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師德
① 簡答: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核心是「仁」。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具有古典人道主義(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關於「子張問仁」的引文,學生閱讀這一材料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其一,能幫助學生較准確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點,其二,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對於當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養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諸侯越禮不可忍,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頑固派,他認為歷史是不斷演進的,提倡改良;把愛人之說推及於政治,要求統治階級愛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對任意刑殺和苛政,其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勞動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產發展的。
② 孔子的「仁」和「德」分別是指什麼,它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孟子提出一些切於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存的基本物質欲求,並倡富民思想,強調先富後教,使民從善,然後政權得以穩固.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儒家認為,民生是治國之本,民以食為天,衣食足,有恆產才有恆心,滿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國家才能穩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從重視民生出發,倡富民思想.儒家經典《周禮》提出「保息養民」的六項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體現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孔子還把富民與利民、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利益聯系起來.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強調利民、富民、保民、愛民,體察和順應民心的向背,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徵.孟子還設想,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百姓還有不仁的嗎?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暴亂,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③ 孔子的仁學,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④ 孔子的師德觀有哪些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私。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孔子的仁師德擴展閱讀: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師生平等研討問題的場景,有時候,師生之間還相互爭論,甚至學生嚴厲地批評老師,而孔子也能接受學生的批評,這些都說明了孔子平等的師生觀。
⑤ 簡述孔子的仁學思想
孔子的仁學思想
第一,以"孝"為"仁",即根據血緣關系建立一套適合於維持社會安定的普遍的倫理秩序,這是"仁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第二,以"禮"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綱常禮儀。
第三,"仁者愛人",即應將"孝悌"推廣至社會上的所有人,這是"仁"學的核心。
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學"的實施方法。
第五,提倡"君子人格",這是仁學的追求目標,即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為生活楷模。
⑥ 孔子的仁解決道德的什麼問題。
孔子的仁解決道德的核心問題。
孔子思想的道德觀主要是:仁、義、禮。
孔子在繼承了仁的傳統含義基礎上,將仁直截了當地歸結為生命、人心,從而形成了系統的仁學。
⑦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麼現實意義
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核心是「仁」.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具有古典人道主義(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關於「子張問仁」的引文,學生閱讀這一材料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其一,能幫助學生較准確地把握孔子「仁」的思想特點,其二,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對於當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養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諸侯越禮不可忍,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但孔子不是頑固派,他認為歷史是不斷演進的,提倡改良;把愛人之說推及於政治,要求統治階級愛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對任意刑殺和苛政,其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勞動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產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