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矛盾新聞
A. 這個世道是怎麼了 看了很多新聞。特別是老師學生鬧矛盾的。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只要師生發生沖突,
處在教師這樣一個職位上,會受到尊敬,自然也免不了委屈,當你決定當老師的時回候,就應該做答好心理准備,委屈絕對會有,看你怎麼處理。
學生就像白紙,等你知識的填充 。老師的責任和義務是育人!!的確有不工的對待,但是請記住,你是老師。處於這個職位,就請做好這件事。
B. 新聞上經常報道校園暴力事件,一個女生被一群女生圍著打,女生之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仇恨」
我覺得這都不是矛盾不矛盾的問題,起因都是一些小事。
發生這樣的暴力事件大多都是因為相關的這些女生本來就極度的叛逆,又缺乏有力的管教,一丁點的不順脾氣就要炸,才導致了這些校園暴力事件
C. 孩子與班主任發生矛盾
這種問題看了讓人很郁悶,這都啥老師。
而師生矛盾又是很難正面解決的,這樣內吧,你可以將第一件事和第二容件事匿名舉報給教育局,第三件事體罰也可以寫一下,看看有沒有回應,區不行就市,市不行就省,雖然未必有什麼反響,但消息傳到那個老師耳朵里他多少會有所收斂。
再不行的話,找媒體曝光,當地的新聞什麼的。
D. 2010年校園惡性事件
4月30日上午,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九龍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來強行闖入尚庄小學,用鐵錘打傷5名學前班學生,然後點燃汽油自焚。王永來被當場燒死,5名受傷學生目前無生命危險。
這是一個防範系列校園兇殺血案後續蔓延的緊急時刻!
我們該收斂起傷痛。在福建南平、廣東雷州、江蘇泰興的孩子傷痛還未消散之時,我們已無暇來感傷。我們當務之急是在第一時間做好防控預案,杜絕類似悲劇的在此發生。
做好校園安保工作此時應該是我們的頭等重任。學校應在第一時間要設立專門的安全機構,配齊配強安全工作人員,加強門衛保衛力量配置,並開展門衛人員專業知識培訓。
昨天教育部已成立了應急管理咨詢專家組。該專家組將負責包括師生安全在內的社會安全、事故災難等多領域的應急咨詢工作。其實早在鄭民生案之後,人們就已開始呼籲教育部門和地方政府應立刻改革大、中、小學幼兒園年老體弱的門衛體制。
各地學校已經展開了行動:南京市5月1日之後,70名配備警棍、辣椒水等裝備的校園保安將入駐學校;武漢市教育局向該市近2000所市屬高校、中小學和幼兒園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校制定暴力防控預案;長春市教育局召開緊急會議已制定出三項強化措施。
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規定:學校應當健全門衛制度,建立校外人員入校的登記、驗證制度。學校門衛應當由專職保安或能切實履行職責的人員擔任。
我們可以對安保不力的學校究責。多起惡性校園安全事件不容我們讓歹徒有任何可趁之機!
下面是我校連續發生的三起師生沖突事件: 1.兩初中生打賭,看誰敢打老師,結果一50多歲的女老師在校內被打住院。事後,學校對該生沒有任何處罰,對挨打的老師也無任何說法。老師向家長索賠,校長說學校不管,要賠償去法院。 2.剛上課,學生A說去廁所,老師攔住。不久學生B闖進教室,揪住老師就打。學生B在如廁時沒帶手紙,發簡訊叫A去送,結果紙沒送到。事發後,學生沒有受到任何處分,連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學校不顧老師的感受,以下崗脅迫老師繼續給該生上課。 3.老師教育學生時,說道「你拍著心窩想想」時,隨手拍了學生的前胸(男生,監控錄像證實動作很輕),該生報警,說老師打他。校長怕家長向局裡或新聞媒體反應,逼迫老師向學生賠錢。老師提出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時,校長怕擔責任,讓老師先下崗再解決。最後不得不向學生賠了幾千塊錢。請問律師:師生之間的沖突發生在學校,學校有無義務來保證教師的權利、尊嚴、甚至人身安全,如果發生了上述事件,學校就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嗎?尤其是該區實行教師聘任制,使得校長擁有一年一聘教師的權利,動不動就以讓老師下崗相威脅,誰還能來維護教師的權益?
F. 兩篇完整的校園或生活方面的新聞
1、「突然得知學校要改名的消息,我們很多女同學都哭了。」12月31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文系的三位女同學接受本網記者獨家采訪時傷心地說。
她們說,12月26日下午一下課,就有同學跑來告訴大家學校要改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令同學們都感到非常吃驚,一時間大家議論紛紛,但許多學生對消息的可靠性仍有所懷疑。有一些同學就直接找到老師們求證,而老師們都沒有給予否認。
當晚10點多的時候,100多名中文系的女生聚集在一起,討論了是否應該把學校的名字改成「北京旅遊大學」,並要求院長出面對改名做出解釋。次日凌晨,她們決定以書面形式來表達大家的心聲。
那麼,北京二外為什麼要改名?在采訪中,該院的部分師生告訴記者,為適應這幾年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勢頭,有人提出要把該院辦成一所培養旅遊業高級人才的高等學府,所以設想改名為「北京旅遊大學」。
而這個設想一經提出,就遭到了該校絕大多數師生的反對。
12月31日晚,記者在該院「6571」網站上看到的一份師生們對學校改名的態度調查顯示:表示「支持、贊同」的只有2票,佔2.13%;表示「反對」的有88票,佔93.62%;表示「無所謂」的有4票,佔4.26%。
學校改名為什麼會遭到師生們的反對?該院的一位教師說,自從1964年建院至今,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外語翻譯人才,在全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已經得到了社會認可,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學校一旦改名,突出了旅遊特色,卻把語言特色給抹殺了。老師們大多是搞語言教學和研究的,不懂旅遊,學校改名也就改變了發展方向,到時候老師們都不知道該干什麼了。此外,學校大門口一直掛著兩塊牌子,一塊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另一塊是「中國旅遊學院」,沒有必要改成「北京旅遊大學」。
「我們的校名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擬定的,由郭沫若題寫的。」該院西班牙語系的一位姓王的學生介紹,他們大多都是沖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這塊金字招牌而來的。
他還列舉了反對學校改名的三大理由,一是如果學校改成「北京旅遊大學」,不但名字顯得不倫不類,社會認不認可也很難說;二是二外是一所綜合類的語言高等學府,改成「北京旅遊大學」是以偏概全;三是該校校名是經過歷史沉澱的、有文化內涵的,沒有必要去刻意「包裝」。 頻頻「變臉」為哪般?高校校名更改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據悉,全國已經更名的高校不下100餘所。高校名字對學校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校名往往會引導學生填報志願的走向,而高校也因此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校名,這也是不少學校著急變臉的主要原因。
例如,去年中國煤炭經濟學院盡管在招生前作了大量的鼓動工作,但招生工作仍不理想,該校第一志願錄取最高分是山東經濟學院的最低分,而在財經類院校中,該校在全國排名第11位,在山東經濟學院之上。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煤炭行業的不景氣和山東經濟學院校名對考生而言比該校的校名更具有吸引力。
於是,一些高校開始琢磨自己的校名,有的甚至反復更改校名。例如北京語言大學創建之初至1996年稱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7月又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
「一般情況下,高校改名的原因都是由於幾所學校合並,或者校名和學科不相適應。」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教處的一位老同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院校改名後,專業面拓寬了,向多學科性院校和綜合性院校邁進,實力往往也隨之增強,對考生是一種激勵。
他說,考生填報志願時通常非常看重校名,一看名稱內涵,凡是掛有「理工」、「科技」、 「電子」之類的院校通常熱得燙手。去年,哈爾濱理工大學理科計劃招生88人,線上生源達到287人,120%的考生分數線達到531分;桂林電子工業學院理科計劃招生46人,而線上生源達到230人,120%的考生分數線達到532分。
二看地方名稱,凡是沾上好地方的院校生源也較好。像位於宜昌的三峽大學,便沾了「三峽」的光,理科計劃招生44人,線上生源達到165人,120%的考生分數線高達509分。
三看名稱檔次,在同一區域內,通常是「大學」優先,「學院」靠後。北京工商大學原叫北京商學院,更名後生源異常火爆,單單去年在一個地方省重點批次招生中,其120%的考生分數線甚至超過眾多國內一流院校,理科計劃招生53人,線上生源達220人。
四看「面孔」。原名中國紡織工業大學的東華大學此前的生源一般,但更名後,生源質量直線上升,一般本科批次理科計劃招生15人,線上生源達到142人,北華大學、南華大學均是這方面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再更名為「上海理工大學」,「面孔」每變一次,考生的報考熱情就高漲一次。
當然,也有在更改校名上栽跟頭的。據報道,西南科技大學在重點批次錄取中便吃了虧,第一志願未錄滿。負責招生的周鳳生老師說,學校今年第一次將西南工學院更名為西南科技大學,可能是考生不太了解。其實,包括像長安大學、東華大學在內,更名伊始,都曾有過類似因「不熟」而造成的「冷遇」,甚至被誤認為是民辦大學。
因此,一些招生老師說,在缺乏對學校信息了解的前提下,校名很關鍵,不僅是第一印象,還是一個外在品牌,高校更名也隨之逐漸流行起來。
2、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首先,很高興我們又迎來了三十八中新一屆的初一新生,和他們在這個美麗的季節里相聚在綠茵如畫的校園,和他們一起分享新學期即將開始的喜悅。
時光輪回,萬物更新。一個既漫長而又短暫的學年已然過去,經過一個暑假的休養,我們共同打開了新學期的扉頁。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就是時時創造生活。那麼,你們是否已經勾畫好了新學期的藍圖,是否已經作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備去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呢?
回顧上學期,我們全體師生團結一致,共同努力,迎接了教育局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團委的領導與支持下,同學們的活動也開展得豐富多彩,校園文化藝術節上精彩紛呈,同樣在今年的中考中我們三十八中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全校共有324人考上了重點中學,這是我們三十八中又一次的輝煌……
雖然我們曾經擁有過輝煌,但那已成為枕邊一段甜美的回憶;也許,我們也曾經遭受過挫折,但那已成為幾滴苦澀的淚痕。忘記曾經的成功與失敗,我們只需把經驗和教訓銘刻於心,讓曾經的輝煌激勵我們,過去的失敗只是為了襯托未來的成功。
有這么一個寓言:夕陽西下,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一隻羚羊在深思:明天,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而此時,一隻獅子在深思:明天,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要奔跑,以追得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明天,不管是獅子還是羚羊,它們要做的就是奔跑!而我們作為學生,要做的就是奮斗!古人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新學期,新氣象,今天,我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讓我們在這新一輪朝陽升起的時刻,為了我們的理想共同努力.
3.弘揚美德 共創和諧
——某某小學開展創建和諧校園活動
為推動教育系統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學生創造一個平安、健康、文明、和諧的學習環境,保證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日前,教育部決定在全國中小學開展創建和諧校園活動。
某某小學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充分調動廣大學校師生、家長和社區的積極性,共同推進和諧校園創建活動的開展。和諧校園創建活動的目標和任務是:做到師生和校園安全、健康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機構基本完善,校園安全衛生設施達到國家規定要求,師生的法制觀念、安全防範和衛生保健意識進一步增強;校園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衛生事故的發生次數顯著下降,重大刑事治安案件、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物中毒和傳染病流行得到杜絕;校園秩序井然、環境優美,以育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校園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師生良好的道德風尚、和諧的人際關系基本形成。努力使學校成為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創建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
創建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校園文明水平。積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落實好《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要求,提高師生的文明素質;注重開展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教育,明顯降低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各種事故;重視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環境建設,使校園處處體現教育和熏陶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良好育人環境;根據學校歷史和辦學特色,結合時代要求,形成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並將其作為教育師生的生動教材,提高校園的整體文明程度。要結合實際情況經常對師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二是強化安全與健康教育,提高師生安全衛生防護能力。學校要加強對師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要把安全與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課時保證,要定期開展自救自護的實際演練;使師生員工法制觀念、安全防範能力、衛生保健意識、自我保護和心理調節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維護學校安全衛生成為師生自覺行動。三是完善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衛生管理機構。學校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學校安全、衛生等各項管理制度;完善突發五是嚴防重大事故發生,提高師生安全感。門衛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外來人員登記,學校要堅持治安巡邏,抓好校園報警點或警務室的建設,嚴防不法分子侵入校園;加強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確保師生飲食安全衛生,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嚴格校長、教職員工的選拔和聘任制度,校長、教職員工都要符合任職資格條件和崗位要求。及時化解師生和學生間矛盾糾紛,防止惡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嚴厲打擊侵害師生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嚴防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故發生,使師生安全感不斷增強。
G. 錢學森岳父當校長時,對著全校師生自殺,是為何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學家。在對日抗戰上,他曾對日本的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都做過詳盡的研究,並創作了影響很大的《國防論》等軍事著作。
然而,天天研究如何打敗日本人的蔣百里,居然娶了一個日本女護士為妻,這是怎麼回事呢?
佐藤屋登走後,蔣百里惆悵不已,思來想去,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佐藤屋登。
身體恢復後,蔣百里見北洋政府毫無革新之意,乾脆辭去了校長一職,以休養的名義去了北京。
為了能再見佐藤屋登,蔣百里在京期間,住進了一家日本醫院。巧合的是,佐藤屋登正好就在這家醫院工作。
重逢讓蔣百里欣喜不已,於是他向佐藤屋登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不過,他的求愛遭到了佐藤屋登的家人和朋友們的極力反對。
當時雖然清政府已經被推翻,但從明治維新開始強大起來的日本人,對北洋政府卻很蔑視,根本不稱呼國名,而是以“支那”來代替。
在這種情況下,蔣百里雖然滿腹才學,一表人才,但是日本人卻很瞧不起。他們不僅極力阻撓,還把佐藤屋登調回了日本。
佐藤屋登回國後,蔣百里不僅每天都堅持不懈地給她寫情書,還通過袁世凱請駐日公使代其問候,並詢問她是否願意嫁給自己。
最終,佐藤屋登深受感動。再加上她本身就對蔣百里心生愛意,因此在不久後,她不顧父母反對,執意回到中國,並與蔣百里舉行了婚禮。
婚後,蔣百里由於喜愛梅花,便給佐藤屋登起了個中文名——蔣佐梅。
兩人還在浙江老家種了一百多株梅花,約定老時回老家賞梅飲酒。
蔣佐梅先後給蔣百里生了5朵金花。這其中的三女蔣英,後來嫁給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H. 為什麼外國老師寬容學生,從來很少和學生對峙
除非親眼看到,否則,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傳言。
正如你上面所說,外國老師寬容,中國老師怒吼。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國有,外國同樣存在師生對峙,教師怒吼的例子。你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我來說說具體原因。
1、外國有很多,這樣說范圍太大。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將近300個國家和地區,那麼,除了中國,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都是我們口中的外國,所以,在這樣大的一個范疇之下,你想,能很好地去比較嗎?
范圍太大,就會顯得太籠統,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肯定有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好的教育制度;肯定有脾氣好的教師,也有脾氣暴躁的教師。所以,這根本沒法去比較。
2、各國文化有差異。
你首先要知道,文化差異,是導致各國教育制度不同的最為根本的原因。文化有差異,民族性格就有差異,形成的飲食習慣、民風民俗、教育制度等等,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中國古代的棍棒教育、戒尺教育,這些制度的形成是根深蒂固的,我們的國家歷來都是尊師重教的,教師地位只是近些年才大幅度滑坡的。所以,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你可能覺得中國是這樣的。
3、你對外國不了解。
由於我們都長期身處中國,所以,我們每天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絕大多數都跟我們國家有關,對於國外,我們只是通過網路去了解一點,而國外每天都會發生成千上萬的新聞,小小的師生對峙、教師怒吼,又怎麼可能上得了新聞,更不可能進入我們的視線。
4、棍棒教育仍然大量存在。
當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國家,都在繼續施行棍棒教育。尤其深受我們中國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比如韓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
要說教師怒吼,師生對峙,那這些國家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日常說話都是帶著哭腔和吼腔的。
所以說,外國同樣存在師生對峙,教師怒吼的現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關於這個問題,肯定還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歡迎各位小夥伴們留言交流哦!
本回答內容屬作者原創首發,版權歸作者所有。若需轉載其他刊物,請聯系作者。
謝謝!
I. 找一篇有關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新聞
其一:「√」和「×」一直是教師評判學生作業正確與否的符號,浙江寧海小學教師戴峰卻改變做法:作業中發現有錯,他就在下面標明錯題數量再退回;如果學生能檢查出來並訂正好,就打個大「√」,不但給滿分,還每題獎10分,上不封頂。日前,戴峰關於作業批改方法改革嘗試的論文,獲得2009年長三角城市群「我與新課程改革」徵文比賽一等獎。其二:天津市和平區哈密道小學三(1)班班主任陳慶華開通QQ群,邀請家長和學生加入,放學後進行「在線輔導」,答疑解惑、傾聽孩子們的心裡話,師生打成一片。告別大紅叉:學習更快樂其實戴峰的做法並不算新鮮,我市芳林路小學早在3年前就嘗試批改作業告別大紅叉。在該校教導處辦公室里,記者看到該校的《教育教學規章制度選編》,其中「作業批改要求」的第四條——作業批閱規范為:一、二年級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不準打「×」,要先用「\」標出錯題,當學生訂正後補上「/」,變成「√」。中、高年級學生作業中出現錯誤不準打「×」,要先用「-」或「?」標出錯誤所在,學生訂正後另行批「√」。自從採用了這樣的批改方式,同學們糾正錯題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四(4)班數學的潘老師說:「過去作業本批改完發下去,很多學生只是看一眼就放一邊了,並不急著糾正。有的學生看到大紅叉,可能一下子就蒙了,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現在一發作業本,學生就急著看自己錯了沒有,錯在哪裡,有不懂的地方會及時解決。」告別了紅叉,書面也顯得整潔美觀,作業本上整整齊齊的,不僅學生心情好,老師看著也舒服。曾經歷過「大紅叉時代」的學生最能體會到今昔不同。該校六(3)班的幾名同學數落起了「×」帶給他們的沮喪、慚愧、傷心、壓抑……張琳同學說:「看到它,我就覺得有壓力,不想學。」 相比過去錯一罰十,現在只需要糾正一遍,六(3)班的同學普遍認為後者的記憶效果更好。「糾正後還能得優,心情好了,當然就記得牢了。」程仁澤同學一句話道出了關鍵。同學們紛紛表示,現在「學習是件快樂的事」!交流:師生溝通新方式如今,電腦在家庭中普及,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多樣化了,除了傳統的開班會、家訪,許多年輕教師開拓了與學生交流的「新招」——QQ聊。市26中初二(8)班的徐碧娜性格開朗,說起用QQ和老師交流的好處,她滔滔不絕:「便於同學們向老師反映班裡出現的問題;和家長有代溝,鬧矛盾無法溝通時,可以向老師訴說……」初三(7)班的翟子樂是個靦腆的男生,他說如果有問題當面問老師,總是怕老師訓話,而在QQ上問就不會有這樣的擔心。在QQ上聊天時輕松的感覺,並不是只有學生才有,初一(4)班班主任蕭玉蘭表示,她有時也樂於加學生為QQ好友,通過網路單獨交流,學生會少一些拘謹,也不會有被別的同學說「被老師找去談話」的尷尬,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除了單獨交流,有的教師還會被邀請加入學生建立的班級QQ群里,參與「群聊」。該校初二(8)班的學生建立了多個QQ群,班主任郭萌加入了其中幾個群。「我挺喜歡在群里和學生們平等地討論一些熱門話題,同時也能了解他們所關心的事。」郭萌認為QQ空間是個不錯的交流平台,「老師在學生面前總是表現為一個強者,但是也會有脆弱的一面,特別是在感到累和委屈的時候,以日誌的方式寫下感受,學生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老師」。郭萌笑稱這是「距離產生美」。除了溝通之外,QQ還成為師生間信息共享的平台。蕭玉蘭一般會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課件等資料通過QQ群公布,供需要的學生下載。教政治的郭萌老師經常在QQ空間設置一些時事的視頻、圖片,然後在群里留言「我的空間更新了,大家去看看」。她說,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這比拿到課堂上給學生講效果要好很多。蕭玉蘭老師說,利用新的溝通工具有諸多好處,但主要還是用於放假期間的師生交流,在平時它只是正常學習的一種調劑。她特別提醒同學們不要因此沉迷網路,耽誤了學習。
J. 教育 最近關於教師的負面新聞特別多,這反映了什麼呢
這反映了教師在最近一段時間特別受到關注,而且可能會受到影響,因為關於教師的負面新聞特別多,說明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