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講師德視頻
A. 林崇德的介紹
林崇德,男,漢族,中共黨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1年2月出生,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繫心理專業,專長為發展心理與教育心理學。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首界全國十佳師德標兵中的第一位。其社會兼職30餘種,是14所國內外高校的兼職教授。美國的《肯特日報》把他與美國當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我國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譽他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
B. 林崇德老師的發展心理學第三版和第二版區別大嗎
第三版和第二版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C. 朱智賢,林崇德提出的思維品質有哪些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後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如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培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了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上雖也涉及很多兒童心理方面的問題,但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中國出現較晚,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中國最早開創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陳鶴琴。新中國成立後,發展心理學得到了發展,50年代,在蘇聯兒童心理學的影響下,著重探討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方向問題。60年代是發展心理學的第一個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有關兒童早期、學齡期及青少年時期的研究,涉及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朱智賢編寫的《兒童心理學》一書批判地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密切聯系中國的實際,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起了積極作用。在理論上探討了遺傳、環境、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問題,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問題,年齡特徵的穩定性與可變性問題等。
朱智賢(1908—1991),字伯愚,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專長發展心理學,主張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國化,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兒童心理發展問題,探討兒童心理發展中先天與後天的關系、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教育與發展的關系、年齡特徵與個別差異的關系等問題。1962年出版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本發展心理學教材──《兒童心理學》。
林崇德(1941—)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心理學博士,是我國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心理學家,是朱智賢的兒童發展理論的有力繼承者和發揚者。他主要研究的是發展心理學,側重的是兒童的認知發展,同時,也十分重視兒童品德發展的研究。最可貴的是,他能夠把他的智力的一些理論廣泛地運用到我國的一些基礎教育當中去,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國的《肯特日報》把他與美國當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
一、朱智賢的發展觀
朱智賢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探討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
朱智賢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探討了兒童心理發展中關於先天與後天的關系、教育與發展的關系、年齡特徵與個別特點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1.先天與後天的關系
人的心理發展是由先天遺傳決定的還是由後天環境、教育決定的?這在心理學界爭論已久,在教育界及人們心目中也有不同看法。朱智賢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一直堅持先天來自後天,後天決定先天的觀點。首先,他承認先天因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不論是遺傳因素還是生理成熟,它們都是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為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為現實性,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內容。
2.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環境和教育不是機械地決定心理的發展,而是通過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而起作用。朱智賢認為,這個內部矛盾是主體在實踐中,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動力。有關內部矛盾的具體提法,國內外心理學界眾說紛紜,國內就有十幾種之多。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同意朱智賢的提法,這是因為他提出的內部矛盾中揭示了這個問題的實質,他初步解決了「需要」理論、個體意識傾向理論、心理結構(原有水平)理論等一系列的問題。
3.教育與發展的關系
心理發展如何?向哪兒發展?朱智賢認為,這不是由外因機械決定的,也不是由內因孤立決定的,而是由適合於內因的一定的外因決定的,也就是說,心理發展主要是由適合於主體心理內因的那些教育條件決定的。從學習到心理發展,人類心理要經過一系列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系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教育要求的難度問題。朱智賢提出,只有那種高於主體的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後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如果蘇聯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闡述心理發展的潛力的話,那麼朱智賢的觀點則指明了挖掘這種潛力的途徑。
4.年齡特徵與個別特點的關系
朱智賢還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質的變化,就表現出年齡特徵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不僅有穩定性,而且也有可變性。在同一年齡階段中,既有本質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徵,又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即個別特點。
當然,對上述四個問題的分析和闡述,在中外發展心理學史上有過不少,但像上述那樣統一的、系統的、辯證的闡述,還是第一次,它為建立中國科學的兒童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二)強調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心理學
朱智賢經常說,認知心理學強調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學派強調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行為主義強調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我們則要強調兒童心理整體發展的研究。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他發表《有關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系統地、整體地、全面地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他反對柏曼(Belman)單純地以生理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准,反對施太倫以神系演化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准,反對皮亞傑以智力或思維發展作為年齡特徵的劃分標准。提出在劃分兒童心理階段時,主要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內部矛盾或特殊矛盾;二是既要看到全面(整體),又要看到重點。這個全面或整體的范圍是什麼?他認為應包括兩個部分(即認識過程和人格品質)和四個有關方面(即心理發展的社會條件和教育條件、生物的發展、動作和活動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朱智賢的觀點在當時為我國心理學界廣泛引用,不少心理學家在此基礎上寫了論文,加以發揮和闡述。
70年代後期,朱智賢主張心理學家學好哲學的「普遍聯系」和「不斷發展」的觀點及系統科學(也包括「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理論)的理論。在他的一篇《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的論文中,反復闡明整體研究的重要性。其主要觀點如下。
(1)要將心理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來研究。他指出,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下的自動控制系統。為此,在心理學,特別在研究心理發展時,要研究心理與環境(自然的、社會的,特別是後者)的關系,要研究心理內在的結構即各子系統的特點,要研究心理與行為的關系,要研究心理活動的組織形式。
(2)系統地分析各種心理發展的研究類型。在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進行具體研究之前,常常由於研究的時間、被試、研究人員以及研究裝備等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類型。因此,在研究中應該系統地分析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個案研究和成組研究、常規研究和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化研究,等等。
(3)系統處理結果。心理既有質的規定性,又有量的規定性,心理的質與量是統一的。因此,對心理發展的研究結果,既要進行定性分析,又要進行定量分析,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三)提出堅持在教育實踐中研究中國化的發展心理學
朱智賢多次提出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問題。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中國的兒童與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種種心理現象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表現在教育實踐中,需要我們深入下去研究。」
他指出,堅持在實踐中,特別是在教育實踐中研究發展心理學,這是我國心理學前進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對脫離實際為研究而研究的風氣,主張研究中國人從出生到成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其規律。他說:「中國兒童與青少年,與外國的兒童與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點,既存在著普遍性,又有其不同的持點,即具有其特殊性,這是更重要的。只有我們拿出中國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才能在國際心理學界有發言權。」他主張將發展心理學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結合起來研究,也就是說,他不僅提倡在教育實踐中研究發展心理學,而且積極建議搞教育實驗和教學實驗,主張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二、林崇德的貢獻
林崇德繼承和發揚了朱智賢的理論觀點,與朱智賢相比,林崇德更注重實證研究。他從實際出發,對朱智賢的有關理論進行了實驗論證,而且,他強調對實驗研究加以理論概括,並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論貢獻──個體思維和智力發展的「三菱結構模型」理論,並十分注重將抽象化的理論為實際服務,在全國26個省市建立了思維和智力發展的實驗基地。同時,他還十分重視發展心理學的人才培養,先後培養了50餘位發展心理學博士,為中國發展心理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林崇德的《學習與發展》專著,就是他主持的國家教育委員會「七五」教育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展與培養」科研成果的結晶。林崇德在長期深入教育實踐從事教改實驗的基礎上,結合對美國杜威和蘇聯贊科夫(Л.В.Занков)等國際心理學界有關智力與能力理論的研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科學地分析自己所獲得的第一手實驗材料,提出了中小學智能發展與培養的觀點,系統地闡明了教與學的活動,學習與發展的研究簡史和研究方法,智力與能力的本質、發展特點、個別差異的訓練途徑,中小學生數學與語文的能力結構,非智力因素的特點和培養,全面發展與整體改革等問題。這是我國在自己實驗基礎上,總結出學習與發展理論的第一本專著,對於培養中小學生心理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外,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概括還在《教育的智慧》、《教育與發展》等著作中得到體現。
D. 林崇德寫的《中學生心理學》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
幾個學生正趴在樹下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
一個
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過去問:
「你們在干什麼?」
「聽螞蟻唱歌呢。
」學生頭也不抬,隨口而答。
請你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題目就叫
「螞蟻唱歌」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
即教師應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
(
1
)教育觀:
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在教育取向上,
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還要重視
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學生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
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培養以及學生個性
的發展。
(
2
)學生觀:
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
會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是學習的主人,在一切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
學生的能動性,
促進其發展。
要尊重、
信任、
引導、
幫助或服務於每一個學生。
師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
等對話,實行等距離教學)要堅持教學民主,要廢
除教學中的權威主義、命令主義。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對該教師的行為作一評析。
」圍
繞該教師的行為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分析。
(1)
「聽螞蟻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與童
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像力,教師要善於了解孩子
的「內心世界」
。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關注知識和技
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體驗。
「聽螞蟻
唱歌」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教師要尊重並保護孩子
的興趣與想像。
)
(2)
一個教師看到他們滿身是灰的樣子,生氣地走
過去問;
(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什麼,處於其
自身的活動過程,學生是能動的、發展的人,教師
要善於保護,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該教師不尊
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
(3)
「胡說,螞蟻怎會唱歌?」老師的聲音提高了
八度。嚴厲的斥責„。
(師生要平等相待,教師不
能以權威壓制學生。
)
(4)
小聲嘟囔說:
「您又不蹲下來,„(教師缺乏
民主意識,要和學生實行等距離教學,
「請你蹲下
來和學生說話」
「請你走下高高的講壇」
)
三、掌握答題技巧
在答題中,許多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沒有回答
「為什麼」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數。答題時,首先
要明確答案,本題中即首先明確「該教師的行為是
不正確的」
。第二,說明理由。
(1)
先講結論
(2)
聯系本案例具體案情
(3)
寫出理論
依據。掌握答題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全面。
【案例二】
請閱讀李吉林老師成長經歷片斷,並結合自身的
實踐回答問題。
40
年前,
我是一名師范生,
走出師范的校門,
便走
進了小學,這一進去就是
40
年。
40
年來,我感受
最深刻的就是:
不斷塑造自我,
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靈的塑造,這是對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1、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知識結構?
2、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職業能力結構?
簡要分析
: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即教師應具
有的教育素養:
(
1
)林崇德教授把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分為三
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主要指學科專業知識;
(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是文化知識,
指的是與教育有關聯的綜合性知識;
(新的課程結
構尤其強調教師應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具備跨學
科知識)
;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科學知識,也
就是怎樣教書育人方面的知識。
(
2
)教師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
①信息能力。教師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指導學生去獨立地獲取知
識。
(指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是教師
職業的一種新的能力,將廣泛應用於課程整合和學
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
②教學能力。駕馭教學的能力,運用各種教學
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現代教
育技術的能力等。
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這是教師職
業能力一個重要的方面。
(還有肢體語言,音像訊
息等)
④組織能力。
(組織和管理能力是教師職業的
重要能力,許多案例都會涉及這方面內容)
⑤教育科研能力。
(同時也包含一種擴展的專
業知識能力)
(此外,還有課程開發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課程
整合能力,與原有的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
相比,現代教師將更富有創造性,不僅會教書而且
會編書,現代教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創造性發揮教
2
育智慧的空間)
。
此道題的設問與案例本身的關聯性較少。
【案例三】
某校三年級有位叫王峰的學生,經常遲到、曠
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竹杠,學習成績就更
不說了,門門功課掛紅燈,
盡管老師多次教育,仍
不見好轉,還是經常曠課、打游戲,向同學借錢,
請你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
學生。
簡要分析:
一、有關教育理論知識
該案例涉及到的知識主要為轉化後進生方面的知
識:
後進生的特點:
(心理需求與現實狀況存在許多矛
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2)好勝,往往不能取勝;
(3)有上進心,而意志薄弱。
轉化後進生的途徑和方法:
(1)確立後進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學的經
驗:沒有一個教不好的學生)
(2)深入了解後進生的心理特徵;
(通過觀察、調
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通過觀察、
調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後進生的轉化;
(5)要反復抓,抓一點,進步一點,鞏固一點。
二、圍繞問題展開分析
該案例的問題是「談談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
」即
該採取哪些途徑和方法。
(1)「經常遲到、曠課、上游戲廳,甚至打架、敲
竹杠,學習成績就更不說了„」說明該生學習差,
品德也差,轉化不是易事,但作為班主任應看到王
峰才三年級,年齡小,可塑性強,只要肯下功夫是
一定能轉化的,一定要想辦法挽救;
(2)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做好後
進生轉化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和條件;
(3)在信念的基礎上展開全面調查,了解王峰壞
習慣形成的原因;
(4)「不過,這個學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百米賽
跑速度超人,在校運會上,他連續兩年獲得百米賽
冠軍,為班級爭得了榮譽。除此以外,他還特別喜
愛畫畫,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要全面、辨證地看待後進生,要挖掘後進生身上
的積極因素;)
(5)要為後進生轉化創造各種條件;
(主動與學生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爭取家庭的配合與支持,樹
立學生的自信心,依靠、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等)
(6)抓反復,反復抓。
(注意銜接處,在低谷時應
注重培養自製力,在進步時,應予以鼓勵,看到不
足,在復發時,應確立信心)
E. 林崇德的先進事跡
2004年11月,教育部黨組作出向林崇德等5位模範教師學習的決定,並號召全國教師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教書育人,愛生如子,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高尚師德;學習他們艱苦奮斗,孜孜不倦,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敬業精神。11月14日,林崇德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作了首場師德報告後,赴上海等地進行巡迴報告。
林崇德教授是象山人,1954年畢業於象山石浦小學;1960年高中畢業時,在高考志願書的23個志願中全部填上師范,結果如願以償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大學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他積極投身於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知與行的統一.他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潛心教書育人,注重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精神和奉獻祖國的高尚情操,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影響學生,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如今,他培養出了100多位研究生,其中6位博士後,51位博士,這些學生中有31人成為教授,24人成為博士生導師.他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德育標兵.美國的《肯特日報》把他與美國當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中國核心期刊《中小學管理》譽他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
林崇德教授說:我不僅僅把教師的工作理解為授業解惑,更自覺地把它看成是教書育人並為之終身奮斗的目標。我願堅守三盡講台,讓學生遍布四面八方;我們總會兩鬢斑白,青春卻會延續在學生身上 。44年前,林崇德就以這樣的詩行抒發自己對教師職業的嚮往。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到北京的中小學工作,一干就是13年。文革時期,他排除干擾,堅持家訪,與學生和家長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樂事。上了講台,他就興奮,有時竟忘了自己還在發著高燒.他說:不講課,我就憋得慌,兩星期不見學生,會非常難受。
林崇德教授說:大學中學教師都要有愛的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嚴在該嚴處,愛在細微處一直是林崇德處理與學生關系時的自我要求.作為一名心理學的教授,林崇德一直努力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博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按理,帶成年學生應該輕松一些.但是了解研究生教育的人都知道,導師們在這些大男大女身上投入的精力和時間,絕不亞於中小學教師對待未成年的孩子們.正是由於林崇德給予學生這種近似於父愛的師愛,通過情感的溝通與互動,言傳身教,更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挑起重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研究領域中.
林崇德教授說他生在石浦,是大海教會了自己在逆境中保持豁達;是善良,勤勞,真誠的母親教會了自己勤奮.正是在困境中的勤奮勞作和逆境中對各種關系處理的鍛煉,才有了今天的我.中國教育報曾以《豁達和勤奮――人生發展中的兩個風火輪》報道了他的事跡.
為了讓中國心理學在國際學術界有發言權,林崇德勤奮攻關.他的工作日程中沒有節假日,星期天,甚至有時沒有大年初一.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說:我最敬佩的是林老師的勤奮. 他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並以豁達,勤奮來勉勵母校的學弟學妹們,不少學校也以此作為校風.
除了教學,林崇德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他於1985協助朱智賢教授白手起家創建了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並長期擔任所長職務.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研究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聲望的發展心理學研究單位,成為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價為達到國際水平的博士點.
早在1983年,林崇德就在國內率先提出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建構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框架,為一直沒有自己的兒童心理學的中國心理學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重要貢獻.
從事基礎研究的同時,他還非常重視應用研究,把自己的理論應用於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上.從1978年開始,他抓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驗班,至今已在全國26個省市建立了3000多個實驗點,受益學生近30萬人.
在緊張的教學科研間隙,他不忘將研究成果總結整理.迄今為止,他發表了160餘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出版了16部專著;還主編了近4000萬字的工具書和學術叢書,獲得了24項獎項.他著作的厚度已達到180厘米,早已超過他16 9厘米的身高.用著作等身已不能准確形容他的勤奮了.
林崇德教授說:石浦小學是我的母校,我對她有著深厚的感情.每逢石浦教學有什麼重大的事情,林教授總會出現.8・18台災後,林教授了解到金星學校教學樓倒了,他馬上寄來2萬元.1991年,他憑著自己那時擔任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職務的時機,經過多方努力,全國第一次家長學校學術研討會舉辦地落在了母校.當時,他還請來了3個副部長來象參加會議.這次會議,是我縣教育界迄今為止舉辦級別最高的一次會議.2002年,石浦小學要舉辦建校175年校慶.他擔任了校慶籌備領導小組名譽主任的職務.為了搞好校慶,他忙前忙後,出錢又出力.他帶頭為校慶贈錢2萬元,專門為校慶出版68萬字的巨著《發展心理學》;他請書法泰斗啟功為學校題寫校名,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國家總督學柳斌等為校慶題寫賀詞,請《人民教育》雜志社總編傅國亮,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等來校參加校慶,並作學術報告.
目前,林崇德教授擔任寧波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課題組的學術顧問,多次回來指導,講課,但每次都是不要酬金,不住賓館,不去旅遊.他還擔任象山中學,濱海學校,文峰學校的辦學顧問或名譽校長.每次回家時,總會到各個學校去走走,為各校作指導.目前,我縣正在蓬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林教授是中國最具權威的心理教育學專家,又擔任著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縣教育局打算近期邀請他進行專題指導.他說,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的競爭中,他已經為寧波市爭取到了一個名額,他正在爭取在寧波召開一個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會議.
2002年北師大百年校慶時,林崇德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人有來生,在我高中畢業時,我仍會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願填上'師范',畢業後仍然當教師,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