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辨識度
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⑵ 師生角色的差異,地位的不同,看問題的立場和視角的分歧
七年級上冊政治期中知識點
第一單元《走進中學》
第一節《第二起跑線》:
1、初中生心理上最大的特點是處於半成熟期,像個「小大人」,叫「心理斷乳期期」
2、為什麼說中學時期人生發展「黃金時期」?
①因為中學時期,人的生理開始出現顯著變化,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大腦發育日益完善;個人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逐漸形成。
②中學時期也是個人自我定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時期。
3、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4、關注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自我發展的根本任務之一。
5、勇於創新、勤於實踐其實就是多動腦、勤動手。
6、中學生應該怎樣度過初中三年?(中學生健康成長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①學會學習 ②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③關注自我心理健康 ④勇於創新、勤於實踐。
第二節《亮出你自己》:
1、怎樣正確認識自我?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2、自我評價的方法:
(1)我們可以在實際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通過反思和自我檢查來認識、評價自我的優缺點,不斷正視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2)我們可以通過回顧以前的經歷,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來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己的個性特點。
3、他人評價的優點:每個人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評價比自己評價更客觀、全面。
4、他人評價的不足:如果一個人完全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支配,就會失去自我,使自己的行為處處受別人評價的控制。
5、一個人怎樣才能走出舊我,走向新我呢?
一方面,我們可以樹立「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學無止盡」的信念,以一種不滿足的精神去追求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置更高的發展目標,來引導自我、激勵自我。
第三節《擁有好心情》:
1、喜、怒、哀、懼是最基本的情緒類型。
2、中學生的情緒特點:中學生的情緒大都豐富而強烈,起伏變化也較大,很不穩定。
3、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洩、理智控制(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理性升華、改變認識、幽默等。
4、(1)積極情緒的作用:當人處於積極的情緒狀態時,就容易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2)消極情緒的影響:人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會下降,容易失去理智,缺乏自製力。
第二單元《在成長的道路上》
第一節《感受成長》:
1、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之所以會有苦也有樂,是由於生活中的諸多復雜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有來自個人自身的,也有來自家庭、社會的等等。
2、(1)順境也有負面效應,順境也容易消磨人的鬥志,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順境中,如果貪圖享樂、意志薄弱、懶惰,順境往往會成為個人成長的阻礙。
(2)逆境也有積極的一面:①逆境能使人變得更堅強,
②逆境會促使人增長才幹。
第二節《直面挫折》:
1、挫折就是在實現和追求某種目標的活動中所受到的妨礙和干擾。
2、積極、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是戰勝挫折、開拓進取的必要條件。
3、要經受挫折的考驗,應該怎樣做?(怎樣培養不畏挫折、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1)正確認識挫折。(2)敢為天下先。(3)培養高尚的志趣。
(4)適當轉換追求目標。
4、志趣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去培養。我們應在良師益友的指導和幫助下,自覺培養高尚的志趣
第三節《立志與成功》:
1、堅強意志的作用:堅強的意志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幫助人們持之以恆,戰勝困難,創造生命的奇跡。
2、一個人的意志品質主要表現為獨立性、果斷性、自製性、堅忍性。
3、中學生意志的特徵:中學生意志不成熟、不穩定,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4、中學生怎樣鍛煉自己堅強意志?
(1)樹立理想,促進成長。 (2)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3)在勞動和體育鍛煉中成長。(4)嘗試做不感興趣卻富有意義的事。
第三單元《相處之道》
第一節《親子之間》:
1、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
2、實現親子和諧的方法:(1)理解父母的用心(期望、關愛、承受的壓力)
(2)學會向父母表達。(3)學會必要的讓步和道歉。
第二節《師生之間》:
1、師生之間有矛盾的原因:
(1)由於師生角色的差異、地位的不同、看問題的立場和視角的分歧等等,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產生一些隔閡。
(2)作為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誇獎而不願意受到批評,但是每個人在學校生活中都難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2、怎樣與老師溝通?尊重老師(人格和勞動)、坦誠交流、關心老師。
第三節《與友同行》:
1、真誠的友誼有什麼作用?①友誼是我們的心裡需要,是我們健康成長中不成缺少的精神糧食,②真誠的友誼可以幫助我們排解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分享幸福與歡樂,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共同進步。
2、應該怎樣尋找好朋友?①善交益友,②樂交需要你的朋友。
3、怎樣使友誼長存?
(1)朋友也需要尊重 (2)交流創造友誼。
(3)用關愛傳遞友誼。(4)善於贊揚和鼓勵。(5)寬容維護友誼。
⑶ 師生之間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1、學生犯錯時老師批評學生,本意是為了學生好,但是由於學生的心思敏感,就會覺得被老師討厭或者是針對了,導致心情低落。
2、老師多看學生一眼學生都會誤會老師是不是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壞事,但是有時候老師真的就是無意間看了你一下。
我覺得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誤會都是因為交流的不及時和不恰當,因此應該學會如何去溝通。
⑷ 簡述師生關系的境界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
1.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內受容者;
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3.指導、引導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
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2.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三)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人關系;
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
⑸ 你對師生的看法
老師和同學,相互尊重,也可是相互學習,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朋友的哦
⑹ 如何看待師生關系
熱愛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師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所必須的。透析我國教育的傳統觀點:師即是傳授者、領導者、引航人,特別是在學生心目中,「師」是至高無上的,生敬仰師、膜拜師,原本是無可厚非,但它卻往往使師生關系產生畸變,形成上下級、教與被教、管與被管等不平等的關系,造成學生心理受挫,創新思維受限,潛力得不到開發,學生對老師唯唯諾諾,或陽奉陰違,嚴重背離了時代的發展對素質教育所需的要求,如此說來,有個男孩養了只小烏龜.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小男孩想讓這只烏龜探出頭來,用盡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辦法,卻怎麼也未能如願以償.他試著用手去拍打它,用棍子去敲擊它,但任憑他怎麼拍\怎麼敲, 烏龜就是連動也不動,氣得他整天嘟著那張小嘴,顯得很不開心.後來,他的祖父看到了,笑了一笑,幫他把那隻烏龜放到了一個暖滬的上面.過了一會兒, 烏龜便因溫暖而漸漸地把頭\四肢和尾巴伸出了殼外.男孩見此開心地笑了.於是,他的祖父對小男孩說:」當你想要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去改變是記住不要採取攻擊的方式,而要給予他關懷和溫暖,這樣的方法往往更加有效.」溫暖地待人,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結果. 首先,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微小進步,給予學生中肯的表揚。表揚是肯定人思想德行為正確的一種評價形式。由於其語言帶有肯定性、鼓動性及號召性等特點,因而往往能產生一種積極信息反饋效應,使受表揚者受到情緒感染,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更積極的向上的願望和動機。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微小進步,經常對學生進行中肯的表揚,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表揚不僅可贏得學生對你的信任、好感,而且還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03年,我教的一個班裡有一位叫李某某的學生,其智力很好,並寫得一手好字,但他不求上進,上課不是講話打瞌睡、看小說,有時還故意起鬨、擾亂課堂紀律,班主任老師多次對他批評教育,都沒有取得好的效果,使他成了班裡一個很不受歡迎的人。一次我進行作業講評,發現他的作業字寫得很漂亮、板書也工整,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於是,我把他的作業做範本,拿到課堂上展覽,並當眾表揚了他。從這以後,他象換了個人似的,每次我上課規規矩矩,做作業更加認真,學習成績也明顯上升。 其次,教師對學生要少加些指責、批評,多給予一點寬容。 批評是否認人思想行為正確的一種評價方式。由於批評語言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特點,不講究批評藝術,不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加工處理,很難避免不出現「明抗、暗抗」的負效應。因此,教師對學生批評要注意方法,對脾氣暴躁、自製力差的學生,宜先找出其與所犯錯誤有聯系的優點加以肯定、贊賞,在緊張氣氛緩解後再加以批評;對性格內向、自卑心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用溫和的語言進行批評;對性格溫和、樂觀大方的學生,批評可作「幽默」處理,使他們在善意的笑聲猛醒,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性質。 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高層次的教育態度。它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修養,虛懷若谷,心裡容得下班級中每一位學生。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應循循善誘。切忌與學生計較,粗暴地訓斥學生,這樣將導致學生疏遠你、敵視你。寬容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教師人格美的體現。寬容有時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有力量。它作為一種教育態度,既不是消極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迴避矛盾,它和嚴肅批評一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冷靜反省,認識缺點,從而改正錯誤。既然批評和寬容的最終目的一樣,而經常批評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用寬容對待學生卻能保護學生的自尊,那麼,我們對學生少進行些批評,多給予寬容不是更容易與學生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嗎? 再次,公正對待學生,敢於進行自我批評。 其實,只要用心,只要有愛,我們都能與每一位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促進我們的教學。
⑺ 「師生」和「師徒」的區別有哪些
只是使用環境不同師生指老師和學生,用於學校或者一些培訓機構,多是一對多的關系,一個老師多個學生師徒指師傅和徒弟,用於社會上的學習,主要是技能方面,常常是一對一的關系,一個師傅往往一個時段內只帶一個徒弟師徒關系更緊密一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⑻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我認為:成才比成績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平等觀
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沒有平等、民主,就沒有現代教育。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還應該是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是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直接面對面地和學生交流,有時他們會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先知和後知的關系,或者說是在某一領域比別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領域也許我們真的還沒有學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今天新課標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應在有效的溝通中,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這樣,才會有師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會有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教育所本應擁有的那份快樂。 2.個性觀
個性觀就是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個班級就像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需要陽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的差異狀況是客觀存在的,從學生個人身上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長。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把差異簡單地認為是學習成績的好壞,要有「綠葉紅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只有在孩子的個性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3.發展觀
發展觀就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提
高、進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在我們的教育中,樹立「生本」發展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切忌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好學生固然會繼續進步,但後進生也並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僅要承認後進生可以進步,而且還要理解學生在進步中出現的反復。反復是正常的,學生反復100次,作為教師,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轉化工作。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4.矛盾觀
「人是廣闊的世界,心靈是復雜的宇宙。」每個人都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兩個自我的統一體。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把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啟發、誘導出來,善於挑動學生進行兩個自我的斗爭,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滌除「假丑惡」,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是矛盾對立和統一的集合體。學生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也正是學生的不斷促進,教師才能在思想上經常感覺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大抵即是如此。 我們說以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現在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學問高深固然可敬,素質全面同樣令人欽佩。教育不是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量的疊加、累積和現有知識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細小環節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呼喚。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動起來,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感覺到來自各界的關心,使他們在受教育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感恩,真正體會到並享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⑼ 師生關系的好壞主要是看教師是否尊重學生,學生是否喜歡老師
我認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而且尊重應該是相互的,只有能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來思考問題,才能做到師生平等,關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