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懿範
1. 關於師德的例子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
望採納,謝謝!
2. 師德的典故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 ..........
3. 求一藏頭詩!祝雷師傅生日快樂!急用求速度!在此謝謝了!………
祝願果初心
雷動蒼山根
師友尊明道
傅郎吉祥人
生民負天子
日日致青雲
快樂殊勝地
樂道任天真
祝壽乾文動
雷氏才名重
師友人中豪
傅舟來是用
生意全天和
日月光炯炯
快樂安樂人
樂事年年共
4. 老人去世時的對聯
1、松根扎土歸天地,柏樹成蔭賴自然。
2、一世辛勤留美德,終生儉朴樹廉風。
3、芳名正氣人間在,美譽良操鄰里傳。
4、慈母先凋恩未報,家嚴新逝淚長流。
5、心因父逝心流血,淚以母亡淚濕巾。
6、慈萱謝世星光暗,孝子痛心淚雨寒。
7、教壇悲悼師尊,桃李有書誰作序,學界痛失旗手,字詞無匹我詰天。
8、憶德挽先生,尤知鳳藻堪傳世,承恩催後起,更信遺風可育人。
9、奉獻一生,盡把安康留梓里,光揚百代,猶將德義勵兒孫。
10、大地煥生機,痛君撒手離塵世,純心書正道,幸汝留香繞故園。
11、茹苦家慈留德范,傷心哀子哭
萱堂。
12、屋折柱樑天地陷,風加霜雪斗星寒。
13、悲淚長流斑竹上,哭聲哀繞白雲間。
14、德韻仁風昭日月,慈懷清范炳乾坤。
15、教子情深趨孟母,待人德厚有慈懷。
16、悲聲難挽流雲駐,哀樂相隨老鶴飛。
17、生前有口碑,大德流芳感天地,去後留操節,高風仰止惠子孫。
18、生我養我,一世操勞心傾盡,思親念親,三更驚醒淚難干。
19、懿範長傳村寨里,慈容永憶子孫間。
20、立身操德堪稱范,辭世親鄰最感恩。
21、勤儉一生,相夫教子,賢誠八秩,濟困睦鄰。
22、英靈雖為蓬萊客,德望乃昭梓里人。
23、冷月寒光,一片悲涼傷學子,凄風苦雨,滿門桃李哭恩師。(挽老師)
24、永別凡塵,留取英名傳後世,長眠樂土,未泯壯志展來生。(挽老師)
25、生前劬勞傳佳話,逝後劭德播美名。
26、疾病煎熬,禍從天降,慈萱閃失,悲自心生。
27、一生為善芳聲遠,千古遺風後裔賢。
28、德雨滋園桃李笑,福星沉海桂菊哀。
29、憶祖父恩德,永記言傳銘遺訓,思親人撫愛,泣懷悲痛寄哀思。
橫批:
高風亮節、名留千古、瑞氣長存、兩袖清風、一身正氣、追念慈母、悲泣萬分
風范永昭、天地同悲、典範長存、父嚴母愛、仙屆風清、淑德常昭、風范長存
音容若昔、慈顏永駐、懿範長存、懿德永昭、善訓永聆、教誨銘心、三載無改
淚潰天河、星月齊慟、芳流我心、痛感天地、良德佳操、母愛長存、余香霽月
遺志不忘、一別千古、杜鵑聲寂、青史永垂、光昭日月、永垂後范、親人永別
音容不朽、陰陽兩隔、萬古流芳、慈竹風凄、香消玉隕、慈恩永銘、師德示範
哀痛無極、遺訓不忘、母儀千古、抱恨終天、遺志永昭、山哀水泣、聲名遠播
承前啟後、深切懷念、恩孝未盡、德恩並重、芳名永在、思親心切、日夜思親
5. 師德觀後感
[師德觀後感]聽著高老師的師德演講,我受益匪淺,師德觀後感。一、認同的觀點1、文明時代"公正而和諧"的思想,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旋律;"雙向主體和諧發展"是新型師生關系的模式。2、教師應具備的內力:追求人性完美是內化師德之本;形成個性優化是內化師德之源;力求厚德懿行是內化師德之美。3、教師應看到孩子的未來,解決孩子未來的問題;用最美好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用最美好的思想去感染學生;學會把快樂傳遞給學生,不是用手段,而是用教育學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與學生心貼心的交流。二、聯系實際1、文明時代,和諧社會,與人和平相處,這樣才能開開心心地生活、學習,與學生之間,我很願意跟他們做朋友,尊重學生,關心學生,開開心心的教書,學生快快樂樂學習,是我最大的心願。2、鞭策自己、心策他人、提高素質、完善自我,在當今的社會,只有不斷地努力學習,以書養清心、以情養德行、以誠導人生,這樣在不斷充實自己的情況下,與時俱進,才能在社會中立足,觀後感《師德觀後感》。3、我是一個非常開心的人,我曾經說過:"一個快樂的人,會發展一群快樂的人,一群快樂的人會帶來更多快樂的人"我喜歡我的學生,就像學生喜歡我一樣,開心上課,學生快樂學習,這是我以前說過的,也是現在要做的,讓我的學生在歡歌笑語中學到很多知識。三、反思與重構1、作為教師,在當今社會,學生是我們的全部,關心學生,在於生活的點點滴滴,平時的一個問候、下寢問寒問暖一種關心,繪畫時候的親自師范指導,讓學生明白繪畫步驟,讓他有獨立的想像繪畫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課堂上,少責怪,多鼓勵,開開心心的繪畫,這樣學生才會心甘情願去畫,畫得更好!這樣師生關系就非常和諧,和睦了。2、我覺得在迅速發展的今天,還要多學、多想、多做,鍛煉好自己的身體,能文能武,學習各種動手的技術,掌握各種技能,要與時俱進,隨時保持教師的先進性,這樣才能更好教育學生,否則我們很容易"OUT",知識在延伸,世界在改變,自我的修養也應適時而變。教育也是如此,首先要博覽群書,才可能滿腹經綸,才能更好去教育我們的學生!3、對待自己的學生要平和有禮,要有愛心,關愛他們的健康的成長,這樣學生才會喜歡你、尊重你,願意與你做朋友。這樣才能真正想學生之所想,理解學生的成長,體諒學生的難處,寬容學生的錯誤;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未來,解決孩子未來的問題。()〔師德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6.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7. 內化師德有何意義,如何內化師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取決於教師的素質與態度。西漢的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興趣愛好,都在不知不覺地陶冶和熏染著自己的學生。因此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己則不能教人。教師對待學生應該是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激情,以行導行。所以要培養品德高尚的學生,教師必須要內化師德。下面就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內化師行。
一、修養自我潛在有魅力,完善人格素質。1、熱愛教育,奉獻教育。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作為知識、真理和信仰的傳播者,只有牢固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共產主義接班人,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奮斗終生。熱愛教育、奉獻教育是教師的美德,是教師道德的基本要求。2、熱愛學生,尊重學生。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否熱愛學生實際上也就決定著教育工作的成敗,因為愛是取得師生間心靈溝通的最有效途徑。教師只有懂得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希望他們進步,這些學生才能真的進步。有的厭惡某些學生,不尊重他們,對他們喪失了信心,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品行也就一天天變壞。所以教師要用自己滿腔的愛去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耐心細致地指導每一個學生,溝通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為學生歡迎和愛戴的老師。3、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它既是教師道德的重要規范之一,也是教師道德的一個突出特徵。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師的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要求學生做到,教師必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必須首先不做。教師要才能卓著,更要品德高尚,既要言傳,更要自教。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時刻牢記: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
二、錘煉自我內在有張力,啟迪自我心靈1、嚴謹治學,認真施教。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信息量急劇增長,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只有勤奮學習,嚴謹治學,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結構,掌握較多的現代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同時努力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勇於創新、認真施教,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滿足學生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嚴謹治學,認真施教,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素質,也是教師應遵守的道德規范。2、精深的專業知識。
教師首先要通曉所教學科的知識,成為所教學科的行家裡手,才能成為知識的傳授者、指導者。為此,教師必須正確地、系統地掌握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深入鑽研並弄懂所教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上既能由淺入深,又能深入淺出,真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教育實踐家,才能真正地駕馭教材、駕馭課堂。3、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現代學生身處信息社會之中,他們愛好廣泛,接受能力強,許多科技知識很快就能在網上查到,如果教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就難以與學生對話,甚至造成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因此教師要廣泛涉取各門知識,並使專博相濟,一專多能,一專多通,建立起既精又深、既寬又厚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駕馭學生。
三、完善自我外在有活力,追求人性完美1、豁達開朗的心胸。
教師是燃燒著的蠟燭,用自己的生命之光,開發人類的智慧,傳播人類的文明,照亮無數青少年前進的道路。在這神聖而艱巨的工作中,教師既會有歡樂、也地有煩惱;既會有高興,也會有傷心。這就要求教師要笑對人生,既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自己。要學會寬容,學會忍讓,寬容學生的缺點錯誤,寬容學生的過失。這樣,不僅能顯示自己的修養、胸懷的寬闊,而且會使行為不好的學生得到感化,內愧不已。能給學生以巨大的影響,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使師生融洽相處。2、昂揚振奮的精神。
精神狀態是人們對環境事物的一種內心體驗,一種美好的自然景觀會使人心曠神怡。在教育教學中,要使學生對課堂產生一種吸引力和誘發力,給學生心理需要的滿足,首先要教師具備昂揚振奮的精神,造成一種生動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氛圍,給學生以情緒上的感染,使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在傾盡心血來教育自己,使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在愉悅地環境中去學習。3、盡善盡美的性格。
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比較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徵。教師的性格對學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首先教師要真誠、坦率。
教師要向學生敞開心扉,真心實意地愛護、關心他們,學生才會信任你,願意和你親近,把心裡話說出來,師生才能真正溝通交流。
其次要熱情、活潑。
學生一般來說都好說、好動,感情外露,喜歡熱情活潑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能使師生心情愉悅,關系和諧。
再次要心地善良。
教師要有慈母之心,時時、處處、事事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為善,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應用欣賞的眼光,去多發現優點、多表揚、多鼓勵。特別是當學生遇到困難、挫折和不幸的時候,更應伸出溫暖之手,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痕,鼓勵他們戰勝困難,使他們順利成長。
優秀的品質從點滴小事做起;成就未來靠辛苦的汗水積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塑造人的人,從事著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肩負著祖國的前途與命運,興旺與發達,因此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立足本職,以書養清心,以情育德行,以誠導人生,鞭策自己,心策他人。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去內化師德,以厚德懿行,用心做人,用情做事,用智慧做學問去強化教師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