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復旦謝遐齡師生戀

復旦謝遐齡師生戀

發布時間: 2021-03-17 04:29:00

❶ 復旦大學哲學 六君子演講具體指什麼

如下回復來自一篇對俞吾金教授的訪談,對當時的所謂「六君子」一事做了很詳細的描述。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他們6名研究生博士生是最先提出了對教科書體系的批判。早在1950年時,吉林大學的劉丹岩和高清海教授就已經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批評,1980的一次研討會上高清海教授還受命編寫一部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此後高老師的一生多次起伏,難於言述。然而今日只知六君子而不知高清海,實在為後來學人所遺憾。

2、「六君子事件」
劉錦山:俞老師,大家都知道,1983年6月發生了驚動國內理論界的「六君子事件」,而您就是當時的「六君子」之一。請您談談「六君子事件」的來龍去脈。
俞吾金:1983年6月2-10日,由復旦大學哲學系、湘潭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和桂林醫專自然辯證法教研室、桂林陸軍學校馬列主義教研室等單位聯合發起的「現代自然科學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討會在桂林舉行,來自全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8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其中大部分代表是中青年哲學工作者。由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是會議的主要發起單位之一,所以當時的副系主任李繼宗組織我們六位研究生(其中碩士生是安延民、吳曉明和我,博士生是謝遐齡、陳奎德和周義澄)為這次會議准備「基調報告」(keynote report)。我們經過反復討論和醞釀,共同起草了一份《認識論改革提綱》,對當時國內流行的哲學教科書體系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並就認識論問題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
在桂林會議上,陳奎德代表我們六個人在大會上宣讀了這個《提綱》,由於《提綱》的觀點新穎,立即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與會的青年學者大多支持我們的觀點,但中國人民大學的蕭前教授卻把我們的《提綱》拿在手上,逐條進行了駁斥。在大會議程中的最後一個下午,蕭前教授應邀外出講課去了,大會圍繞著我們的《提綱》和蕭前教授的批評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一些思想比較保守的老教授對《提綱》提出了質疑和批評,我們六個人對這些質疑逐一進行了回應。本來,在學術上,這樣的爭論是十分正常的,然而,它很快就被引向政治領域。事後我們才知道,有的與會者打小報告給中宣部,中宣部立即下發了一個文件,說我們的《提綱》全面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當時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進行所謂「反精神污染」運動,主管意識形態的官員甚至在媒體上宣布:如果哪個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在思想傾向上出了問題,他的導師就必須停招博士生。
我們六個人回到復旦大學後,氣氛驟然變得緊張起來。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林克、副書記李強多次給我們六人舉辦學習班,請一些老教授做我們的思想工作,要我們深刻地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寫下書面檢查。學校里也有些老「左」開始推波助瀾,揚言要開除我們的學籍。迫於形勢,我們不得不做了檢查。事實上,我們只是在哲學教科書體系的改革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並沒有什麼政治上的背景。上面調查下來沒有什麼發現,此事也就漸漸地鬆弛下來了。我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後,考慮到復旦不可能把我們這些人留下來,就聯系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哲學編輯室,當時的編輯室主任朱一智明確表態,願意接受我。正在這個當口上,胡耀邦出來擔任總書記,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喜劇性的變化,改革開放和探索精神重新得到了肯定。於是,我們在哲學系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中組織了一個關於「哲學研究改革」的系列講座(共15講)。除了我們六個人,還有九位研究生也積極參與做講座。系列講座在復旦大學最著名的3108教室舉行,每一講都盛況空前,不但教室里擠滿了人,連窗檯上、走廊上也站滿了人。《文匯報》、《解放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都報道了系列講座的盛況。《復旦學報》和新聞媒體不但發表了由我們六個人同時署名的文章,也發表了不少由三個人(周義澄、吳曉明和我)或單個人發表的文章。所有這些都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學校領導對我們的看法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認為這些人人才難得,只要我們願意,全部都可以留在復旦做教師。當時我們都很興奮,由於安延民的老家在北京,他希望回北京,後來就分配到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去了,其餘五個人都留在復旦大學哲學系任教。從1984年底開始,我成了現代外國哲學教研室的教師。目前,「六君子」的情況如下:陳奎德、周義澄、安延民三個人在美國,謝遐齡、吳曉明和我三個人在復旦,但謝遐齡在社會學系,我和吳曉明則在哲學學院。留系任教後,我主要研究並講授外國哲學。之後又發生了兩件事。

❷ 學習ASP 求解 謝謝啦!

<%
dim a,b '定義變數a,b
a=100 '給變數a賦值
b=200 '給變數b賦值
function d(c) '定義函數d,c為參數
dim b '定義局部變數b,僅僅在函數體內有效,不會改變函數體外b的值
b=c+1 '給局部變數b賦值
d=b '設置函數返回值。即給函數d賦值
response.write"函數體內輸出的b的值為:"&b&"<br>" 'response.write輸出語句,下同~此時輸出的是函數體內的b
end function
response.write("<br>")'html中的換行
response.write"函數體外輸出的b的值為:"&b&"<br>"'位於函數體外b的值
response.write("<br>")'html中的換行
response.write("函數返回值為:"& d(a))'調用函數d()
%>

❸ 搜集有關我國春節的文化習俗,你喜歡哪一種習俗從政史角度談談你如何看待

在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部分政協委員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該提案指出,清明掃墓祭祖,中秋闔家團員,端午悼念愛國先人,重陽登高敬老,這些傳統節日,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經發揮並繼續發揮著有目共睹的作用;法定這些節日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還有委員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國力蒸蒸日上,但精神文明建設仍需加強。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而忽略中國傳統美德,此令眾多有識之士憂心如焚。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較有影響的節日約160多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概念卻在現代人中逐漸淡漠,甚至延續千年的春節,人們也彷彿日漸難尋那種曾經的感覺,更何況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文化氣氛濃厚的傳統節日了。可來自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卻大行其事。據此現象,本刊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
記者:您對部分政協委員關於將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馮驥才:其實,春節、端午、中秋是中華民族三大主要的傳統性文化節日;但現在我們只過春節。我認為,對於任何民族來講,其傳統節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與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權利,無特定文化內涵,如周六、周日。節日卻不同,節日幾乎無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它有特殊的內容,儀式,活動方式,物品和民俗方式。而且節日有放假和不放假之分。如,春節、國慶節是放假的;清明、端午、三八婦女節等,均不放假。
任何國家的節日大體分為宗教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三大類型。
中國因非宗教國家,雖有宗教性的節日,但不是主要節日。我們有政治性的節日,如國慶節、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等;更有文化性的節日,即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在今年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中涉及的4個節日,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的清明節,是以祭祖和掃墓為主順帶踏青春遊,既是對先人的懷念,也是對春天的美好體驗。中華民族之所以5000年傳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祖先的崇拜,這種崇拜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節是因紀念屈原沿襲下來的,這個節日體現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中秋節寄託的是百姓對生活圓滿、家族共存的美好願望。重陽節表達的則是對老人的尊敬和愛戴。
這些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處在於可凝聚人與人的感情。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傳統節日傳承了很多文化、歷史和傳說,充分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學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萬物復甦時期,人們可戶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重陽節逢秋高氣爽時節,人們登高遠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時節,花好月圓,觀花賞月……,均是人與自然的親合,其中內涵很深的中國文化傳統。因此,我非常贊成這個提案。
記者:據你了解,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某些節日在文化內涵上有何不同?
馮驥才: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與我國的節日文化基本無大區別。西方的宗教節日比我們多,民俗節日大都也是人與自然相融相親的。但流行西方的母親節、情人節,在中國的過去是沒有的,盡管中國的「重陽節」是關心老人的節日。在中國,人本的節日不多;倒是在我們一些少數民族中,有類似情人節的愛情節日。
記者:那麼,您如何看待現代中國人熱衷西方節日的現象呢?
馮驥才:那種特定時期出現的西方節日,實際就是舶來的節日。各國都有舶來的節日,如中國的端午節就傳到了越南、日本、朝鮮;而各國各民族的節日,有時是互相傳播、彼此影響的。美國人的萬聖節又叫鬼節,從前歐洲人不過這個節日,可現在也開始過鬼節了。這是因為美國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我曾見過美國人過鬼節;在法國,我也趕上一次過鬼節。在中國,比較流行的舶來節日有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這一現象主要是因我們自己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日漸淡漠,也就是說,被我們自己抽空了,連非常重要的國慶節,都沒有什麼內容了,老百姓也就是在家看看電視罷了。如此,老百姓只好去過那些「洋節」了,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年輕人喜歡,但並不知道它的內涵,只不過給自己找一個娛樂的契機罷了。我認為對聖誕節大可不必視為洪水猛獸。年輕人借機玩一玩而已。它不會成為中國人的節日,因為它沒有文化的基礎。我認為那些可增進人間親情的「母親節」、「情人節」,不妨加以引進。
記者:對於近年節日假日化的現象,您如何看?
馮驥才:的確,我們現在的節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節日已無任何文化內容,變成了純粹的放假。
過去我們有很多過節的方式和形式,而現在很多節日都變成了飲食節。像每年的春節,人們彷彿越來越不會過了。報上討論、專家出策,最後依了商家叫做「黃金周」,甚至國慶節也變成了黃金周。實際上許多國家均將國慶節作為增加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國。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卻成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這是我們的過失。因為,節日與一個國家的文明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關系,節日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輕的一代對其不知道,不了解,沒有記憶,沒有感情,預示的是我們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記憶與傳承的中斷,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記者:傳統過年時,人們總要鳴放鞭炮,以示節慶。自政府禁放以來,每到過年,總有媒體就此討論,您如何認為?
馮驥才:我認為,過年鳴放鞭炮是百姓對文化的呼聲。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過年為什麼一定要鳴放鞭炮?就是為了尋找年的感覺,表達對年的情感,對年的宣洩。這是文化的回歸,如果沒有了它,人們的情感便將無處安放。因此,我們應以人為本,要關懷人的內心,否則人們便會產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沒有很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將來的全球化時代,將是我們文化消弱與淡化的時代。
記者:那麼,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
馮驥才:應該重新建設我們的節日文化。從前國慶節時,有關單位會組織很多活動,現在卻沒有了,應恢復這一傳統;春節可用豐富多彩的民俗內容進一步地豐富和充實;另外,對於人們有了重視傳統節日的願望時,有關部門應予以扶持。如恢復清明節的掃墓、踏青等活動,以及其他具有濃郁民族文化內涵的各種傳統節日。
在日本,我趕上一次櫻花節。當時,天下小雨,觀賞者手裡都舉著一把透明的雨傘,充分體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在一個開滿櫻花的公園里,我看到很多人身著民族盛裝,亦歌亦酒,不亦樂乎,他們通過節日,將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加以有效地傳承。而我們的節日文化,卻在革命的時代中斷,失去了歷史的記憶,我們民族的記憶和遺產丟失得太多,我們有責任把中斷的歷史連接起來,把美好的民俗節日恢復起來。這並非舉辦數次活動便可解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約定俗成的特點,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須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來個電話,這是一種心理定式。有了這種節日情感,到了這一天,人們自然而然便會這樣去做,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小學的鄉土教育、節日文化的教育。總之,有關單位應想方設法,媒體也應配合宣傳,努力營造一種氣氛。
http://www.zwwhjl.com/news/1.asp?articleid=568

尋找傳統文化的風向標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2-27 23:25:08
傳統節日承載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和民族情感,「節味」的變化也讓人對傳統文化的流失不無憂慮。在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中,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傳承傳統文化,
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讓一代一代的人自覺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傳統斷裂
●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存在於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光靠簡單說教於事無補
又是一年中秋時。媒體關於月餅的報道鋪天蓋地,商店裡購買月餅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嘆:中秋節已成了月餅節,僅剩下一個「吃」文化。與此同時,互聯網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高潮,簽名贊成申遺的網民人數已超過70萬。
傳統節日承載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憂慮。最近有輿論認為,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戰,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惟西方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極是,惟西例為理政之所循」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節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沒?
傳統節日應體現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有關部門近日發出《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意見》要求,要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然而,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節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沒。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
在機關工作的王范芳告訴記者,中秋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成一個「托」,大家藉此機會送禮的送禮,吃飯的吃飯,中秋之夜很難看到祭月拜月、耍滿天星、演皮影戲這些傳統節目,甚至全家一起賞月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鵬先生則對家鄉清明節的祭奠儀式不以為然,令人眼花繚亂的祭品漫天飛舞,從傳統的紙錢、香燭演變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寶」鋪成一條長地毯通往祖先的墳墓。這樣的祭奠有多少追憶之情?
盡管現實不盡如人意,但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節日還是有難舍的情懷。網友李偉在中秋申遺留言板寫道:「推動中秋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對中華文化的延續和肯定,功德無量。」還有網友說:「中秋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成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國的傳統節日蘊涵著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通點,比如重陽敬老、中秋團聚、清明祭祖,這些情感不可以輕易被拋棄,更不能隨便被異化。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孫科志曾就讀於韓國高麗大學,在他眼中,許多越來越被漠視的傳統習俗,往往被韓國人視為珍寶。韓國中秋節要放假3天,舉國歡慶,由於韓國有1?4人口在漢城,一到中秋節很多人要從漢城返回自己的家鄉過節,全國因而出現「民族大移動」。此外,每個家族在中秋節都會舉行祭祖儀式,感謝祖先帶來豐收。同時,文化協會還會在漢城獎忠體育場舉行一年一度的摔跤節,評選出「天下壯士」。韓國一年四季都有傳統節日,熱鬧場面和人們的熱情遠遠高於西方節日。「他們把對本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都放進這些傳統節日里,通過過節,延續和發揚自己的文化。」孫科志這樣解釋韓國人對傳統節日的熱衷。
胡同、弄堂都變成「歐洲花園」
我們還需要傳統文化嗎?
如今,年輕人對聖誕節、情人節趨之若鶩、對本國傳統節日卻日趨淡漠;一條條胡同、弄堂變成一個個「歐洲花園」、「美國小鎮」;學生們對古典詩詞缺乏興趣,英文書卻常捧在手心;鄉村理發店也開始叫「蒙娜麗莎發廊」……
我們還需要傳統文化嗎?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認為,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後與腐朽的代表,阻礙社會發展,但簡單地把傳統文化歸之為「封建、迷信、落後」,是十分片面的。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傳統與現代有著血肉聯系,如果現代人能主動地改造和吸收傳統文化,使其實現自我更新,傳統就不是包袱,而是財富。
「傳統文化是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養料,我們要承接而不是回歸傳統文化,牢牢立足於現代化建設,闡發出全新的精神。」謝遐齡教授說。他認為,面對傳統並不等於只看過去,而是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能夠提升民族精神的內容,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徵、有號召力的人物等。
之所以現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謝教授認為主要是傳統文化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錯位,令年輕人產生逆反心理。「《大話西遊》被奉為經典,開始我很不解,後來看電影里的唐僧那麼啰嗦,讓妖精煩得自殺身亡,就明白了,現在的青年討厭說教,討厭一味地灌輸。」
傳承傳統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讓一代一代的人自覺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傳統斷裂。如今,很多父母願意花錢讓孩子學英語,學音樂,卻很少有人主動地讓孩子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光靠簡單說教於事無補。」謝教授說。
保護傳統文化需要理性認識
揚棄才有生命力
「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必須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吸收全人類文化的精華,離開這個基本點,就難以推動中國社會健康前進。例如,市場經濟、法治、科技等,中國就須向他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只有不斷吸取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認為,「保護傳統文化」某種程度上被曲解了,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既沒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著許多落後的傳統思維方式」。
顧教授舉了個例子,現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動,舉辦「四書五經」誦經班等,「這其實是打著保護傳統文化的旗號,搞沒有文化底蘊的'文化活動'。」他認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揚棄---批判地繼承。如果沒有揚棄,就忙於「文化復興」,對傳承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建設都沒有好處。
謝遐齡教授也認為隨便提「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分誇大西方文化的沖擊,從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有「趨同」的潮流,所有的國家,不論意識形態,也不論文化傳統,青年人都喜歡跳迪斯科,都喜歡飆車,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頭發、穿磨爛了的牛仔褲,這其實是「技術文化」或「科技意識形態」的沖擊,不是「西方文化」。同時,「技術文化」也早已存在於我國的文化之中,從根本上說,這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觀念等方面,中國有著穩定不變的內涵,人們在不知不覺地奉行著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所謂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層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曲解了。試想一下,我們連身處其中的中國文化都不那麼容易滲透,怎能輕言西方文化?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理性認識。

❹ 請問復旦大學社科專業是學習什麼的社科具體有那些分類呢還有環境化學怎麼樣謝謝~

你好,我是復旦大學的。社科部專業分為: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黨史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環境化學也不錯,復旦大學化學系很強的。

❺ !!傳播學題目求解

努力建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作者:本刊記者/陶紅 第5期 總第85期
在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部分政協委員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增設清明、中秋等民族節日為法定假日。該提案指出,清明掃墓祭祖,中秋闔家團員,端午悼念愛國先人,重陽登高敬老,這些傳統節日,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經發揮並繼續發揮著有目共睹的作用;法定這些節日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還有委員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國力蒸蒸日上,但精神文明建設仍需加強。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而忽略中國傳統美德,此令眾多有識之士憂心如焚。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較有影響的節日約160多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造就了色彩紛呈的節日文化。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概念卻在現代人中逐漸淡漠,甚至延續千年的春節,人們也彷彿日漸難尋那種曾經的感覺,更何況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文化氣氛濃厚的傳統節日了。可來自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卻大行其事。據此現象,本刊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
記者:您對部分政協委員關於將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馮驥才:其實,春節、端午、中秋是中華民族三大主要的傳統性文化節日;但現在我們只過春節。我認為,對於任何民族來講,其傳統節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與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權利,無特定文化內涵,如周六、周日。節日卻不同,節日幾乎無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它有特殊的內容,儀式,活動方式,物品和民俗方式。而且節日有放假和不放假之分。如,春節、國慶節是放假的;清明、端午、三八婦女節等,均不放假。
任何國家的節日大體分為宗教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三大類型。
中國因非宗教國家,雖有宗教性的節日,但不是主要節日。我們有政治性的節日,如國慶節、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等;更有文化性的節日,即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在今年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中涉及的4個節日,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的清明節,是以祭祖和掃墓為主順帶踏青春遊,既是對先人的懷念,也是對春天的美好體驗。中華民族之所以5000年傳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祖先的崇拜,這種崇拜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節是因紀念屈原沿襲下來的,這個節日體現的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中秋節寄託的是百姓對生活圓滿、家族共存的美好願望。重陽節表達的則是對老人的尊敬和愛戴。
這些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處在於可凝聚人與人的感情。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傳統節日傳承了很多文化、歷史和傳說,充分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學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萬物復甦時期,人們可戶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重陽節逢秋高氣爽時節,人們登高遠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時節,花好月圓,觀花賞月……,均是人與自然的親合,其中內涵很深的中國文化傳統。因此,我非常贊成這個提案。
記者:據你了解,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某些節日在文化內涵上有何不同?
馮驥才: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與我國的節日文化基本無大區別。西方的宗教節日比我們多,民俗節日大都也是人與自然相融相親的。但流行西方的母親節、情人節,在中國的過去是沒有的,盡管中國的「重陽節」是關心老人的節日。在中國,人本的節日不多;倒是在我們一些少數民族中,有類似情人節的愛情節日。
記者:那麼,您如何看待現代中國人熱衷西方節日的現象呢?
馮驥才:那種特定時期出現的西方節日,實際就是舶來的節日。各國都有舶來的節日,如中國的端午節就傳到了越南、日本、朝鮮;而各國各民族的節日,有時是互相傳播、彼此影響的。美國人的萬聖節又叫鬼節,從前歐洲人不過這個節日,可現在也開始過鬼節了。這是因為美國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我曾見過美國人過鬼節;在法國,我也趕上一次過鬼節。在中國,比較流行的舶來節日有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這一現象主要是因我們自己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日漸淡漠,也就是說,被我們自己抽空了,連非常重要的國慶節,都沒有什麼內容了,老百姓也就是在家看看電視罷了。如此,老百姓只好去過那些「洋節」了,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年輕人喜歡,但並不知道它的內涵,只不過給自己找一個娛樂的契機罷了。我認為對聖誕節大可不必視為洪水猛獸。年輕人借機玩一玩而已。它不會成為中國人的節日,因為它沒有文化的基礎。我認為那些可增進人間親情的「母親節」、「情人節」,不妨加以引進。
記者:對於近年節日假日化的現象,您如何看?
馮驥才:的確,我們現在的節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節日已無任何文化內容,變成了純粹的放假。
過去我們有很多過節的方式和形式,而現在很多節日都變成了飲食節。像每年的春節,人們彷彿越來越不會過了。報上討論、專家出策,最後依了商家叫做「黃金周」,甚至國慶節也變成了黃金周。實際上許多國家均將國慶節作為增加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國。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卻成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這是我們的過失。因為,節日與一個國家的文明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關系,節日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輕的一代對其不知道,不了解,沒有記憶,沒有感情,預示的是我們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記憶與傳承的中斷,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
記者:傳統過年時,人們總要鳴放鞭炮,以示節慶。自政府禁放以來,每到過年,總有媒體就此討論,您如何認為?
馮驥才:我認為,過年鳴放鞭炮是百姓對文化的呼聲。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過年為什麼一定要鳴放鞭炮?就是為了尋找年的感覺,表達對年的情感,對年的宣洩。這是文化的回歸,如果沒有了它,人們的情感便將無處安放。因此,我們應以人為本,要關懷人的內心,否則人們便會產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沒有很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將來的全球化時代,將是我們文化消弱與淡化的時代。
記者:那麼,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
馮驥才:應該重新建設我們的節日文化。從前國慶節時,有關單位會組織很多活動,現在卻沒有了,應恢復這一傳統;春節可用豐富多彩的民俗內容進一步地豐富和充實;另外,對於人們有了重視傳統節日的願望時,有關部門應予以扶持。如恢復清明節的掃墓、踏青等活動,以及其他具有濃郁民族文化內涵的各種傳統節日。
在日本,我趕上一次櫻花節。當時,天下小雨,觀賞者手裡都舉著一把透明的雨傘,充分體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在一個開滿櫻花的公園里,我看到很多人身著民族盛裝,亦歌亦酒,不亦樂乎,他們通過節日,將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風俗加以有效地傳承。而我們的節日文化,卻在革命的時代中斷,失去了歷史的記憶,我們民族的記憶和遺產丟失得太多,我們有責任把中斷的歷史連接起來,把美好的民俗節日恢復起來。這並非舉辦數次活動便可解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約定俗成的特點,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須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來個電話,這是一種心理定式。有了這種節日情感,到了這一天,人們自然而然便會這樣去做,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小學的鄉土教育、節日文化的教育。總之,有關單位應想方設法,媒體也應配合宣傳,努力營造一種氣氛。
http://www.zwwhjl.com/news/1.asp?articleid=568

尋找傳統文化的風向標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2-27 23:25:08
傳統節日承載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和民族情感,「節味」的變化也讓人對傳統文化的流失不無憂慮。在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中,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傳承傳統文化,
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讓一代一代的人自覺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傳統斷裂
●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存在於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光靠簡單說教於事無補
又是一年中秋時。媒體關於月餅的報道鋪天蓋地,商店裡購買月餅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嘆:中秋節已成了月餅節,僅剩下一個「吃」文化。與此同時,互聯網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高潮,簽名贊成申遺的網民人數已超過70萬。
傳統節日承載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眷戀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對傳統文化流失的憂慮。最近有輿論認為,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戰,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惟西方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極是,惟西例為理政之所循」的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
「節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沒?
傳統節日應體現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有關部門近日發出《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意見》要求,要突出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然而,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節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沒。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
在機關工作的王范芳告訴記者,中秋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成一個「托」,大家藉此機會送禮的送禮,吃飯的吃飯,中秋之夜很難看到祭月拜月、耍滿天星、演皮影戲這些傳統節目,甚至全家一起賞月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鵬先生則對家鄉清明節的祭奠儀式不以為然,令人眼花繚亂的祭品漫天飛舞,從傳統的紙錢、香燭演變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寶」鋪成一條長地毯通往祖先的墳墓。這樣的祭奠有多少追憶之情?
盡管現實不盡如人意,但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節日還是有難舍的情懷。網友李偉在中秋申遺留言板寫道:「推動中秋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對中華文化的延續和肯定,功德無量。」還有網友說:「中秋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成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國的傳統節日蘊涵著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通點,比如重陽敬老、中秋團聚、清明祭祖,這些情感不可以輕易被拋棄,更不能隨便被異化。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孫科志曾就讀於韓國高麗大學,在他眼中,許多越來越被漠視的傳統習俗,往往被韓國人視為珍寶。韓國中秋節要放假3天,舉國歡慶,由於韓國有1?4人口在漢城,一到中秋節很多人要從漢城返回自己的家鄉過節,全國因而出現「民族大移動」。此外,每個家族在中秋節都會舉行祭祖儀式,感謝祖先帶來豐收。同時,文化協會還會在漢城獎忠體育場舉行一年一度的摔跤節,評選出「天下壯士」。韓國一年四季都有傳統節日,熱鬧場面和人們的熱情遠遠高於西方節日。「他們把對本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都放進這些傳統節日里,通過過節,延續和發揚自己的文化。」孫科志這樣解釋韓國人對傳統節日的熱衷。
胡同、弄堂都變成「歐洲花園」
我們還需要傳統文化嗎?
如今,年輕人對聖誕節、情人節趨之若鶩、對本國傳統節日卻日趨淡漠;一條條胡同、弄堂變成一個個「歐洲花園」、「美國小鎮」;學生們對古典詩詞缺乏興趣,英文書卻常捧在手心;鄉村理發店也開始叫「蒙娜麗莎發廊」……
我們還需要傳統文化嗎?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認為,人們對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後與腐朽的代表,阻礙社會發展,但簡單地把傳統文化歸之為「封建、迷信、落後」,是十分片面的。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傳統與現代有著血肉聯系,如果現代人能主動地改造和吸收傳統文化,使其實現自我更新,傳統就不是包袱,而是財富。
「傳統文化是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的重要養料,我們要承接而不是回歸傳統文化,牢牢立足於現代化建設,闡發出全新的精神。」謝遐齡教授說。他認為,面對傳統並不等於只看過去,而是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能夠提升民族精神的內容,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徵、有號召力的人物等。
之所以現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謝教授認為主要是傳統文化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錯位,令年輕人產生逆反心理。「《大話西遊》被奉為經典,開始我很不解,後來看電影里的唐僧那麼啰嗦,讓妖精煩得自殺身亡,就明白了,現在的青年討厭說教,討厭一味地灌輸。」
傳承傳統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讓一代一代的人自覺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傳統斷裂。如今,很多父母願意花錢讓孩子學英語,學音樂,卻很少有人主動地讓孩子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要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節日中積淀的文化內涵,找回傳統美德,光靠簡單說教於事無補。」謝教授說。
保護傳統文化需要理性認識
揚棄才有生命力
「中國向西方學習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必須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吸收全人類文化的精華,離開這個基本點,就難以推動中國社會健康前進。例如,市場經濟、法治、科技等,中國就須向他國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只有不斷吸取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認為,「保護傳統文化」某種程度上被曲解了,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既沒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著許多落後的傳統思維方式」。
顧教授舉了個例子,現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動,舉辦「四書五經」誦經班等,「這其實是打著保護傳統文化的旗號,搞沒有文化底蘊的'文化活動'。」他認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揚棄---批判地繼承。如果沒有揚棄,就忙於「文化復興」,對傳承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建設都沒有好處。
謝遐齡教授也認為隨便提「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分誇大西方文化的沖擊,從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有「趨同」的潮流,所有的國家,不論意識形態,也不論文化傳統,青年人都喜歡跳迪斯科,都喜歡飆車,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頭發、穿磨爛了的牛仔褲,這其實是「技術文化」或「科技意識形態」的沖擊,不是「西方文化」。同時,「技術文化」也早已存在於我國的文化之中,從根本上說,這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觀念等方面,中國有著穩定不變的內涵,人們在不知不覺地奉行著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所謂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層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曲解了。試想一下,我們連身處其中的中國文化都不那麼容易滲透,怎能輕言西方文化?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理性認識。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6/02/27/[email protected]

端午節與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 張正春 | 2006年06月01日03時32分 | 【內容提要】中國為什麼有「端午節」?中國為什麼沒有「聖誕節」?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端午節」反映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端午節」的主要內容是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是對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對小人的諷刺和鞭策,是對君王的規勸與期待,扶陽抑陰,遏惡揚善,扶正祛邪,伸張正義,教化人心,移風易俗,這正是「端午節」的重要內涵和基本精神! 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品嘗粽子的味道,品嘗人生的味道,品嘗中國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長,我們該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節與中國傳統文化
張正春
又是一個端午節,粽子飄香,龍舟競渡,手機中不斷傳來節日的問候。朋友:在這個一晃而過的節日里,您可想過,端午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什麼精神?
對比西方的「聖誕節」和「情人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就值得研究了。
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和「中秋節」,這是「天」的節日,是「太陽」和「月亮」的節日(春節是太陽的節日,中秋節是月亮的節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春節」和「中秋節」也是人的節日,是「天人合一」的節日。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二十四節氣」就充分反映了這種思想。比較而言,中國文化是「天人相合」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天人相分」的文化,在「年節」的文化特徵可以很明顯地體現出這種區別。
然而,根據民間傳說,「端午節」似乎只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但是,從民族歷史與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仔細捉摸,其中的思想文化內涵是耐人尋味的。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五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天長節」等,由此可見,「端五節」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節日,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天人合一。「人道」與「天道」合二而一,再一次巧妙地實現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再者,如果單從紀念人的意義上來看,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很多,三皇五帝以外,聖人如孔子與老子,他們的生卒日子都不及屈原的紀念日來的隆重,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為什麼有「端午節」?中國為什麼沒有「聖誕節」?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端午節」反映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是偉大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抱負和品格,他純潔的情懷和高尚的精神,光明正直的思想境界,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君子,是中國傳統人格的典範。然而,屈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為小人所妒嫉,為奸佞所陷害,為世俗所不容,終於冤屈而死!屈原的文采和人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奇跡!屈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經歷正好成為一個典型,它足以凝聚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重要內容。
唐代詩人劉長卿有一首詩《長沙過賈誼宅》就很能揭示出中華民族對屈原的的特殊情懷: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萬古惟留楚客悲」,這就是中國人對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是「端午節」的深刻含義。
劉長卿在《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元中丞》中寫道:
汀洲無浪復無煙,楚客相思益渺然。
漢口夕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角,獨戍臨江夜泊船。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
「長沙謫去古今憐」,這是多麼深遠而又復雜的歷史情懷啊?愛惜人才,尊敬君子,祈願天下英雄皆有用武之地,希望學有所用、人盡其才,奉勸掌握生殺大權的領導者近君子而遠小人,敬賢愛才,重義輕利,明辨忠奸,防止屈原和楚懷王的悲劇發生,這不就是「端午節」的特殊意義嗎?
紀念屈原是對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對小人的諷刺和鞭策,是對君王的規勸和期待,扶陽抑陰,遏惡揚善,扶正祛邪,伸張正義,教化人心,移風易俗,這正是「端午節」的重要內涵和基本精神!
說到節日,中國人總是離不開飲食,在吃喝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能夠更好地「品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境界。說到這里,我又要問了:親愛的朋友,今天的粽子您吃了嗎?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品嘗粽子的味道,品嘗人生的味道,品嘗中國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長,我們該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上的高度統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性、綜合性與獨特性,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在「春節」和「中秋節」以外,「清明節」、「端午節」(「重五節」)和「重陽節」就是中國傳統節日的重大補充。春、夏、秋、冬各有節日,一年四季,由於這些節日的存在而充滿了詩情畫意。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窮理盡性」的探究中,在深情的回味中,在覺悟的心靈中,中華民族在天人之際創造了偉大的節日文化,這是一種日久彌新的歷史文化,是一種與天地宇宙同在的永恆的文化創造。
作者在博客網發表的相關文章的地址如下:
1、中國人如何賞月(一):http://column.bokee.com/89318.html
2、中國人如何賞月(二):http://column.bokee.com/89576.html
3、中國人如何賞月(三):http://column.bokee.com/89745.html
4、中國人如何賞月(續):http://column.bokee.com/89782.html
5、中國人如何賞月(全文):http://column.bokee.com/89893.html

http://column.bokee.com/147599.html

春節民俗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2-15 12:42
大家幫幫忙哈!!!
提問者: flora_zhuang - 魔法學徒 一級
最佳答案
我覺得這個很好:

據《時代信報》報道 沸沸揚揚的平安夜過後,經過清潔工人的打掃,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潔。然而,想到聖誕的「瘋狂」與春節的「冷清」,一些學者們開始了他們的憂患行動——甚至,國內一些學者還發出了《保衛春節宣言》!
「過年是美好的記憶,這份記憶在逐漸消失嗎?我們還會過年嗎?」近日,河南民俗學家高有鵬教授在自己撰寫的《保衛春節宣言》里質問。
悲觀與樂觀,兩種態度的對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鵬在河南大學作了一場題為「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他認為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質遺產」,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應注重對它的「保護」。
高教授首先闡述了當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對本民族文化進行搶救。譬如,今年韓國人搶先一步,申請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遺產,對中國產生了極大震動,也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尷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們民族對豐收的紀念,是我們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標志。春節作為希望的象徵,是整頓一年情緒,向美好未來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應該引發對年和春節的特殊認識。
「過年是對人類情感記憶的特殊紀念。但『欲滅其國,先滅其史』,面對西風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我們必須樹立傳統民族文化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作起,保衛春節,保衛傳統文化遺產。」高教授表示,保衛春節並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覺地對民族文化尊嚴進行維護。
然而,這場「保衛春節宣言」的報告會似乎並沒有引起多大波瀾。據到場的河南媒體同行稱,報告會會場里只有百十個人。聞訊趕來的某電視台攝影師因為考慮拍攝效果,不得不示意幾個學生坐到主講人身後空盪盪的椅子上去補白清淡的背景。
與高教授的憂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種對比的是,2005年初,中國文化部部長助理丁偉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春節即將成為國際性的節日。
如何將春節發展成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慶的節日,是丁偉和同事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丁偉認為,春節發展成國際性節日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他認為,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文化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春節是具有強烈中國民族色彩的節日,濃縮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豐富內涵,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外國人。
此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習俗,春節不帶任何政治色彩,體現的是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對家庭的熱愛、對友情的珍視。它是人性的回歸,體現人本思想,易於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賞。
傳統節日興盛與否,與民族自信心有關
還來不及為丁偉的宏圖願景而興奮,因為目睹了「中國式聖誕夜」的瘋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們傾向於高有鵬的悲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確是日益走向邊緣化了。
詬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節日經濟論」。例如馮驥才就曾對此發表看法:假日和節日不同,假日是一種公民的福利,沒有文化內涵,隨便怎麼過都行。但節日是有意義的,是有文化內涵的。所以再講經濟,也不能把最應有「中國特色」的春節當成經濟的奴隸啊。要從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層面上「過」年,留住文化味。
還有,「我們的節日,道具太少,符號太抽象」——盡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內涵,但由於沒有道具符號,就漸漸失去了大眾的記憶。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並不在這里。比如端午節的「道具」、「符號」難道還不夠明顯嗎?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圍繞「一串鞭炮的宣洩」;至於經濟,似乎也不能成為春節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學歷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不願輕易對此作出評判。但是他認為,這與國民的心態和經濟狀態有關。
同時他也謹慎地認為,春節還不至於淪落到需要被保護的地步;不過,春節也不大可能成為國際性的節日,形成全球矚目的「強勢文化節日」。
卞教授稱,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狀態應該分為兩種:一是被動的保護;極端封閉、完全排外。二是主動保護,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觀點。
但是,卞教授認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觀,而且對於處於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在今日的處境,他認為,「這是一個我們必然要承受和經歷的過程」。
「真正的大國,是能夠以自己的制度典範和文化典範輻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國家。」這是上海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許紀霖先生的觀點。
保護還是創新,這是個問題
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建築已經全盤西化。

熱點內容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