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對話的教育者
『壹』 對話教育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活動形式
對話作為一種活動形式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對話」,至於《論語》所載孔 子與其弟子間的問答,自然是我國古代對話教學的濫觴。然而,最早提出對話概念的則是俄 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巴赫金認為:「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所謂對話, 是指一種民主平等的、坦率真誠的、主客體之間互為主體的言語交流活動,對話的各方相對 獨立,各自保持彼此的自尊。 換言之,對話是一種民主、平等、坦率、真誠的有聲或者無聲 的信息交流,是教育者為深刻把握文本的言語、情感、內蘊而組織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 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多元交流活動,它從一開始就與民主、平等、坦誠、傾聽等相伴而生。
『貳』 如何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答:1、平等對話,師生和諧相處
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沒有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達到真正和諧。教師沒有對話意識,與學生就難以和諧相處。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
2、平等對話,生生交流互動
「平等對話」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鬆;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
3、共同體驗
語文教學,應當是一次次生命的對話,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要注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實踐體驗。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活動,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拓展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4、平等對話,師生深入領會文本
教師師只有實現教師與文本的平等對話,領會教材的外延知識,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也必須與文本的平等對話,加深對文章內涵的了解,才能體會文章感情,融會貫通。所以老師要上課掌握文本知識。
5、平等對話,師生貼近生活
老師需要讓學生善於發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東西,力求把生活帶到課堂上討論學習,加深師生對生活的體會。新課標中教育教學對話的精髓是「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互教互學」,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老師、學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對話,把學習氣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學者學出個性,共同超越自我。
6、做好充分准備
(2)、課中調動學生,了解學情。
『叄』 誰來回答一下就是教師資格證的教育教學與知識能力的教學設計題要不要寫師生對話嘛
你好,教學設計是預設性的,裡面可以涉及教師說的話,但是生回答盡量不要寫出來了,因為預設性的學生還沒有回答。
『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待坐》寫師生對話,孔子為什麼笑子路
【解題】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編者取文章第一句作為標題。文章記敘孔子師生在一起談論各人政治抱負的情景。《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大多數篇章是簡短的語錄。本篇是《論語》中有完整結構的一章,人物的語言情態都寫得很有個性,是一段很生動的記敘文。
子路、曾皙(燈)、冉(rǎn)有、公西華,都是孔子的學生。
【注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侍坐:陪侍孔子坐著。侍,在尊長旁邊陪伴服侍。
○「侍坐」二字表現了師生關系的親密無間,為下文的對話渲染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
子曰:
子:指孔子。這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尊稱。
「以吾一日長(zhǎng)乎爾,
以:因為。一日長乎爾:比你們年紀大一兩天。一日,一兩天的意思,作「長」的狀語。長:年紀較大。乎:介詞,同「於」,這里表比較,可譯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傷乎」一句的「乎」是疑問語氣詞之外,其餘都是介詞。爾:代詞,你們。
毋(wú)吾以也。
沒有誰任用我了。毋:代詞,表無指,沒有誰。在句中作主語。以:動詞,任用。這是個否定句,代詞賓語「吾」置於動詞之前。課本注對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這里採用的是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說法。
居則曰:
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時候。則:同「輒」,副詞,往往,總是。這句主語是「你們」。
『不吾知也。』
知:了解。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如或知爾,
如或:如果有人。如:連詞,如果。或:無定代詞,有人。
則何以哉?」
則:連詞,那麼,就。何以:用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這一層記述孔子問志,表現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他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長乎爾」的說法,又充分表現了他的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度。「居則日」一句,反映出他對學生平時的思想動態了如指掌。
『伍』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教學的本質意義是交往與對話。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教師與學生總是處於一定的交往關系中,沒有交往,教育關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動也就無法產生。一切教育,不論是知識教育,抑或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實現的。
對話,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是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一系列互動的外化,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狹義的「你聽我說」式的語言交際。對話,作為一種特殊的課堂交往方式,無疑是新型課堂人際關系重構的有效手段,它體現了現代課堂的基本特徵和內涵——民主、平等、互動、交流。
對話,實質上是師生在課堂中傾聽不同的聲音,調試自己的經驗世界,調整自我「在場」的姿態,重建自我對外部世界感覺的進程。
那麼,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一)、創設情境,觸發情感,激發學生的對話慾望。
進行有效對話,教師要善於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觸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才能使學生把蘊藏於心中的疑問、見解毫無保留地向教師和同伴傾訴,才能使學習深人到學生思維意識的深層。
1、發揚民主,喚起成功慾望。教師首先要做個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如痴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言,或互相啟發,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地作些點撥。其次是做個友好的夥伴。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對話,和孩子們成為合作夥伴,這樣,孩子們才能心情舒暢、無拘無束地全身心投人學習中。
2、情感共鳴,產生教學合力。語文課是情感課,語文研究性課堂更是一塊情感共鳴的教育藝術園地。只有以情感活動統領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育人以情」,把認知教育貫穿在情感教育中,才能形成學生健康的精神世界。
同時,學生對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本」是否已經通過對話,經過激活,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了解學生己有「主觀文本」建構情況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情境表演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本」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重新建構,進而產生良好的閱讀效益,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
(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空間
新的國家課程標准強調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感悟。體驗性學習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經過體驗獲得的知識就是屬於自己的知識,會終身受用。然而,由於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加上教材本身的多元性,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這就需要運用對話。
面對文本中不確定性的「空白」,閱讀者必須用體驗、用想像去發展、去填充,因而,閱讀的過程,便是閱讀者的個性化再創造過程。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憑借個人世間生活的經驗積累,自由地發揮他的創造性理解,發揮他的創造力,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參與文本的意義建構,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探究語言的人文內涵。
對話需要充足時間的保證。只有在一定時間保證的前提下,他們才能盡情感悟、暢談,才能釋放熱情,放飛思想,毫無保留地敞開心靈的窗戶,才能讓對話走進他們的世界。否則,他們剛剛進入角色,想美滋滋地體驗,你來一個緊急剎車或橫刀奪愛,這無疑會是當頭一棒,堵住心泉的潺潺細流。
(三)、提出問題,溝通合作,提高學生的對話能力。
研究性學習中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問題是理解的開始,學生只有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交流,構成對話。因此,要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質疑。學生提出問題的質量與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切合本課教師所設想的目標,而在於問題所蘊含的條件及導向能否切入文章的深層意義及能否體現學生的觀念世界。為此教師要讓學生發現疑點,提倡「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只唯實」。讓他們敢於懷疑,敢於質問,敢於批判。
對話教學的實質是溝通與合作,可以說沒有溝通與合作,就沒有真正的教學,只有溝通與合作才能體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社會交往。尤其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由於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並傾聽他人意見,因而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合作技能。所以激活小組學習是實現各種交往方式有機統一的關鍵,在對話教學中要適時組織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真正實現多元互動,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習慣的形成。
(四)、注重實踐,鼓勵創新,提升對話的價值。
對話教學最終要讓學生實現知識與應用的對話。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實踐與創新,提供足夠素材、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從而提升對話的價值。我經常採用多種形式,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說、做、畫、演、寫的機會。
教學對話是互動的、交往的,它強調師生、生生動態信息交流,使師生的認知、思想、在互動、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漸進與提升;這種對話也是創造的、生成的,教師既要學生走進教材,與教學平等對話,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鼓勵學生敢於對教材懷疑、質問和批判,使教學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對話,只要是有意義的,它就會煥發出迷人的色彩,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對話教學是一個處處彰顯著平等溫馨的氣氛、現實開放的理念、動態生成的認知的靈性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有理由相信,語文教學將成為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將在知識的、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陸』 爆笑的師生對話有哪些
初中時,一次生物老師講非洲草原上的生態環境,全班無人聽講,遂怒,曰:「你們都看我呀!你們不看我,怎麼知道非洲野貓長什麼樣子啊!」
生物課上,老師說:「其實黃鼠狼是不吃雞的,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曾經把一隻雞和一隻黃鼠狼關在一起,第二天你們猜怎麼了?」同學插嘴道:「雞懷孕了?」
高中時快會考的時候了,有一天上地理課,老師在上面報一個地名,讓我們就在下面回答當地所出的礦產。說了很多地方以後,老師突然問了一句:「江南產什麼?」全班男生齊聲回答:「江南產美女!」
一次高數課上,老師問我一兄弟:「微積分是很有用的學科,學習微積分,我們的目標是?」那老兄當時在開小差,遂不假思索高聲道:「沒有蛀牙!」全班爆笑!
高三,幾何老師是一老太,愛自吹,特煩人。一日在課上說:「我在市教育局都很受重視的,他們總是請我去一起研究問題,每次都是車接車送的。」我無意中問:「三輪么?」結果,從此一個星期被禁止上幾何課。
上高中時,英語老師(一個五十左右中年婦女)嫌我們幾個男生不聽講,遂大罵:「你們想什麼呢?」我當時懵了,也不知怎麼的就說了一句:「想你呢!」教室里沉默半晌,只是一雙雙驚恐的眼睛在望著我。老師呆了一會兒,後指著我大罵:「你就是一個臭流氓!」冤啦!
高中的時候,第一次上勞動課,老師是個老頭,自我介紹說:「我叫吳樹山。」我突然來了靈感,馬上接道:「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全班爆笑,老師面色鐵青,隨後我被罰乾重活。
一美術老師小有名氣,某報上有較大篇幅報道,並附照片,於是在課上自吹:「最近總有同學和我說,老師你真行,上了報紙還登了照片……」一學生:「尋人啟事么?」從此美術老師拒絕該同學上美術課。
語文課,老師叫起一昏睡同學回答問題,該同學迷迷糊糊啥也說不出。老師無奈地說:「你會不會呀?不會也吱一聲啊!」該同學:「吱。」老師汗下。
高中時全校必須穿校服,有一復讀的學生從來都不穿。管這方面的老師天天蹲在門口檢查。一日,老師看到此同學沒穿校服,問其為什麼不穿。此同學大怒,曰:我媽又沒死,為什麼要穿孝服?
『柒』 【求助】思品辨析題:現代的師生關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急!!)
現代教育要求構建新的師生關系。新的師生關系確立的前提就是拋棄教師權威,改變教師權威過去所體現的絕對性、不可替代性,師生之間形成真正的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的「教」不再是教師的職業,而成為教師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需求,學生把學習不再當成一項痛苦的、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形成自主、自覺的一種內心需求,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當中,師生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筆者認為:在師生關系的三種基本的關系——教學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中,教學關系是師生關系中最本質的關系,沒有教學關系就無法形成師生關系,就不能實現學校的教育任務和培養目標。但是,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的配合,僅有教學關系也不能完成教育任務。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在師生關系中具有激勵和潤滑功能,能保證教育關系的正常運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也就是構建和諧師生教學關系、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001.用平等與互動來構建和諧師生教學關系
00教育本質上是成人之學。依照人學理論的框架,師生關系的建構必須考慮師生的屬人性,師生雙方的和諧相處是師生存在的根本。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彼此要相互尊重。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交往的實質是使學生獲得發展,即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它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在互相理解,開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想與別人的思想交換,拿自已的經驗與別人的經驗共享,使自己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聯結,最終形成主動參與、自主思考、協調發展的動態生成的互動場。這一目標的實現即依賴於教師運用教育智慧,採取教育策略,力避形式化的低效、無效互動,大力倡導和推動有學生認真思考、有思維火花碰撞的有效、高效互動。教師要相信學生,承認只要教育得法,他們將來定有作為。正如韓愈所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即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雛鳳清於老鳳聲」。學生是一個成長者,是一個探索者,要允許學生在這一過程發揮積極能動作用,提高認識水平。所以,課堂教學互動應盡力平等對待學生,將機會給予每一類、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在互動中表露自我個性,體驗交流、溝通、對話帶來的愉悅,真正地在互動中獲得發展與提高。
002.用對話與交流來構建和諧師生社會關系
00所謂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溝通和交流方式,是師生之間平等的、尋求知識與精神的際遇的愛心交流,這種對話既有言語交流,也有知識、多方面的深層次的交流。從知的角度看教師與學生存在先知與後知的關系,二者並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看,學生與教師在人格上是獨立的,學生和教師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雙方的理解與尊重,知與情二者的統一,構成師生雙方關系的基本內涵。對於教師,它通過教師對某些教學事件、教學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講述,發掘內隱於這些事件、行為背後的意義、教育思想和理念,從而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並使敘事回到了鮮活的教育現實之中。對於學生,它通過學生對某些學習事件、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講述,改進學生的學習實踐,也使敘事回到了鮮活的教育現實之中。傾聽、吸引、包容,是師生雙方在精神層面彼此的「敞開」思想、經驗和情感的「接納」。通過這些對話,教育主體也就實現了教學對話以外的生活對話及生命對話,也因此,教育成了一種真正的交往活動。教育應當是一次次生命的對話,是師生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雙方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
003.用尊重與關愛來構建和諧師生人際關系
00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為主體的交往是以雙方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的關愛為前提。一方面,對話是促成雙方直接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相互尊重和關愛。通過對話,產生不同的「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識,師生的尊重與關愛才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對話以尊重與關愛為導向,尊重與關愛是對話的目的。沒有對話,難以達成共識,難以互相理解和承領;沒有尊重與關愛,對話便失去了導向。只有主體間相互尊重,師生才能相互確認對方,把握對方的獨特,才能與對方產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溝通,共同體驗同一經驗;只有主體間彼此間有關愛,師生才有彼此的「敞開」和「接納」,真正進入對方的精神領域,做到精神理解精神,生成平等的對話。同樣,教師要把微笑與鼓勵帶進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同樣的歡樂。教育改革家李希貴有句名言:「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作為教師要主動放棄作為權威的優越感,盡可能地摒棄高高在上的「講台情結」,要走進學生,「蹲下來」與學生平等民主對話,要善於體諒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察學生的情緒感受,要善於「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位置上去認識、思考問題,並且要適時加以表揚,恰當地給予鼓勵,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學生的恐懼感、疏遠感。
00我們相信,在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體驗到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與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與鞭策、鼓舞與感化、指導與建議,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捌』 如何成為師生對話的教育者
1、平等對話,師生和諧相處
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沒有平等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達到真正和諧。教師沒有對話意識,與學生就難以和諧相處。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
2、平等對話,生生交流互動
「平等對話」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鬆;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
3、共同體驗
語文教學,應當是一次次生命的對話,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要注重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實踐體驗。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活動,創設情境,激情導入,拓展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4、平等對話,師生深入領會文本
教師師只有實現教師與文本的平等對話,領會教材的外延知識,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也必須與文本的平等對話,加深對文章內涵的了解,才能體會文章感情,融會貫通。所以老師要上課掌握文本知識。
5、平等對話,師生貼近生活
老師需要讓學生善於發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東西,力求把生活帶到課堂上討論學習,加深師生對生活的體會。新課標中教育教學對話的精髓是「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互教互學」,師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老師、學生、文本、生活的平等對話,把學習氣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學者學出個性,共同超越自我。
6、做好充分准備
(2)、課中調動學生,了解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