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夏連營
Ⅰ 三國時陸遜火燒連營
蜀軍戰前總兵力大約有11萬人,戰後僅有6.3萬左右了(或許略多)。燒掉劉備5萬人左右
蜀軍方面——應由四部分軍隊組成:
1、 馮習為大都督的前軍兵團:總兵力4萬多人,將領有:
中領軍吳班、護軍馮習、前部督張南、將軍劉寧、杜路、胡王沙摩柯(可能後加入)等;
根據資治通鑒卷六十九記載:「七月,……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這時劉備的中軍還未到秭歸(六月決定東征)。
2、 劉備統率的中軍兵團:兵力無記載(估計2.5萬左右);將領有:
治中從事黃權、將軍(水軍)陳式、將軍趙融、傅彤、輔臣、廖淳(即廖化)、從事祭酒程畿、侍中馬良等;
此軍乃劉備的精銳,黃權、程畿、馬良開始均不是帶兵的官。其中,馬良、黃權後來分兵到南北兩個方向。馬良主要是去發動蠻夷部族,所以兵不會很多,估計千人左右。黃權軍乃用於監視魏軍,防止魏軍從北面偷襲,兵力估計5000人左右。
3、 700里沿線的留守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僅為低級軍官;估計5~7千人(見另一文《為劉備七百里連營正名》);
4、 江州一帶的後軍接應部隊:兵力無記載,將領為翊軍將軍趙雲,估計3000人;
所以估計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
蜀軍這個時期的總兵力分析:
在另一文《劉備攻蜀之戰》中,已經分析過,劉備在佔領益州(不含漢中)後,軍隊可有11.4萬人,再減去與劉璋作戰的傷亡數千人,大致在11萬左右。這時是214年5~6月。
接著215年5~7月,劉備率軍東進與孫權爭奪荊州,但是沒有發生戰斗。
215年11~12月,劉備率張飛、黃權軍擊敗張郃軍(包括朴胡、任約等)於三巴。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劉備主要工作是穩定民心,整頓內務和保護現有的地盤。
其後,217年10月開始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直到219年5月才結束。這個戰役,劉備雖然逼退了曹操,佔領了整個漢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很大的(在另一文《漢中爭奪戰》中有詳細分析):不僅犧牲了三員大將吳蘭、雷銅、任夔,估計陣亡也在1萬多人(其中吳蘭、雷銅、任夔軍是基本「盡沒」,陳式軍在攻擊馬鳴閣道時也損失慘重,加上與夏侯淵、張郃精銳部隊的血戰)。
2 吳、蜀夷陵之戰實際兵力探討
這其後,有兩年的恢復期,估計也就恢復到11萬左右。在這兩年裡,蜀軍有兩次大的作戰,襄陽戰役和上庸戰役。襄陽戰役的損失與益州的總兵力無關,暫且不提。上庸戰役損失的劉封軍則是漢中戰役後由漢中派去的,人數估計5000左右(因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又是孟達的上司,而孟達有兵4000人)。因此,大約兩年恢復了2萬的兵力。
221年戰役開始時,蜀軍的分布大致為:
漢中:3萬人。考慮到漢中直接面對魏軍的威脅,蜀軍在漢中一直保持3萬以上的部隊防禦,即使在姜維最不重視的蜀國末期,也有2萬多人。
成都和其它郡:1萬以上,成都至少留兵5000,李嚴抽調郡兵平息叛亂也有5000人的記載。
夷陵、江州一線:7萬人。
或許蜀軍總兵力超過11萬,達到12萬或13萬,那麼在夷陵一線的蜀軍可能有8~9萬人。但是
在《資治通鑒》和《三國志》中,沒有任何蜀軍兵力大大超過吳軍的記載,連吳軍主帥陸遜多次給孫權的軍情報告中,也根本沒有提及「敵眾我寡」之類的問題。相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均有明確的記載或話語表明雙方兵力有較大差距。所以,實際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和陸遜的兵力是很接近的,屬於基本實力相當。根據前面的分析數據,可以大致得出:
在夷陵之戰最後決戰時(222年閏6月),劉備在夷陵戰場上有5.9萬人,陸遜有5.3萬人左右(兩方均不包括遠離戰場的部隊以及後軍部隊)。
其中,吳軍所有兵力均集中於夷陵地區,蜀軍則有1.3萬人分散在其它地區(700里後路防守7000人,監視魏軍的黃權軍5000人,南方馬良的1000人)。
蜀軍中,張飛的原部隊1萬人當在前軍之中,劉備的中軍2萬是他開始自荊州帶來的精銳,數年來跟隨其南征北戰,訓練有素、忠心耿耿、戰鬥力很強。
二、戰役的詳細過程是如何的?
我經過歸納、總結和分析,認為戰役的實際過程是:
1、 221年6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決定東征孫權,趙雲、秦宓和群臣勸諫皆不聽;
2、 221年7月,蜀軍前軍4萬餘人由吳班、馮習率領進攻吳軍的巫山、秭歸地區,擊敗吳將李異、劉阿的部隊,推進至秭歸一線;
3、 同月,孫權遣使求和,未准;命陸遜為大都督統兵5萬迎戰;
4、 221年8月,孫權為防止兩線作戰,向魏國稱臣;
5、 劉備的中軍隨後到達這一帶,但是劉備沒有繼續進攻,而是離開了秭歸,原因不明;
6、 222年1月,吳將宋謙在秭歸地區攻破蜀軍5營,斬殺了蜀將;劉備馬上回到秭歸,命令吳班、陳式的水軍推進至夷陵;
7、 222年2月,劉備率陸軍沿長江南岸向東進攻,推進到夷道、猇亭一帶。黃權建議劉備的中軍應留在後面,以免前軍不測時便於機動,劉備未採納。蜀軍分兵:黃權部向東北推進至臨沮一帶,馬良向南進入武陵號召蠻夷軍響應。陸遜將大軍也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其中孫桓據守夷道城,出戰被蜀軍張南擊敗;
8、 222年3~6月,兩軍相持於夷道、猇亭一線,吳軍堅守不出,劉備使用誘敵之計也未能成功,蜀軍自巫山到夷陵連營700里,50餘座軍營;
9、 222年閏6月,吳軍開始反擊:先試探攻擊蜀軍一個營壘未成功;接著,陸遜部署以火攻同時進擊蜀軍各營,首戰即切斷蜀軍前軍,將其基本全部殲滅:馮習、張南、沙摩柯等戰死,劉寧、杜路投降,40多個軍營被攻破,士兵死傷、投降數萬;
10、同月,劉備率中軍主力退守馬鞍山,被吳軍四面圍攻,蜀軍崩潰,戰死萬人以上。劉備連夜突圍,派人燒毀鎧甲阻斷道路來延緩追擊,斷後的將軍傅彤以及從事祭酒程畿均戰死。
11、222年7月,劉備退至秭歸,由於三峽逆水撤退水軍困難,乃遺棄所有船隻,率軍沿陸路撤退到魚腹縣(後改名永安)。途中遭到抄小道趕來的孫桓的截擊,劉備越山嶺而走。吳將李異、劉阿追擊而來,屯軍南山。黃權軍被隔斷在江北。江州的趙雲軍趕到永安接應。
12、222年8月,吳軍撤回巫山一帶。黃權率部投降魏國,馬良在武陵被吳將步騭擊敗而死。戰役全部結束。
3 吳、蜀夷陵之戰實際兵力探討
以上即為吳蜀夷陵之戰的簡略過程。其中有幾點需要說明一下:
a、 221年7月進攻巫山、秭歸的蜀軍4萬人,應是前軍,而不是總兵力。劉備6月決定東征,這時他還在成都。其後又有許多大臣提反對意見(處置了秦宓),而後再率中軍開向江州前線。
b、 《細說三國》認為222年1月,劉備是從前線回到秭歸,有誤。當時蜀軍只推進到秭歸一帶,秭歸乃是前線,劉備回來後才部署繼續推進到夷陵一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的:「先主軍還秭歸,」應當是劉備從後方又回到前線。
c、 此戰蜀軍的前軍是差不多是全軍覆沒,所有將領非死即降,因為被吳軍切斷了後路的緣故。僅有吳班好象逃回,大概是由於前面劉備用誘敵計失敗後,可能跟隨劉備回駐在中軍了。
d、 劉備的前軍由於被切斷退路,無法機動,大部分在營壘中被消滅(當然也有一部分翻山越嶺逃回)。劉備的中軍位置靠後,雖然營壘也被攻破,但其主力均撤出了營壘,跟隨劉備進行機動作戰。這就是為什麼四十餘營壘均被攻破,前軍死傷殆盡,而劉備的中軍能夠跑的馬鞍山堅守,且損失相對小一些。
e、 劉備的中軍將領除了斷後的傅彤以及不聽勸告而死的程畿外,基本都跟隨劉備逃了回來。其中陳式、廖化還在以後參加了其他戰役,但是畢竟是劉備的精銳,前後戰死1.3萬以上,沒有什麼投降的。
f、 劉備實戰經驗豐富,突遭此等大敗,還是比較沉著——先是集中其中軍主力撤離起火的營壘,隨後轉移到有利地形馬鞍山一帶堅守,在遭到吳軍四面圍攻時又及時突圍,而且突圍時部署也很正確:不僅利於夜暗的掩護進行,又安排勇猛、忠心的傅彤部斷後,還燒毀鎧甲阻擋追兵;接著又果斷遺棄難以撤退的船隻,快速撤向永安。大約比曹操的赤壁撤退水平稍差,但是遠遠強於袁紹在官渡(不顧一切的自己逃命)、關羽在襄陽的撤退(方向性錯誤)。
g、 此戰蜀軍的損失為:前軍的3萬(原有4萬,吳班帶到中軍0.5萬,黃權帶走0.5萬),中軍在馬鞍山損失的1萬,突圍時斷後軍3千,黃權的5千,馬良部1千,估計在4.7萬左右。另外,所有軍需輜重全部損失,戰船全部遺棄,好象也來不及燒毀,大約全部給了陸遜。有名的將軍或謀士戰死6人,投降3人。大約是僅次於官渡戰役的大敗仗了。至於《吳書》所說8萬大概有些誇張吧。
h、 劉備帶回的軍隊有;中軍剩餘的11000人左右,700里沿線的防守部隊7000人,零散逃回估計2000人,大約2萬人。到永安後,趙雲的部隊也加入近來,劉備在永安有2.3萬兵防守。
最後的結論:
1、 夷陵之戰基本是一場兵力相當的交戰,而不是以前所認為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2、 蜀軍戰前總兵力大約有11萬人,戰後僅有6.3萬左右了(或許略多)。
Ⅱ 火燒連營七百里
陸遜燒了劉備的四十餘營,大火延綿約700里,因而得名。
歷史簡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Ⅲ 火燒連營是化學變化嗎
1、簡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2、具體過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Ⅳ 火燒連營的故事500字數
火 燒 連 營
孫 權 殺 了 關 羽, 搶 回 荊 州, 這 兩 件 事 惹 得 劉 備 心 里 冒 火。 他 不 顧 文 武 大 臣 們 的 勸 阻, 親 自 率 領 75 萬 人 馬 殺 向 東 吳。
張 飛 命 令 3 天 之 內 作 好 白 旗 白 甲, 全 軍 將 士 帶 孝 出 征, 並 叫 范 疆、 張 達 快 去 辦 理, 誤 了 期 限 就 殺 人。 范 疆、 張 達 看 不 能 完 成 任 務, 就 刺 死 張 飛, 投 奔 了 孫 權。
劉 備 聽 說 張 飛 被 害, 大 哭 一 場, 對 孫 權 恨 之 入 骨。 再 說 孫 權 聽 說 劉 備 大 軍 殺 來, 十 分 害 怕, 就 寫 信 請 魏 國 幫 忙。 這 時, 曹 操 已 經 病 死, 曹 丕 正 希 望 兩 家 相 爭, 自 己 從 中 得 利, 所 以, 一 個 救 兵 也 不 肯 派。
孫 權 只 好 自 己 對 付 劉 備。 他 先 派 年 輕 的 孫 桓、 後 派 年 老 的 甘 寧 等 將 領 阻 擋 劉 備, 都 被 劉 備 打 敗。 孫 權 急 得 沒 有 辦 法, 就 把 殺 害 張 飛 的 凶 手 范 疆、 張 達 送 給 劉 備, 還 願 讓 出 荊 州 求 和。 劉 備 不 答 應, 非 要 滅 了 東 吳 不 可。
孫 權 急 得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老 臣 闞 澤 推 薦 小 將 陸 遜, 說:「 如 果 不 用 陸 遜, 東 吳 非 滅 亡 不 可!」 孫 權 便 任 命 陸 遜 為 大 都 督。 陸 遜 說:「 我 是 文 官, 有 這 么 年 輕, 恐 怕 有 些 人 不 服 從 我 的 命 令。」 孫 權 就 把 自 己 的 寶 劍 交 給 陸 遜, 允 許 他 先 斬 後 奏。
果 然, 一 些 將 領 對 陸 遜 不 服。 這 時, 蜀 軍 天 天 跑 到 營 前 挑 戰, 對 東 吳 軍 隊 破 口 大 罵。 有 些 將 領 非 要 出 營 跟 蜀 軍 殺 個 痛 快 不 可, 陸 遜 嚴 令 不 許 出 營。 他 要 等 蜀 兵 十 分 疲 勞、 麻 痹 大 意 的 時 候 再 出 兵。
劉 備 聽 說 孫 權 讓 小 將 陸 遜 做 大 都 督, 很 不 把 他 放 在 心 上, 說:「 我 指 揮 打 仗 有 年 頭 了, 還 打 不 過 一 個 小 孩 子 嗎?」
劉 備 的 部 隊 從 春 天 出 征 直 到 夏 天, 也 沒 打 敗 東 吳 主 力, 就 在 樹 林 里 安 營 扎 寨 了。 營 寨 一 個 挨 一 個, 連 續 幾 百 里 長。 馬 良 感 到 不 妥, 勸 劉 備 說:「 這 樣 安 營, 是 不 是 征 求 一 下 丞 相 的 意 見?」 劉 備 說:「 我 很 懂 兵 法, 何 必 問 孔 明。」
陸 遜 得 知 劉 備 的 營 寨 犯 了 兵 法 大 忌, 就 想 好 了 打 敗 劉 備 的 計 謀。 這 天, 東 南 風 刮 得 很 猛, 陸 遜 指 揮 大 隊 人 馬 帶 著 茅 草 和 火 種, 並 分 三 路, 一 起 殺 進 蜀 營, 把 蜀 軍 40 個 營 地 燒 成 一 片 火 海, 劉 備 在 趙 雲 的 保 護 下 逃 到 白 帝 城。
Ⅳ 夏思作文
夏思
夏思,宛如一首「夏詩」,一首述說堅強的休眠火山體的長詩(思)。
泛灰天際,稀疏煙雨;望窗外,如今窗外正艷,花果飄香。端坐桌旁,目光觸及歷史書,伸手翻閱,不由嘆息……
遙想當年,硝煙戰場,幾人能歸,哪能笑談天下事?胭脂井旁,繁花幾點,蜂蝶伴舞。悲矣!當年,陳朝後主,奢侈腐化,隋朝兵至;然而慌忙躍下,一時千古笑話。
談笑間,不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征戰歲月;又憶「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豪情壯志,笑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辛酸場面。
英雄也好,悲情也罷,已是歷史人物;如今我們笑談是非功過,或贊嘆,或嘆息,都能激起漣漪,陷入深深思索……
嘈雜午後,又聞知了引吭高歌,熱熱夏風,撫過紅暈的臉龐,全身沉浸在夏的氣息中無法自拔。
初夏,百花齊綻,萬樹齊綠。勃勃生機的小草因經歷初夏洗禮變得更加堅強,嬌柔的玫瑰因經歷初夏洗禮而綻放芳香;萬物在初夏後變得勃勃生機……
夏——讓人放下負擔,對自己做出反思、總結與感悟。
初夏,正如初一的我們,在小學後稚嫩地接受風暴,正經歷初夏尋常的暴風,在強風中發抖,會在過後更加堅強。是的!
青春期的我們,要如何去洞察生命的堅強,感嘆人生的意義。
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要善於去總結與反思……
我們需要去懂得生命,去釋放生命;而不是像陳後主那樣奢侈腐化,縱容自己,得不償失。我們因為不是君主,所以才更能去珍惜自己,去讀懂生命,品味生命真諦,坐享生命樂趣。
我知道在初夏的每一天都應該調整自己的狀態,好好面對每一天——自省,調整。珍惜友情,好好充實每一天。
「夏天需要海邊,
沙灘需要浪花的纏綿;白雲需要藍天,笑聲需要音樂。當,剛好我的身邊需要人陪;你也剛好出現,在我眼前,寫下了幸福序言……。」我呵著歌,沉醉在夏思中……
Ⅵ 電影搖滾夏連營插曲有哪些謝謝,請註明歌曲名,演唱者和在哪裡演唱的
個人認為好聽的:
Who Will I Be - Demi Lovato
We Rock - Full cast
Two Stars - Tess
This is Me - Demi Lovato(西班牙語版:lo que soy )
Our Time is Here - Mitchie, Lola, Tess, Ella & Peggy
Hasta La Vista - Barron, Sander & Ella
Gotta Find You - Shane Gray (Joe Jonas)
第二部
Heart & Soul – the Jonas Brothers
Fire – Meaghan Jette Martin & Matthew 『Mdot』 Finley
Can』t Back Down
Walkin』 In My Shoes – Meaghan Jette Martin & Matthew Finley
Wouldn』t Change A Thing– Demi Lovato & Joe Jonas
Ⅶ 三國中《書生妙計燒連營》的故事概括至100字以內,大神指點
陸遜詐敗引誘劉備軍深入吳地。劉備因夏日炎熱,把部隊連營於茂叢中。後陸遜用火攻大獲全勝。
Ⅷ 剛烈1牌陸遜 陸遜可以用連營棄牌嗎
剛烈手牌要一次扔兩張,不能分開扔,所以手牌不夠2張,只能扣血
還有,於吉陸遜是雙將禁選的,要玩雙將就別這么BUG,如果要真正的無敵雙將組合,是鄧士載+曹仁,爭功+據守
Ⅸ 三國殺陸遜瀕死的時候可以連營嗎假如吃桃了還沒有救回來
連營:當你失去最後一張手牌時,可立刻摸張牌。
有些人說優先結算瀕死,的確是這樣。但是在結算瀕死的過程中,插入了「連營」的結算,可以摸牌。
陸遜關於這個的FAQ很難找,可以參考張春華的。
Ⅹ 陸遜火燒連營三百里簡介
火燒連營指的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一場戰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
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氣候正值酷暑,蜀軍移入密林結營。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擊蜀軍的一個營,剛剛靠近蜀營的木柵欄,蜀兵從左右兩旁沖出來廝殺;接著,附近的幾個連營里的兵士也出來增援。
東吳兵抵擋不住,趕快後退,已經損失不少人馬。將軍們抱怨陸遜,陸遜說:「這是我試探一下他們的虛實。現在我已經有了破蜀營的辦法了。」
當天晚上,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時候,就直奔江邊,火燒連營。
到了三更,東吳四員大將率領幾萬兵士,沖近蜀營,用茅草點起火把,在蜀營的木柵欄邊放起火來。那天晚上,風颳得很大,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點著了一個營,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
一下子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等到劉備發現火起,已經無法抵抗。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劉備總算沖出了火網,逃上了馬鞍山。
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10)暑期夏連營擴展閱讀:
一、戰役背景:
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蜀漢,一時傳說紛紛,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了。漢中王劉備為獻帝舉行了喪禮。大臣們認為既然漢獻帝已經死去,劉備是漢家皇室後代,理應接替皇位。公元221年,漢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蜀漢昭烈帝。
因為他統治的地區在蜀(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甘肅一部分),歷史上稱為蜀漢或者蜀。劉備對東吳佔領荊州,關羽被殺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後,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進攻東吳,報仇雪恥。但被陸遜火燒連營800里。
大將趙雲說,篡奪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孫權。如果能滅掉曹魏,東吳自然就會屈服,不該放了曹魏去打東吳。別的大臣勸諫的也不少,但是劉備說什麼也聽不進去。
他把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劉備一面准備出兵,一面通知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師。還沒有等劉備出兵,張飛的部將叛變,殺了張飛投奔東吳。
劉備一連喪失兩員猛將,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於報仇,已經沒有冷靜考慮的餘地了。警報到了東吳,孫權聽說劉備這次出兵聲勢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劉備的拒絕。
二、主要人物
1、陸遜
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3、劉備
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