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傳統文化師德

傳統文化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8-03 12:19:14

① 新時期師德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明古國的中國,蘊育了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經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融合為一體,並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② 簡述我國古代優良師德傳統的內容

古代重視思想教育,所以對老師極為敬重。老師是與天地君親(父母)並列的… 而擔任教師的一般都是大儒,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具體內容,麻煩樓主查查教育史,傳統文化一類的信息吧!

③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搜一下: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④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⑤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⑥ 關於師德的例子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

望採納,謝謝!

⑦ 唐代師德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范院校是培養未來教師的主陣地,其教師隊伍建設具有更加重要的戰略意義。育人是教師的本分,師德是教師的靈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工作,也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具體要求,更是新時代師范院校的神聖使命。

汲取傳統師德營養

中華師道傳承已久。

春秋時期,孔子獨特的師德觀成為後世為師者的指導思想,其身體力行的師范行為,成為後來為師者的榜樣。孔子師德觀的核心:在教育對象上,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仁愛」思想;在教學態度上,始終堅持「誨人不倦」的樂道精神;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堅持身體力行的示範精神;在教育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為學生做出勤學、勤思、多聞的示範。

漢代從官學擇師的條件中我們可以窺見這時作為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素質。同時出現了諸如賈誼、董仲舒、王充、楊雄等不同的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提出了影響後世的師德觀。漢代學者楊雄在《法言·學行》中將「師」與「范」聯合起來,第一次形成了「師范」的觀念,認為教師應當是世人的模範:「師者,人之模範也。」這一思想對後代教師的職業道德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唐代教育家韓愈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明確了教師的任務,一是傳道,即進行政治倫理道德教育,完成人的社會化過程,是首要任務,是教師任務的核心和靈魂。二是授業,即進行專業文化知識的教學。三是解惑,即解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現代教師其道德境界的修煉與養成,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賴於傳統道德文化的熏陶與感化。師德建設應汲取我國古代傳統師道營養,並從中華優秀傳統師道思想中挖掘師德內涵。

肩負育師神聖使命

加強新時代師德建設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與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圍繞「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抓立德樹人工作,就要抓好教師教書育人。

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首先要有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對於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教育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包括教育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新時代師德建設是強化高師院校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對於新時代確保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

高等師范院校肩負著培養未來教師的神聖使命,其教師隊伍師德建設具有更高的要求。以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加強新時代師德建設是提升高師院校師范生培養質量的迫切需要。高等師范院校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工作母機,肩負著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歷史重任。師范生是未來教師,師范生培養需要一批師德高尚、教育情懷深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因此,師德建設應處在高師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予以落實;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應放在高師院校立德樹人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推進。

強化引領師德建設

師德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價值追求,高等師范院校應當將師德價值引領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傳承弘揚師愛精神,強化精神引領作用。師愛是教師的職業特點和應有的感情修養。高尚純潔的師愛,能引起師生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高師院校的師德建設必須具有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恆心和全心全意培養、教育學生的強烈責任感。要創新師德修養教師培訓課程,著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強化愛國主義精神與敬業奉獻精神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化價值引領,傳承中華師道。

高師院校應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牽頭部門明確、院系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師德師風工作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一要成立師德師風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師德教育、師德考核、師德監督、師德激勵、師德懲處提出意見。二要實行教師師德承諾機制,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規范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三要加強職後培訓的師德教育,讓師德建設貫穿教師發展生涯全過程。四要落實教師管理「嚴管與厚愛、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原則,高師院校要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

「根深者葉茂,源浚者流長!」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鑄造靈魂、育人新生的過程。新時代的師范教育應著力加強師德建設,既要堅守鑄魂的樸素真諦,還要把握育人的時代脈搏。高等師范院校要堅定歷史擔當與使命擔當,以教師的高尚師德推動形成價值引領與精神感召,進而造就大批具有更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卓越教師。

要系統開展師范生職業理想教育、關愛學生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全方位構建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未來卓越教師。通過組織經典誦讀、開設專門課程、啟動「師德第一課」、進行公益支教、開展志願服務等形式,建立師生學習、生活和成長共同體,充分發揮教師引領作用,引導師范生提高對教師職業特性和社會角色的認同,切實培養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和社會責任感,涵養教育情懷,做到知行合一,力求實現師范生思想素質、道德水平、價值立場的持續提升。

⑧ 中國傳統文化對師德培養的作用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指教師自身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同時在教育學生
時要勤奮教導、永不疲倦,即「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禮記·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
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
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學習。西漢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別強調「學而不厭」的重要性,他說:「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說,教師學習上勤奮努力,就會學識廣博、智慧明達;道義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會與日俱增,日有長進的。此外,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育者更要要誨人不倦。柳宗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曾強調到「誨人不倦」是教師道德的重要內容。他說:「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嗔目閉口耶?」也就是說,若說講道理和古代文辭,我是從來不對向我請教的人緘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突出強調教師的行動教育,指教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做學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經說過:「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如果教師道德高尚、作風正派、行為端正,不需要相應的命令,學生也會按照教師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如果教師本身道德有問題,那麼教師的命令學生是不會服從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歸之」,主張「教者必以正」。西漢學者揚雄更是明確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可以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這種巨大教育力量,
是來源於教育者的自我對象化的嚴格律己性和通過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潛移默
化的真實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敬仰、信任、共鳴、嚮往和模仿,從
而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習之道,有教無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學習之道,有教無類」的卓越思想,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那之前,「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有權接受教育,也就意味著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孔子創辦了私學,他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報復。他的弟子不分貴族,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在他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可以說「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並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師德倫理思想。

⑨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認為知識儲蓄處於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什麼地位

師德師風的建設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它是成功與否的基礎,知識儲備在其次,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再有知識,沒有好的品德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熱點內容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
氧分子的化學符號 發布:2025-09-11 07:06:35 瀏覽:28
化學課程論 發布:2025-09-11 04:13:35 瀏覽:883
新疆特崗化學 發布:2025-09-11 04:05:34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