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師生角色
在西方,常把教師比做演員,他們認為好老師就是出色的演員。筆者在英國學習期間,觀摩了一些內隨堂課容,所見的教師教學都像演員表演一樣,學生和教師的自由度很大。他們的教學理念是必須先把學生吸引住了,使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教與學才能輕松自如地達到目的。英國課堂上,隨處可見老師忙碌的身影,老師與學生一起,時而大笑,時而蹦蹦跳跳,時而動情落淚。老師興奮時可以站在椅子上,隨便時可以坐在講桌上,甚至可以坐在地上。他們一會兒學獅子吼,一會兒學猴子吃香蕉,一會兒模仿別人走路的神態,一會兒模仿別人漠然的表情,一會兒模仿學生對家長的叛逆語氣。教師講課的語音語調也時高時低,變化多端。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用「表演」征服學生,而學生的好奇心也很強,個個思維敏捷。比較而言,中國的課堂秩序要好得多。正如學生們自己描述的那樣,「教室里鴉雀無聲,連掉一根針的聲音都能夠聽到」。
B. 教師的角色職能與傳統教學中有何不同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並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倡導的「行動研究」,它是為行動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即這種研究不是在書齋里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C.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與行為與傳統教師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談談你對這些變化的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轉變: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的為中心。一改傳統的學生圍繞老師轉的課堂氛圍,變為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有利於發覺學生本身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2:教學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注重過程遵循了學生學習知識時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揭示的是知識的發展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
3:由重模式轉變為重個性。提倡個性教學,促進教師教學的創新,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自身的轉變
1:由課堂主宰者變為與學生平等融洽相處的角色。教師的平等角色有利於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引導者,更能成為學生的交流對象,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2:由學生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給予學生動力,取代了指導者給予的壓力。
3:由學習過程中的提問者變為引導學生的提問者。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師應從傳統的提問者轉變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人,而學生提出的問題又是對教師知識的挑戰,教學相長的良好循環可以促進學生教師共同進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轉變為信息平台。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促進雙方共同學習。
總之,新課改要求老師做到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並且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創新。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優秀教師。
D. 與傳統教師的社會角色相比,當代職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變化應怎樣確定自身的努力方向,勝任教師工作
新課程實施,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以及學生心靈的影響者、激勵者和鼓舞者。角色的轉變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樹立新型育人觀念----人人發展,個個成功
新課程在育人思想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也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為此,校黨總支十分注重教師的新課程理念的培訓,印發了大量的學習材料,組織專題講座、討論會等,旨在讓廣大教師樹立四個觀念,即「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人才多樣、人人成才」的人才觀、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新課程改革,我校於2000年底即時提出了「人人發展,個個成功」的辦學理念。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平等、民主、和諧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已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雙方都是課程的探索者、開發者和主體。新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是通過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補充,達到共識、共享和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的目的,顯示了師生平等的民主性。作為教師必須樹立起人本意識,教學上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和道德情感,要對學生高度信任,適度寬容,建立起新型師生關系,真正實現教育的「人人發展,個個成功」。學校提出了「創設情境、自主學習、激勵創新」的課改總課題,其核心是使每位學生都能樂學、會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3.開展新型教學活動----自主、合作、探究
傳統課程與新課程在實踐中,有明顯的區別:在師生關繫上,原來是以教師為中心,現在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自主學習;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過去是學生個人孤獨學習,而今提倡合作學習;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上,過去是學生接受學習,而現在是探究式學習。面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明顯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形成自己新的教學行為。這需要教師積極探索、主動適應變化的情況,創造出新經驗,取得新成績。經過兩年多的課改實驗實踐,我校基本形成了「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形成了「先學後導、當堂訓練」——新的課堂結構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E. 師生角色是怎樣發生轉變的
1、 在新一輪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在轉變師生關系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首先體現在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要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
2、「轉換教師角色」是教師繼續學習的必然,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即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新時期,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是我們老師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努力的,適當轉變教師這個角色,由過去一廂情願式的好為人師,到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時間和空間。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長的能力,是教師責任感的終極體現。一日為師,終生為友——我們一直在這樣做。師愛——心靈溝通的橋梁愛,作為人的普通情感,是與人的需要相聯系的,人與人的關系不同,愛的內涵也各不相同。例如:母愛的偉大在於深厚、細膩與無私;而師愛的偉大在於博大、理智與奉獻。師愛不僅蘊含著對社會的責任、更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在多彩的百花園中耕耘,尤其要關注「弱苗」的成長,因為他們更需要來自老師愛的呵護與培養,一、用愛的目光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教師的賞識是激勵孩子成才的動力;而教師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在一個集體中,孩子無論是聰明還是「愚笨」;無論是淘氣還是「溫順」,他們總有各自的閃光之處,他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贊美與賞識,以體驗自身的價值。教師的賞識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人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做學生的賞識者。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期望會通過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自我觀念,從而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和一種愛,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產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覺地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當然,教師的期望要適時適度,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宜的期望目標,猶如在學生心頭點燃了知識大廈階梯上的一盞盞閃亮的明燈,促使他們不斷前進,不斷攀登。二、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想得到,輕易得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如果一個孩子總沒有渴望得到某個東西的機會,這該是多麼不幸呀!孩子們的渴望並非金銀財寶、山珍海味。有的想戴上一枚「雛鷹獎章」;有的想得到一張獎狀;有的想在光榮冊里記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只想佩戴胸卡當一天值日班長。面對孩子的渴望,老師切不可熟視無睹,更不可哧之以鼻,而要用心、用真摯的愛盡力滿足他們的渴望,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奮進。愛的渴望帶給孩子們的是快樂、是信心、是激勵,是進步。
F. 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指社會對教師職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情境中所應該表現的心內理和容行為方式。角色主要包括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設計者、家長的代言人、社會規范的象徵者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者等。
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教師在社會關系中的一種位置,因社會分工而具有對年輕一代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思想情操和行為習慣者的身份。
G.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傳統師生關系中的學生角色和老師角色: 材料二:新型師生
(1)①老師由權威者變成了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由接受者變成了探索者、合作者、參與者,師生關系由不平等的關系變成了平等的關系。 ②原因有老師教育思想的轉變、平等交流的成長氛圍、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等。 (2)老師和學生都應轉變觀念,適應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師生交往的空間。 |
H. 教師的六大角色有哪些
教師既是知識的輸出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導航者;教師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既是知識的給予者更是學習方法的給予者;教師是因材施教者。
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角色定位的束縛中走出來,在新課程的環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職業角色。
(1)教師必須由課程規范的復制者轉換為新課程的創造者、設計者和評價者。新課程的管理已經從中央統一管理改變為中央、地方與學校三級管理。這從根本上扭轉了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尷尬境地,充分調動教師作為課程主體的積極性,賦予了教師全方位參與課程研究和開發的權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由原來的課程復制者轉換為課程的創造者、設計者和評價者。作為新課程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教師要自覺研究新課程的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宏觀發展趨勢,優化自身的課程理論素養。其二,教師在充分解讀教科書的基礎上,有責任對已審定使用的教科書做出適當的「剪裁」,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教」。其三,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任務,主動、有效地參與課程的研製。
(2)教師由傳統知識的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現代知識傳授者轉變。具體地說,教師要成為一名現代知識傳授者,就必須作這樣的轉變:由注重傳遞向注重發展轉變;由注重統一規格的教育向注重學生差異性的教育轉變;由注重教師的「教」向注重學生的「學」轉變;由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交流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由執教者、管理者向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
(3)由「單一學科型教師」向「跨學科型」教師轉變。新課程強調學科和知識的整合,這必然要求教師具有多門學科的知識基礎和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成為綜合型、通才型、跨學科型的教師。
(4)由「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充滿實踐智慧的專業人員」。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留下了諸多不確定性和可變換的彈性目標、空間和時間,從而為教師留有極大的發揮餘地和自主創新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花很多時間查資料、補充、刪減、解釋教材的內容;需要靈活地選擇與使用教學方法;需要自主地對教學過程中的要素進行靈活調控。這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尤其強調教師要具有對教學起實質性作用的「實踐智慧」。
I. 簡述中國教師角色行為中的文化傳統
社會本位大於個人本位,社會索取大於個人追求,自我修養先於對他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