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第一次家訪一般問題

第一次家訪一般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18 06:25:00

A. 2、家訪應注意哪些問題求解答

它的目的有:①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情況;②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家庭教育狀況和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在家庭的表現;③和家長一起研究、改進對學生的教育。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被一些教師理解成了「告狀」,當作自己處理問題時的一種手段。
家長受「出人頭地」的傳統觀念影響,往往對在校學生的子女寄予了很大希望。而有些班主任的家訪,則意味著孩子又在校出了問題,因而一般都十分惱怒,恨鐵不成鋼、不爭氣、給自己丟臉。待班主任走後對孩子呵斥怒罵、甚至棍棒相加。孩子在受責後往往遷怒於班主任,認為是教師在往家長手裡遞「棍子」,自然產生對立情緒,平日不是避開班主任,就是故意和教師頂著干。這樣不僅沒有起到家訪的作用,反而造成「後遺症」。
因此班主任在平時的家訪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二、了解學生
家訪前,班主任要對家訪學生的在校表現、各科學習、興趣愛好、習慣、優缺點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訪時能信手拈來,提高家訪的實效。
三、提前預約
家訪前,必須與學生家長提前約定好家訪的時間,切不可盲目家訪,這樣學生家長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會大大影響教師的情緒。
四、時間的選擇與控制
家訪時間最好選擇在學生放學後或雙休日,這樣學生也可以在場,家訪的效果會更好。家訪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耽誤家長的工作。
五、內容和方法
(一) 不要只在學生出了問題後才去家訪。
進行家訪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班主任要在可能的情況下,經常進行家訪主。如果等出了問題再堵,不如平時多疏導,防患於未然,以免給學生和家長造成一種誤會,老師上門,壞事在身。讓學生對家訪產生一種恐懼情緒,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產生不良後果。
(二)不要只訪學生的情況。
學生的精神素質、學習情況往往受到整個家庭氛圍的影響,要教育好學生,就有必要了解整個家庭的情況。在家訪中,既要訪學生,又要訪家長,讓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和家長的交談,力圖對其經歷、學歷、性格特徵,以及對子女教育的認識、時間、精力、經驗等情況有所了解,同時還要注意從房間布置、家務安排、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觀察。這樣,就可以積累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建立「學生家庭檔案」,為隨後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供方便。
(三)不要只談缺點。
向家長反映情況,應力爭全面、客觀、具體,不能「報喜不報憂」,更不能只偏重於學生不足的一面,向家長「告狀」,欲借家長之手來管學生。有的家長不懂教育方法,往往以「棍棒教育」相配合,其結果會適得其反。教育目的達不到,反而會讓學生深得教師「無能」,失去在學生中的威信。因而在家訪時要特別注意,和家長溝通情況,不可忽略對學生進步一面的肯定,先鼓勵其發揚優點,不斷進步,然後再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最後,還需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教師家訪的目的在於使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動,認識上有所提高,並不是為了讓學生受皮肉之苦,希望家長能用教育說服的方式,而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靠武力壓服。
(四)不要將學生排除在外。
教師的家訪,除特殊情況外,和家長交談時,應讓學生也在場,以免使學生猜疑,產生誤解。堅持家長、學生、教師三方在一起的辦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產生誤解,讓家長、學生更誠懇地接受教師的建議與批評,而且當著家長面表揚學生,本身就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有力的激勵作用。
(五)講究談話的藝術性
1、把握談話的主動性。有的家長出於種種原因不善於同教師交談,要麼只是默默地聽,要麼只是一味點頭稱是。班主任要巧妙地控制整個談話內容,有條不紊地轉變話題,鼓勵和啟發家長談你感興趣的事。
2、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要始終表現出你對學生的熱愛,對學生進步的喜悅,對其後退的憂傷,這會使家長十分感動,從而更加信任你,主動配合你的工作。
3、對護學生短的家長,不要沖動地責備,而要平靜地分析,使其得出結論,在教育學生,教師與家長無利害沖突而言。幫助家長放下包袱,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
4、班主任家訪時要注意斟酌語言,措詞要有分寸,千萬不可因失言導致失禮。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學生性格上的弱點說成是人性上的「污點」,這就是用詞不當;或把學生行為上的缺點說成是品行上的「缺陷」,這就是詞不達意;或是把學生偶犯的過失錯誤說成是屢教不改的老毛病,這就是言過其實;或是把學生雞毛蒜皮的小錯誤,「陳穀子爛芝麻」向家長「告狀」,這就是小題大做……這樣談話的班主任肯定會引起家長的反感,其結果與談話願望正好相反。
在不便於直接說出本意的時候,抱著尊重對方的態度,可以採用同義代替、側面表達、模糊語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本意。例如某小學生經常吃別人的食品,拿別人的玩具,班主任為此家訪時,應該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類,以免傷害家長的自尊。
家訪交談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確定自己的談話內容和談話方式,並且在情況突然變化時能迅速地調整其說話的內容與方式。例如,一位母親不許成績下降的學生參加春遊,班主任為此家訪。學生母親准備做晚飯,班主任抓住時機笑著說:「拿咱們做飯來說,如果做糊了一鍋飯,就不再做飯了么?我們大人不是也失過手嗎?」學生母親笑了。班主任又語氣溫和地分析學生成績下降的原因,從而告訴家長,不要帶著怨恨教育孩子。

B. 初中老師家訪一般會問哪些問題

學習狀況
與同學的關系是否融洽
平時上課的表現
還做的不夠好,有待提高的地方,這一條是關鍵

C. 老師家訪要說些什麼內容好呢

1、學生在校自實際情況匯報(學生在校表現如何)。

2、學生在家實際情況詢問(學生在家表現如何)。

3、了解學生家庭的結構、經濟狀況、環境、教育等情況。

4、與家長協商共同教育學生的措施、方法、手段。

5、協調學生與家長的關系。

6、聯絡教師與學生、學生家長的感情。

(3)第一次家訪一般問題擴展閱讀

老師家訪家長說些什麼

1、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大部分都不是很了解,但是又很少有時間上學校問老師。因而,家訪便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提供了便利條件,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訪,詢問老師孩子在校的狀況,讓自己更了解孩子。

2、向老師介紹孩子在家的狀況。老師來家裡家訪的目的,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通過多方面的了解,使老師在學校能夠抓住孩子的特點,更好的教育孩子。因此,在老師來家裡家訪的時候,家長應該提前想一想孩子在家的情況,在老師詢問的時候,全面地介紹給老師。

D. 老師家訪一般問什麼問題

一般在學校表現不是太差的話,老師只會跟家長談談心,對你進行鼓勵、表揚。如果表現不是太好,可能會對家長旁敲側擊的進行提醒,加強教育。一般沒什麼事,不用擔心。

E. 新生家訪時要問些什麼問題

一般是問寶寶體溫正常嗎?排尿和大便正常沒有?寶寶吃奶正常沒有?大人感覺怎麼樣呀!等等小問題。

F. 做新班級班主任第一次家訪可以問些什麼問題談些什麼

談談學生在家的表現怎麼樣或是談談學生在學校怎麼樣反正聊什麼都可以啊

G. 我是初一新生 老師要來家訪 一般都會問些什麼 幹些什麼

初一來的話,老師家訪都源會問一些你小學的情況和人際關系、成績是不可避免的。
還有就是你平時家裡的習慣和情況。還有就是你暑假的補習、和一些事情。
還會問一下你的性格性情,以及擅長的東西和不擅長的東西。有些老師可能還會問學生個人喜歡哪種類型老師的教課方法。
但是你不必擔心。有節操的家長呢。。他們肯定會多說些孩子的好話的,不怎麼會把你的壞習慣。即使你成績差,他們也會說:「我們家×××其實很會讀書,只要再用功點,就肯定會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
這些是我知道的。謝謝

H. 老師家訪一般問什麼

1、問學習興趣,不問學習程度

老師可以有意識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這樣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在今後的教育中對其予以特別的關注。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的學習程度或類似於「學習情況怎麼樣」等話題,以免對孩子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者讓那些原來學習不那麼優秀的孩子產生失落感。

2、問優點,不問不足

老師可以多詢問孩子有哪些優點,這樣可以讓自己對孩子的認識更全面、更立體、更生動,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愛你,因為孩子明白——老師知道我有哪些優點。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有哪些不足或缺點。這樣的問題容易引發家長和孩子的緊張情緒,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會對自己或孩子產生偏見。孩子有沒有缺點,有什麼缺點,應該留待老師在今後的工作中仔細觀察了解,慢慢幫助孩子改正。

3、問家庭概況,不問個人隱私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的家庭情況,比如家裡有哪些成員,家長從事何種工作,平時孩子更聽誰的話等。這樣做可以真實全面地了解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思考今後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幫助。

老師不要去窺探孩子家庭的隱私問題,比如家長的職務、社交圈等。這樣很容易引起家長反感,認為老師帶有其他目的。

4、問平時接送,不問作業監管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平常上下學一般由誰負責接送,特別是對小學低段的孩子,可以記錄一下負責接送家長的聯系方式。對於自己上下學的孩子,老師要了解其出行方式,並做好安全提醒。這樣做能夠加深家校之間的了解,也可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老師不太合適詢問孩子回家後作業由誰監管,因為會讓一些家長誤會老師是在推卸或轉移責任。現在網路上類似的報道比較多,難免會讓有些家長「想岔了」,反而影響了家校關系。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老師、家長、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

5、問愛看的書,不問報的興趣班

家訪時問一問孩子「喜歡看什麼書」,不僅可以了解孩子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還可以明確給孩子以及家長傳遞這樣的信息:老師非常關注孩子的閱讀。

如果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對家長指導孩子閱讀提一些好的建議,給親子共讀布置一些「任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但是,像「報了什麼興趣班」這樣的問題,老師就不適宜去問。可能會讓家長或孩子產生這樣的感覺——老師鼓勵、支持學生參加課外補習,這顯然有違科學的教育觀。

I. 第一次去家訪應該怎麼和家長交流

一、家訪前的准備工作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宋立慧說:「家訪是學生、家長與老師互動最好的一種方式。」那麼,老師在進行家訪時,需要做哪些准備工作呢?

提前預約

老師要提前和家長約好家訪的時間,切莫做「不速之客」。出發前要再次打電話確認,讓家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提前規劃好交通與路線,盡量不要遲到。此外,訪談時間也不宜過長,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

衣著得體

家訪時,老師要衣著整潔、穿戴大方。良好的外在形象會讓家長感覺到老師很重視這次家訪,自然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和尊重,為成功家訪奠定基礎。

准備物品

出發前,老師要帶上筆、幼兒基本情況登記表、幼兒家訪記錄表等,另外,自備鞋套和給孩子准備小禮物絕對是「加分項」。

准備家訪提綱

為了保證家訪的效果,老師不妨提前列出要了解的問題,做到有條不紊,這對新手老師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孩子的小名叫什麼?

孩子是否挑食?能自己獨立吃飯嗎?

有沒有過敏的食物?有沒有疾病史?

晚上一般幾點睡覺?有午休的習慣嗎?

會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嗎?

在家主要是誰帶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怎樣的?

……

二、家訪中的溝通事項

有些幼師表示,每次家訪時不知道該和家長們說什麼,家訪到最後反而像是家長對老師的「采訪」。其實進行好的互動並不難,老師不妨這樣做:

1.與孩子互動交流

進行簡單的寒暄之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直接詢問你需要的信息,而是去觀察孩子,並與孩子進行游戲,通過互動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從而判斷孩子的發展水平。

1.觀察孩子的體形,對孩子基本的身體發展情況有一定的了解。

2.觀察孩子走路、跑動的情況,初步判斷孩子的運動發展水平。

3.與孩子進行簡短的交流,問問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是什麼,感受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和社會交往能力。

4.觀察孩子對父母指令的執行情況,判斷他們的親子關系、預估孩子可能的性格特徵等。那些對父母的指令顯得很「叛逆」的孩子,需要額外注意。

熱點內容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
老師在講課擴句 發布:2025-07-08 17:30:09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