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師生
『壹』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遷移路線
一、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遷移路線
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長沙臨時大學從長沙搬遷到昆明。師生主要有三條路線遷入昆明。
1、步行遷滇香港越南路線
經廣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市,再坐火車到昆明。走這條路線的重要教授有陳寅恪等。陳教授的妻子因為心臟病被留在香港由許地山照顧。大多數教師、家眷及部分女同學選擇了這條路線。
2、廣西-越南路線
廣西政府曾經邀請長沙臨大師生遷移到桂林等地辦學。臨大常委採納了北大經濟系主任秦瓚教授的建議,決定仍然遷往更加安全的雲南。
為了向廣西政府解釋學校不遷移到廣西的原因,學校派遣陳岱孫教授去向廣西說明。同行的有朱自清、馮友蘭、錢穆、湯用彤、賀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團長。他們一行從長沙乘坐汽車經過桂林、柳州到南寧,再經過鎮南關到越南河內,最後順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經濟條件較好的男同學和少數女同學也選擇了這條道路。他們從長沙坐火車到桂林,再從桂林換乘汽車途經柳州、南寧到越南,沿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3、湘黔滇旅行團
這是最艱苦的遷移路線。1938年2月19日師生開始遷移,共計336人。師生徒步經過湖南湘西進入貴州,最後抵達雲南昆明。
4月28日,師生經過艱苦跋涉到達昆明。遷移全程約三千里,可能為學生大規模遷徙路程之最。師生把這次遷移辦成教學任務,在途中對抗日救國進行積極宣傳,同時也不忘記在途中學習與實踐。
二、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
1935年,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湖南長沙。1937年10月,1600多名來自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貳』 陳寅恪和魯迅是同窗,兩人妻子是師生,為何不願公開談論
親情之外,同窗之誼最為難得。在民國的一眾名人中,關系向來錯綜復雜,可卻鮮少有人知道陳寅恪與魯迅之間的關系。
一來,他們在年齡上有些差距,二來,他們從不在公開場合討論。
眾人只當他們是陌路,可到了陳寅恪晚年,他才不經意泄露,與魯迅是同窗,他們的夫人更是師生關系。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不需要任何人,陳寅恪三個字便足以證明他自己。
他是行動不便、雙眼不明的國學大師,是與呂思勉、陳垣、錢穆齊名的「前輩史學四大家」,是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齊名的「清華四大哲人」。
『叄』 關於聞一多
http://ke..com/view/3771.htm
『肆』 老夫少妻的例子
中國現代大文豪魯迅就是一個例子。1923年,魯迅就認識了小他18歲的女學生許廣平,但他們的戀愛關系是在許廣平於1925年6月30日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後,才開始的。
雙方接著互通情書(即著名的《兩地書》),持續了兩年多,終於在1927年10月3日,在上海開始了同居生活。
魯迅和許廣平的戀情和結合,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文人史上的一段佳話。
另一位五四才子文人是在二十年代因文學理念不合而與魯迅大打筆戰的梁實秋,在戀愛觀方面卻和魯迅「志同道合」。
1974年,梁實秋的元配程季淑在台灣意外去世,梁實秋哀慟不已,寫了一本名為《槐園夢憶》的書,回憶他與夫人從相識、相守到分離的故事。可是,在三個月後,梁實秋就遇到歌影壇才女韓菁清,並展開熱烈追求。
在追求比他小近30歲的韓菁清的過程中,梁實秋寫了上千封情書,有時一天竟要寫三封之多,他們的戀情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和反對,但兩人還是力排眾議於1975年5月9日結婚。
兩人婚後十分恩愛,在沒有後顧之憂下,梁實秋花了十年完成《英國文學史》的翻譯,朋友們才開始肯定韓對梁的貢獻。這自然也就成了中國現代文人史上的另一段佳話。
曾經和梁實秋交情不錯的台灣「文化頑童」,剛剛當選「立委」的李敖,在這方面也不讓梁實秋專美於前,他和現任妻子「小屯」之間的年齡差距,同梁實秋和韓菁清差不多,相差29歲。兩人戀愛8年,結婚12年,至今婚姻美滿。而作家柏楊也早於1978年娶了年輕約20歲的女詩人張香華。
老夫少妻並不是浪漫文學才子的專利。道德文章皆為人敬仰的國學大師錢穆1956年在香港和學生胡美琦結婚時,他62歲,她20多歲,兩人年齡相差30多年。
武俠小說家金庸在《神鵰俠侶》最新修訂版的後記中,專門提到了錢胡的這段「師生戀」,指出他們的結合當時曾經受到徐訁於等香港文人的批判,但是他卻親眼見到錢穆夫婦婚後幸福的生活,對他們深為敬佩。
大概是受到「錢穆精神」的鼓舞,金庸本人後來也娶了個比他小足足26歲的現任妻子林樂怡。金庸對兩人的相遇諱莫如深,傳言他是在一間茶餐廳遇到當時不到20歲的林樂怡。據說,當時金庸經營的《明報》陷入瓶頸,林樂怡鼓舞了他,也點燃兩人的愛情火花。
和金庸同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的香港才子商人、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在「老夫少妻」的年齡差距方面,創下了僅次於楊振寧「輝煌記錄」。1989年,77歲的安子介在妻子死後兩年續弦,娶了30歲的植字秘書鄭惠榮為妻,兩人年齡相差47歲!
安子介也是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發明家,除熟練掌握英、日、法、德、西班牙語言外,還涉獵其他多種語言,並且發明了安子介漢學電腦編碼法和安子介寫字機。
安子介在華人名人圈裡保持至今的「老夫少妻年齡差」記錄,要等年齡相差54歲的楊振寧和翁帆正式結婚後才被刷新。
『伍』 南懷瑾與錢穆的區別,各方面。
長憶峨嵋路 繩床月滿天
1918年,南懷瑾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現為縣級樂清市)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其家世代都樂善好施,並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歷史上亦出過幾位高僧。---編者附加)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除精研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葯卜算、天文歷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
他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秘,訪求多位岩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抗戰軍興,南懷瑾毅然辭親遠游,入川任教於中央軍校。在川時又就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院,專研社會福利以便服務社會大眾。當時報載:「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齡,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不避蠻煙瘴雨之苦,躍馬西南邊陲,部勒戎卒,殫力懇植,組訓地方,以鞏固國防。迄任務達成,遂悄然單騎返蜀,執教於中央央軍校。只以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閑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盡高儈奇士。復又辭去敦職,棄隱青城靈岩寺,再遁跡峨嵋山中峰絕頂之大坪寺,學仙修道雲雲。」
離成都不遠的灌縣青城山,有一家禪寺靈岩寺,南懷瑾至交傳西法師在此寺住持。當時知名學者如馮友蘭、錢穆等均住在寺內閉關靜修,大居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也在寺里閉關。袁老先生乃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德,他散盡億萬家財,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籍,棲志心宗,悲大道之沉淪,眾生之顛沛,乃以如來家業、孔老薪傳,立己立人而及國家天下,與虛雲大法師並世弘法,南懷瑾即其得意門生。
南懷瑾時常往來於青城山,結識了袁煥仙。袁閉關期滿,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南先生追隨左右,遂拜門牆,成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潛心修道參禪,後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而師生情誼甚篤,有如父子焉。南懷瑾其時正二十五歲華年,已深得袁老先生真傳,並隨袁老先生赴重慶參訪虛雲大法師,隨老師到潼南玉溪口過冬,更得老師親炙:心得更是非同一般。其後,南懷瑾為求深入研究佛法,離開成都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閉關修持。
峨嵋山是中國佛敦五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道場。中峰的大坪寺由明末避世的得道高人松月法師開山,地處懸崖陡峭的孤峰之上,只有猴子坡、蛇倒退兩條崎嶇的山路可通,山上無水,所用只靠雨水和冬季的冰雪,人跡罕至,為閉關靜修的好去處。由於大坪寺藏有全部大藏經,又有摯友印華法師的提議,以及普欽大法師的首肯,南懷瑾便選定此處閉關了。
三年閉關閱藏,南懷瑾穿上僧衣,齋戒素食,日夜苦讀佛家經典,印證個人修持所得。其間,袁煥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這位弟子,並在大坪寺為儈眾們舉行了一次禪七,又題筆為大坪寺作了一幅對聯——「此地即普賢道場,來天末雁,看嶺外雲,數遍色色塵塵,都是晴空一亘;何處覓秀頭和尚,飲趙州茶,讀慈明榜,歷畫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輪。」
對於這一段生活,南懷瑾留有深深的記憶,「長憶峨嵋金頂路,萬山冰雪月臨扉。」對提議他到此處閉關的印華法師,南懷瑾心中亦時時感念。印華法師為當時川西尼眾中之翹楚,南懷瑾閉關期間,她是虔誠發心供養的外護之一。南懷瑾在一首憶印華法師的詩中寫道;「
印心促膝記當年,定起繩床月滿天。
幾點臘梅花欲蕊,經窗相對兩無言。」
對當時的修持生活作了精細的描述,亦對同道至交表露了深摯的友情。
後來,南懷瑾從峨嵋山來到五通橋多寶寺閉關潛修,後移至弟子張懷恕家書樓之上安居,禪修打坐外,便埋頭抄書叢之中,披閱了《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典籍。
1945年,南懷瑾在風了和尚陪同下,遠走西康、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風了和尚為他護法並安排行程,滿空法師為他擔任藏語翻譯,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檢查官謝子厚則供養他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秘藏法本。也許由於南懷瑾擁有當時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帶得到順利的安排,並有得以參透密宗各派奧秘的方便。總之,南先生參訪了貢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師的印證,承認他為合格的密宗上師。後來,貢噶活佛還在成都古剎大慈寺,特地為南懷瑾傳授了顯密大小戒律,並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交給了南懷瑾。
在川九年,南懷瑾終於修得大成,豈非前世因緣?南懷瑾有詩雲:「雲水萍飄豈偶然,九年足跡遍西川。管他鬢到秋邊白,落得人間月似煙。腸空轉,事難全,又入閻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