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種菜
Ⅰ 師生之間的小故事
師生關系的三個經典故事
一、釣魚
有一個博士生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所里學歷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與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漁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快步如飛的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瞪得都快要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面上飄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啊!過了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身來,走幾步,蹭蹭蹭的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10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廁所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就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埋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啟示: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能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性的團隊。
二、選擇
有一個美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猶太人要被關進監獄3年。監獄長讓他們3個一個人提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3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能與外界溝通的電話。3年過後。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裡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裡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小孩子。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3年我每天與外界聯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要送你一輛勞斯萊斯!」
啟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選擇將決定我們3年後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造自己的將來。
三、趕考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旅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2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夢到下雨天,他帶了斗笠還打傘。這2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旅店收拾包袱准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你怎麼今天就要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秀才一聽,覺得此人說得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的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啟示: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Ⅱ 有機蔬菜無土栽培大全
無土栽培的定義:
是指一切不用土壤,而又能完成植物整個生命生長周期(包括開花、結果、成熟)的栽培方法統稱為無土栽培。
常規的無土栽培用於瓜菜商業化生產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一代無土栽培——有機瓜菜工廠有很大的突破,變得非常實用。
常見的無土栽培基本方法:
主要方法是:根據植物生長所需的N、P、K、G、M、X等十六種必要元素(缺一不可,否則植物就不能活、也不能長),利用化學試劑配製營養液供植物生長。
營養液配製 說明:要配齊16種必要元素,就需用多種原料,而化工原料、化肥的雜質多,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影響養分吸收利用(用兩天就不行了、植物就不長了),是不能用來配製營養液的。因此,必須要用高純度的化學試劑來配製營養液,還要先分塊配製成A、B、C液,使用的時候再同時注入營養液存放池(罐),防止結抗。大家購買的營養液的效果往往不佳,皆多因如此。
培養槽:有了營養液,就要有容器來裝。往往是選擇能夠抗腐蝕的用PC管、擠塑板、不銹鋼、泡沫板等來建立牢固的培養槽,裝營養液。
要建營養液的分配系統,循環系統(瓜菜植物容易被水淹死,要將營養液循環起來,帶進空氣),監控系統(監控營養裡面的鹽分濃度,高了植物會死,低了長不好)。
植物在營養液(水)裡面是站不住的,所以還要固定好植株;用岩棉、泡沫板、定植杯、陶粒固定植株的稱為:水培。用草碳、珍珠岩、蛭石等來固定植株的稱基質培,將根系固定好,用液壓方式噴營養液的稱氣霧培。
無土栽培 投資:建培養槽,營養液的分配系統、循環系統等等。大棚除外,一畝需要投資好幾萬元。
無土栽培的用途:主要用於花卉等景觀造型,如作龍作鳳,任意造型十分方便,又好打理,持久性強,非常好。現在我國菜價比國外低多了,不建議用種菜;投入大不說,種的菜成本高,質量差——化學污染重,味淡口感不好。國外菜價高,對瓜菜風味要求不嚴,適合發展。
無土栽培的新方法:
現在,有利用秸稈糞便、樹葉雜草等農廢物(過去的農家有機肥)為原料,製作培養料來工廠化無土栽培有機瓜菜。這種方法投入比較小,產的瓜菜成本比較低,更重要是解決化肥污染、土壤病蟲危害,不僅能為瓜菜提供充足的有機態有機養分、還能按照瓜菜要求精量精準供水,產的瓜菜質量好、風味濃。實用性強、有較多的可取之處!
Ⅲ 幼兒園音樂教案小公雞種菜
小公雞種菜 活動目標: 1、能簡單形象的做出蔬菜生長的動作,雙腳跳躍。 2、體驗同家長一起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每人一個可樂瓶、場地布置、音樂「拔蘿卜」韻律音樂。師生扮演兔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游戲: 早上——起床——做運動(舒緩的動作伸伸懶腰,打打哈欠,起身扭扭腰,彎彎腰)音樂 1、——「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睡一覺……(咕嚕嚕,咕嚕嚕,哎,又睡了一覺,我們聽到什麼聲音拉)——肚子餓的聲音 2、肚子餓,吃什麼,(個別回答)——做吃的動作 二、游戲:小兔種菜 說的話:我的兔寶寶都長大了,可勤勞了呢,小手也很巧,能把媽媽種青菜和蘿卜了呢。
Ⅳ 幼兒園管道種植蔬菜優缺點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隨著溫暖濕潤季節的來臨,是時候發揮我們的種族天賦了。世界上每一個種族,都有自己的種族天賦。印度人,天生開掛愛跳舞;俄羅斯人,戰斗硬核渾不怕;黑人,出口成RAP。那我們中國人呢?可能是隨時隨地種菜吧。有天賦,還得有實踐。
博實樂旗下園校開設的生態課程,將「種菜」這項技能從小孩子抓起,讓孩子體驗從種菜到收獲、再到烹飪的全過程,推動食農教育,培養孩子的自然感知能力和領導力。
Ⅳ 寫一件有趣而有意義的事 (500字)
童年,是歡樂的海洋。在回憶的海邊,有無數的貝殼,有灰暗的,勾起一段傷心的往事;有燦爛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憶的海岸,尋覓著最美麗的貝殼,啊,找到了……
那時,我才六歲,是對過生日情有獨鍾的年齡。我喜歡過生日,因為我會吃到大蛋糕,而那次,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忙碌了一上午的我,終於可以吃到盼望已久的蛋糕啦!瞧,那蛋糕又大又圓,被純白的奶油覆蓋著,上面堆滿了各種奶油花兒,好像在對我笑著,可愛極了!蛋糕上還用紅果醬寫著「生日快樂」。在燭光的映襯下,蛋糕真令我垂涎三尺啊!我迫不及待的想吃掉它。
終於到手啦!一大塊蛋糕被我拿在手中。我咬了一大口,啊,真是美味啊!姐姐突然笑了,這笑讓我莫名其妙,一照鏡子,呵,我把一塊奶油蹭在了鼻子上,活像一個小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姐姐不愛吃奶油,正想著怎麼辦,忽然看見我鼻子上的奶油,眼睛猛一亮,笑眯眯地說「妹妹,過來!」我想都沒想,大步跨了過去。姐姐讓我坐下,只見她端來一個盤子,裡面有我愛吃的奶油,我以為她要給我吃,趕快張大了嘴。「啪」,一塊涼涼的東西貼在了我的腦門上,接著是臉,下巴,我知道是奶油,便伸長了舌頭去舔,卻聽見了一陣大笑。去鏡子前一看,哈!鏡子里出現了一隻小花貓!滿臉的奶油,東一塊,西一塊。我的臉被這種「高級」化妝品塗的好似京劇臉譜一般。不,京劇臉譜的顏色沒這么單一,純白的奶油在鏡子里好像小花貓的毛,我舔奶油,何不像一隻饞貓!我也笑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我,搖身一變,竟變成了一隻饞嘴的小花貓!
童年趣事,件件都像一枚五彩的貝殼
Ⅵ 你覺得學校應該開展哪一類活動既能豐富校園生活,又能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
去野外玩啊,自己一個人走80公里啊,還可以軍訓啊,去幫農民伯伯種菜,......還有許多啊,發揮想像力啊,感謝中國,感謝網路O(∩_∩)O哈哈~
Ⅶ 借物喻人作文600字 必須寫植物的
小小的花瓣,細而有勁的枝,淡淡的粉白,纏繞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種在冬天才傲然開放的花,那是一種在雪中才顯得更加純白的花,那是一種雪花壓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五月份,春與夏交接的季節。陽光明媚,奼紫嫣紅。迎春花與玉蘭花剛剛開敗,月季冒出了小小的蕾,一串串粉嘟嘟的桃花,綠草如茵,這一切,都像人們說得那樣,是的,這我也同意,春天確實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她給人的感覺就是嫩嫩的綠,淡淡的綠,無邊無盡的綠,而夏天,綠得更深了,那是翠綠,綠得更加得深沉。
然而,冬天,這四季中最沒有生氣的一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是無邊無垠的白,雪花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僅僅能為這枯萎的冬天增添幾分綠色的松柏,此時也被蓋上了厚厚的雪被。
夏天的那些花兒們,此時也只剩下了枯枝爛葉。不再有了往日的嬌艷,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貴,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氣,他們那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壓力下累得直喘粗氣,只能悲哀的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而此時,就在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這萬物的哀嘆聲中,梅花出現了,就在這雪地中傲然挺立著。她那高而細的枝幹,絲毫受不到風雪的影響。傲雪臨霜。在風雪中怒放,充滿了豪情,挺立著,挺立著,任憑風雪的吹打……
這就是我喜愛梅花的原因,堅強不屈。雖然冬天是那樣的寒冷,以至於人們都懶得出門,然而梅花卻在風雪中開著那小小的花,而這小小的花,所象徵的精神,卻遠比那夏天中艷麗多彩的玫瑰,月季,牡丹高尚的多。
你看那梅花,像極了純白的雪,只是那雪花融化之後,留下的只是一灘污跡,華而不實,虛假的很,而梅花,她是真真正正的純白,有時還帶著一點點粉紅,她留下的,是似有似無的芳香。她的朴質與素雅,也不是常人能所及的。
你看那在風雪中傲然挺立,怒放著的梅花,難道你就絲毫沒有感受到她的美嗎?難道在漫無邊際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著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種不畏寒霜,堅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嗎?難道你不曾想到,她與紅軍戰士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嗎?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這傲雪臨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徵了我們的革命戰士們,象徵了他們那種頑強不屈,勇於拼搏,渴望著暴風雪的來臨的那種精神,那種意志品質嗎?
人們贊美牡丹,是因為它的富貴,贊美荷花,是因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贊美梅花,是因為她的那種堅強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時也象徵了那些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越挫越勇的人們!
Ⅷ 師生之間愛的故事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時間作證,承載著凌小領導、老版師們的權殷切期望和深情囑托,我們一定會做擁有智慧並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懷大志並腳踏實地的人,做德才兼備並勇於創新的人,做富有責任並敢挑重擔的人!同學們,臨別之際,讓我們立下誓言:今天,我們以作為凌小的畢業生為榮;明天,凌小將會以我們是祖國的棟梁為榮!
Ⅸ 師生之間的故事
殘疾教師一家為學生無私奉獻 18年獨撐小學
殘疾教師 18年獨撐一小學
故事導讀
這里偏遠、貧窮,沒有老師願意到這所村小來教書。
他是一名代課老師,還是一個殘疾人。為了讓學校存在,為了山裡的孩子有書讀,18年來,他多次拒絕別人介紹的高收入工作。除進城動手術,他一天也沒離開過他心愛的學校。
他拖著殘疾的腿背學生過河一萬餘人次,從十多公里山路外的中心校幫學生背課本,共計上萬斤;為幫貧困生墊學費,他曾5年沒領過一分錢工資;校舍改危,他讓學生在自己家裡上課9個月;為了山裡的孩子,他讓想上大學的女兒選擇了中師。為了支持他,妻子幫他無償代課一年,年邁的父母仍在家辛勤操勞,毫無怨言。
這位土家族代課老師在圖什麼?他只說:「這兒有50多名學齡兒童,村小不能停,也不能撤!」
兩幅畫像
落花生
「我們這兒窮,娃娃讀書不容易,不能再因為這些原因停課。」
29日上午,彭水縣諸佛鄉小里村,冉龍朋正在自己家的堂屋給學生上課。
狹小的屋裡擠著11張破敗不堪的課桌,一塊黑色的木板擱在牆上算是黑板。他們是四年級的22名學生。
冉老師正在講課文《落花生》。瘦削的他聲音不怎麼大,但在這偏遠、沉寂的大山裡,顯得特別響:「這篇課文實際上是在以物喻人,教育我們要像花生那樣做有用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諸佛鄉是彭水縣最窮、最偏的鄉鎮之一,群山環抱,整個場鎮上看不到一幢像樣的房子,街道沒有硬化,至今沒通公共汽車,沒通光纖閉路,手機信號在這里時斷時續。而小里村距場鎮有十多公里山路,小里村小就在尖峰嶺深處的參天古樹中,美麗的諸佛江流經學校附近,緩緩注入烏江。
去年9月起,由於小里村小危房改造,4個班的50多名孩子只能選擇到中心校暫讀,但中心校離村子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山上隨時有野豬出沒,當時就有幾名學生家長提出「不讀了」。聽了這話,冉老師很著急,想了想,他決定把學生接到他家裡上課。
就這樣,50多名學生每天就在冉老師的家裡上課。冉老師將堂屋作為教室。這一上,就是9個月。
冉老師說:「我們這兒窮,娃娃讀書不容易,不能再因為這些原因停課。」
放學了,冉老師興奮地告訴孩子們:「六一後我們就要搬到新教室去,大家不用在老師這兒打擠了。」
小草
「苦,苦啊,但苦中有樂!看到孩子們有書讀,能成材就是最大的安慰。」
這里太偏遠,沒有人願意來教書,18年來,學校常常只有冉老師一名老師。
但18年,冉老師都只是一名代課老師。最初工資是每月35元,3年後漲至77元。
那是1988年,冉老師正在一所成教學校代課,工資比這兒高,但冉老師的啟蒙老師找到他,說沒人願意到小里村小來教書,如果這樣,村小就得撤,孩子們上學就成問題。本著對啟蒙老師的祟敬和對村小教師一職的嚮往,冉老師回到他的母校小里村小代課了。
冉老師沒想到在這里,一代就是18年。
「冉龍朋真傻。」有村民這樣說,因為,在這18年間,有人為他介紹過不少工作,接電話、守大門、到其他地方代課,他統統拒絕了。18年來,除了到重慶動手術,他一天也沒有離開過他心愛的學校。盡管代課十多年,殘疾了,每周上著30多節的繁重課程,工資還是每月77元,他也從沒想過離開,因為中心校領導說過,如果村小辦不下去就只有撤,沒有老師願意來,也只有撤,冉老師不想看到這一天。讓小里村小繼續辦下去,讓小里的山裡娃有書讀,這是他此生最大的願望。
「苦嗎?」記者問。
「苦,苦啊,但苦中有樂!看到孩子們有書讀,能成材就是最大的安慰。」回憶起在小里村小的18年時光,冉老師流淚了。
香煙和唱歌是冉老師最大的業余愛好,常常抽的是廉價的葉子煙,歌是那首耳熟能詳的《小草》,小里村小的孩子們都會唱:「冉老師教的,老師說要學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幾個故事
為了學生腿手殘疾
「我不能倒下。」
冉老師左腿殘疾,那是在1989年背學生過河時落下的。
當時只是扭了一下。之後,他的左髖部時時疼痛,但他沒在意,經濟條件也不允許他入院仔細檢查。一年後的一天,他在跨進教室的門檻時突然摔倒在地,不得不進醫院,醫生診斷「扭傷治療不及時引起化膿性髖關節炎」。從此,他走路只能一瘸一拐,傷腿至今沒痊癒。
1994年,冉老師在一次勞動中,右手手臂動脈被玻璃割斷,鄉衛生院簡單處理後,建議他進城進一步治療,但當時小里村小隻有他一名教師,想到孩子們就要因為自己中斷學業,他放棄了。一個月後,他感到右小臂越來越痛,在中心校安排好代課老師後,他來到彭水縣人民醫院。
「晚了,必須截肢!」醫生的話如同死亡令。「截了右肢我怎麼給學生上課。」這是冉老師對醫生說的第一句話。好心的醫生為他聯系了重醫一名教授,手雖然保住了,卻使不起力,拿粉筆在黑板上寫字,也只能寫一會停一會。
「那種心情你能理解嗎,我想教書啊,可手卻不聽使喚。」冉老師說他永遠記得出院時,那個教授給他說的話:「回去好好教山裡的孩子!」這句話讓他再次感到肩上的擔子:「我不能倒下。」
18年背學生過河
「我真想快點長大,不讓老師這么辛苦。」
身帶兩處殘疾,有人勸冉老師不要再教書了,但他很固執,不但不放棄,還繼續拖著殘軀背孩子們過河。
每學期,小里村小都有30多名在河對岸居住的學生,美麗的諸佛江平日很溫柔,孩子們踩著露出水面的石塊就能過河,但大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一下大雨,河水就猛漲。沒有橋,上學放學就很危險。只要遇到漲水,冉老師就會提前守在河壩邊,這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地,冉老師將他們一個一個背過河來,放學了,他又將他們一個一個送回河對岸。
當記者問村小的孩子們:「你們當中有哪些人曾經被冉老師背過河?」30多隻小手齊刷刷舉起來。
「有一次,我趴在冉老師背上,感到老師身子好燙,我問老師是不是感冒發燒了,提醒他小心點。他說沒事,只叫我抓緊。我哭了,但不敢出聲,怕影響老師。」4年級的鄭東很懂事,說她好心疼冉老師:「老師右手使不起力,只用左手背著我,在水中一瘸一拐的,我真想快點長大,不讓老師這么辛苦。」
鄭東還給記者算了筆賬,按平均每學期30名學生需過河上學、每年漲水10次計算,冉老師在18年間背學生過河的次數就是一萬多次。
每學期為學生背課本
「我累點沒什麼,重要的是不要耽擱孩子們的功課。」
孩子們不知道,他們用的課本和作業本也是冉老師一瘸一拐從中心校背回來的。
從中心校到小里村小,有十多公里崎嶇山路,冉老師空手走一趟也要4個小時,但每學期開學,課本都得村小老師自己去背。
18年來,他從來沒找過學生幫忙,所有課本都是他一步一步從中心校背回來。
因為殘疾,冉老師一次最多隻能背40斤,一路上歇歇走走,一天只能背一趟。而每學期所有學生的課本至少有250斤,每學期他要花一周時間至少往返6次才背完。
每次完成任務,冉老師都必須卧床休息好幾天,才能下地行走。累計算下來,18年來,他從中心校背回的課本就有上萬斤。冉老師說:「我累點沒什麼,重要的是不要耽擱孩子們的功課。」
5年不領工資助貧困生
「村民們都窮,只要娃娃在學校讀書,比什麼都強。」
1995年,父親早逝的學生冉龍波跟冉老師說,繳不起學費要退學。冉老師一聽急了,他毅然對冉龍波的媽媽說:「只要你讓娃兒讀書,錢你不用管。」就這樣,冉老師為這個學生交了1—5年級的所有學費書本費。
冉龍波並不知道,老師已用這種方法資助了近百名拿不出錢的學生。也有學生家長質疑冉老師哪來這么多錢,冉老師從來不說。中心校的楊光武校長透露:「冉老師在1998年至2002年間沒到學校領過一分錢工資。他說,就把工資存在學校,哪個學生繳不起學費,就從裡面扣。」
18年來,冉老師為學生繳納的各種費用達上萬元,多數家長在經濟寬裕時會將錢還給他,但至今仍有數千元沒有著落。冉老師不在乎這些:「村民們都窮,只要娃娃在學校讀書,比什麼都強。」
賣家中樓板維持生計
「家裡常常是一分錢也拿不出。」
冉老師的母親陳其珍說,18年了,家裡人,包括兒媳婦,沒有添置過一件衣服,身上穿的都是親友們給的,因為哪怕是幾塊錢的便宜貨,他們也捨不得。
冉老師有些不好意思:「不瞞你說,我兩次受傷期間,家裡常常是一分錢也拿不出,有5年時間我家的莊稼沒施一丁點肥,因為沒錢買肥料。我才從重慶做了手術回來那段時間,親友家都借遍了,家裡還是揭不開鍋,我們就賣東西。」
縫紉機賣了,妻子陪嫁的鋪蓋也賣了,實在沒得賣的了,冉老師和妻子躺在光禿禿的床板上望著房頂發呆,一個念頭閃過:「賣樓板!」閣樓是土家族特有的建築,要將搭閣樓的樓板賣掉,妻子開始堅決反對,可看著空盪盪的米缸和年老的父母,二人當即跳起來七手八腳將20多塊樓板拆下,賣了400塊錢,一家人吃了頓飽飯後,冉老師還從中拿出3塊錢為班上一個天天打赤足上學的女生買了雙解放鞋。
冉老師的兩處傷至今沒痊癒,經常疼痛,醫生囑咐他一定要堅持吃葯,可葯錢每月就得200多元。為了節約,冉老師就常常自己跛著腿上山采草葯,草烏、防風草、金骨草……這些都能治他的傷。
為保學校全家齊上陣
妻子無償代課一年
冉老師說,他最對不起的是家人。
「這么多年,我作為一個男人,不但沒為這個家做什麼,還要靠他們來支持我。」說起這些,冉老師流淚了。他說,「不只是我一個人,我們全家都在為保衛小里村小出力。」。
1998年,為了供一對兒女上學,妻子陳健不得不到廣東一燈飾廠當油漆工,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一個月掙700多元。
2000年,一名年輕老師離開小里村小,又沒有其他人願意來,4個班六十多名學生一下子丟給了冉老師,他無論如何也忙不過來,這時,冉老師想到了曾經當過代課老師的妻子。他向她求助。
得知丈夫的困境後,陳健毅然辭掉工作回到小里無償代課一年。
就在這一年,家裡的房子成了危房,為節約錢,陳健上完課後,獨自一人從遠處背來泥土,自己挖窖燒磚,自己搬來石頭,准備修新房。
本來是男人的事,但陳健全做了,光材料她就准備了一年多。「我不會讓他(指冉老師)干這些重活,他的事就是我的事。」陳健說。
2003年,女兒考上酉陽師范學校,家庭經濟再次陷入困境,陳健不得不再次南下打工,至今沒敢回來,因為她捨不得路費。
不準女兒考大學
說起女兒冉佳鑫,冉老師更是內疚。3年前,初中畢業的女兒想考高中,升大學,但他沒同意,他讓女兒選擇了中師:「我希望她今後也能為山裡的孩子做點什麼。」
兒子現在上初一了,受父親影響,他也准備考師范。
老父母仍操勞掙錢
冉老師覺得最對不起是父母:「父母就我一個兒子,他們老了,不但沒享到兒子的福,反而為我操勞。」冉父今年74歲了,患有嚴重風濕病,還每天上山放羊,老母親一個人每年都要養七八頭豬,可他們從來沒殺過過年豬,因為一家人還要靠它們吃飯。
兒子工資少,還要幫助班上的貧困生,對此,老兩口只說:「兒子決定的事,沒錯。我們也不希望小里村小撤了,如果真撤了,恁多娃兒啷個辦?」
聲音
村民陳其材:我娃兒4年的學費都要他幫忙繳的,好人啊。
家長冉健:我不曉得怎麼形容這個老師,全部好聽的話安在他身上都不夠。
學生任莉莉:等我長大了,一定掙好多錢讓冉老師用,不讓他再這么窮。
學生鄭東:我這條褲子和頭上戴的花就是冉老師給我買的。
學生冉模:我以前性格特別內向,是冉老師開導我要多和人交流,他不但教我們學知識,還教我們怎樣做人。
中心校校長楊光武:他不只是敬業,他這種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讓人感動。
同事張老師:冉老師人很低調,他做過什麼從來不說,因此,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竟然默默無聞為山裡孩子們做了這么多。
參考資料:http://www.wiil.cn/news/society/bxgs/20060718/1224196662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