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心理健康的案例
Ⅰ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
呵護光環下脆弱的心
與紛亂的春天一起到來的,是大學生自殺的旺季!
2010年3月22日,北郵09級博士吳某從該校本部主樓一躍而下。3月28日,南京林大化學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內上吊…
舍棄如花的生命,他們為何選擇毀滅?
大學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總是青春飛揚,活力四射!是的,我們如鮮花般絢爛,但同時我們也是脆弱的。社會和家庭在我們身上寄託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我們總在努力拚搏,有時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安慰,一個短暫的休息,否則我們的靈魂將跟不上我們的腳步!
「大學生」——呵呵,多麼耀眼的名稱。可實際上我們卻像玻璃瓶中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卻又找不到出路。我們,是個弱勢群體!
我們經濟上很難獨立,掌握的只有無法轉換成金錢的基礎理論知識;我們情感上大都很蒼白,期待著一場完美的戀愛,卻又總是受傷;我們學業上很無奈,周邊的氛圍總是輕易把一切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環境的劇烈變化,理想與現實的劇烈沖突,家庭的殷切期望,貧窮的困擾,於是,便有了焦慮、抑鬱、恐懼、自閉,便有了馬加爵,便有了一個個如花的生命的凋謝。
拿破崙曾言:「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取決於他的心理。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往往就是靠心理劃分的。」所以,要想贏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我們大學生要學會調節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在大學這樣一個相對寬松但有多變的環境中,大學生極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南開大學一項對天津市20 所高校2.3萬余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良好,占學生總人數的74.74%,但仍有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強迫症、人際敏感、人格偏執、敵意、憂郁及附加症狀。
回首大學逝去的歲月,你迷茫過嗎?你孤獨過嗎?你頹廢過嗎?你放縱過嗎?
當QQ里又發出了讓人手癢的聲音;網路游戲里又出了讓人覺得興奮無比的廝殺聲;湖邊的路燈下又站著一對對相互依偎的情侶;牌桌前又擺滿了好像可以唾手可得的鈔票……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的混日子的大學生,他們過著同齡人嚮往的瀟灑生活;我們要耐得住孤獨與寂寞,這好像是大學生活格格不入的。但是成功與偉大的人都是孤獨與寂寞的,他們忍耐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超強的毅力與過人的智慧;大學里有太多的誘惑,我們需要拒絕這些誘惑,在別人眼裡像苦行僧一樣在大學里穿行……上天給了我們每個人一雙手和一個大腦,就是要讓我們去創造與思考。大學這段時間是我們最佳的學習階段,所以請放棄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為以後的騰飛積聚力量。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達到完善自我,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想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情緒調節。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進行自我調節,合理疏導不良情緒極其重要。
第三:確立目標,規劃未來。人生,需要啟明燈,沒有目標,沒有規劃,極易走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樹立目標,做好職業規劃是一條避免迷茫頹廢的良策,人無志不立!
第四:加強交流。交流,是雙方的。交流時,不僅可以把自己想傾訴的訴諸於人,同時還能從他人那裡吸取經驗和教訓,或者消除彼此間的誤會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總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時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才能無愧於心,無愧於父母,無愧於天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上面是開頭的文章有一些最近的心理健康的案例,下面是分點的論述,你可以在上面適當的找東西進行參考的
Ⅱ 請結合你的教學經歷,寫一份學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及其教育實施情況
學生偏激心理個案分析
案例介紹
學生N,12 歲,我班中的一名男生。看似比較懂事,內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和注意。四、五年級時曾有幾次因各種原因背著書包要回家不想讀書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對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氣大,容易做出格行為。本學期發生的兩件事,讓我對該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一次是將家長給他上交給老師的晚托班費「弄丟 」了,死活不承認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長未買蛋糕而向任課老師發脾氣。平常喜歡說謊,自然地將所有的錯誤與不對歸結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卻無錯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認為,學生N 從心理成因來講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多存在於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常見的偏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1、認識上的片面性:偏激的人以絕對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總是帶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試想,這樣的人誰願和他打交道?2、情緒上的沖動性:偏激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去論人論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誘。如果對某人產生了好感,就認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3、行為上的莽撞性:偏激在行動上的表現是莽撞從事,不顧後果。產生偏激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於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誇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
學生N不管從認識,還是從情緒和行為上都與偏激心理的表現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於學生N 是獨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較關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給孩子錢,以此來彌補所謂做父母的責任。缺少了家庭教育這一關鍵要素,缺少了親人關愛的這一重要情感熏陶,導致學生孤單,生活無目的性,迷戀打游戲機,經常找各種介面向父母要錢。由於父母對他的關心較少,他就將自己的各種不足都歸結到父母身上。隨著心理遷移,在學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對與錯,自然的將這一切的錯誤都歸咎到同學,甚至老師身上。缺失了家庭教育和親人關愛是學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個人因素。學生N對於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任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好惡作為判斷標准。由於自己的偏激,導致他的人際關系比較差,這一因素更讓其在情緒上表現得更為沖動,以至於做出一些莽撞的行為。以偏概全,導致錯誤的結論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於學生N的偏激行為的表現,使其他學生對他退避三舍,同學們認為該生氣量特別小,看到別人受表揚就揭短,看到別人挨批評就幸災樂禍;沒有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交往。所以學生N和同學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距離,孤單與無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任課老師也對他的情況有所了解,所以不願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師的關愛,使其覺得自己更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促使他用更為偏激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
輔導策略
1、拉近距離,實施關愛。
由於學生N 偏激的言行,使他與其他同學的心理距離較遠,也經常受到歧視而自卑,最終表現出自傲和偏執甚至對立情緒,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他真心交談,告訴他你是父母的好孩子,你是老師的好學生,你是同學們的好同學,你是班級大集體中的一份子,只要你正確地對待他人他事,你就會受到同學的歡迎,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和表揚。於是我經常鼓勵他去關愛別人,關心集體,在多次表揚中,使他找回了自信,並得到了同學承認和友愛。在他生日那天,我送了他一支圓珠筆,讓他很感動,從而逐步的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偏激心理得到了一定的矯正。
2、自我管理,塑造人格。
制定目標,讓學生N明確自控行為的主要目標,嚴格規范自已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制定一個時間規劃表,要求他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逐步磨礪自己的意志,讓他意識到一味地原諒自己,遷就自己,只會在錯誤、缺陷、惡性的斜坡上越滑越遠,最終不能自拔。實施批評和表揚有機結合的方式,規范其行為,引導其從偏激中走出來,塑造一個具有正常心理的人格。
3、師生努力,促使改變。
與任課老師溝通,利用一切機會發現學生N的閃光點,對案主不自製的行為以柔和的方式加以制約,減少了他與老師的沖突,有利於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使他獲得了一種寧靜、平和、友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同學們以一種寬大為懷的心情去包容他的缺點,以一種沙裡淘金的耐心去發現他的優點,和平相處,共同進步,促使改變。
4、溝通家長,健康成長。
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取得聯系,希望為了孩子,多回家,多教育,多關心。平時要求注意創設與孩子溝通的情境,真心聽孩子的傾訴,少用粗俗而又無效的打罵教育方式,通過換位思維及互相關愛等方式正面啟發培養孩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利用好家庭這一教育的主戰場,作好孩子的榜樣,努力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為開拓孩子的美好前程創設條件。
輔導效果
通過將近兩個多月的輔導,學生N已經能和父母較好地進行心理交流;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較為和睦了;能夠積極地參與一些活動;對老師有了信任感;平常因偏激心理而做出的過激行為幾乎沒有了。
個案思考
1、作為一名教師,要全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在工作中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
2、教師要多學知識,除了學好課程的理論知識,做好教學實踐工作之外,還要學好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心理健康知識,藝術常識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適合現代教學的老師。
3、現代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挑戰性,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生活環境、心理素質各不相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復雜。
4、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如何做好老師,必須要做好和家長的溝通工作,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利用學校主陣地,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教育,培養心智健康的學生。
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
Ⅳ 大學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有哪些
極端案例來
小林以當地第自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高校,第一學期期末,本來躊躇滿志准備獲取獎學金的她未能如願。她的情緒從此一落千丈,變得鬱郁寡歡,無心學習,也無法處理好與同學的人際關系,還整夜失眠。最後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是患了抑鬱症。
專家分析
據日前一項對大學生抑鬱症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抑鬱障礙疾患率為23.66%,據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鬱症的大學生不少於10萬人。
在大學生中有抑鬱現象的比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否定。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鬱症。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泄,可能會沉迷於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路。這就需要周圍的人群關注他們,給他們溫暖,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症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
Ⅳ 心理健康案例
這種可能與她長大抄的生活環境襲有關系。可能在家比較勤勞,導致她有那種習慣。可因為在外面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就會覺得自己做那麼多不甘心,就會遷怒周圍的人。或者是周圍的人都這樣晚起,而她就那麼早起,就會覺得有點獨樹一幟,特立獨行了,就會有意思的疏遠。其實我 覺得吧,這個女生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同在一起生活,如果他們都不在乎這些衛生問題,那你也沒必要那麼遷就。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事搞定就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得活出自己的特色。早睡早起是個好習慣,這樣對身體好的。在宿舍這個圈子裡混的不開心了,你可以到外面瞧瞧去。世界地兒別那麼大,何必為了那麼點小事給自己心裡添堵,可以利用比他們多出來的時間做些自己喜歡並且有意義的事。這樣心裡就有依託了,不再會為別人干擾太多了。這樣你就會散發出人格魅力的哦。。
Ⅵ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教師心裡典型案例心得怎麼寫
結合你所學專業並對於許多病人的總結得出哪些情況下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提前做預防以及前期介入
Ⅶ 關於心理健康方面的例子
1、孤僻:遠離人群、沉默少話
2、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悲傷、憤怒、憂郁、妒忌
3、消極:對人(親人或好友、同事)、事情(工作、娛樂之類)、事物(吃、穿、住)缺乏熱情
4、沒有生活目標、不關注前途或對未來茫然
5、語言或行為有攻擊性
Ⅷ 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案例 怎麼寫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
Ⅸ 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一、理論依據
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一些人之所以人際關系不良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他不懂得感恩、付出,不體諒別人;有的人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自己又不願付出。
二、設計目的
1、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2、讓學生學會體諒他人,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三、活動對象
一年級新生
四、活動方式
1、游戲活動
2、講述與討論
五、活動准備
1、錄音機(一盒舒緩的音樂磁帶)
2、大致了解班上同學人際關系的現狀
3、把桌、椅搬到教室後邊,讓教室有一個空曠的場所
六、活動步驟
1、讓一半的同學先圍成一個圓圈,另一半的同學分別站在圍成圓圈的同學的身後,形成一個稍大的圓圈。
2、播放音樂。叫圈裡的同學轉過身來與外圈的同學相對而站。介紹活動規則:「當我說『手勢』時大家來做:如果你與對方都伸一個手指,表明你們互為陌生,不願認識,聽到我喊『動作』時請把臉轉向左邊;如果你們伸兩個手指,表明你們願意相識,聽到我喊『動作』時互相握一下手;如果你們伸出三個手指,表明喜歡對方,聽到我喊『動作』時雙手握一下;如果你們伸出四個手指,就表明你們願意分享對方的快樂、承擔對方的痛苦,能為對方真心誠意的付出,聽到『動作』時請擁抱對方。如果你與對面的同學伸的手指不一樣,就不需要做動作。」
3、開始活動:老師說「手勢」完成一個動作。
4、叫圈裡的同學向左跨一步,再次進行活動......重復活動,直到向左走了半圈。
5、教師小結:總伸一個手指的同學應該明白了吧:為什麼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了我們?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付出。我們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可是我們又付出了多少呢?大家回頭看一看,有多少人就因為你的捨不得付出而與你檫肩而過,也許等到你願意付出時,已經沒有機會了!
6、叫里圈的同學再向左跨一步,再次做剛才的活動一次。
7、請同學自由討論(希望出現的結果是:懂得體諒別人,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用四個手指迎接愛)。
8、請同學自願到講台談談自己的感受。(鼓勵活動開始時總是伸出一個手指,而最後一次卻伸出了四個手指的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9、教師總結:我今天之所以帶領大家做這個活動,是想讓大家懂得感恩、懂得付出。當你對生活充滿了感激時,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你會覺得自己時可愛的,因為很多人都在為你默默的付出著。縱然生活中有風有雨,你也不會害怕,因為有那麼多愛你的人會支持你......學會用四個手指迎接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