大學生宣傳嶺南學院,推廣嶺南學院品牌,提升嶺南學院聲譽;二是吸引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報讀嶺南學院的免推薦免試研究生。
2012年夏令營活動將於2012年7月20-24日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舉行,夏令營主要活動有: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知名學者的學術講座;院長和主要學術帶頭人與夏令營營員的交流會;夏令營營員聯誼交流活動等,同時還將安排2013年嶺南學院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的選拔工作。
本次夏令營活動分為3類: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共擬招收200人(校外170人,校內30人),各大類招收名額視報名情況而定。申請工作自即日開始。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將為營員提供夏令營期間的食宿及交通費用(按火車硬座標准,廣州市本地學校學生提供市內普通交通工具的費用補貼,不提供住宿及住宿補貼)。

一、申請資格
1、校外及校內院外本科三年級在校生(2013屆畢業生)。
2、學習成績優秀,符合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接收推薦免試生的基本條件:
1) 免試碩士生要求為「985工程」高校或「211工程」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直博生要
求為「985」工程高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 英語水平良好,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成績不低於426分)
3) 專業或年級排名居前10%
4) 被擬錄的免試生必須取得所在學校的推薦免試資格且佔用推薦學校的免試生推薦
名額。
3、直博生申請人應對學術研究有濃厚的興趣,願意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的申請人應對相關學科有濃厚的興趣,願意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

二、申請材料
1、「作育英才、服務社會—中山大學嶺南學院2012年全國優秀大學生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暑期夏令營」申請表(在線填報並列印、簽字、蓋章)1份;
2、歷年在校學習成績單1份,加蓋有推薦學校的教務處公章。
3、前兩年半專業必修及專業選修課程總評成績及本專業或年級排名證明(教務部門蓋章)
4、國家英語六級考試成績、以及TOEFL成績、或GRE/GMAT成績等體現自身英語水平的證明材料復印件1份;
5、專家推薦信3封:3位副教授或以上職稱專家分別推薦,用信封密封並在封口處騎縫簽名。
6、其他有關材料復印件各1份,如獲獎證書及可提交體現本人學術水平的代表性學術論文、出版物或原創性工作成果等材料的復印件。(該部分材料不作為必須提供材料的內容,供我院審核、接收時參考)

三、申請
1、網上申報:
1) 申請人在嶺南學院夏令營申報系統填報申請信息(輸入中文姓名和18位數身份證號進入)
2) 網址為:http://www.lingnan.net/lnxly/2012/index.asp
3) 網上申報截止日期為:2012年6月20日。
2、材料提交:
1) 將網上申報結果提交後列印、簽字、蓋章,與其它申請材料一並裝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註明申請類別、姓名、所在學校及院系,並註明「夏令營申請」;
2) 以上所有材料郵寄至嶺南學院辦公室(具體地址見本通知「材料郵寄地址與咨詢」)。郵寄材料截止日期為2012年6月23日(以當地郵戳為准),逾期不再接受申請。建議以快遞方式郵寄。
3、申請類別
1) 推碩類別3個:經濟學(學術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術型)
2) 直博類別3個:經濟學(學術型)、金融學(學術型)、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學術型)
3) 申請人只能申請以上6個類別中的1個進行復試。
4、只在網上申報而未郵寄材料者,報名不予受理。
四、材料接收、審核及夏令營資格審定
1、材料接收:請申請者自行到夏令營申報系統查詢材料接收情況,因報考材料較多,不接受電話確認。
2、材料審核及夏令營資格審定:夏令營材料審核和資格審定工作由招生委員會負責。夏令營營員名單將在2012年7月5日前在報名網站上公布,未入選者,不另行通知。
五、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工作:
夏令營過程中學院將組織2013年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學術型碩士生、直博生,以及專業學位碩士生)的復試工作,面試將初步確定候選人,取得候選人資格的學生需在2012年9月份按照中山大學研究生院以及嶺南學院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相關要求再次提交相關材料,中山大學及嶺南學院將根據相關規定對考生的推薦免試資格等報考信息重新審查,學生所在學校的成績排名也將以9月份提供的前三年成績排名為准。通過審查並經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審批後方能確定錄取資格。
六、日程安排
活動日期/時間 活動內容
2012年7月20日 / 9:00-16:002012年7月20日 / 16:00-17:00 夏令營報到中大校園
2012年7月21日 / 9:00-10:202012年7月21日 / 10:30-12:002012年7月21日 / 15:00-17:002012年7月21日 / 19:00-21:00 開營儀式及集體拍照學術講座一學術講座二推免生筆試
2012年7月22日 / 9:00-10:202012年7月22日 / 10:30-12:002012年7月22日 / 15:00-17:00 專業介紹會學術講座三學術講座四
2012年7月23日 / 9:00-12:002012年7月23日 / 15:00-17:002012年7月23日 / 18:00-22:00 推免面試推免面試夏令營歡送晚宴
2012年7月24日9:00—12:00 營員離校、夏令營結束

4. 詩經 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哪裡

《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 內文
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出生於江陽(現瀘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縣古稱),死後葬於今湖北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他輔助過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時聽信讒言,被周幽王砍了頭,後來知道錯殺,做了一個金頭進行了厚葬,為了隱蔽別人盜墓,做了十二座墓葬於房縣東面。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人。獫狁(古民族)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軍反攻到太原,並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負責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獻,並在朔方築城壘。遺物有青銅器兮甲盤。湖北有尹吉甫宗廟-----建於唐朝的著名的房陵青峰區寶堂寺,瀘州有尹吉甫撫琴台遺址,山西平遙古城有尹吉甫點將台、湖北有墓和墓碑遺址。 西周宣王時,北方獫狁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侵擾甚劇。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獫狁,率軍反攻到太原而返,駐防今平遙城一帶。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載:「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曾駐兵於此。築西北兩面,俱低。」又載:「受命北伐獫狁,次師於此,增城築台,教士講武,以御戎寇,遂歿於斯。」 曾作《詩經·大雅·烝民》、《大雅·江漢》等。
編纂者
但是,究竟由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三種說法: 一說孔子刪詩。把《詩經》的編纂之功歸之於孔子一人。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 持異議者提出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時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為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樂工們先奏十五國風,再奏小雅、大雅,最後奏頌,次序和內容基本上與今本《詩經》相同,其時孔子虛齡只有八歲,可見當時《詩經》已定型。三,周代各諸侯國之間邦交往來,常常賦《詩》言志。如《左傳·定公四年》載,吳攻楚,楚敗幾亡,楚將申包胥到秦國朝廷請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為感動,賦《詩經·無衣》,表示決心相救,恢復楚國。如果當時《詩經》沒有統一的篇目,賦《詩》言志就無法進行。因此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 ,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一說王者采詩。《漢書·食貨志》曰:「孟春之月(陰歷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說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採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詁》)。《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詩經》305 篇的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和詩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時,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一帶,縱橫上千里。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的情況下,如果不是經過有目的的採集和整理,要產生這樣一部詩歌總集是不可想像的。因而采詩說是可信的。 一說周朝太師編定。今人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他在《經典常談》中指出,春秋時各國都養了一班樂工,像後世闊人家的戲班子,老闆叫太師。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要搜集本國樂歌,還要搜集別國樂歌。除了這種搜集來的歌謠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詩。又有諷詩、頌美等等的獻詩,獻詩是臣下作了獻給君上,准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附帶樂譜、唱詞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國語·魯語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今本《詩經》的《商頌》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師在十二篇基礎上刪定的。由此看來,《詩經》應當是周王朝的太師編定的。還有朱熹在《詩集傳》也說過:「詩」是「諸侯采之貢於天子」。而且在《漢書·食貨志》、《禮記·王制》、《晉語六》也有類似的記載。
後期整理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的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5. 如何看待語文基礎教學中大熱的古詩詞吟誦

這還要怎麼看待呢,實際上古今發音有很大差別
對於那些因發音變化有損音樂性的古詩詞,還是要避免吧
另外吟誦的風格和方法也有待商榷,建議真正把朗讀和音樂性結合起來,從速度、節奏等真正追求音樂之美,真正讓學生喜歡才是正確的方向

6. 大哥大姐幫幫忙!找一下下面古詩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

憫農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劍客 賈島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http://www.ishici.com/

7. 有關唐宋詩詞的文學作品都有哪些啊請推薦一些,如果能幫忙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那就更好了,謝謝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主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宋本,1959年,汪紹楹 斷句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裝全二冊,平裝全四冊
2.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修,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7月,影印光緒十四年南海孔廣陶校刊本
3. 《初學記》,[唐]徐堅等編修,司義祖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全三冊
4. 《文苑英華》[宋]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十七人編纂,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宋殘本補配明本,1966年5月第1版(1972年1月裝訂);1982年7月第2次印刷;1990年8月第3次印刷;1995年第4次印刷,全六冊,一千卷
5. 《分門纂類唐歌詩》,南宋趙孟奎編,宛委別藏本。是書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等8類,每類下又分小類,共收詩人 1353家,詩40791首。現僅存天地山川類5卷,草木蟲魚類6卷。
6.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校證》,傳為劉克庄編集,李更、陳新校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7. 《唐宋詩三千首——瀛奎律髓》,[元]方虛谷(方回)編,[清]紀曉嵐批點,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3月,據1922年掃葉山房本影印。《瀛奎律髓匯評》,[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2005年4月新1版,全三冊。《瀛奎律髓》專選唐宋五言七言律詩,共選詩人385家,詩3014首,以大家為主,兼顧各種流派,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間詩歌創作和律詩流變的輪廓,又對所選之詩及唐宋詩歌各種流派作了精要細致的分析評點。此書對後世影響甚大。李慶甲先生潛心耕耘,將清代以來品評《瀛奎律髓》的論述匯成一書,撰成《瀛奎律髓匯評》,是為研究詩史、詩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書籍。

8. 《唐詩類苑》,[明]張之象編撰,全書200卷,「詩逾數萬,人至千餘」(《凡例》)。共有39個部(大分類),1094個類(小分類)。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18個小類。實際收詩數為28067首,載錄詩人數為 1472人(除去無名氏)。該書是按題材(主題)分類的現存最大的唐詩選集。中島敏夫整理,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90—1995年,共7冊,前6冊是明萬曆刊《唐詩類苑》200卷的影印本。
9. 《類編唐詩七言絕句》。明代敖英編撰。此書專收七絕,分弔古、送別、寄贈、懷思、游覽、紀行、征戍、雜詠、道釋等15類,詩後大多有簡扼評語,為其他選本所少見。
10. 《唐人詠物詩》,又名《唐人詠物詩選》。明末清初聶先等人編撰。所選皆律、絕二體,計12卷,分天、地、水、木各類編次,又以音韻排列。
11. 《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庫全書本
12. 《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淸 聖祖玄燁 定,《四庫全書》第一千四百三十五冊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冊____集部第三百七十四至第三百七十五;清·陳邦彥等編《歷代題畫詩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13. 《詠物詩選》,清俞琰,成都古籍書店,1984年1月
14. 《古今別腸詞選》四卷,清趙式輯。陳維崧、彭孫遹、王士禎。尤侗評點。趙式,字去非,諸暨(今屬浙江)人。久困場屋,以寒士終。此書取宋代以來抒寫離情別意之詞900多首匯為一編,分調編次,卷一、卷二收小令,卷三收中調,卷四收長調。每卷卷末附以己作,共計153首。趙氏於每詞之下代擬標題,將原作之題、序一概刪削,甚失原貌,最為選家陋習。詞下間有圈點和夾注夾批,然殊乏可采。今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遺經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5. 《唐宋元明酒詞》二卷,明周履靖輯。履靖宇逸之,嘉興(今屬浙江)人。「能詩好事,與其妻桑貞白相唱和,多刊書籍以行,《夷門廣牘》卽其所編。蓋亦趙宦光、陳繼儒之流,明季所謂山人者也。」(《四庫提要·梅墟先生別錄》)此選是繼宋黃大輿《梅苑》之後另一部專題詞選,凡二卷,共收錄唐五代宋元明詞人31家描寫與酒有關之詞133首。編者並根據詞作內容增添題目,如《飲興·調酒泉子》、《南樓漫酌·調玉樓春》等等。其中間有周氏和作。是書今存金陵荊山書堂刊本、《夷門廣牘》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本。
16. 《撰辰集》四卷,清汪森輯,沈進校定。此為節序詞選,分類編排。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天穿節、春社、寒食、清明、上巳、送春、立夏、重午、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九日、立冬小春、冬至、臘和除夕等二十三個節令選錄,每類之下入選詞作不等。全書共選唐宋金元明人詞346首。卷末有沈復粲跋:「右汪晉賢《撰辰集》四卷,鈔本也。向為吾邑周梅生先生家所藏,首有晉賢名印。其書或未經刊布者,予借而錄之,間有誤字,一仍其舊雲。道光壬寅秋日山陰沈復粲識。」僅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沈復粲鈔本,南京圖書館藏。
17. 《同情集詞選》十卷,清陳鼎輯。陳鼎,字漢年,江蘇如皋人。此書自《詞綜》、《詞律》諸書選錄唐宋以來至清代康乾之世詞人小令「與己之情有同然者」391調1122首,其中所錄小令,以楊慎、李漁、許嗣隆、楊婉、范安瀾、鄧繁禎等人為多。依《歷代詩餘》體例,按詞調字數之多寡為序排列。所選詞格調不高,標舉香艷柔媚詞風,提倡溫柔敦厚之旨,寄託大雅之說,以「香草美人,風喻彌深;忠愛之忱,溢於楮墨」者為填詞止境,開常州詞派之先聲。是書嘗五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成書,今傳有守拙齋巾箱本,繕寫較精,卷首有陳鼎自序、雪訪居士序、熊璉序及黃理等二十一家題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8. 《百家詞》吳訥(輯)、林大椿(校),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3月版(上、下冊)

19. 《全唐詩》,[清]聖祖玄燁御定 彭定求、季振宜等 奉敕編,(1)康熙揚州詩局本,12函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10月,全二冊。(2)王全(即王仲聞、傅璇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1版;1979年8月第2次印刷;1985年1月第3次印刷;1990年2月第4次印刷;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平裝25冊;1999年,橫排簡體字本。(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南巡時命曹寅領銜在揚州開館編修《全唐詩》,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負責編修,僅用一年多時間, 這部多達900卷的大書就編修完成了。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當時幾乎全靠胡震亨《唐音統簽》、季振宜《唐詩》二書拼接成編。全書收詩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每人有小傳,但詩作不注出處。有康熙揚州詩局本,字大閱目,分為12函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以影印。中華書局1960年又出版了排印本,1999年又出橫排簡體字本,較便利用。這部大書完成了總匯唐詩於一書的工作,並以其特殊的權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詩歌的面貌,使此後的唐詩愛好者和研究者大獲沾益,至今不廢。不過《全唐詩》仍有遺漏、誤收、重出、注釋錯誤、小傳錯誤等不足之處。清乾隆中日本學者市河世寧(舊譯上毛河世寧)輯有《全唐詩逸》三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中華書局排印本《全唐詩》第25冊附收),補錄128人詩66首又279句。近人王重民又有《補全唐詩》、孫望有《全唐詩補逸》、童養年有《全唐詩續補遺》,共得詩近2000首,中華書局於1982年編為《全唐詩外編》二冊出版。後陳尚君又對《外編》進行校訂,並續輯《全唐詩續拾》六十卷,得詩4663首又1199句。於是合《外編》、《續拾》為《全唐詩補編》,199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此外,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華書局,2000年6月)中,尚可補唐人逸詩近千首。

附:
全唐詩稿本
[清]錢謙益(1582-1664)、季振宜(1630-1674)遞輯 屈萬里、劉兆祐 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9月初版;1986年12月第二次印行,全71冊, 「明清未刊稿匯編第二輯」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藏)
全唐詩錄
[清]徐倬(1624-1713)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全二冊,「四庫文學總集選刊」
全唐詩外編
王重民(1903-1975)、孫望(1912-)、童養年 輯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6月
全唐詩補編
陳尚君(1952-)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全三冊
增訂注釋全唐詩
陳貽焮(1924-2000)主編 陳鐵民(1938-)、彭慶生(1938-)副主編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全五冊

20. 《唐五代詞》林大椿 輯,商務印書館,1933年;輯錄唐五代詞人82家,1134首。附有校記,註明所選詞來源和作者簡歷。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據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校補斷句刊行。1957年10月北京第4印。輯錄唐五代詞作者81家、詞作1147首(一說1148首),是繼《全唐詩》之後又一次唐五代詞的大型結集。其詞采自《花間集》、《尊前集》、《金奩集》 和《全唐詩》中的附詞,雖選擇尚不甚精當,但搜羅已頗具規模。不過未收敦煌詞,則是一大憾事。書中以人編次,唐詞按作者的時代先後為序,打破了《全唐詩》等斷代總集以帝王居首、女流方外殿後的傳統慣例。卷末附有簡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偽的考辨、各家重見和字句異同的校勘、宋人詩話有關作家作品的一些遺聞軼事。
21. 《全唐五代詞》,張璋、黃畲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收詞達2500多篇,頗為豐富,且於各詞後兼采詞評,也很特殊。此書的缺憾,一是不於詩詞之分沒有嚴格的取捨標准,只要有一種書作詞收入者,即視為詞入編;二是各詞所注出處,不分主次先後,許多出處太晚,敦煌詞幾乎全據王、任、饒三家書轉引;三是不甚注意作品真偽的辨別,於後人改唐詩或樂府為詞者,不作辨析,偽作亦收入很多,仙鬼詞中不少是宋、元明人所作。這些問題,顯然影響了全書的學術質量。
22. 《全唐五代詞》,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全二冊。據唐時詞樂實際,分為正、副兩編,正編收錄曲子詞,以唐宋詞集收錄和唐宋典籍有明確指認者為限;副編收錄屬詩屬詞尚有爭議的作品,並明確了幾條標准,這就確保了全書的編纂質量。同時,又很注意盡量利用第一手的文獻,講究用書版本,以求錄文可信,對有爭議、互見的作品作了認真考訂。盡管細節方面還有些可議之處(如仍沿襲了一些明清詞籍的誤說、有同題之作因出典不同而分收正、副編,小傳也稍有可補處),本書在處理極難措置的問題上均較前此諸書更為精密審慎,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23.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編纂《全宋詩》。傅璇琮、孫欽善、倪其心、陳新、許逸民主編。全書72冊。初步統計收作者9079人,詩247183首,殘詩5983句(聯),存目323首(句)。宋代立國比唐代長二十多年,但存世文獻的數量,則數倍於唐代。宋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也超過唐代四到五倍。唐代存詩在1000首以上的只有3人,宋代估計在百人以上。宋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錯收誤錄非常嚴重。同時,宋詩編錄和研究的情況,比唐詩要差很多。全部唐詩的編錄,可以追溯到南宋,明清之際幾代人作了持續的努力,才有《全唐詩》的出現。即便如此,《全唐詩》的缺收和誤錄,都有數千例,小傳更是在在多誤。《全宋詩》是篳路藍縷的工作,稍微近似一些的書只有厲鶚《宋詩紀事》和陸心源的《補遺》,沒有依憑,難度可以想見。《全宋詩》首次完成了宋一代詩歌的全面結纂,為有文集的作者補充了大量集外詩,對9000多位無集作者作了詩作的首次匯集,並且對所有宋人別集中的詩歌作了認真校理,一般都曾利用了傳世的主要善本,作了全面的校勘。各集整理都有文本交待,且一律保存別集原編的先後次第,從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集的信息,如北宋諸集中詩,分古近體後大致保存了作品先後寫作的次第,對學者考定作品系年和寫作動機,是極重要的線索。《全宋詩》對所有散見作品都說明了文獻來源,為近萬名作者作了生平勾勒,並說明依憑,雖不完備,已很可貴,因為其中絕大部分作者此前沒有任何研究基礎可言。對部分作品的作者歸屬、真偽歧異、題序及本文有顯著別本等情況,有所考按和甄辨。
24. 《全宋詞》,唐圭璋編,王仲聞修訂,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全五冊。194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線裝本300卷附2卷。建國後中華書局再版時,由王仲聞(學初)重行校訂增補,抽換大量底本,並增補詞人240餘家,詞1400餘首。全書共收詞人1330家,詞作約2萬首。王氏還重考詞人行實,改寫小傳,引書達350餘種。後又續有修訂補正,寫成《訂補附記》。第一次修訂本1965年6月出版。1979年重印時附上唐圭璋《訂補續記》。王仲聞是王國維之子,家學淵源,諳於宋代文史,對宋人筆記了如指掌。《全宋詞》校補畢,唐圭璋曾建議改題「唐圭璋、王仲聞輯」。
別集

25. 《中國歷代詩人選集》(40冊),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1年
26. 《曲江集》劉斯翰校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27. 《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八冊)詹鍈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28. 《杜詩詳注》(五冊)[清]仇兆鰲,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3次印刷;1995年4月第4次印刷,「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29. 《王維集校注》(四冊)陳鐵民,中華書局,1997年8月
30. 《王維詩集箋注》楊文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1. 《孟浩然詩集箋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32. 《高適集校注》孫欽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33. 《岑參集校注》陳鐵民、侯忠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34. 《李頎詩評注》劉寶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5. 《韓愈全集校注》(五冊)屈守元﹑常思春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36. 《白居易集箋校》(六冊)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37. 《柳宗元詩箋釋》王國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8. 《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39. 《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二冊)陶敏,嶽麓書社,2003年11月
40. 《李商隱詩歌集解》(五冊)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41. 《溫飛卿詩集箋注》[清]曾益注、顧予咸補注、[清]顧嗣立續注,王國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8年3月新1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42. 《李賀詩集》葉蔥奇疏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43. 《王荊公詩注補箋》李之亮,巴蜀書社,2002年1月
44. 《蘇軾詩集》(八冊)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次印刷,「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45. 《黃庭堅詩集注》(五冊)劉尚榮校點,中華書局,2003年5月
46. 《陸游集》(五冊),中華書局,1976年11月第1版;1977年5月第2次印刷

47. 《韋庄集箋注》聶安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 《韋庄詩詞箋注》齊濤,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9. 《李煜李璟詞》詹安泰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50. 《歐陽修詞箋注》黃畲,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51. 《樂章集校注》薛瑞生,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52. 《東坡詞編年箋證》薛瑞生,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3. 《秦觀集編年校注》周義敢、程自信、周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7月
54. 《清真集校注》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55.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聞,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56. 李清照集箋注 徐培均箋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姜白石詞編年箋注》夏承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58. 《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本)鄧廣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59. 《李白詩歌賞析集》裴斐主編,巴蜀書社,1988年2月
60. 《杜詩鑒賞》夏松涼,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61. 《李賀詩歌賞析》梁超然選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62. 《李煜、李清照詞詳解》靳極蒼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8月

63. 《柳永詞賞析集》謝桃坊主編,巴蜀書社,1987年7月
64. 柳永詞選評 謝桃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柳永集 孫光貴,徐靜校注 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66.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陶然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唐宋詩詞名家精品類編」
67. 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 高麗華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唐宋詩詞名家精品類編」
68. 壯歲族旗擁萬夫:辛棄疾 鄧紅梅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69. 《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編輯出版,1986年4月
70. 《周邦彥詞賞析》錢鴻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71. 《辛棄疾詞鑒賞》齊魯書社編輯出版,1986年12月
72. 《陸游詩歌賞析》段曉華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 晏殊詞新釋輯評 劉揚忠編著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74. 李清照詞新釋輯評 陳祖美編著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75. 王安石詩文選評 高克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6. 黃庭堅詩詞文選評 黃寶華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 秦觀詩詞文選評 徐培均,羅立剛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8. 周邦彥詞選評 劉揚忠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9. 李清照詞選評 陳祖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陸游詩詞選評 蔡義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1. 辛棄疾詞選評 施議對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 辛棄疾詞選 朱德才選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選集(今人分類)

83. 《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潘百齊編著,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1474 頁 。分55部,大體按自然、人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為序排列,下分222門(僅名勝部就有33門),門下再分1175類(僅花卉門就有100類)。共收入418位唐代詩人的詩篇2706首,基本薈萃了全唐詩的精華。全部按類鑒賞,以一篇鑒賞文章統攝一至數類詩。
84. 《全宋詞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潘百齊編著,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85. 《古詩類編》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集體編纂,胡光舟、周滿江主編,張明非等編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王運熙序。全四冊。參酌古代類書的類目,根據今人的要求,除蕪去雜,刪繁就簡,間立新類,變通體例,釐定為22大類,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園、四時寒暑、歲時節序、花草果木(一、二)、飛禽走獸、鱗介蟲魚、宮觀樓台、器用飲食、文學藝術、百工農商、古今人物、戰爭軍旅、憂國傷時、民生疾苦、羈旅行役、交遊贈答、抒懷言志、愛情家庭、詠史懷古等;下分334細目,共編入各種體裁和題材的詩歌2730餘首,上起《詩經》下迄清末。
86. 《全唐詩精華》,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選詩約6000首,厘為30大類,是近些年來所出的分類最多的唐詩選本,分類法參照明代張之象編撰《唐詩類苑》。
87. 《唐人絕句類選》,周本淳選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88. 《唐人詠物詩評注》劉永濟,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年
89. 《唐人送別詩選》,王定祥等選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90. 《離別在今宵:唐人送別詩100首》,白曉朗、黃林妹評注,1991年9月
91. 《新編唐詩三百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將所選333首詩歸為10類。
92. 《盛唐邊塞詩評》,漆緒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3. 《唐代邊塞詩選注》,胡大浚主編,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0年?)
94. 《唐代邊塞詩選注》,孫全民,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9月
95. 《中國詩歌寶庫·唐詩選》(上下冊),趙昌平,上海書店,1993年8月
96. 《中國詩歌寶庫·宋詩選》,陳達凱,上海書店,1993年8月
97. 《新編宋詩三百首》,吳在慶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將所選339首詩歸為9類。
98. 《唐詩分類研究》,張浩遜,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99. 《唐風宋韻新吟》陳晉編,萬卷出版公司(前遼寧畫報出版社),2005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此書收集了一些以思想旨趣見重的唐宋詩詞,並把所選入的作品分為時令、山水、勞動、感悟、情誼、品格、政治、友鄰八篇。多數篇目下,又劃出若干專題類別。在這些詩詞的介紹中還添加了閱讀導讀與感悟文字,為讀者欣賞唐宋詩詞提供了借鑒。本書的編選工作,從選目、編排、前言到導語、會心一悟文字以及注釋,歷時半年,共易十四稿。

8. 關於中山大學古代文學的介紹,越詳細越好,賞分一百。

古代文學課程的歷史與中山大學的歷史同步,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建廣東大學即設有「中國文學部」,「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中國文學部」的主幹課程。1926年廣東大學改名中山大學後,「中國文學部」也易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從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該課程從設立發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
中國戲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國影響力的課程,前輩學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藝術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廂記》研究等,都在戲曲研究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王季思先生主編《中國戲曲選》至今仍是許多高校採用的戲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還受教育部委託舉辦全國戲曲史研究進修班,為全國高校培養了一批戲曲教學師資,此後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的進修教師和學生到本校學習戲曲史。他主編的《全元戲曲》(12卷)先後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項。黃天驥、吳國欽、歐陽光、康保成、羅斯寧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個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少有的戲曲研究與教學群體,實力居全國前列。
古代文學課程初期以中國文學批評史馳名,國內最早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作者陳中凡先生即在 1925-1926年間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即是與課程教學同步編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國文學批評》出版,至今仍是相當有影響的著作。20世紀60年代,黃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國文學批評簡史》,這是解放後直至80年代之間僅有的兩種批評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龍》研究和古代詞論研究,在全國學術界影響頗大。本課程方向目前在編在崗的教授三名,課程負責人吳承學教授是全國中青年學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譽為國內文體學研究的代表人物。孫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國古代文論學術界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者。
本學科教師在解放後各個時期都站在全國高校教學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編、容庚、吳重翰先生參加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大學教材公開出版,是我國解放後最早出版的中國文學史教科書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與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幾十年風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編的《中國戲曲選》至今仍是許多高校採用的戲曲史教材;在世紀之交,黃天驥教授作為分卷主編參與袁行霈教授主編的新《中國文學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響最大的教材。(本系歐陽光、董上德老師也參加編撰)
古代文學課程以堅固的學科建設為基礎。本學科為國家首批博士點,首批全國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經過長期而精心的課程建設,我系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成為全國古代文學史教學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一批重點課程。在2000年廣東省優秀課程的評審中,本課程成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學省級優秀(A級)課程。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從「文科基地建設」的需要出發,著眼於改革教學內容與調整課程結構,把本科生、研究生課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慮,建立並完善了新的課程體系。其基本內容是以《中國文學史》教材為依據,把「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按時代先後分為先秦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加上一門《中國文學批評史》,共5門專業基礎課,再配以高質量的系列選修課及創作實踐課,形成「專家、專著、專史、專論」四大研究系列課程和「創作實踐系列課程」互相支撐的課程新體系。在基本梳理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將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專題的理論研究結合起來,使本體系既具備深厚扎實的文學史研究基礎知識網路,又以一些研究型、專題型課程的開設,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賦予傳統課程以當代意義。
「專家」方面的選修課程有——《先秦諸子研究》、《李白研究》、《蘇軾研究》等;
「專著」方面的選修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典籍選讀》、《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文獻學》、《詩經導讀》、《史記研究》、《文心雕龍研究》、《紅樓夢研究》等。 「專史」方面的選修課程有——《中國詞學批評史》、《古代詩詞發凡》、《唐名家詩導讀》、《宋名家詩導讀》、《唐宋名家詞導讀》、《晚明小品研究》、《中國戲曲史》、《古代小說史》、《儺戲藝術源流》等;
「專論」方面的選修課程有——《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古代詩詞理論》、《唐宋詞學研究》、《唐詩研究》、《詞史專題研究》、《文言小說研究》、《宋元詩社與書會研究》、《戲曲文化概論》、《宋詩與宋詩學研究》、《明末清初詩論研究》等。
「創作實踐課」的課程有——《詩詞創作》、《散曲創作與鑒賞》、《詩詞創作大賽》、《戲曲觀摩與話劇創作》等。

9. 有一首《在路上》的詩詞,誰能告訴我全文嗎,急求,萬分感謝

找到一首類似的描寫「在路上」的勵志作品,供參考:

路有多長
文/李者也回
壯歲當覽千山景,登臨答直至峰之頂。
欲成大業必相拼,奮力而前不可等。
汗有多咸路應知,路有多長腳最懂。
功若用到至深處,高嶂不過一低嶺。
【注】河南大學,校區之一位於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始建於1912年,林伯襄在清代開封國家貢院舊址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其後歷經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中州大學、省立河南大學、國立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學院、開封師范、河南師范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10. 中華好詩詞20隻高校戰隊有誰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內蒙古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回交通大答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河北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共二十所高校。

熱點內容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