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師德故事
⑴ 師德師風的名人名言
師德師風的名人名言
1、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忘我工作。
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既有苦,也有樂。
3、教師的天職在勇於探索教育。
4、要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
5、感人肺腑的談話,能醫治學生心靈的創傷。
6、嚴是愛,松是害。
7、語言作為工作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於騎士的重要;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在於作為騎士的教師駕馭駿馬的能力高低。
8、在集體中,要盡可能多地要求每位同學,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每位同學,讓每位同學對自己都有信心。
9、當你埋怨學生太笨的時候,你也該自問:什麼叫誨人不倦。
10、愚蠢的教師只會傳授真理,聰明的教師應教學生發現真理。
11、教師要融於師生的相互理解中。
12、差生身上應更多體現著老師的愛。
13、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是老師。
14、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15、堅持啟發式,避免注入式。
16、教學相長,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學到很多。
17、教師施愛宜在嚴愛與寬愛之間。
18、有人把教師比喻成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我認為只有此時,我們才真正擁有了一切。
19、認認真真工作,老老實實做人。
20、教師是學生的鏡子。
⑵ 關於忍耐的名人事例
1、唐宣宗李忱
經歷「千岩萬壑不辭勞」的艱險後,終將飛珠濺玉、石破天驚。公元846年,深諳權謀、忍辱負重的李忱果然在太監們的擁戴下,從侄兒手中奪過大位,成為唐宣宗,時年37歲。
由於他長期在民間閱世讀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節儉,虛懷納諫,頗有作為,號稱「大中之治」。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終於忍而後發,擺脫了曾經的屈辱,並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可見要做大事,要成大事,關鍵在於一個「忍」字。
2、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於是出兵攻打越國。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
吳軍看得出神,越軍趁機襲擊吳軍,吳軍戰敗,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吳王闔閭-撤軍,軍隊退至七里,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訴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
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馬准備攻打越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在吳國未發兵之前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不聽繼續發兵。夫差聽說之後,派遣全部精銳攻打越軍,在夫椒擊敗越軍。勾踐僅以五千兵退守於會稽。吳軍追而圍之。
勾踐被困會稽,嘆氣說:「吾終於此乎?」文種說:「湯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越國向吳國求和,夫差不許。勾踐聽從大夫文種意見,以美女寶器獻於吳國太宰伯嚭,伯嚭向吳王夫差求情,伍子胥勸阻,夫差不聽,赦免越國,罷兵回國。
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時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踐在自己的屋裡掛了一隻苦膽,每頓飯都要嘗嘗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他身著粗布,頓頓糲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種。
勾踐夫人帶領婦女養蠶織布,發展生產。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激勵了全國上下齊心努力,奮發圖強,早日滅吳雪恥。
勾踐又採用大臣建議,賄賂吳王,麻痹對方;收購吳國糧食,使之糧庫空虛;贈送木料,耗費吳國人力物力興建宮殿;散布謠言,離間吳國君臣,施用美人計,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問政事,殺害伍子胥。
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越王於是派遺善於水性的水軍二千人,訓練有素的戰士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核心近衛軍六千人,技術型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
勾踐乘機伐吳,擊敗吳軍,殺吳太子。吳王夫差緊急回國,越國自覺無力滅吳,迫使吳國求和。前478年,越國再度率領大軍攻打吳國,並圍困吳國都城長達三年之久,徹底打敗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
3、司馬懿:最成功的忍者
在《三國》中司馬懿被評為「忍者之王」。司馬懿,是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為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託孤,委以重任。他「隱忍」五十年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在到七十多歲才執掌大權,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
4、孫權:最睿智的忍者
一個文弱的少年,憑著一隅江東,能三分天下,靠的就是一個「忍」,贏得赤壁之戰後,孫權已賺得缽滿盆滿,三國局勢已見雛形。但此時劉備崛起,為了牽制劉備,孫權卻彎下了腰,屈膝奉承曹操。
孫權還是為了保全吳地,牽制劉備。在東吳百姓都掩面覺得丟人的情況下,孫權依然拉下老臉,繼續向曹丕稱臣。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遷都建業。孫權也成為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這才是真正笑到最後的睿智忍者。
5、韓信
在秦朝,秦始皇統治15年,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軍事統帥叫韓信。韓信非常有本事,但是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父母雙親。為了生活,他很小的時候只能以釣魚為生。
有一位老太太看見他沒有飯吃,就經常分飯給他吃,韓信很感動,對老太太說:「老媽媽,終有一天我會報答你的。」沒想到這位老媽媽很生氣地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啊。」
韓信非常地慚愧,年輕人也看不起韓信。一個少年看見韓信身材高大,常佩寶劍,以為他膽子非常小,就在很熱鬧的人群當中攔住他,跟他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你今天沒有膽量,是一個懦夫,你就從我的褲襠下面鑽過去。」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誰都知道,這是故意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一會,一言不發,就從那個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場的很多人都鬨堂大笑,認為韓信是一個膽小鬼、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胯下之辱」的故事。
⑶ 求:名人師德小故事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⑷ 求兩個關於待人之利的小故事,要生動,不要太老套(像廉頗藺相如傳就不要了)不一定要名人的例子,一正一
婁師德曾有一次與李昭德外出,因為他身體肥胖,不能快步走路,李昭德認為他太慢了,就埋怨道:「被種田的粗人給耽擱了。」婁師德聽了這話卻一點也不生氣,笑著回答說:「我不做種田人,誰去做呢?」
婁師德不僅有著唾面自乾的風度,對待手下官員,也是非常的寬宏大量。有一年鬧旱災,求雨要表示出誠心,按照慣例,一律禁止屠宰,以體現上天的好生之德。
適逢婁師德去陝縣視察,當地官員為了奉承他,就叫廚子拿羊肉給他吃。婁師德見了,就責問廚子:「你們為什麼要違背朝廷法令而殺羊呢?」
廚子解釋說:「回大人的話,這個羊不是我們殺的,是被豺狼給咬死的。」
婁師德聽了,心花怒放,說:「這只豺狼倒是蠻懂得禮節的嗎。」
過一會兒,廚子又上了紅燒魚。婁師德皺起眉頭,問:「朝廷法令,求雨齋戒期間,豬羊牛魚,一律不準宰殺,你們怎麼敢抗令捕魚?」
廚子回答道:「回大人,這魚不是我們捕的,也是豺狼咬死的。」
婁師德聽了大笑道:「你這個傻瓜,為什麼不說是水獺咬死的呢?這樣就不會露出馬腿來了。」
後來梁國公狄仁傑做了宰相,他非常鄙夷婁師德,認為這種唾面自乾的人性格鄙污,不屑於與之共事,幾次三番想把婁師德排擠出朝廷,讓他去邊關打仗。婁師德卻安之若素,不與狄仁傑相爭辯。後來武則天就單獨召見了狄仁傑,向他出示了一封推薦他做宰相的推薦信,而這封信恰恰是婁師德所寫。然後武則天這才對狄仁傑說道:「我之所以用你,是由於婁師德推薦了你,婁師德的確知人善用啊!」
狄仁傑為此感到非常羞愧,感嘆的說道:「婁師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薦的,我知道我遠遠趕不上他。」
⑸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⑹ 保定三中怎麼樣
我爭取復公正的評價一下把制。保定三中傳統上理科強勢一點,理科高考前十名在市區中往年可以說與一中平分秋色或是稍強一些。三中的文科相對理科差一些,不過今年高考三中文科形式非常好!每年三中的二本人數能達到600+(無復讀生)看形勢這兩年上線人數還會增加(這兩年平均每一年二本上線人數增加100,沒有誇張,但不知道能不能持續)。在我看來三中的形式還是可以的,你可以去哦!管理上嗎,比較嚴格,對於手機、服飾什麼的比較嚴格,但離衡水中學還差的很遠。比一中嗎,其實在我看來差不多,但是在高考一本上線人數上可能略低一些(不過低也低不到那裡去,主要是一中有縣班、飛行員班、復讀班,所以一本人生多些。)不過一中的整體水平確實不錯,至少在高一高二時三中趕不上,但到了高三,三中很多時候能追上來,但具體能追到什麼程度,看應屆水平了
總之,可以去三中哦,很歡迎
徐水實在不了解……
滿意就選上倍~
⑺ 名人尊敬老師不忘師恩的事情 簡短如題 謝謝了
程門立雪的典故「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⑻ 歷史上的張姓偉人有哪些
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歷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謚。
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閑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四卷,已失傳。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張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後改天如,號西銘,蘇州太倉人(今江蘇蘇州)。
張溥師從徐光啟,少時嗜學,所讀書必手抄。詩文敏捷,與同里張采齊名,號「婁東二張」。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諸社合為「復社」,倡復古學,以嗣「東林」自詡。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庶吉士,乞歸葬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主「復社」虎丘大會
張 魯:(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國豐縣人(今江蘇豐縣)。
張道陵之孫,繼祖父在蜀地傳道。後到漢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權,自稱師君,下設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設「義舍」,置「義米、義肉」,任往來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稱「五斗米道」。
曹操進入漢中後投降之。
張 綉:(公元?~27年),武威祖厲人(今甘肅靖遠西南部),漢朝董卓部將張濟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張濟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張濟逝世後,張綉領其軍,屯兵於宛城(今河南南陽)。後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紹時再降曹,為揚武將軍,在官渡之戰中有功。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於征討烏桓途中。
張 頜:(公元?~231年),字儁義,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從韓馥鎮壓黃巾,後歸附袁紹,任寧國將軍。官渡之戰後降曹操,授左將軍。魏明帝時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部)大破蜀將馬謖。
諸葛亮於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師時在木門(今甘肅天水境內)設伏。張頜追蜀軍至木門,中箭身亡。
張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濮陽南樂)。著名唐朝天文學家。
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
張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稱張長史,唐朝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唐朝書法家。
張旭在唐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據史籍《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一條沉「醉尉街
張師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賢,開封襄邑人(今河南睢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狀元。張師德為北宋第二位狀元張去華之子,在父親奪魁五十年後,張師德又金榜題名第一,為世人艷羨。張師德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耀州,遷為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曾上疏請求赦免因貧苦無力還債之人,獲准。一次,張師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時事問之,師德回答詳備,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時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後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說:「張師德可用」,而契丹、高麗使者來朝,又大多讓張師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張師德安撫淮南時染病,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為群牧使。再遷為吏部郎中。因病,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張師德孝謹有家法,不結交權貴,但體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遷,並逝於任上。張師德著有文集十卷,傳世。
張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賣國賊。
張邦昌舉進士,歷任禮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職。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圍攻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對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權,曾自稱「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後,張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長沙)處死,終年四十四歲。
張 觀:(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絳州絳縣人(今山西絳縣)。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狀元。張觀年少時,即以嚴謹好學聞名鄉里。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遷太常丞,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出知杭州。還朝後,進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累遷左司郎中,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時遇災異,宋仁宗詔求直言,張觀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條陳知人、嚴禁、尚賢、節用四事。河北發大水,又上疏建議:「導積水以廣播種,緩催久以省禁錮,寬刑罰以振淹獄,收逃田以募歸復,置工役以先急務,止配率以阜民財,通商旅以濟艱食。」復知審官院,遂拜同知樞密院事。
張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東青州人(今山東淄川)。
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於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狀元。張唐卿十七歲,曾以詩文拜謁韓琦,韓琦對其才華甚為推重。中狀元後,張唐卿通判陝州。期間,處事干練,決斷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後逝世,後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親時,此人恨母親不能與父親同穴,遂掘墓盜屍,將母親屍骨與父親同葬一處。事發,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張唐卿復審,言:「不過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釋放此人。不久,張唐卿父親病逝,因悲痛過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僅二十八歲。時人對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韓琦含淚為其撰寫了墓誌銘。
張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號西岩老人,邯鄲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統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稱病辭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紛紛向朝廷推薦他復職,復任戶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講學士。請補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後,減汰運往朝廷漕米的耗損虛數年十萬擔,防止了官吏貪污,減輕了人民負擔;倡導教育,增設各類學校。當地百姓為紀念其善政,將其《檢荒詩》刻在石上,傳昭後人。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歸葬邯鄲,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張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稱他為「張熟地」,會稽人(今浙江紹興)。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
張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體周,邯鄲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舉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進士。任河南延津縣令時,適逢災荒,以賑災濟糧的政策平息民亂,受到百姓愛戴。民間流傳「前有長(清)張父,後有邯鄲張母」的歌謠。
後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潔。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終年五十歲。
張國彥:(公元1525~1598年),字熙載,號弘軒,邯鄲人。著名明朝萬曆朝兵部、刑部尚書。
明嘉靖進士。授襄陵知縣,後升兵科給事中。再遷山西參政、陝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績斐然,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升順天府尹。以後奉召守關有功,遷戶部侍郎,不久為都御史,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遷兵部尚書,後任刑部尚書等職。其子張我繼、張我繩、張我續均為明朝官僚。張我續官至戶部尚書、太子太傅,一門父子兩尚書。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海內稱治。逝世後謚號「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宇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近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書法家、文學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張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學養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曲江),世稱張曲江。著名唐朝詩人、初唐詩壇大家,和張說並稱「二張」。
張九齡和張說一樣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詩篇傳世。張九齡早年得張說賞識並推薦,唐中宗年間中進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書令。後受李林甫排擠,貶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
張 紘:(公元151~210年),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
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後來,張紘至許都為孫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許都,任會稽東部都尉。但孫權繼位時張紘又返回了東吳,任長史之職。
張紘後來在公元210年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孫權正在准備遷都時張紘逝世,終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張紘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許都時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見過一面,張紘稱陳琳的文章寫得好,陳琳說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來,就好比小巫見到大巫一樣。」成語「小巫見大巫」也由此而來。
張 湯:(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陝西長安東南部)。
張湯早年專門學習律令,曾任長安吏、茂陵尉等職。後經丞相田推薦,補授侍御史。審理陳皇後巫蠱一案時,他窮治黨羽,漢武帝劉徹很贊賞他的能力,升遷其為太中大夫。後又與趙禹一起編,定《越宮律》和《朝律》。
當時漢武帝陽儒陰法,張湯投其所好,審辦大案必附會《春秋》、《尚書》等古義,並猜摹漢武帝的意向辦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苛的屬吏去辦;武帝想開釋的,他就交給執法輕平的屬吏去辦。審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窮究根本,由是漢武帝對他信任益專,加官遷至御史大夫。
漢朝屢次對匈奴用兵,山東水旱災又頻仍,以致國庫空虛,他秉承漢武帝意旨,請求改革幣制,鹽鐵官營,算緡告緡,以排斥富商大賈,鏟除豪強兼並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對他的嫉妒憎恨,屢有人舉發他;至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共同揭發張湯的陰私事,漢武帝令趙禹責問,張湯遂自殺。後來武帝知道張湯的家產不過五百金,皆為俸賜所得,遂盡誅三長史,當時的丞相也羞愧自殺。
張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蘇徐州)。
少年時好學,擅長隸書,治《左氏春秋》,博覽群書,著名於時。
漢末社會大亂,徐州士民多避難揚州,張昭也隨著南渡。孫策創業江東,任張昭為長史,撫軍中將,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以弟孫權託付之。
張昭對孫權時常正色直諫。孫權常說:「我與張公談論,不敢妄言。」全國憚之。吳置丞相,眾共推張昭,孫權說:「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益也。」乃用顧雍。
孫權稱帝後,封張昭為婁侯。張昭在家無事,著《春秋左氏傳注》、《論語注》。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孫權素服臨吊,謚號「文侯」。
張惠言:(公元?~年)。著名東漢易學家。
張惠言以治《易》學名家。他以傳《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條貫,明其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對東漢末今文《易》學家虞翻學說系統闡發,成為一代《易》學大家。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人(今河北涿縣)。著名南宋抗元將領。
張世傑行伍出身,因戰功升都統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復浙西諸城,又在焦山(今江蘇鎮江)江中大戰,但失利。元軍進迫臨安時,他和文天祥主張力戰到底,為丞相陳宜中所阻。次年臨安失守,他率軍由海路至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端宗,堅決抵抗。兵敗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趙為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奉居山(今廣東新會南部)。後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台風溺死。張世傑與文天祥、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
張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疇,涿州定興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張柔(漢軍八萬戶之一)也是蒙古名將。他早年輔佐其兄張弘略掌管順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軍總管,受命征討叛將李璮於濟南。張弘范扎營在城西險地,李璮出軍突擊諸將的營寨,唯獨不向他進攻。弘范說:「我的營寨在險地,李璮示弱於我,必會以奇兵來襲,他肯定以為我還未醒悟。」遂築長壘,在內伏甲士,在外挖壕,開東門。當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寬。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帶飛橋來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門內的,都被伏兵殺死,並迫降兩名敵將。
公元1269~1271年以萬戶參與襄陽、樊城之戰。他率軍千餘駐萬山,斷宋軍援兵;又獻割斷襄、樊兩城連兵,獻先破樊城,後取襄陽之策,為主帥阿術採納,公元1274~1277年以先鋒隨從丞相伯顏率兵沿漢水入長江,進占建康,直取宋都臨安,因功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漢軍都元帥,統率水陸軍兩萬,分道追擊南宋殘部,俘宋丞相文天祥於五坡嶺。次年初,他率水師追至厓山,遇宋水軍結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長期圍困,斷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艦搏戰,大破宋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宋臣陸秀夫負幼帝趙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記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對朝廷方向再拜,然後坐下,命上酒奏樂,與親友道別。又取出忽必烈所賜劍甲,交給嗣子張珪說:「你父親靠這些立功,你不要忘記了。」說完端坐而死。
張守皀:(公元?~739年),陝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陸)。
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為瓜州刺史,連敗吐蕃,穩定了西部邊境。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長史、河北節度副大使、輔國大將軍等,屢敗契丹,為「開元盛世」的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但他後來生活腐敗,冒功報捷遭貶,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祿山。當然,這是他無法預料的後事,更不能怪他助長了安祿山的反叛氣焰,是歷史給了安祿山一次機會。
張九鉞:(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號紫峴。潭縣人(今湖南湘潭)。清時湘潭昭潭書院山長。
生於康熙六十年,十二歲補博士弟子員,十三歲登採石太白樓賦詩。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貢,充正紅旗官學教習。乾隆二十七年舉順天鄉試,屢試禮部均不第,後以明確通榜進士分發江西,歷峽江、南昌知縣,升蓮花同知,改發廣東歷知始興、保昌、海陽等縣,後以捕盜不力落職。此後,遍遊河南嵩、洛、偃、鞏間,寄情節吟詠,詩風要見雄奇。過武昌時,總督畢沅重其詩名,迎入節署,集名流紀念蘇軾生日,飲酒賦詩,張九鉞即席為長歌,四座驚嘆。
張九鉞雖只是一縣令,但吟嘯諧談,瀟灑自得,達官貴人樂與交遊,稱為紫峴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講昭潭書院十餘年。清嘉慶八年逝世,終年八十二歲。
張九鉞有《陶園詩集》、詩餘二卷、《歷代詩話》、《晉南隨筆》、《峽江志》等。《沅湘耆舊集》收其古體詩九十七首,近體詩一百四十六首,世稱「陶園詩老」,與新化「遼東詩老」歐陽輅並稱。
張九鉞詩有家學。其祖父文炳,為詩「排宋入唐,追蹤老杜」。父輩中如埴、垣、坊等,均工於詩古文詞。從兄弟中,九鐔以詩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餘人各有詩文別集。代湘潭張氏一門,以文學顯名於世。
張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號南軒,亦號樂齋,張浚子,四川綿竹人。著名南宋理學家,嶽麓書院山長。
宋紹興三年生。南宋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浚謫居永州,張栻隨父學。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張栻再隨父徙居永州,負笈至南嶽從容不迫胡宏問河南程氏之學,凡八年。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蔭補官,辟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宣文字,除直秘閣。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喪,時劉珙知潭州,重建嶽麓書院,栻主其事,並撰《潭州嶽麓書院記》,主講其間,由是嶽麓書院名盛一時。
宋乾道三年朱熹聞知張栻得衡山胡氏之學,自閩來訪,與張栻討論中庸之道。張栻邀請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嶽。三人唱和詩多達一百四十九首,編為《南嶽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詔入朝。次年冬被排擠落職,還長沙,主講嶽麓書院。與朱熹、呂祖謙為講學之友,時稱「東南三賢」。宋乾道八年劉珙復知潭州,修嶽麓書院,張栻主教事。翌年,辟嶽麓書院教授。為學宣揚「禮者天之理」,主張「明理居敬」等理學思想。
宋乾道十年詔除舊職,知靜江府,經略安撫廣南西路,從此離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終年四十七歲。
張栻居長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陽,後人即其地建城南書院,今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即其遺址。
張 綱:(公元108~143年),字文紀,著名漢朝大臣。
張綱為人剛正不阿,為忠義之臣,以德行服眾,深為人民愛戴。漢順帝漢安元年,身為光祿大夫的張綱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賢奸。其中張綱一人年紀最輕、官位也最小。張綱才出洛陽都亭幾里許,便慨然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意即:禍國大盜正在那兒當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於是他即日毀車返都,並上書彈劾權傾一時的內戚大將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為之震動。後有廣陵張嬰殺太守聚眾數萬,乃舉張綱為廣陵太守。後張綱曉諭大義,使張嬰投降,散其眾。張綱安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張綱病逝,滿城百姓慟哭。
張 儉:(公元115~198年),字元節,山陽高平人(今山東鄒縣西南部)。
張儉在漢桓帝時任山陽郡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家在山陽郡,其家屬仗勢在當地作惡,張儉曾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觸怒侯覽。漢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黨錮禍起後,侯覽誣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共為部黨。朝廷下令通緝,張儉被迫流亡。官府緝拿甚急,張儉望門投止,許多人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黨錮解禁才回到家鄉。
張 角:(公元?~184年),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初奉事黃老,依《太平經》部分內容創「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當時漢朝政治黑暗,土地兼並劇烈,民不聊生。張角以符水咒說為民治病,發展徒眾,十餘年間達數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漢靈帝中平元年甲子歲(公元184年)揚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時起事,自號「天公將軍」,以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部眾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稱「黃巾」。後張角病逝於軍中,張寶、張梁先後戰敗被殺。
張 寶:(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寶同張角聚集貧苦民眾五十萬舉義反漢,稱「地公將軍」。同年張梁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戰逝世後,他率軍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部)抗擊漢將皇甫嵩,後被部將嚴政刺殺於陽城。
張 寶:(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蘇上元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詩人、畫家及旅行家。
張寶在二十歲時即絕意功名,載筆浪遊四十餘年,足跡遍及當時中國十四個省。他每遇名勝美景便繪圖畫景,並題詩其上,一時王侯公卿、學者、釋道婦孺及外國使節爭相藏、贈。他曾五游嶺南,與當地名士多有交往。
張寶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歷澳門,作有《澳門遠島》,圖坐西向東,正面臨澳門內港北灣,為澳門西側隔海對面山所見的澳門全景,形象較真確,富有史料價值。還有《泛槎圖》六集刊行。
張 梁:(公元?~184年),張角之弟,冀州鉅鹿人(今河北平鄉西南部)。著名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
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隨兄起義,稱「人公將軍」。曾與張角擊退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的進攻。後東漢政府派左中郎將皇甫嵩往攻,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部)反擊,後遭漢軍夜襲,兵敗戰死。
⑼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