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德相
㈠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這句什麼意思呢,多謝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此句出自《華嚴經》,通俗地講就是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別而迷了,使智慧德能無法顯現。若凡夫能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立時便與佛無二,佛的智慧神通我們也立時便得。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1)大師德相擴展閱讀: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求高手翻譯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語中的前兩句,和宗教的意境密切相關,從古到今譯者頗多,眾說紛紜。我的解釋是先要了解菩提的含義,才能道出其中滴真意。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明鏡就好說了,人人心知,俺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我對兩句偈語意思滴分析和古人有點不一樣,但應該是正解:
覺悟和智慧是人與生俱來的,不是像樹木一樣依靠樹根來輸送營養成長的。照亮心智也不一定要用放在梳妝台上滴明鏡實物,主要在於自己心中的禪悟理解。是領悟禪意和人生態度滴最高境界。
以上是我之前翻譯的前半部分,現在來翻譯後面兩句吧。
這里的字面意思是:本來無一物是指身無常物或者一無所有(這個是出家之人的規律),何處惹塵埃里的塵埃指的是世俗的東西,並非是指具體的塵土灰燼。
這段話的意思是指我本身就一無所有,更不會參與涉及參與世間的俗事而騷亂我的清修。
㈢ 達摩祖師第五世的徒弟
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後遷居湖北蘄州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
禪宗法脈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中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2]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3]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4]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㈣ 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
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系後人所託。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曇林等 ,梁武大同二年圓寂,終年150歲。
(4)大師德相擴展閱讀:
禪宗提倡「見心見性」,把禪定作為主要的修行手段。這個習慣最早來源於達摩。
據傳,達摩來到嵩山後,整日面壁靜坐,就連鳥兒飛到他的肩膀也不以為意,他的心早就已經進入了大徹大悟的極樂世界。這樣過了九年,直到慧可前來拜師才打破了這片寧靜。
剛開始時,慧可站立在大雪之中,可是達摩並不理會他,只對他說:「除非天降紅雪,我才為你傳法」。
慧可意識到這是達摩祖師在以禪語指點他,於是就飛快地用刀斬下了自己的左臂,於是殷紅的鮮血染紅了雪地。
達摩知道慧可有求於自己,原本驕傲自滿的心態已經克服了,就答應收他為徒弟,從此師徒之間心心相印,達摩的禪法也得以傳承下來。
後世的禪僧不管是修行方式,還是傳承佛法,基本上都貫徹了達摩禪定見心見性的特點,因此,達摩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禪門尊其為「達摩祖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菩提達摩
㈤ 佛教禪宗歷代禪宗祖師有哪些有個什麼奄祖師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中土禪宗法脈
初祖菩提達摩尊者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㈥ 那些佛教的大師可信么
就像你看小孩自特別喜歡一個破爛的玩具,你覺得這個有意思嗎
大師看你特別喜歡一個女人,一樣的道理,
就像你看見飛蛾特別喜歡撲火
以你現在的情況來說 是看不見大師的,就像沒學過英文的人 給看他看英文書是所寫的是沒意義的一樣
佛陀這樣形容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有個人死前告訴他的朋友,如果投生為天人就回來告訴他朋友,但是他朋友沒有等到。佛陀這樣回答他的,一個從糞坑裡才爬出來的人會再跳回糞坑嗎?何況天上一日人間一千年。
㈦ 凈空法師開示:我的智慧德相統統失掉了,能不慚愧嗎
凈空法師---自性是圓滿智慧,一絲毫缺陷你都找不到。原因是什麼?迷了,迷惑痴情
報是什麼?報就是六道輪回。佛菩薩看得清楚,墮落在輪回裡面這些佛,他本來都是佛,現在迷惑搞成這個樣子。怎麼辦?趕快幫助他覺悟過來,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就好像喝酒喝醉了,發酒瘋,他本來都是好人,現在咱們希望他趕快清醒過來,就這么一個意思。
所以《還源觀》上的四德非常重要,第一個「隨緣妙用」,在隨緣當中恆順眾生,知道這個世間一切不二。我們怎麼樣看?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還源觀》上講得很好,「自性清凈圓明體」,這一句話就總結惠能大師開悟的五句話。自性,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沒有想到自性,真有自性,自性是怎麼樣?「本自清凈」。你看,賢首國師講自性清凈。圓明,圓是圓滿,圓滿是從德上講的,能大師第二句講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是德。「本自具足」那是圓,圓滿,一點欠缺都沒有。「本不動搖」也是德,「能生萬法」也是德,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點都不假!我們今天自性的智慧德相統統失掉,能不慚愧嗎?有沒有去想想,我怎麼能對得起自己?自性是真正的自己;我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干這么多錯事?自性是圓滿智慧,一絲毫缺陷你都找不到。原因是什麼?迷了,迷惑痴情,這四個字是一個意思,有輕重差別不一樣。最輕的是惑,再重一點的惑就叫迷,再重一點的迷就叫痴,再重一點的痴就叫情。我們看現在的人,現在的人都講感情,那個迷到了第四層,迷第一層叫惑,第二層叫迷,第三層叫痴,第四層叫情。所以我們現在一般講痴情,那就是嚴重的迷惑,你的智慧德相怎麼能透得出來?你不了解宇宙之間事實真相。
如果你只曉得無常,你不知道無常就是真常,那是小乘,是覺悟了,不圓滿,差很遠。什麼時候知道無常就是真常,常、無常不二,你真的覺悟了。你看到一個人,那是眾生,可憐的眾生,你沒有想到這眾生就是佛,生佛不二!你要是知道,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你的心態馬上轉變,傲慢心沒有了,恭敬心生起來,我要「禮敬諸佛」,我要「稱贊如來」,我要「廣修供養」,不都起來了嗎?迷的時候,迷的時候瞧不起他、輕視他,甚至討厭他,不知道那是一尊佛。所以這個完全不一樣,這個東西都在《華嚴》最後,《四十華嚴》里頭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你看他怎麼生活,他怎樣求學,他的工作是求學,他怎樣待人接物,完全把它做出來給我們看。
㈧ 菩提達摩十三世是什麼人
禪宗法脈
曹洞正宗法脈源流
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東土中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2]大師
十世青州希辯大師[3]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續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 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4]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大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大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釋德揚禪師、釋德建禪師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大師下傳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禪師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禪師下傳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現少林寺方丈)、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禪師(魚山梵唄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傳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師(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師、延芫法師、延飛法師、延印法師。
㈨ 請問各位學佛同修,常聽人說:六祖慧能大師聞一句金剛經而開悟。難到慧能大師悟道的因緣真只是一句話嗎
釋迦牟尼佛開悟講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通過佛祖這句話,我們知道兩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一切眾生都能開悟嗎?
佛祖講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的自性都是一樣的,或者說一切眾生都來自同一個自性,所以一切眾生都能開悟,這是佛祖給我們吃的定心丸,你一定能開悟。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不能開悟呢?
佛祖也講了:「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破解了自己的妄想和執著你也就開悟了。
佛祖是放棄對苦行的執著,明悟中道,然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而開悟,這是佛祖開悟的因緣,其他人沒有這個因緣,在菩提樹下打坐一輩子都不一定開悟。
六祖通過五祖講解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而開悟,這是六祖開悟的因緣,這句經文其他人聽一輩子,讀一輩子都不一定開悟。
儒家最後一位聖人王陽明通過睡在石棺材裡苦思冥想,在電閃雷鳴之夜開悟,這是聖人陽明先生開悟的因緣,其他人模仿也不一定開悟。
通過分析佛祖、六祖、王陽明等古聖先賢開悟的因緣,我們可參考幾點:
一、他們每個人開悟的法和因緣都不一樣,因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通過每一個法都可以找到自性,因每個人的業力,根性,因緣等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妄想和執著也不同,破解的方法也不同,法無定法,找到適合你的法才是開悟最好的因緣。
二、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偉大的願望,佛祖是為解脫眾生一切苦難,六祖是為了成佛,王陽明是為了成為聖賢,想開悟必須要有一個偉大的願望,才不會迷失自己,才能產生無窮的動力,願望是開悟的關鍵因緣之一。
三、他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的苦難。
佛祖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但因為是皇子過的也是富貴的生活,看到眾生的苦難,而決心離開皇宮,離開父王,離開妻兒,放棄美好的生活,經歷多年苦行,哪種苦除了佛祖我想沒有任何人可以承受,最後只剩一個骨架子,死裡逃生後才在菩提樹下開悟。
六祖是從小父親就死了,和母親相依為命,砍柴為生,一直過的是苦日子,得到五祖的衣缽後還逃亡了十幾年。
王陽明曾經有著輝煌的仕途、光榮的出身、眾人的誇耀和羨慕,因反對宦官劉瑾,仗義執言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窮山峻嶺,渺無人煙,瘴氣彌漫,人已中年,自己體弱多病,孤家寡人,只剩痛苦與絕望,睡在棺材之中開悟。
孔子3歲父親就死了,和母親在困苦中生活,一生不得志,奸人陷害,在多個國家顛簸流離。
真應了那一句「天降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想開悟就不要怕吃苦,佛祖是主動找苦吃,六祖是生來就苦,王陽明既是自己找的也是被逼吃苦,通過吃苦看破生死,通過吃苦不斷磨礪自己的心性,最後苦盡甘來,吃苦應該是很多人開悟的重要因緣之一。
以上是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拋磚引玉,希望多一些人能開悟,並分享出來,如果能總結出一套適合所有眾生開悟的方法和流程,哪怕是只讓一個人開悟了,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