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威海高區師德標兵

威海高區師德標兵

發布時間: 2021-08-03 06:04:20

Ⅰ 威海大光華國際學校小學四年級年費多少

這是2014威海市大光華國際學校招生簡章,可以參考一下:
招生計劃:

小學一年級:招收4個班,每班30人
初中一年級:招收4個班,每班35人
高中一年級:招收8個班,每班40人(普通班、美術特長班、留學通過班)
高中復讀班:招收高中畢業生4個班,每班40人,不分年級招收少量優秀插班生。

報名條件:戶口不限,身體健康,面試和文化課考試合格;綜合素質各項指標合格

報名時間:4月8日--6月18日

考試錄取:
小學5月18日參加面試。初中6月22日到校參加考試、面試。高中錄取分數線:普通班(中考670分)、藝術班(中考640分)。

收費標准:
學費(含住宿費):小學16800元/年(含外教課時費)
初中13000元/年(參加外教特長班每年加2000元)
高中16500元/年(670分以上減2000元、740分以上減8000元)
高三復讀班5500元/年(按高考分數浮動)

Ⅱ 榮成市實驗中學的師資隊伍

學校認真落實「科研興校、質量立校」的發展戰略,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著力提高教學質量,打造「科研名校」。學校以務實為原則,強化教研與教學實踐的融合。克服一味追求優質課的傾向,注重教研成果向教學實踐的轉移,把工作重點放在規范教師的常態教學上,抓薄弱學科,抓薄弱教師,促進了教學成績的提高。首先、轉變教師培養思路,由只注重優秀教師的培養變為「名師」與普通教師的培養同步進行,既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又關注其他教師的成長進步。其次、重心下移,重點培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著力提高全體教師的素質,使各學科齊頭並進,整體提高。第三、立足學校實際,把規范常態教學作為教研重點。剝離各類優質課評比中的「表演」成分,扎扎實實提高教學效果,重點抓好「教師對知識點是否把握,授課過程是否規范,學生對有關知識是否掌握」這三個環節,提高了教師的授課水平。
在教學改革中,學校在創新教學模式、改革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等教改熱點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建立健全了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加強了學校內部各項教學工作的科學管理,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在教學方法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以「生命化課堂」為抓手,注意創設問題的情景,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現有教職工134名,一線教師91人,具有本科學歷的9人,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100%。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39人,一級教師81人,初級教師12人。學校承擔的國家級課題有3個,省級課題6個,地市級以下課題10個,其中已經結題的有11個。在教研教改實踐中,教師的業務素質不斷得到提高。近年來,我校有3名老師的課在全國獲獎,10人次在省級示範課評選中獲獎,地市級以下優質課37節,省市級優質課件20節,全校教師在各類報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學校先後有1人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語文教師,2人被評為威海市學科帶頭人,5人被評為威海市教學能手,5人被評為榮成市教學能手,獲得威海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的 4人,獲得榮成市同級榮譽稱號的有19人。語文組、物理組、數學組、史地組、生化組被評為榮成市優秀教研組。

Ⅲ 威海望島小學好不好

現在偏遠的農村教學設備也不錯了,何況威海啊。現在國家按生員往下撥資金,誰都不敢剋扣的,學校也是想方設法的花。很多都是投在硬體上面。

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越的辦學條件,優秀的教育質量,為望島小學的闊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的特色教育是自信教育,其宗旨是:讓每個孩子在成長中大聲說我能行,讓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體驗我能行,讓每位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相信我能行。
自信教育給學校帶入了一個較高層次的發展,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學校先後兩次榮獲全國德育先進實驗學校稱號、並獲得威海市規范化學校、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市校園綠化先進學校、環翠區文明單位,環翠區體育籃球單項訓練基地。先後有10多人被授予區級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教壇新星等稱號,有20多節優質課獲得省、市、區級一、二等獎。學生先後有10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Ⅳ 威海的望島小學怎麼

一九六九年舊廟拆除,在原址新建校舍五十四間,一九七四年,與當地初中合並,改稱望島聯中。一九八六年,望島村委集資建校,選址望島北山山腰,佔地約六千四百平方米,更名為環翠區竹島辦事處望島小學。二零零七年十二月,正式定名為威海市望島小學。
數年來,環翠區委區政府及竹辦、望島村大力扶持,學校發展迅速,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學校辦學空間倍感局促。二零一一年,環翠區政府果斷投資五千萬元建設新校,並於二零一二年九月遷至現址。新校佔地五十畝,建築面積一萬八千五百三十平方米,辦學規模為四十五個教學班,各類辦學設施一應俱全。威海市望島小學前擁浩瀚碧海,背倚連綿青山,北接繁華市中,南連活力經區。學校遠離城市的喧囂,環境清幽,空氣清鮮,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絕佳之地。
多年來,學校以"科學和諧發展、內涵特色發展、優質均衡發展"為指導,以全面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為工作重心,以創建特色品牌學校為突破口,將自信教育特色熔鑄於學校工作的各個層面,加快自信教育特色品牌的形成。學校先後兩次榮獲全國德育先進實驗學校稱號、並獲得威海市規范化學校、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市校園綠化先進學校、環翠區文明單位,環翠區體育籃球單項訓練基地。先後有1人獲得"威海市優秀教師"榮譽稱號;10多人被授予區級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教壇新星等稱號,有20多節優質課獲得省、市、區級一、二等獎。學生先後有30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憶往昔,歲月崢嶸,歷代園丁教書育人,薪火相傳;展未來,望島小學師生,納靈山之偉岸,取綠水之神韻,承自信教育之氣,心走山水間,手持金鑰匙,為了生命的山高水長,追求理想的希望之島!

Ⅳ 威海發展國際教育的建議是什麼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按照「政府主導、分步實施、縣域共進、市域均衡」的原則,扎實推進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市域統籌、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義務教育的需求。
(二)工作目標。積極探索形成有利於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經驗做法和體制機制。2012年,各市區(含高區、經區、工業新區,下同)全部創建為「山東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縣(市、區)」,全市100%的中小學達到《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准》,省級規范化學校建成率達到40%以上;特色化學校建設初見成效;實行標准班額辦學,小學、初中班額分別控制在45人、50人以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由公辦學校接收。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做到城鄉、縣域、校際間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優質均衡,使全市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更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和殘疾兒童入學率分別保持在100%、100%和98%以上;省級規范化學校建成率達到50%;特色學校建設成效顯著,50%的中小學建成市級特色學校;逐步推進小班化教學,小學、初中每班分別控制在40人、45人以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實施辦學條件標准化和教育教學信息化提升工程,促進辦學條件均衡。
1.辦學條件標准化工程。各市區要按照《山東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准》要求,將中小學布局調整、校舍維修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配備更新工程、農村中小學「兩熱一暖一改」工程等納入中小學辦學條件標准化建設工程,統籌考慮,制訂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優化配置城鄉學校硬體資源,縮小校際間辦學條件差距。要以校舍、場地、裝備「三個標准化」為重點,確保音樂、美術、科學等專用教室和體育活動室、圖書室等公共教學用房達標;建設符合標准、數量充足的各類體育場地,滿足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需要;完成實驗室標准化建設、圖書室標准化配備及現代教育技術標准化配備。
2.教育教學信息化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網路技術,建設覆蓋城鄉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共享和教學、教研交流互動。加快教育信息化網路終端設施普及和計算機更新,提高專任教師人機比、生機比和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多媒體比例,升級改造學校校園網,加快錄播教室、移動式錄播系統建設,實現班級間課堂教學多媒體交互及現場錄播。加強網路教學資源體系建設,開發和引進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名師在線、教育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虛擬教研室、教師博客群、遠程教學評估中心和雙向視頻教學系統等,建立市域內開放靈活、便捷高效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二)加強師資配置和專業化建設,促進師資隊伍均衡。
1.均衡配置教師資源。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教師的招聘錄用、職務(職稱)評聘、培養培訓和考核等進行統一管理。各市區按照《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委辦公室等三部門關於調整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11〕44號)要求,於2012年4月底前完成核編工作。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准,對中小學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在編制部門控制編制總量和人員結構的前提下,由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具體分配到各學校,統籌學校間人員調配。建立良性的教師進退機制,既要防止超編擴大化,又要盡量滿足教育隊伍專業和年齡結構需求,同時根據區域教育整體布局規劃和不同區域生源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師資力量,建立有序的教師補充機制,充分發揮現有教育編制資源的使用效益。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中小學教師評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應具有1年以上在農村學校任教經歷。推進城鄉教師交流工作,逐年提高教師交流比例,具有縣級以上學術稱號的教師應佔有一定比例;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六年的校長應進行交流。
2.實施教師隊伍專業化工程。適應教育發展要求,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生機活力、城鄉配置均衡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與業務並重的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建立師德先進表彰制度,每兩年評選表彰10個全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100名師德標兵。依託市及各市區教師培訓機構,充分運用遠程網路技術和資源,建立完善覆蓋全市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路,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培訓,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從2012年起,每年對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輪訓一遍,同時每年重點培訓農村教師200名,縣級每年要針對農村教師開展專項培訓。實施「農村教師課題引領工程」,選取20所農村初中和小學作為教育科研課題實驗基地,探索實施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實施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名課程團隊建設工程(簡稱「四名工程」),到2015年,重點培養400名「四名工程」人選,充分發揮「四名工程」的示範引領效應。
(三)強化學校管理和內涵建設,促進學校發展均衡。
1.強化學校科學管理。明確中小學校的辦學權利和責任,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推動學校實施規范管理、精細管理、民主管理,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深入實施「開門辦教育」活動,加強家校溝通,健全校務公開制度,接受師生員工和社會的監督。
2.啟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出台市級特色學校建設意見和評估標准,在全市啟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市形成一批在德育、學科教學、學校管理、科技、藝術、體育等方面有影響力的市級特色學校。通過個性化、優質化和人本化的特色學校建設,促進學校提升質量、發展內涵、培養特色、打造品牌。
3.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開好地方課程,優化學校課程,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完善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制度,每年採取定期和隨機相結合的辦法開展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科學安排學生作息時間,規范考試科目和次數,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規范教輔資料征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4.推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嚴格執行公辦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政策,鞏固「義務教育無擇校」品牌。深化以初中學業考試、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高中招生指標分配、擴大高中招生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初中畢業升學制度改革。完善基於初中學校辦學水平評價基礎上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辦法,逐步提高指標分配比例,2012年不低於75%,2015年不低於85%,引導學校由升學競爭向辦學競爭、育人競爭轉變。
5.完善學校結對幫扶機制。總結學區制、聯誼校制等學校結對幫扶的成功經驗,並將其規范化、制度化,形成學校幹部和教師定期交流,教學、教研、師訓一體實施,評價考核捆綁進行的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發展。支持以課題研究和學科教研為紐帶的跨市區的學校合作交流新模式。鼓勵各市區和各學校開展省內外、國內外教育交流,引進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
(四)實施學生素質提高工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均衡。
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宗旨,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實施德育具體化和實踐化計劃。根據小學和初中學生的特點,以「良好習慣養成」為抓手,推動德育具體化和實踐化工作,著力培養學生感恩、誠信、自信、反思、合作、探究、運動等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思想、心理和品格基礎。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以課堂為主陣地,實施重點課題帶動策略,通過小班化教學的探索、生命化課堂的構建、有效教學的踐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3.強化體育、藝術、科技教育。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和大課間體育活動,切實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到2015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以上等級。推動中小學校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以體育、藝術、科技「2+1+1」項目為抓手,使每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掌握兩項運動技能、一項藝術技能、一項科技實踐技能。
4.積極發展學生社團。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校傳統項目、特色項目、師資優勢,指導學生在興趣小組的基礎上組建相關社團,創設更多有利於學生自我選擇和優化個性愛好的平台。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每學期至少參加一個學生社團,把社團活動表現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的發展意識與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教育。以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突破口,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獨立基地和社會基地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快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步伐,在威海市區及榮成、文登、乳山三市分別打造一處獨立設置和運行、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管理高效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同時,以現有的社會校外實踐基地為基礎,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分別遴選命名一批市級、縣級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研究制定威海市中小學生校外實踐教育管理辦法,規范校外實踐教育,提高校外實踐教育質量。
6.實施家庭教育現代化工程。倡導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規范和強化新型家長委員會建設,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調動社會資源服務學校教育工作及引領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市、縣、校三級網上家長學校,以網上家長學校為平台,強化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婦聯、社團組織、學校等多種渠道,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Ⅵ 文登市教育局的教育簡介

綜 述
【概況】區教育局內設辦公室、政工科、普教科、職教科、財務科、信訪科6個職能科室和區人民政府督導室(副科級),並且設紀律檢查委員會、教育工會、婦女委員會3個黨群組織。下轄會計核算中心、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招生辦公室、職工教育辦公室、校辦企業辦公室、離退休老幹部管理辦公室、檔案室和信息中心8個事業單位。2006年,市教育局圍繞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文登區新聞外宣工作先進集體、全市機關事業崗位責任制考核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威海市平安威海建設先進單位、「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山東省規范教育收費示範縣(市、區)、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全省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名單,全國青少年「讓世界充滿愛 同心共建和諧社會」讀書教育活動特別獎等榮譽稱號。
2006年,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3處,幼兒園54處,其中小學33處,初中18處,普通高中6處,職業學校3處,特校1處,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2處。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76178人(民辦學校3163人),在編教職工7542人,其中專任教師5965人。幼兒園68處,在園幼兒8161人,教職工863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生鞏固率、初中生入學率均達100%,初中生升學率達到92%以上,高考本科錄取1881人,錄取人數和錄取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自學考試和非學歷證書考試,全年共開考102個專業2.4萬科次,近1.2萬人次參加考試。
【改善辦學條件】
投入保障機制更加有力 「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日益完善,教育優先發展已在全市形成共識。校舍維修改造形成長效機制,2006年全市共投入2400多萬元,新建、擴建、維修校舍4萬多平方米,進一步提高了辦學檔次。自2006年秋季新學期起免收39000名農村初中小學學生雜費,並按標准補貼資金502萬元,保證了免雜費後學校正常運轉。進一步完善困難學生救助體系,通過「兩免一補」、免學費等方式,資助困難學生6300多人、金額達200萬元;殘疾學生全部實行免費教育,義務學段外來務工子女入學免收借讀費,享受本地學生同等待遇。
教育現代化建設進程加快 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深入推進校校通工程,所有中學、95%小學接入教育城域網,實現了信息聯通、資源共享。高標准配置教學儀器設備,課堂教學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開設率均達100%。整體推進規范化學校建設,86%學校達到威海市級以上規范化學校標准,80%學校達到威海市級以上電化教學示範學校標准,處於威海市領先水平。
【推進素質教育】
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以「牢記八榮八恥,倡樹文明新風」為主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將「知榮明恥」變成日常自覺行為,同時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年」活動,營造出和諧向上的校園氛圍。進一步加強德育創新,全面推行「以課堂教學為主線,課外活動為載體,養成教育為主旋律」的育人新模式,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課程改革成果顯著 涵蓋小學、初中、普高學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實踐與反思中向縱深推進。廣泛開展了課堂教學「樹標——學標——達標」活動,有效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校本教研全面展開,反思式教學研究蔚然成風,100多項課題通過威海市級以上立項,有效解決了課改中的實際問題;高中課改穩妥有序推進,在威海市高中課改成果徵集活動中,全市50多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6項,位居威海市前列。目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型教育觀已牢固確立,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的師生關系正在形成,發展性師生評價體系逐步完善,課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為威海市課改對外交流、展示的窗口。
教育結構進一步優化 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雙高普九」工程深入推進,城鄉學校在均衡化發展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初中升學率達92%以上,普、職規模大體相當、協調發展,基本滿足了社會對高中段教育的需求。學前教育在規范中健康發展,威海市級以上示範園達58%,3周歲兒童入園率達96%。
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備受社會關注的高考再創佳績,2006年本科錄取1881人,創歷史新高。廣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各類競賽成績顯著,47人次獲國家級獎勵,40人次獲省級獎勵,80人次獲威海市級獎勵。職業教育以市場為導向,致力於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
【提升隊伍素質】
師德建設扎實有效 以「愛與責任」為核心,深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師德建設年系列活動,同時層層評選「師德標兵」,著力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等長效機制,狠抓「五不準」規定的有效落實,如今「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嚴謹篤學」已成為教師的普遍准則並轉化為自覺行為。2006年有408名教師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100名教師獲優秀班主任稱號,師德建設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教師專業成長迅速 教師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上崗培訓、學歷培訓、學科培訓等有序推進,有效提高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校本教研全面開展,「課堂促教研、教研推教學、教學助成長」的教學研究和教師成長途徑更富活力。「讀書富腦」行動邁向深入,讀書已成為教師習慣,學習成為第一需要,同時建立了學科網站、教育論壇、教師博客等網路平台,促進了教師之間知識共享與經驗交流。「名師工程」深入實施,加快了青年教師業務成長,壯大了優秀教師群體。2006年,19人次執教省級公開課,84人次在威海市優質課評選中獲獎,173人次獲省級以上論文獎;1人(全省共3人)被省政府授予「山東省人民教師」稱號,7人(威海共12人)成為省特級教師,在威海市引起轟動。

熱點內容
co化學式 發布:2025-05-25 15:35:28 瀏覽:825
二年級數學余數應用題 發布:2025-05-25 15:31:43 瀏覽:196
葉聖陶學語文 發布:2025-05-25 15:29:29 瀏覽:753
勾股定理數學論文 發布:2025-05-25 15:04:07 瀏覽:796
六年級上冊數學導學答案 發布:2025-05-25 14:09:24 瀏覽:756
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5 12:45:12 瀏覽:733
生物除臭池 發布:2025-05-25 12:44:35 瀏覽:554
2016年考研數學一 發布:2025-05-25 12:43:30 瀏覽:602
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 發布:2025-05-25 12:41:39 瀏覽:993
北美英語 發布:2025-05-25 12:01:03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