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德相
⑴ 印光法師 或 弘一法師 或 虛雲法師 有沒有關於「阿彌陀佛」發音的開示
阿彌陀佛!師兄,在心不在形,不在音。聲音是生滅緣起之物,不足以依靠。我們念佛,就是清凈妙明不生不滅之佛心,並非只是口中的言音高低,純正與否。在心曰念,在口曰誦。啞巴亦得念佛!念念不離妙明佛心,念念萬緣放下,不念執五欲,念念真心切願,願見彼佛。
任何一位大德的教導,不可能離開佛陀教導而獨撰。佛的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就曾對於念佛三昧,吸過很詳細的開示。摘錄在下面,供養給各位大德: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庄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師兄,大勢至菩薩開示我們:假如有人,一個人特別想念另一個,而另一個人不想念另一個人,這樣的話,兩個人,有時能相逢,有時不能相逢,有時能相見,有時不能相見。假若兩人,相互想念,而且思念極深,那麼他們就會一生一生如同形之與影一般,不能舍離。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同母親思念孩子。可是,孩子假若不想媽媽,離開媽媽而逃走,媽媽就算再想念孩子,又能如何呢?假若孩子也想念母親,如同母親想念孩子,母子生生不會分開很遠。假若眾生心,憶佛念佛,不遠的將來必定就會見佛。不會遠離於佛,就能聽受佛的教導,開悟其心。如同染香的人,身上也會有香氣,這就叫做香光庄嚴。
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⑵ 弘一法師真的能未卜先知預測到自己的死期嗎
弘一法師真的能未卜先知預測到自己的死期嗎?人哭著來,笑著走,來去無牽掛。於佛家來說,生死輪回,本就是虛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凈土,得地悟道,而非輪回生死。所以弘一法師的事應該分兩個層次說。
弘一法師是我國當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法師。哪個才藝不通至高無上的真理?正如條條大路通達北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⑶ 求弘一法師所說的名言
1、意粗性燥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2、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4、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5、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6、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7、居處必先精勤乃能聞暇,凡事務求停妥然後逍遙。
8、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9、緩事宜急干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10、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11、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
12、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13、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14、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祝。
⑷ 弘一法師,送給潘天壽的一幅對聯
戒是無上菩提本
佛為一切智慧燈
弘一大師箴言語錄
1、「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業於胸中,但有時候卻對不少今人的言行無法容忍,目前我可為是有大志而小氣量之人。
2、「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顯愚木;嚮往智慧,大多時間能夠保持一個和氣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嚮往的境地,應該加以勤學苦練才對。
3、「以恕已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
寬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夠寬恕別人的心,但是需要時日。斥責別人倒是不多,如有,卻似乎很嚴厲,如雷霆,實不足取。但也常以斥責別人的姿態內責自己。
4、「在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這點倒是做的還可以,遇事敢於承擔責任,敢於直言,不怕吃虧。
5、「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思。」
做事情,還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還沒有多替別人思考的習慣,這點今後應該多加註意。書面文字論人功過,雖然不屬那些長舌婦類,但也畢竟不是好的品性氣質,應引以為戒。
6、「靜坐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
閑談時候,一般不喜歡論人非;以前喜歡氣功,還常常靜坐,也能夠思考自己的得失過錯,但現在很少能夠屏息靜坐常思己過,雖偶爾留於行文,但畢竟不如靜坐思過來得徹底。
7、「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與故人朋友相約,時常提起那些陳舊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飛色舞,也有失魄時的義憤填膺和無所事事。以後如遇此等場面,應該簡單掠過,不要多提自己,還是多聽聽他人的故事。
8、「不盡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不體物情,一生俱成夢境。」
9、「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還能夠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態交朋友;在杜絕或自行消化那些經過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語還需要下功夫;以後應該時常嚴厲自責,以弱的姿態化解外界的強勢之力,鼓勵自己做到居安思危。
10、「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經常被外物所擾動,可見定性之差。
11、「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感覺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徵隨著諸多經歷增多而逐漸趨於心平氣和,也許一事無成的態勢會得到些緩解。
12、「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公正,誠實的品德還需要不斷精進,從容不迫的心態還需要加以苦練。
13、「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心志雖苦,但有意趣所樂相彌補;仍然需要擴大氣度,在言行舉止上更需要謹慎、周密。
14、「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做事情倒是經常能夠獲取滿足,心靈也常常能夠得到慰藉。如果說到無求的境界,確實相距甚遠。至今,我還沒有擁有過任何值得一道的東西,沒有擁有,何談無求?也許,將來能夠傾其所能,創下一番業績,再談論無求的高境,或許還有資格,說不定到那時候,品德還會自然上個台階。15、「知足常樂,終生不恥。知止常止,終生不辱。」
能夠做到知足常樂,但是我感覺到自己還沒有到應該停止前進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進。
16、「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謙虛退讓做得還不錯,待人也還有容,恬淡能夠沾邊,處事還不能夠達到安詳、圓融的層次。
17、「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
不喜歡別人以術待我,也很少以術待人;喜歡直來直去,不浪費寶貴時光。不想與人爭斗,如果別人欺我太甚,則喜歡以剛克剛,往往搞得兩敗俱傷,實為失敗之舉止。未來欲成大業,還要學習水的品德,善於以柔克剛。
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胸有多大,事業有多大。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事業來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畢竟會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來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機遇,二就是要修煉心胸,那種有忍乃大而後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⑸ 關於弘一法師的
據我查到的資料,弘一大師不是絕食而死的,弘一大師乃律宗大德,目前佛教界著名的界詮法師便是弘一大師的法脈。大師不可能絕食而亡的,哪怕是在家佛教徒也知道自殺是大重罪,四恩未報,何以輕生呢?何況是弘一大師,大師怎麼會不明白這么淺顯的道理?而且大師是律宗,定然是嚴持戒律的,不知道這個說法您是從哪裡聽到的,我查到的資料是這樣,大師最後寫悲欣交集,定然是有得有證。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63歲2月赴靈瑞山講經。但弘一提出三約: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3月回泉州百原寺,後居溫陵養老院。7月,在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卧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少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⑹ 弘一法師當初為什麼選擇出家
從歷史上看,所有的高僧大德們,人們所關注的是他們的佛學修為,但對弘一法師,人們更關注的是他出家的動因。破產說、遁世說、幻滅說、政界失意說,不一而足。而事實上,這些解釋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因素,背後的深層因素,還在他兒時接受的儒家思想。

為了避免親人朋友打擾,他的禪房上貼著四個字:「雖存若歿」,將所有探訪的腳步阻止在門外,真是絕情到極致。豐子愷說,李叔同是一個「做什麼像什麼」的人,無論詩詞音樂,還是繪畫戲劇,他樣樣認真到極致,就連出家,他也比別人做得決絕、徹底。或許,正是因為做什麼事都如此專心,斷絕其他念頭,他才能成為令人景仰的弘一法師。
⑺ 弘一法師直到往生時尚未修成羅漢,所以舍利塔規格不高
阿羅漢的果位是需要證知的,而不是成為,至於弘一法師的果位就像海印放光師兄所言,末學不敢研判!
但是末學可以將解脫道所證知果位的次第說明如下:
論解脫道的修行次第,師兄可根據如下說明,核對弘一法師的文章,確認弘一所證知的境界,而確認其修行果位:(至於舍利塔末學理解,應該與高度沒有關系,名相上的事情,均無實際意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1、初果八萬劫回心初果。即須陀洹也。謂斷三結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惡趣。於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斷諸苦。入於涅盤。過作萬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謂出凡流而預聖流也。三結者。身見。戒取。疑。即三界見惑也。四惡趣者。修羅趣。畜生趣。地獄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間共七番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2、二果六萬劫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謂斷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於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斷諸苦。入於涅盤。過六萬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語斯陀含。華言一往來。謂一生天上。一生人間。得證涅盤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貪愛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雲六品者。謂斷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3、三果四萬劫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謂斷五下分結而得此果。更不受生。過四萬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結者。即欲界貪。嗔。身見。戒取。疑也。)
4、四果二萬劫回心四果。即阿羅漢也。謂永斷三界貪欲嗔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過二萬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謂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也。)
5、五果十千劫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謂永斷三界貪欲嗔愚痴之惑而得此果。過十千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語具雲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⑻ 弘一大師有哪些名言
這是俺從《弘一大師文學集》中精挑細選的部分內容,供養給您,希望您喜歡!
弘一大師文學集
晚晴集
一 元無我人,為誰貪嗔?………………………..2
二 知苦、厭苦、求離苦…………………………..2
三 達觀、真觀、平等觀…………………………..3
四 少欲知足、靜默養道…………………………..5
五 忍辱精進、一心向道…………………………..6
六 福慧始聞、老實念佛…………………………..7
七 凈業警策………………………………………..8
八 禪偈……………………………………………..13
一、 元無我人,為誰貪嗔
1、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慾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華嚴經修慈分)
2、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3、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欲入丘冢,虛受諸辛苦! (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4、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朱法集要經)
5、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
6、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智者大師)
7、元無我人,為誰貪嗔? (圭峰法師)
8、勿談世間文學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藕益大師)
9、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藕益大師)
二、知苦、厭苦、求離苦
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 (佛說無量壽經)
2、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西齋禪師)
3、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災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葉禪師)
4、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觀無量壽佛經)
5、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6、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 (天如禪師)
7、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 (藕益大師)
三、達觀、真觀、平等觀
1、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 (藕一大師)
2、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 (蓮池大師)
3、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與味蕭然矣! (蓮池大師)
4、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佛眼禪師)
5、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那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盪,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歡? (仁潮禪師)
6、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7、悲哉眾生!慾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 (彭二林)
8、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智慧? (藕益大師)
9、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金剛三昧經)
10、生宏律范,死歸安養,平身所得,唯二法門。
(靈芝元照律師)
11、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
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
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12、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鄉,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
(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13、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竟,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也?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凈矣!萬境咸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 (飛錫法師)
四、少欲知足、靜默養道
1、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尤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佛遺教經)
2、身語意業不造惡,不腦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有部律周利盤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3、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有律部)
4、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智者大師)
5、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蓮池大師)
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葯毒箭。 (藕一大師)
7、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 (道宣律師)
8、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9、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10、從今以後,原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穩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
(彭二林)
11、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 (袁宏道)
五、忍辱精進、一心向道
1、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梵網經)
2、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動自心。 (妙葉禪師)
3、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撥哉? (藕益大師)
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動相嗔恚,原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凈土。 (諸法無行經)
5、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於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 (印光法師)
6、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 (蓮池大師)
7、聞教便行,奚待更勸? (妙葉禪師)
8、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
(妙葉禪師)
9、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凈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凈業。 (徹悟大師)
10、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 (彭二林)
六、福慧始聞、老實念佛
1、問:人不信凈土,恐只是本來富薄?答:此言甚是! (蓮池大師)
2、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堅,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 (依迦才凈土論引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文)
3、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印光大師)
4、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亦!倘有問者?必以此答。
(蓮池大師)
5、當生大歡喜,切勿懷尤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 (蓮池大師)
6、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凈庄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 (悟開禪師)
7、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印光大師)
8、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擔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印光大師)
9、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師)
七、凈業警策
1、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
(大慧律師)
2、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旙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 (盤山禪師)
3、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時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
(黃檗禪師)
4、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袁了凡)
5、只「強順人情,免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西方確指)
6、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 (彭二林)
7、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
(印光大師)
8、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 (印光大師)
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頭顱上。 (印光大師)
10、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
(善導大師)
11、「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凈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
12、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天如禪師)
13、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穩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已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 (妙葉禪師)
14、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難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
(妙葉禪師)
15、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 (幽溪法師)
16、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17、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藕益大師)
18、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
19、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凈土,實實有蓮池。 (張守約)
20、誠信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印光大師)
21、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
(印光大師)
22、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印光大師)
23、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印光大師)
24、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印光大師)
25、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印光大師)
26、汝雖於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印光大師)
27、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凈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都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 (印光大師)
28、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印光大師)
29、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印光大師)
30、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印光大師)
31、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印光大師)
32、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印光大師)
33、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煊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 (印光大師)
34、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印光大師)
35、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印光大師)
36、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凈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印光大師)
37、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印光大師)
八、禪偈
1、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禪師)
2、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歸宗芝庵禪師)
3、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石屋禪師)
4、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禪師)
5、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 (誦帚禪師)
弘一大師格言別集
學問類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存養類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劉念台雲:「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劉念台雲:「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並不小。」
呂新吾雲:「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功夫只在個定火。」
陳榕門雲:「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以和氣迎人,則乖湮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生,則夢寐恬。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沈潛;溪刻當涵之以渾厚。
尹和靖雲:「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持躬類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尤,逢喜而懼。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處事類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愚宜厚。處至急之事愚宜緩。
接物類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易免患。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張夢復雲:「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又雲:「凡事最不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餘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
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呂新吾雲:「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隲處。
先哲雲:「覺人之詐,不行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於從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律己,宜帶秋氣。處事,須帶春風。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劉直齋雲:「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惠吉類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悖凶類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學問類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存養類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寡慾,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為靜。不為外物所實則為虛。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持躬類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比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處事類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劉念台雲:「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煉心法更無煉事法。煉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工夫得力處。」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接物類
嚴之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⑼ 一代大儒是高僧「弘一法師」嗎
弘一法師(1880-1942),原名李叔同,可謂不世出之奇才。早年年即為一代大儒、名士,在多個領域建樹頗豐。他是中國話劇奠基人;他被譽為中國近代音樂啟蒙者;他是中國現代美術先驅;他的書法堪稱絕世珍品;他是近代篆刻界大家;他的詩詞多為傳世佳品。
⑽ 弘一法師說的到底是「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還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 謝謝!
兩者都說過,但前者境界更高
後者是李叔同書寫的《華嚴經》的偈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前者李叔同寫給年輕時的黃永玉的,這段故事很有名,是文學界的佳話,相信你看了之後就會懂為何前者要這樣寫了。以下是我的復制;
1942年春天,泉州開元寺一個小院里,玉蘭盛開。那些飽滿晶瑩的白玉花朵,似一雙雙虔誠的手掌團握,朝向碧藍的天空。
這些玉雕般素潔香雅的花朵,勾起了一個少年愛美的心。這個大膽頑皮的孩子,竟然偷偷溜過積滿厚厚青苔的影壁,進院子摘花。
這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來了,輕車熟路,瞅准了哪枝花開的繁密,「颼颼」幾下,就躥上了樹。
花枝頗有韌性,不好攀折。少年小心扭著枝條,生怕碰落了花瓣。
不知何時,一個老和尚出現在樹下,輕聲問:「噯!你摘花干什麼呀?」
少年看看是個老和尚,毫不驚慌,不在乎地說:「老子高興,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樹上長得好好的……你已經來了兩次了。」
「是的,老子還要來第三次。」
「你下來,小心點,聽你講話不像是泉州人。」
少年口裡咬著花枝,幾下子就跳到地上,靈活的像只猴子。他把「贓物」拿到手裡,揚揚頭:「下來了!嘿!我當然不是泉州人。」
老和尚歲數不小了,頜下留著幾根疏疏落落的鬍子,很瘦,慈眉善目的。
面對這個張口「老子」閉口「老子」的倨傲少年,老和尚不以為忤,笑眯眯地說:「到我房間里坐坐好嗎?」
禪房寒簡兒潔凈,桌子上有紙筆,,幾張字幅濡墨未乾,還有幾只信封上寫著「豐子愷」、「夏丏尊」的名字。
少年叫著說:「老子知道豐子愷和夏丏尊,課本上有他們的文章,豐子愷老子從小就喜歡——咦!你老和尚怎麼認識夏丏尊和豐子愷?」
「豐子愷以前是我的學生,夏丐尊是我的熟人……」。
「哈!你個老傢伙吹牛!……說說看,豐子愷哪個時候做過你的學生?……」
「……好久了……在浙江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沒出家哩!」
少年心想,那是真的了,這和尚真有兩手,假裝著一副普通和尚的樣子。他看看老和尚桌子上的字,問:「你還寫字送人啊!」
和尚溫和地回答:「是啊!你看,寫得怎麼樣?」
「唔!不太好!沒有力量,老子喜歡有力量的字。」
「平常你干什麼呢?……還時常到寺里來摘花?」
「老子畫畫!唔!還會別的,會唱歌,會打拳,會寫詩,還會演戲,唱京戲,噯!還會開槍,打豺狗、野豬、野雞……」
「哪裡人啊?多大了?」
「十七。湖南鳳凰人……」
莽撞的少年和老和尚做朋友的時間這么短,聊了會兒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師。
少年很興奮:「老子爸爸媽媽也知道你,『長亭外,古道邊』就是你做的。」
「歌是外國的;詞呢,是我作的。」
「你給老子寫張字吧!」
老和尚笑了:「記得你說過,我寫的字沒有力氣,你喜歡有力氣的字……」
「是的,老子喜歡有力氣的字。不過現在看起來,你的字又有點好起來了。說吧!你給不給老子寫吧?」
老和尚依舊那麼安然地微微笑著,說:「好吧!我給你寫一個條幅吧!不過,四天以內你要來取啊!記得住嗎?」
少年歡喜地走了。不過他天性頑皮,轉眼就把與法師的四日之約拋到腦後,去找朋友玩了一個禮拜。
他回來後法師已經圓寂了,僧人們在院子里進進出出,准備為法師料理後事。
那個小院里玉蘭花香尚未散盡,法師側身躺在禪床上,如睡著一般。
法師留給少年一張條幅,條幅上寫著:「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一音」
少年站在花落香殘的玉蘭樹下,握著那張條幅,嚎啕大哭。
——————分割線——————
然後那個少年後來成為了著名美術家,雕刻家,書畫家,文學家黃永玉。後者只是很小乘的領悟,前者是大師對一顆良木的點化,眾生的終極目的不是在世間安樂,而是究竟解脫,所以才不為眾生求安樂,不知當時情景自然不可知其意境。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