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蒙學中的師德

蒙學中的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8-05 03:29:41

『壹』 論述學習幼兒蒙學經典的好處

提高記憶力,學習能力。
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從興趣點出發,有的孩子以唱的形式聽的時間長,表現主動積極,那就唱,先帶進來,一段時間後,在深入一些。

『貳』 蒙學的中國古文學

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
至於「四書五經」等等,那是「大學」了,起碼也是「中學」。
經、史、子、集
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部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說、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
四十類中,流別繁碎者,又各析子目。
所錄之書,各以時代為次,歷代帝王著作,從《隋書、經籍志》例,冠於各代之首,同時期的人,以登第之年或生卒年,或平生往來唱和之人排列;無可考者,則附於本代之末。
四部之首,各冠以總序。
各類之首,冠以小序。
子目之後,有案語。敘述該類學術要旨,源流正變及其分類立名的理由,每類之下收錄各書的提要,評介作者,本書得失,版本卷帙以及文學增刪,體例極為嚴謹。

『叄』 中國傳統蒙學有哪些

所謂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則《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

1、《三字經》

《三字經》的成書,沒有確切的著者,傳聞稱為南宋王應鱗編。清代賀興思在《三字經註解備注》記載「宋儒王伯候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蒙者,咸恭若球刀。」不過有待考究。

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當中,《三字經》最為淺顯易懂,其言簡意賅,取材典範,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

2、《千字文》

《千字文》,全稱《次韻王羲之之書千字文》,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原是梁武帝蕭衍為了諸王的書法學習,命周興嗣拓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選取一千個不重復的字體編撰而成。

《千字文》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篇,全文無一重復字體,而且條理清晰、對仗工整,囊括天文、社會、歷史、倫理、教育等知識。

3、《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一本關於姓氏的傳統啟蒙讀物,成為北宋年間。為錢塘某書生所編撰,具體姓名不詳。

《百家姓》非指一百個中華姓氏,原書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

『肆』 今天蒙學的意義 如何對當今中國的傳統蒙學教育作出評價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成年人開蒙教育的優良傳統,蒙養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養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養教育的傳統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蒙以養正。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認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視。據劉向《烈女傳》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視胎教。此後,漢代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王充《論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許多家訓都發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僅包含優生優育的觀念,而且著眼點仍是注重倫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訓名篇《許雲邨貽謀》,對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二是注重兒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學者都強調教育貴早,「以豫為先」。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長還制訂了從嬰幼兒期到青少年期各階段的道德教育規程,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司馬光曾經針對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
第二、德教為先。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對違背禮教的行為即使再小也「嚴訶禁之」;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亂其志」,力求「養正」。
第三、習慣養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應就其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進行教育訓導。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在我國傳統家訓和蒙學讀物中更是對那些未「冠」子弟、學童的行為習慣規定得具體詳盡,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規》,在學童剛開蒙識字時,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要求他們,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習慣養成做起,逐漸凝成品質,收到積土成山、積善成德之效。
第四、環境濡染。孔子認為擇鄰不到風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舉。「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範。這一思想與實踐被荀子概括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國傳統處世箴言、家訓教誨中幾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謹慎交友的訓誡。此外,古人也已經注意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問題。認為「父兄教之於家,師長教之於塾,內外夾持,循循規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陳宏謀《養正遺規》)
傳統蒙養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對於我們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啟迪意義。首先,蒙以養正、德教為先的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在未成年人德育中應注重早教固本。蒙養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養公民品德的「雛形」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當然也包括托兒所、幼兒園)的正確道德觀的教育、熏陶,對奠定我們社會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質基礎極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認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重視品德教育從母親開始、從人生的最初開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如果抓住這一階段的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養正」的教育,就能為以後優良道德品質的「成型」打下扎實的根基。其次,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朴,求知慾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並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復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此外,在對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家長更要言傳身教並施,注重率先垂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訓導、激勵孩子。再次,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於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當今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復雜得多,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範、熏染的人際關系環境等,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大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力度,注意將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以身立教,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學校教育解決了,但這一觀點的實質也是強調德育環境問題,它啟發我們要注意教育的多主體性,以更有利於促進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伍』 古代的蒙學教育指的是什麼

古代的蒙學抄教育,是指連接於小學與學前幼童之間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它通過鄉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兒童進行知識傳授和道德啟蒙。

在這方面,宋代取得了重要成就。宋代蒙學的場所有鄉學、村校、家塾、舍館等,還有利用農閑季節專為貧民子弟設置的冬學。

『陸』 中國蒙學是怎樣形成的

蒙學,是對中國傳統的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與小學、大學並列,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學術界所稱的蒙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講,泛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其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內容;狹義上講,專指啟蒙教材,即童蒙讀本。古代,兒童「開蒙」,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在四歲左右,現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四歲恰好是兒童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段。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成年人開蒙教育的優良傳統,蒙養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養成教育大有裨益。 古代蒙養教育的傳統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蒙以養正。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認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視。據劉向《烈女傳》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視胎教。此後,漢代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王充《論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許多家訓都發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僅包含優生優育的觀念,而且著眼點仍是注重倫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訓名篇《許雲邨貽謀》,對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二是注重兒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學者都強調教育貴早,「以豫為先」。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長還制訂了從嬰幼兒期到青少年期各階段的道德教育規程,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司馬光曾經針對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 第二、德教為先。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於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對違背禮教的行為即使再小也「嚴訶禁之」;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亂其志」,力求「養正」。 第三、習慣養成。譬如教育家朱熹就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應就其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進行教育訓導。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在我國傳統家訓和蒙學讀物中更是對那些未「冠」子弟、學童的行為習慣規定得具體詳盡,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規》,在學童剛開蒙識字時,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要求他們,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習慣養成做起,逐漸凝成品質,收到積土成山、積善成德之效。 第四、環境濡染。孔子認為擇鄰不到風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舉。「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範。這一思想與實踐被荀子概括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國傳統處世箴言、家訓教誨中幾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謹慎交友的訓誡。此外,古人也已經注意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問題。認為「父兄教之於家,師長教之於塾,內外夾持,循循規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陳宏謀《養正遺規》) 傳統蒙養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對於我們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啟迪意義。首先,蒙以養正、德教為先的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在未成年人德育中應注重早教固本。蒙養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養公民品德的「雛形」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當然也包括托兒所、幼兒園)的正確道德觀的教育、熏陶,對奠定我們社會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質基礎極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認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重視品德教育從母親開始、從人生的最初開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如果抓住這一階段的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養正」的教育,就能為以後優良道德品質的「成型」打下扎實的根基。其次,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朴,求知慾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並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復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此外,在對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家長更要言傳身教並施,注重率先垂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訓導、激勵孩子。再次,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於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當今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復雜得多,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範、熏染的人際關系環境等,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大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力度,注意將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以身立教,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在今天似乎由學校教育解決了,但這一觀點的實質也是強調德育環境問題,它啟發我們要注意教育的多主體性,以更有利於促進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柒』 唐宋私學中的蒙學教育給你什麼感受

唐宋詩學中的蒙學教育給我的感受是古人真的是太聰明了

『捌』 中國古代的教育中能列為「蒙學」的有哪些例如三字經、百家姓。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小兒語,弟子規,五字鑒,千家詩,小學詩,蒙求,增廣賢文,名賢集,世說新語,二十四孝,弟子職,修身,朱子家訓,唐詩三百首,說苑粹英,訓蒙駢句,聲律啟蒙,幼學瓊林,龍文鞭影
,笠翁對韻,格言聯璧

『玖』 請問《三字經》《弟子規》《蒙學》《家訓》等經典名篇中的德育故事

「幻世滌塵」吧中有《三字經》《弟子規》原文,其他的傳統經典古籍,希望大家不斷添加!

『拾』 《蒙學十三經》是指哪13部經典蒙學讀物

13部經典蒙學讀物——識字類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的《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的《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的《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

拓展資料:

《蒙學十三經》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蒙學教育。中國的蒙學教育濫觴於周秦兩漢,形成於隋唐宋元,繁榮發展於明清近代,可謂源遠流長。據張志公先生的《蒙學書目稿》統計,在上起周秦、下迄民國的2000餘年中,蒙學教材有580種之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在此基礎上作了增補,達到1300多種。實際上可能還遠不止此數。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不斷升溫,各地應時出版的蒙學讀物就有上百種。儒家的高文典冊,一般人很難學習理解;而這類蒙學讀物把那些艱深難懂的高頭講章用通俗押韻的語言表述出來,並且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態,易學易懂,易誦易記,更直觀、更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正因如此,在普通民眾中,其流傳甚至比儒家經典還要廣遠,還要深入人心。但不盡如人意的是,一些出版單位往往在裝幀設計上下工夫較多,而在內容的處理上重視不夠,乃至讀物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正文錯訛、標音不準、引文不確、注釋粗疏、譯文生硬等瑕疵,輕者讀來時時「礙眼」,令人心中不快,重者謬種流傳,誤人子弟。

作為主編,張聖潔說,這套蒙學讀本借重「十三經」之名,是因為蒙學理應被提到「經」的高度來認識,同時也表明我們虔敬的註疏態度,要編出一套「拿得出手、站得住腳、傳得下去」的蒙學經典,「為學界提供一個信本,向讀者奉獻一件精品」。

《蒙學十三經》的不同之處

張聖潔介紹說,考慮到童蒙教學重點首先是誦讀,因此《蒙學十三經》特別著力於正音。十三篇正文全部注以漢語音標,並以古文應有的讀音標注。編著者同時還對書中的生僻字、詞和難解的句、段,典章、名物、典籍、掌故,重要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等,作準確、詳明的注釋,對所涉人物、事件等,均盡力核查一手材料,以史家之精神,「勘正謬誤,流傳真諦」。

熱點內容
繪本如何 發布:2025-05-24 09:23:40 瀏覽:998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