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生日偈
㈠ 祖師公簽七十三首是什麼簽
三平祖師公簽詩典故
第七十三首伍子胥過昭關
程咬金討救兵
詩偈:摩費柱杖出松關撞著同游便喜歡
未可全拋心一片相逢說出話三般
伍子胥過昭關故事出自《東周列國志》。
楚平王殺了伍子胥之父兄,要斬草除根,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由各地官吏盤查。
這一天伍子前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關上盤查很緊,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頭發都愁白了。後來義七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伍子胥接到家裡,他的朋友模樣像伍子胥,由他的朋友扮成伍子胥,守關的逮住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由於頭發全白,守關的認不出他,被他混出關去。
程咬金討救兵故事見《薛了山征西》。
唐太宗御駕征西,被六國聯兵團在鎖陽城內。魯國公程咬金出城,來到敵營前,指名要見敵軍主帥蘇海,並說蘇海是他孫子,原來蘇海是蘇定才的孫子,而蘇定才與程咬金是兄弟相稱。程咬金說:「李世民嫌我老,唐軍被困,反怪我程咬金不是」,又說「我程咬金對唐朝不滿,因此欲來投降,又恐家小在長安,今欲回長安取來家小,共同抗擊唐軍。」蘇海大喜,吩咐備齊路上一應物品,大開筵席。酒散,程咬金別去蘇海,快馬加鞭回長安搬救兵,解除唐天子之危。
㈡ 三平祖師公處求得的簽,誠心誠意請求解答以下一首今年運途的簽詩,具體可以提供的資料如下: 第四十首
惠及仁心博愛仁,廣推恩澤及生民。太平天子當今日,清政朝廷請接臣。
版前兩句講宋仁宗之仁。這權段很符合當今的形勢,當今上層對百姓的關心真心講,是前無古人的。歷代那有種田不納糧,反而給養老病報的政策。這就是「惠及仁心博愛仁,廣推恩澤及生民」。
後兩句,意思是:政策清政,就需要用海瑞這樣的清正之人。
匯總簽意,是說,只要心懷仁愛之心,遵守清白做人、公正當官的理,就能實現願望。
斷簽,有個很實用也合理的秘訣,就是看發心。這在《易經》中表現最突出。易經中常有:利小人、或者利君子的話,或者是謙遜則吉之樣類似的話,就是從人心上斷的。因此,簽准與不準,不是死的,因人而異,同樣的簽、同樣的事,如果發心不同,結果不同,准與不準也不同。智者多思其中之理,行善事存仁心,自然萬事如意。
㈢ 有什麼經典的佛家偈語
十大經典佛教用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宗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佛教知識,在成語中比比皆是。許多我們隨口說出或隨手寫出的成語,都源於宗教經典。例如:「當頭棒喝」,是佛教禪宗用語。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不問情由,即給予一棒,或大喝一聲,要對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問題,以考驗其對佛理的領會程度。「頂禮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時兩種敬禮方式,頂禮是以自己的頭叩拜在佛的腳下,膜拜是兩手放在額上,跪下叩頭。行最敬禮時,兩肘、雙膝和頭部都著地,就叫「五體投地」。「四大皆空」,佛教把堅、濕、暖、動四種性能,稱為「四大」,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面壁九年」用來比喻刻苦學習和鑽研,源自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靜坐九年不渝的故事。有一個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語把神龍請下來,另一個高僧能以錫杖將兩頭激烈爭斗、憤怒咆哮的猛虎分開,使之各奔前程,這就是佛教「降龍伏虎」的故事。此外,還有現身說法,不二法門,大慈大悲,萬劫不復,大千世界等。「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稱為「三教」,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稱為「九流」。「三位一體」,基督教稱耶和華為聖父、耶穌為聖子、聖父聖子共有的神的性質為聖靈。「六神無主」,道教認為人的心、肺、肝、腎、脾、膽各有神靈主宰,稱為「六神」。佛教把「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生」,人得到極好的機會就叫「三生有幸」。佛教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如果「六根清凈」就叫做「一塵不染」。還有比如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業力、因果、果報、世界、宇宙、心地、境界、慈悲、往生、普渡眾生、悟性、三界、無法、無我、本來、業障、輪回、顛倒、解脫、超度、善根、善緣、因緣、智慧、妙智、般若、開示、警鍾、浮屠、剎那、須臾、劫數、夢幻、不二法門、五蘊皆空、四大皆空、塵埃落定、中道、蓮花、隨喜、功德、功課、懺悔、業障、頂禮、定力、反省、真如、本性、自性、清凈、表示、法律、清規戒律、眾生、菩薩、覺悟、遲疑、迷團、名相、執著、依報、正報、願力、法界、十方、當下、思維、平等、不可思議、妙法、知見、真如、菩提、煩惱、無明、經典、方便、妄想、禪定、布施、精進、忍辱、想入非非、降龍伏虎、心心相印、解鈴還需系鈴人、死馬當活馬醫、拋磚引玉、一刀兩斷、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家賊難防、借花獻佛、一絲不掛、現在、如實、實際、真諦、單位、迷信、無常、凈土、慈悲、相對、如是、上乘、有緣、化身、懺悔、生老病死、菩薩心腸、大千世界、不可思議、一絲不掛、芸芸眾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難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執迷不悟、恍然大悟、當頭棒喝、走火入魔、天花亂墜、印證、感應------
㈣ 佛教禪宗歷代禪宗祖師有哪些
1、達摩祖師:中國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王子。少時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深入禪法。後隨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學大乘義理,四十年後受囑衣缽,續佛法脈。
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達摩祖師泛海來到廣州,後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時人稱「壁觀婆羅門」。
畢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於弘法時屢遭險難,先後五次遭毒害。約魏文帝大統二年,因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於第六次被毒害時從容滅度。因其將佛陀「明心見性」的禪法傳入中土,故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2、慧可大師:中國禪宗二祖。
慧可大師,南北朝人,俗姓姬,武牢人,中國禪宗二祖。早年精於儒道,通老莊易學,後棄俗學,依寶靜禪師出家。為求無上大法,立雪斷臂,師事達摩。畢生力排誹議,雖屢遭險難,但仍堅持隨宜說法,廣渡群品。
周武宗滅佛時,與同參曇林法師力挽狂瀾,護送經典佛像。後隱司空山,付法三祖僧璨。慧可得師精髓,承師遺志,弘揚達摩禪法。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世壽107歲,謚「大祖禪師」,可謂中土禪宗第一人。
3、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
僧璨大師,中國禪宗三祖。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後周武帝破滅佛法,三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傳法四祖道信。
4、道信大師:中國禪宗四祖
道信大師,隋朝蘄州人,俗姓司馬氏,中國禪宗四祖,世稱雙峰道信。幼慕空門而出家,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缽。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歸蘄州,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別立「牛頭禪」。
5、弘忍大師:中國禪宗五祖
弘忍大師,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
6、慧能大師:中國禪宗六祖
慧能大師,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生於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
7、青原行思大師
青原行思, 唐代高僧,俗姓劉,廬陵(今吉安)人。少年出家,24歲慕名前往嶺南曹溪拜六祖慧能為師,親近慧能大師15年,後住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四方禪客雲集,世稱青原行思。
8、石頭希遷大師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於他所撰的《參同契》。
9、葯山惟儼大師
惟儼(737~834),別號葯山,唐代高僧,石頭希遷禪師法嗣。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人,俗姓韓。惟儼是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聯系馬祖道一神系和石頭希遷禪系的重要禪師,在禪宗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0、雲岩曇晟大師
雲岩曇晟禪師 (781—841),俗姓王,建昌縣(今永修縣)人,嗣法於葯山惟儼禪師,為東傳中華禪宗第十代祖師,付法於洞山良價悟本禪師。
11、世洞山良價大師
洞山良價禪師(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開山之祖。越州諸暨(今屬浙江)人,俗姓俞,俗稱良價或單稱洞山,為葯山惟儼(公元751-834年)之法孫,雲岩曇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與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創立了曹洞宗。
(4)祖師生日偈擴展閱讀:
一、禪宗起源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
二、禪學精神
禪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為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三、門派
1、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於少室山陰密林之中。故而得名。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義帝為佛陀禪師修建,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薩提達摩來此,於寺凝修壁觀,建立禪宗,歷代屢次重修。禪宗傳承以達摩為初祖,少林寺西北有初祖庵,建於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年)題字,寺西南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慧可塑像。
2、匡教寺,位丁河北成安縣,禪宗二祖慧可說法之處,相傳達摩曾在此為二祖說法。
3、山谷寺,又稱乾元寺、三祖寺。位於二安徽潛山西北三十里的三祖山,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曾在此講經說法,寺廟有僧璨大師塔。
4、真覺寺,又稱東山寺,位於湖北黃梅東北二單的馮茂山上。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曾居於此。
5、南華寺,位於廣東韶關南六十里處,原名寶林寺。禪宗六祖慧能開法於此。寺內有六祖肉身塔,供於六祖殿內。
㈤ 給一些著名佛教偈語!!!
佛說的: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因緣所生義 是義內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觀色如聚容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㈥ 佛偈的祖師法偈
釋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天祖師一祖摩訶迦葉尊者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二祖阿難尊者偈曰:「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偈曰:「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偈曰:「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尊者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者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偈言:「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雲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偈曰:「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引用自大智化人《西天祖師法偈》
㈦ 佛教祖堂禮祖贊偈 稱念祖師 一花五葉祖師傳 五家宗風向上 後面的記不清了 這首贊偈的全文是什麼 感激不盡
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㈧ 達摩祖師因那首偈
吾本來茲土,
傳教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㈨ 彌勒佛的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是什麼時候
生日是正月初一。彌勒佛是未來佛,他不是出家人。所以無出家日。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
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9)祖師生日偈擴展閱讀:
佛像來歷
彌勒菩薩摩訶薩 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個。
第一個形象出現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上生經》,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彌勒下生經》,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由菩薩變為未來佛。此為標准佛—相。
第三個形象自五代開始出現,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㈩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觀後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靜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舉手投足赫然而生,
(10)祖師生日偈擴展閱讀: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