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忍經唐婁師德

忍經唐婁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8-01 23:05:04

什麼是寬容呢顧名思義,寬容就是( )求大神幫助

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不列顛網路全書)。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現代漢語詞典)。寬容忘掉仇恨,遠離仇恨,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寬容一切,擁抱一切,擁抱一切吧,和諧共存是永恆的主題。

② 一、簡述古聖先賢關於「忍」的論述。二,怎樣正確理解「忍」三,抄

一、先賢關於「忍」的論述:
忍耐與謙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儒家內柔。道家守柔,佛學始祖釋加牟尼雲:「六度萬行忍為第一。」清代曾國藩在其家書中也有「萬里長城萬里長,讓它三尺又何妨。」的著名文句。能忍人之不能所忍,這確實是一種能力,亦是一中修養。能屈能伸,這也是氣度。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壓力很大,也需要發泄以減輕其壓力。但也要有度。「沖動是魔鬼」,理智是一種修養。在某些方面也需要一些忍性。這里從元代所著的《忍經》中選擇一些故事,希望能從這些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示。

1.細過掩匿
曹參當宰相時,他家的後花園與一些小官吏住房很近。這些小官吏日夜飲酒,大呼小叫。當官的怕引起曹參惱怒,就引著曹參去後花園游覽並召見了這些小官吏,說說以後,就放走了他們。曹參回來後,獨自坐在帳中,也一邊飲酒,還一邊唱歌呼喊,與小官吏們相呼應。曹參遇到別人有小的過錯,就為他掩飾。
2.車夫醉酒之過
丙吉擔任宰相的時候,他的車夫屢屢醉酒。西曹要處罰車夫,而丙吉卻說:「就因為喝醉酒兒斥責別人,叫人怎麼呆下去呢?喝醉酒只不過是嘔吐把宰相車里墊的毯子弄臟了而已,西曹,你就不要斥責他了。
3.圮下取履
張良刺殺秦始皇未隧,逃亡在下邳。一天,他在一座橋上看到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服。這位老人走到張良面前,故意將鞋扔到橋下。老人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到很驚愕,強忍怒氣把鞋撿上來並跪著送給老人。老人伸出腳來穿上鞋,對張良說:「孺子可教啊!」後來,老人傳給張良一部兵書,使張良得以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
4.胯下之辱
韓信出門喜歡身佩長劍。一次,在集市上,一個少年侮辱他說:「你身佩長劍,你敢殺人嗎?如果敢殺就殺我。如果不敢殺我,就從我的兩腿之間鑽過去。」韓信於是彎下身子,從那少年的兩腿之間鑽了過去。後來,漢高祖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將侮辱過自己的少年召到跟前說:「你過去欺辱過我,現在還敢欺辱我嗎?」那位少年求韓信饒命,韓信赦免了他,並封他校官之職。
5.尿寒衣
韓安國擔任梁國內史,因觸犯皇帝被關進監獄。獄中小吏田甲經常侮辱他。韓安國問田甲:「冷卻了的火灰能重燃嗎?」田甲答:「如果它能重燃,我就用尿澆滅它。」後來,韓安國釋放出獄,被任命為梁州刺史。田甲嚇得逃跑了。韓安國說:「如果田甲逃跑,就殺他九族。如果不跑,可以原諒他。」於是,田甲來見韓安國。韓安國問田甲:「冷卻的火灰現在重新燃燒了,你為何不用尿澆滅它呢?」田甲十分害怕。韓安國原諒了他,還封他做了亭尉。
6.誣金
直不疑與幾個人同住。有一個回家的人,誤將同屋人的金子拿走了。失主懷疑直不疑偷走了他的金子。直不疑向他認錯,並給了他金子。等到回家的人回來如數歸還了金子,失主很慚愧。因此大家都稱直不疑是個忠厚的人。
7.誣褲
陳重同宿舍有人回家,誤拿了鄰舍人的一條褲子。褲主懷疑是陳重所拿。陳重也不申辯,買了一條褲子給了他。
8.羹污朝衣
劉寬仁慈寬厚,既使倉促中也不疾言厲色。他的妻子想試試他。於是,趁他穿朝衣時,派婢女端著一碗肉湯給他,故意將湯潑灑在朝衣上。劉寬神色不變,慢慢並柔和地對婢女說:「肉湯燙著你的手了嗎?」
9.認馬
卓茂,性情寬厚,待人仁義謙恭,既使行業不同的人,與鄉下故舊也很友愛。一次,卓茂出門。有一人說卓茂騎的馬是他的。卓茂明知那人弄錯你了,但還是平靜地把馬給他了。過了幾天,馬的主人從別處找到了丟失的馬,於是將馬還給了卓茂,並向他道歉。卓茂就是這樣,從不與人爭斗。
10.雞肋不抵重拳
劉伶一次喝醉了酒與人發生沖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沖過來。劉伶說:「我這樣長得像雞肋一樣的人,身子可抵擋不住老兄的拳頭哇。」那人大笑著收起了拳頭。
11.啐面自干
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第第即將任代洲刺史。婁師德對他說:「我位至宰相,你又任洲官。受皇帝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忌的。你打算如何避免呢?」婁師德的第第跪在地上說:「從今以後,既使有人朝我臉上啐吐沫,我自己擦掉算了,絕不讓你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擔心的。人家向你啐吐沫,如果你將他擦去,正違反了啐吐沫人的意願你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吐沫,讓它自干,並笑著接受它。」
二、當下關於「忍」的正確認識:
忍是有前提的,我們不能一味的、毫無原則的恬退隱忍.總之,忍是為人處世的法寶,在艱難困苦面前、在撥是弄非面前、在雞毛蒜皮的小事面前,我們應該能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這憂.但是在真理正義面前我們不能忍,而應該以一種大無畏精神,勇敢的站出來大膽說不,堅持原則而毫不動搖,毫不退讓.只有這樣,才會有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秩序的井然.
三、「無恥之恥,無恥也」這句話意思是把沒有羞恥心當作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了.
四、中國古代先哲聖賢歷來把「知榮恥」視為「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予以大力提倡。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今天,要提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四有」新人,更需要加強「崇榮知恥」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新時期道德建設問題,提倡「八榮八恥」,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1、保持人性,維護做「人」的尊嚴。2、明辯善惡,樹立正確的榮辱觀。3、自省自律,常懷知恥之心。4、崇尚榮譽,提升理想境界。5、見利思義,講究謀「欲」方式。6、學校德育要以榮辱教育為基點。

③ 忍經的逐句翻譯

<原文>
《易:損卦》雲:「君子以懲忿窒慾。「
<譯文>
《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慾。「
<原文>
《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其心。「
<譯文>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詈:li,責罵
<原文>
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譯文>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譯文>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原文>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
<譯文>《左傳;昭公元年》:「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爾?「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譯文>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里。「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原文>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譯文>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原文>
《左傳》:「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譯文>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原文>
《論語》:「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歟?「
<譯文>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原文>
又曰:「君子無所爭。「
<譯文>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譯文>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
<原文>
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鬥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譯文>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 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譯文>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訥。「
<譯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譯文>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原文>
荀子曰:「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譯文>
荀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人人體還要厲害。「
<原文>
藺相如曰:「兩虎共斗,勢不俱生。「
<譯文>
藺相如說:「兩只老虎爭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晉王*嘗雲:「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譯文>
晉代的王*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譴,終身無喜悒之色。「
<譯文>
王*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原文>曹參為國相,舍後園近吏舍。日夜飲呼,吏患之,引參游園,幸國招召,按之。乃反,獨帳坐飲,亦歌呼相應。見人細過,則掩匿蓋覆。
<譯文>
曹參擔任宰相時,他家後園與小官住的宿舍很近。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當官的擔心曹參惱怒,就引著曹參去後園游覽,召見了那些小官,說說以後就放走了他們。曹參回來後,獨自坐在帳中,也一邊飲酒一邊唱歌、呼喊,與小官們的呼聲相應。曹參遇到別人有小的過錯,就為其掩飾。 <原文>
丙吉為相,馭史頻罪,西曹罪之。吉曰:「以醉飽之過斥人,欲令安歸乎?不過吐嘔丞相車茵,西曹第忍之。「
<譯文>
丙吉擔任宰相時,他的車夫屢屢醉酒,西曹要處罰,丙吉卻說:「就因為喝醉了酒而斥責別人,叫人怎麼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過就是嘔吐物弄臟了丞相車子里的墊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責怪他了。「 <原文>
張良亡匿,嘗從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圯上。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譯文>
張良因犯法逃亡,曾從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覽。橋上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面前,故意將鞋扔到橋下去。看著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撿起來:「張良感到驚諤,強忍著怒氣,走到橋下,把鞋撿上來,跪著送到老人跟前。老頭把腳伸出來穿上鞋,說:「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原文>
韓信好帶長劍,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帶長劍,能殺人乎?若能殺人,可殺我也;若不能殺人,從我胯下過。「韓信遂屈身,從胯下過。漢高祖任為大將軍,信召市中少年,語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與其一校官也。
<譯文>
韓信喜歡身佩長劍,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韓信。說:「你身佩長劍,但你敢殺人嗎?如果你能殺人,可以把我殺了;如果你不能殺我,那麼,就請你從我的兩腿之間鑽過去。「韓信於是彎著身體,從那位少年的兩腿之間鑽過。後來,漢高祖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將曾經侮辱過自己的那個少年召到跟前,對他說:「你過去曾經欺負我,現在還可以欺負我嗎?「那位少年求韓信饒命,韓信赦免了他的罪過,給他封了一個小官。 <原文>
韓安國為梁內史,坐法在獄中,被獄吏田甲辱之。安國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於後,安國得釋放,任梁州*史,田甲驚走。安國曰:「若走,九族誅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見安國,安國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懼,安國赦其罪,又與田甲亭尉之官。
<譯文>
韓安國擔任梁國內史時,因犯法被關到監獄中。獄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韓安國問田甲:「冷卻的灰可重新燃燒起來嗎?「田甲說:「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澆熄。「後來,韓安國釋放出獄,被任命為梁州刺史。田甲嚇得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殺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諒他的罪過。「田甲於是來見韓安國。韓安國問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澆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韓安國卻原諒他的罪過,並授予他一個亭尉官職。 <原文>
直不疑為朗同舍,有告歸者,誤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舍,償之。後告歸者至,而歸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
<譯文>
直不疑住集體宿舍,有一個回家的人,誤將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懷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認錯,買了金子,還給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來後,將同舍郎丟失的金子如數歸還,同舍郎很慚愧。因此大家都稱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原文>
陳重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鄰舍郎褲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說,市褲以還。
<譯文>
陳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誤拿了鄰宿舍人的一條褲子。主人懷疑是陳重所拿,陳重也不申辨,買了一條褲子還他。 <原文>
劉寬仁恕,雖倉卒末嘗疾言劇色。夫人慾試之,趁朝裝畢,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寬神色不變,徐問婢曰:「羹爛汝手耶?「
<譯文>
劉寬仁慈寬厚,即使倉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厲色。他的妻子想試試他,趁他剛穿好上朝服裝的時候,妻子派婢子送來一碗肉湯,故意潑灑在劉寬的身上。劉寬神色不改,慢慢地問婢子說:「湯燙壞了你的手嗎?「 <原文>
卓茂,性寬仁恭,愛鄉里故舊,雖行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嘗出,有人認其馬。茂心知其謬,嘿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馬,謝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譯文>
卓茂,性情寬厚,仁義待人,與鄉里故舊友愛,即使行業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經出門,有人說卓茂騎的馬是他的。卓茂明知這個人弄錯了,但還是把馬給了他。過幾天,馬的主人找到了他丟失的馬,於是將馬還給卓茂,並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與人爭。 <原文>
劉伶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曰:「雞肋不足以當尊拳。「其人笑而止。
<譯文>
劉伶曾經喝醉酒,與一俗人發生沖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沖過來。劉俗說:「我這像雞肋一樣的身子抵擋不住老兄的拳頭。「那人大笑而收起拳頭。 <原文>
婁師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曰:「吾輔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嫉也,將何求以自免?「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當笑而受之。「
<譯文>
婁師德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將上任,婁師德對他說:「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妒嫉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決不讓你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將唾沫擦去,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願,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干,這樣笑著接受它。「 <原文>
張全翁言,潞州有一農夫,五世同居。太宗討並州,過其舍,召其長,訊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對曰:「臣無他,唯能忍爾。「太宗以為然。
<譯文>
張全翁說,潞州有一個農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討伐並州時,路過這家,召見他家長輩,問道:「你有什麼辦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長輩回答說:「我沒有其他辦法,只是能互相忍讓。「太宗認為很對。 <原文>
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臨幸其家。問本末,書「忍「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
<譯文>
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親自光臨他家。問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寫了一個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動得流下眼淚,於是賞給了他家綢緞。 <原文>
《易:損卦》雲:「君子以懲忿窒慾。「
<譯文>
《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慾。「

④ 宥坐之器的出處

【詞語】:宥座之器
【注音】:yòu zuò zhī qì
【釋義】:1.即攲器。古時國君置於座右,以為不要過或不及之勸戒。
【原文】: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
夫子喟然嘆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之又損之道也。
——《荀子·宥坐》篇
【白話易解】: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上參觀,看到一隻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皿?」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右,用來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說:「我曾聽說過這樣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來作為最好的鑒誡,所以常常將它放置於座位的右邊來警惕自己。」說完,孔子回過頭來對子弟們說:「放水進去試試看。」於是,一位弟子把水灌了進去,恰到好處時,它便端正,然而繼續加水,水滿了它就傾覆。
孔子看了,嘆息說道:「唉!一切事物哪有灌滿了而不翻倒的道理呢?」子路疑惑,進一步向夫子問道:「敢問夫子,要保持滿而不覆的狀態,有什麼辦法嗎?」孔子回答說:「聰明睿智而能自安於愚,功蓋天下而能謙讓自持,勇力足以震撼世界卻能守之以怯懦,擁有四海的財富,但能謙遜自守,這是所說的謙抑再加謙抑的方法啊!」
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看到宥坐之器空時傾斜,真感到像為人求學,不能不加以勉力。因為不學習就沒有相當的學問、智慧、能力從事好社會工作或處理好人際關系。因此,從小就當要珍惜時光努力向學,才不至於空有理想,而無實現它的真才實學。
而宥坐之器適中時便端正,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生活方方面面。好似與人相處,過於疏遠或是親近過頭,皆難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君子之交淡如水「,清淡如水,平和而自然,反讓彼此感情更持久。凡事皆需有度,過猶不及,確實如此。
知道人生當把握時光學習,並通過勤苦學習與鑽研,學識高了,技能強了,名利地位也接踵而至。屆時,會不會產生自滿、驕慢之心呢?古人有雲:「滿招損,謙受益。」過於自滿,自以為是,就不易聽進諫言。聽不進諫言,猶如被蒙住了眼睛耳朵,不知曉其中的危害,災禍由此產生。古代聖王大舜傳位於大禹時,便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提醒時時要保持一顆恭謹慎重的心,莫讓危害起於細微。
擁有名利地位人皆歡喜,殊不知,身居高位、名聲顯赫,此亦是福。古有雲:「福兮禍所伏」,當福來臨時,禍患可能也隱藏在其中了。因為任何事物若過分突顯、暴露或張揚,便易招來妒忌、誹謗、陷害等不祥之事,禍患也常起於此。如此,有何方法能保持不覆呢?文中,夫子強調:「損之又損」,謙虛了再謙虛,方為持滿之道。謙虛厚德能載福,《易經》中有六十四卦,獨一「謙卦」六爻皆吉。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厚積薄發,謙抑上更加謙抑,才是真正保持滿而不覆的道理啊!
對此,我們可在古聖先賢中的事例中見到諸多榜樣,如晏子身居高位,平常卻恭謹自守,安於平淡生活,不與人爭,輔佐三代君王,最終安享高壽;范仲淹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愛國愛民,縱然被貶亦不怨,隨遇而安,德風流芳至今;韓琦度量過人,性情渾厚純朴,從不崖岸自高。雖功蓋天下,位居大臣之首,對人總是謙虛禮讓;《忍經》中記載婁師德性格穩重,謙虛謹慎。他曾對弟弟說:「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所妒忌的,你打算怎樣避免這些妒嫉呢?」婁師德的弟弟聽後,跪在地下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的臉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決不讓您擔憂。」婁師德面色嚴峻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啊,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將唾沫擦去,正違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願,只會加重他對你的憤怒。應該不擦去唾沫,讓它自己干,這樣笑著接受它。」
至此,不免感慨,世人難以做到之事,對他們而言,卻是生活的日常行為。正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擁有一顆博大、謙卑的心胸,正如天能覆蓋萬物,大地能承載萬物一樣,持滿而不溢。
我們也當時時以宥坐之器自我勉勵,好學、有度、謙恭,以智慧德能服務社會,以厚德仁心載福,付出自己的心力,期望家族綿延不絕、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⑤ 孔子讓弟子給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麼

讓學徒弟子注水的目的是啟發他為人與做事的道理,得到的啟發並不只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一個注水的實驗說明了很多問題,在生活中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能用到這個道理.

熱點內容
初音的歷史 發布:2025-05-25 21:37:34 瀏覽:870
女人做什麼生意好 發布:2025-05-25 19:48:13 瀏覽:643
教育部大綱 發布:2025-05-25 19:23:37 瀏覽:960
2014高考地理試題 發布:2025-05-25 18:48:51 瀏覽:712
畫角的教學反思 發布:2025-05-25 18:23:46 瀏覽:241
初三化學第一單元試題 發布:2025-05-25 17:18:36 瀏覽:173
英語地點單詞 發布:2025-05-25 16:47:05 瀏覽:848
中國地理順口溜大全 發布:2025-05-25 15:58:28 瀏覽:657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