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墨子的師生觀

墨子的師生觀

發布時間: 2021-03-26 19:25:08

Ⅰ 墨子在培養學生時,為什麼主張以名舉實和查類明故

察類明故具體可以分為「察類」和「明故」兩種。名實關系:墨子反對孔子的「正名」說,提出了「取名予實」的思想。「取」,之世紀的辨別、取捨的能力;「實」指客觀實際及其規律;「名」指稱謂即概念。所謂「取名予實」,是指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賴確定事物的名稱,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事物,不能憑主觀想像。墨子認為從「名」得來的知識是概念的知識,對一個事物之知其名不知其實,不能算是真知。


「類」有時指「類必」或「推理」。墨子認為要察類、知類,教要堅持「異類不比」的原則。「察類」與「明故」是不可分的。不「察類」就無以「明故」。他以「明故」作為辯論的基礎,重視自己的「故」,以揭發論敵的「無故」。「有故」、「無故」有時也指「合理」與「不合理」。

Ⅱ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義叫墨翟,魯陽(今魯山縣)人。墨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以及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還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以及非命等十項,他把兼愛作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當成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和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成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他自稱為「鄙人」,被人稱作「布衣之士」。墨子曾當過宋國大夫,他是一個同情農民百工的士人。墨子以前向儒者學習孔子之術。但後來慢慢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拋棄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子一生,一面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一面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以及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是「巨子」,墨家的成員都叫「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墨子的親信弟子有幾百人,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曾走遍中國。

墨子的學說思想有:1.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和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2.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又一特點。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3.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和天子都和天志相同,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就包括選舉賢者當官吏,選舉賢者成為天子國君。4.節用節葬。他們批評君主以及貴族的奢侈浪費,特別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的風俗。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有認識論方面。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和無,不要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以及所聽到的為依據,得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墨子將「事」、「實」和「利」結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以及社會效果為准繩,盡量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墨子還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來建立以及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

《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墨子》有些是記載墨子言行,論述墨子思想,主要是前期墨家的思想;還有一些是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以及邏輯思想,還有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是後期墨家的思想。其中還有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光學以及靜力學。

《墨子》的內容還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以及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和他的後學的重要史料。

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以及貢獻是多方而的。在墨子看來,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和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墨子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以及定義。他給出的數學概念有:關於「倍」、「同長」、「中」(即物體的對稱中心)、圓還有正方形以及直線的定義。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墨子對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以及聲學等分支。墨子精通機械製造,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還知道當時各種兵器、機械以及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他的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有聞知、說知以及親知三種途徑。墨子還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

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也是墨家的《墨子》。

綜上所述,墨子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佼佼者之一。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著以後墨家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注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

Ⅲ 《墨子》關於教育的篇章

魯君謂子墨子曰:「吾恐齊之攻我也,可救乎?」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聖王禹、湯、文、武,百里之諸侯也,說忠行義,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讎怨行暴,失天下。吾願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愛利百姓,厚為皮幣,卑辭令,亟遍禮四鄰諸侯,驅國而以事齊,患可救也。非此,顧無可為者。」

齊將伐魯,子墨子謂項子牛曰:「伐魯,齊之大過也。昔者,吳王東伐越,棲諸會稽;西伐楚,葆昭王於隨(2);北伐齊,取國子以歸於吳。諸侯報其讎,百姓苦其勞,而弗為用。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也。昔者智伯伐范氏與中行氏,兼三晉之地。諸侯報其讎,百姓苦其勞,而弗為用。是以國為虛戾,身為刑戮,用是也。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

子墨子見齊大王曰:「今有刀於此,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試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並國覆軍,賊敖百姓(3),就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魯陽文君將攻鄭,子墨子聞而止之,謂陽文君曰:「今使魯四境之內,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殺其人民,取其牛馬、狗豕、布帛、米粟、貨財,則何若?」魯陽文君曰:「魯四境之內,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奪之貨財,則寡人必將厚罰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也。今舉兵將以攻鄭,天誅其不至乎?」魯陽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鄭也?我攻鄭,順於天之志。鄭人三世殺其父(4),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我將助天誅也。」子墨子曰:「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今又舉兵,將以攻鄭,曰吾攻鄭也,順於天之志。譬有人於此,其子強梁不材(5),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於其父之志。則豈不悖哉!」

子墨子謂魯陽文君曰:「攻其鄰國,殺其民人,取其牛馬、粟米、貨財,則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今賤人也,亦攻其鄰家,殺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糧、衣裘,亦書之竹帛,以為銘於席豆,以遺後世子孫,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天下之所謂可者,未必然也。」

Ⅳ 墨子是誰的學生

老師據說是史角的後人史明。史角是周太史,在魯桓公時代被派往魯國,從此留在曲阜。後人在鄒、滕、魯、莒附近分布。墨子的木匠工藝師傅是其父墨翦。+墨子是墨家的開創者,也是墨家最著名的代表。但墨子年少+之時,未創立學派之前,卻學於魯,習孔子之術。+《呂氏春秋當染》載「: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這是說,墨子+在魯國拜精通周禮的周代史官史角的後人為師。他老師據說是史角的後人史明。史角是周太史,在魯桓公時代被派往魯國,從此留在曲阜。後人在鄒、滕、魯、莒附近分布。墨子的木匠工藝師傅是其父墨翦。+墨子是墨家的開創者,也是墨家最著名的代表。但墨子年少+之時,未創立學派之前,卻學於魯,習孔子之術。+《呂氏春秋當染》載「: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這是說,墨子+在魯國拜精通周禮的周代史官史角的後人為師。

Ⅳ 墨子的學說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里,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Ⅵ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較

孔子: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老實、謙虛、時常復習等教育主張。孔子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導接受者學習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兩方面。
1、人須受教育,近於禽獸。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墨子: 1. 墨子十分重視因材施教。
2. 特別強調言行的一致。認為學要落實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實踐觀念。
3. 持積極的教育方法,主張「強說人」。認為儒家的「不扣則不鳴」的方法很消極,會錯過教育時機。

荀子:1荀子認為教師工作是崇高而偉大的政治職業,只有儒者和君子聖人來承擔;教師是以禮義來教化士農工商的職業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教師的地位與作用。
2荀子十分強調教師的尊嚴,以為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
3荀子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具有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與採用的決定作用。
謝謝,望採納!

Ⅶ 墨子思想主張


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墨家的歷史。了解認識一下墨家學術思想的來龍去脈。

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出生在孔子的後面。根據記載,墨子曾經學習過孔子的儒家學問。後來由於和儒家的思想學問,有不同意見,所以又另立新說,創立了墨家。

墨家的學術思想,大概產生在戰國時期。它的創始人是墨翟,被大家尊稱為墨子。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稱作儒家亞聖的孟子,曾經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這里楊指的是楊朱之學,也就是道家的學問學說。這里的墨,就是指的墨家的思想學問學說。足見墨家在當時的鼎盛。

墨家並不像儒家那樣是一個由老師學生組成的教育團體。墨家的組織則更加嚴密,他們有自己的組織首領「巨子」。組織內的所有人都要聽從領袖巨子的命令,不能違背。用現在一個流行的詞來形容,就像「墨家軍」一樣。

我們後來看三國中,劉關張三兄弟的結拜。水滸中,梁山好漢的聚義。這其實都很大程度上,受了墨家思想的影響。還有,為兄弟兩肋插刀。這類的思想文化,是墨家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

曾經有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足見墨家組織中,這種捨身行道的精神啊!

還有儒家強調達兼濟天下,窮獨善其身。墨家則強調,「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墨家的學術文化思想是具有很鮮明的特點的。由於篇幅有限,只能夠以點帶面,說出幾個例子,做一點簡單的比較。如果要真正的搞明白墨家主張的思想和其他百家門派有何不同,還需要仔細研究流傳下來的墨家經典的。

另外,淵回要提醒下大家,墨子這本書,是比較難讀的。其中思想內容,不僅非常具有邏輯,非常具有實踐性,而且還天馬行空。讀這本書,我們不僅要擁有非常高的想像力,非常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多時候還需要我們具有非常多的實踐經驗。

當然,行文倉促,難免會有錯誤,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批評指正。以上只是淵回個人的見解不足為論,僅供大家參考,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如果覺得以上內容有幫助,也歡迎點贊,收藏,推薦,評論轉發。讓有限的內容發揮其無限的作用。謝謝大家,李淵回共勉。

Ⅷ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具體為:

1、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

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

3、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4、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積極主動地去說教。

(8)墨子的師生觀擴展閱讀

墨子的教育教學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准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認為: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

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Ⅸ 墨子對師德的理解及觀點

你好,墨家學派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之一,墨子的學說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回的特徵。他的師答德思想體現了「兼愛」的政治主張,他重視教師的社會作用;重視道德教育;主張要具有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的師德規范;提倡教師要有「強說人」的教育態度;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博與約」結合,提高認識能力,注意環境育人作用等。這些思想是我國古代教師道德思想中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Ⅹ 何為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出身農民的哲學家,更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科聖」。墨子的貢獻十分龐雜,那麼墨子在教育基礎知識當中的考點,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教育基礎知識中的墨子。

1.教育思想:

以「兼愛」,「非攻」為基本主張。提倡:「兼相愛,交相利」。

2.教育目的:培養出兼士或賢士

那麼什麼是兼士呢?其實就是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社會理想的人。

那麼如何判斷兼士呢?墨子提出了三條標准:「博乎道術」、「辯乎言談」、「厚乎德行」。也就是說,要判斷一個人要從知識技能、思維辯論和道德這三個維度綜合來進行考慮。

3.教育的作用: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教育內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學和技術教育:點線面的概念、十進制、

(3)文史教育

(4)培養思維能力

5.教育方法:

雖然墨子本人受過不少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其教育方法卻有獨樹一幟之感,與儒家學派有著較大區別。

(1)主動:「雖不扣則必鳴也」

這一點與孔子倡導的「不扣不鳴」以及《學記》中的「扣之以小者小鳴,扣之以大者大鳴」不同,補足了儒家學派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

(2)創造:批判儒家「述而不作」;主張「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3)實踐:儒家「聽其言觀其行」強調思想動機;墨家:「合其志功而觀焉」志指的是動機,功指的是是效果,主張以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去評價人的行為。

(4)量力:「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從事焉」、「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是中國教育史上首先明確提出「量力」這一教育方法的人。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