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摩梭人
1. 摩梭人是什麼意思
摩梭人屬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摩梭人的語言、服飾、婚姻習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納西族有差異據《元史·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川滇交界的永寧地區曾是吐蕃統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於此,傳至元初為三十一世,約七百多年。永寧藏語稱「答藍」,摩梭語稱「呂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途經此地,始定名為「永寧」。
摩梭習慣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壘蓋而成,當地俗稱「木楞房」。傳統風味食品有豬膘肉、腌酸魚、蘇理瑪酒等。舊時,摩梭地區以農牧經濟為主,還擅長趕馬經商和家庭手工業(紡織、縫制、釀酒、打牛奶、做酥油等).
摩梭人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朝山節、祭祖節、祭牧神節、祭土地節等,其中以春節和朝山節最為隆重。凡有年滿12歲男、女孩子的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一舉行成丁禮,摩梭人稱「里給」或「毯給」,即穿褲子或裙子。每年農歷7月25日,永寧的摩梭人要身著盛裝步行或騎馬,去朝拜瀘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這叫「轉女山」。其間還要舉行賽馬、摔跤、對歌等活動,並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女趁機結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稱為「達巴教」,與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教有密切聯系,不過達巴教的發展比東巴教緩慢,其形態亦因巫師達巴而得名,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書,也無宗教組織和寺廟,只有幾十部(回)口誦經,另有一種占卜經(俗稱算日子書),是用32個不同形體的原始圖畫文字書寫的。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 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為美好而舞蹈。領舞者吹竹笛伴奏,舞者一律面向火堆,男女緊挽手臂,五指交叉合扣,逆時針方向環動歌舞,時而加入呼喊聲,氣氛歡快熱烈。
2. 摩梭人走婚 200字以內的解釋(詮釋)
摩梭人的婚姻是以男不婚,女不嫁,雙方各居其自己家裡來實現其繁衍後代,享受甜蜜愛情生活的。男阿肖每天晚上跑到女阿肖家裡去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天亮以前必須趕回家去接受女主人的安排。男子稱女子為「阿夏」,女子稱男子為「阿柱」,即為情人的意思。通常男女孩子到了13歲,行了成人禮之後,就可以阿肖走婚了。現在大約要到15或16歲開始阿肖走婚。
女孩子到了13歲以後,母親會安排她住到花樓上去,一個人住一間屋子,以方便走婚。同樣男孩子到了13歲也可以出去走婚了。
這種走婚有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嚴格界限,就是禁止叔伯、兄弟、姐妹、姨表之間走婚。所以,摩梭人沒有因近親通婚而造成的子女畸形和遺傳疾病。除此之外,不分門第高低,貧富差距,只要雙方願意,均可自由戀愛。
3. 有關摩梭人的習俗
摩梭人習俗
1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改變服飾。
2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卜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
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3換歲習俗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歷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綉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發辮,配上項鏈、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
腰帶,佩上腰刀。
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喂飯團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
4.春節習俗
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里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發洗澡,換上乾乾凈凈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背回來後,主婦准備好早餐,全家祭鍋庄,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里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禁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在生產、飲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個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腳跨過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在外做活累了,不能進家門就抱嬰兒。不準虐待歧視殘疾人。婦女正在分娩時,忌諱生人進家門。禁食狗、貓、蛙肉,忌捕殺緩帶鳥。忌用刀子砍門檻,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說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孕婦不得橫跨馬韁繩,孕婦面前忌談兔、蛇。孕婦天黑後不出門,產前婦女不參加葬禮。正在釀酒時,來人不能提喝酒的話。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樹。果樹第一年結的果要讓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統內的人不能結交阿夏(情侶)。小孩的頭一件衣服須用老人的舊衣服改做。
旅行社家訪的那幾家要收費,自己去就好,費用20。真正的摩梭家訪還是自己去搭訕吧,看著哪家房屋古樸敲門進去就好,雲南這邊的少數民族都是很好客的,禮貌一點,摩梭人會很熱情接待你的
5. 麗江旅遊瀘沽湖摩梭家訪都有些什麼內容值得去嗎
摩梭家訪挺值得去的,可以深度體驗摩梭文化,也可以全面了解摩梭人的生活,飲食,品嘗特色的小吃。
6. 跪求一部摩梭族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名字。
民族:摩梭族 居住於中國的人口:
摩梭族-國畫狄少英作品(5張)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預計):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鹽源縣及雲南省的寧蒗縣 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歸為蒙古族的支系,雲南摩梭人歸為納西族的支系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約20人
7. 走婚一族的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的母系文化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尊女崇母,姐妹兄弟終身同住在母系大家庭,兄弟協同姐妹撫養姐妹的孩子。
摩梭文化的核心最重要的不是走婚,而是家族和諧。以瀘沽湖濱——摩梭人聚居區為代表的所有摩梭人,被稱為走婚一族。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摩梭男青年最為激動的時刻,也是梳妝打扮後的摩梭姑娘最為陶醉的時候。因為他們的走婚夜生活又要開始了。每當這個時候,漂亮摩梭姑娘的花樓外,總是響起各種各樣的聲音:鳥叫、貓叫、蟋蟀叫、唱情歌的聲音,(註:花樓——獨立於祖母房之外的單獨的屋子,摩梭姑娘在13歲舉辦過成丁禮後就住進了花樓)。
走婚感情體質最重要的規條是你情我願,但在一段感情沒有真正結束前,走婚對象是相對專一的。雖然走婚在「離異」率上比結婚高,但絕非外界訛傳的濫交、群居、性自由、一夜情等等。
彪悍健壯的摩梭小夥子都有過走婚的經歷,調皮機靈的小孩也有過看走婚的經歷。因為走婚需要「走」,晚出早歸需要體力,所以對摩梭男子的體能有一定的要求。彪悍健壯的男子走婚成功的機會多,漂亮女子選擇的機會多,這順應了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所以摩梭孩子品質比較優良:女孩大多漂亮,男孩大多英俊。
走婚的男女一般是在共同的生產、勞作(放牲口、采松茸、撒網抓魚、劃豬槽船、春種秋收)、聚會(各類節日、篝火晚會等)中認識並建立感情後才有的性行為。走婚當晚男子要把氈帽或衣物高高掛在女子的花樓門口,代表屋裡有人,其他男子勿擾。
摩梭走婚在當地並不是那麼神秘,只是在不明真相的遊客的眼中很神秘。摩梭小夥子們在一起的時候常常談論摩梭姑娘誰漂亮,誰和誰在走婚,誰在走婚時被狗咬、誰從牆上掉下來,誰被拒絕等出洋相的話題。
走婚模式把感情同柴米油鹽等現實利益徹底分割,男女雙方沒有家務、住房、經濟等糾紛和糾葛,家庭關系也不存在婆媳、翁婿、妯娌、姑嫂之間的矛盾。是一種輕松自在、鬆散和諧的走訪式「易居婚」模式。
走婚感情純度高,合則聚,不和則散,不會象漢族一樣不顧一切的維系夫妻名分。
摩梭走婚以往的感情是很穩定的,當地有所謂三年眉目傳情、三年談情說愛、三年交換信物、三年對情歌才能發生關系一說,絕不象外界的訛傳和醜化。但區區2萬不到的摩梭人畢竟是一個很弱勢的邊緣族群,在主流社會里一直缺少自己的主體聲音,加上長期被外族研究者居高臨下的研究、被外來糟粕文化不斷的侵蝕、被某些媒體人為製造獵奇景觀……. 摩梭人的傳統走婚習俗漸漸被歪曲,異化,甚至以訛傳訛……。
如今,麗江的艷遇,瀘沽湖的走婚,已成為分泌豐富荷爾蒙的人體性腺的象徵,成為拜金社會唯利是圖的商人絕好的旅遊商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如今的走婚已經呈現多角化、多元化、變異化的跨族裔走婚態勢。
嗚呼——神秘古老的摩梭走婚一族,他們的走婚路究竟還有多長......?。
8. 摩梭人是怎麼回事
摩梭人屬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摩梭人的語言、服飾、婚姻習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納西族有差異據《元史·地理志》等文獻記載,川滇交界的永寧地區曾是吐蕃統治地方,唐初么些部落定居於此,傳至元初為三十一世,約七百多年。永寧藏語稱「答藍」,摩梭語稱「呂底」,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途經此地,始定名為「永寧」。永寧從元代開始建立永寧州,後升為永寧府,因摩梭人部落首領率眾歸順並隨軍征戰有功,賜襲永寧土司和蒗 蕖土司職銜,歷經明、清、民國至1956年民主改革時止,阿姓土酋共傳38任土司。寧菠縣摩梭人的家庭組織在與其他民族雜居的翠玉、新營盤、大興、紅旗、紅橋等地,以父系家庭為多。而瀘沽湖畔的永寧聚居區,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對偶婚的殘余,子女從母居,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締結「阿夏」(情侶)關系。
摩梭習慣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壘蓋而成,當地俗稱「木楞房」。傳統風味食品有豬膘肉、腌酸魚、蘇理瑪酒等。舊時,摩梭地區以農牧經濟為主,還擅長趕馬經商和家庭手工業(紡織、縫制、釀酒、打牛奶、做酥油等),但由於處在封建領主經濟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緩慢。民主改革以來,摩梭地區的各項事業建設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摩梭人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朝山節、祭祖節、祭牧神節、祭土地節等,其中以春節和朝山節最為隆重。凡有年滿12歲男、女孩子的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一舉行成丁禮,摩梭人稱「里給」或「毯給」,即穿褲子或裙子。每年農歷7月25日,永寧的摩梭人要身著盛裝步行或騎馬,去朝拜瀘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這叫「轉女山」。其間還要舉行賽馬、摔跤、對歌等活動,並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女趁機結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稱為「達巴教」,與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教有密切聯系,不過達巴教的發展比東巴教緩慢,其形態亦因巫師達巴而得名,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書,也無宗教組織和寺廟,只有幾十部(回)口誦經,另有一種占卜經(俗稱算日子書),是用32個不同形體的原始圖畫文字書寫的。據研究,藏傳佛教約在宋末元初從四川藏區傳入寧蒗摩梭人地區,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他們的主要宗教。最早傳入的是藏傳佛教的薩迦派(花教)和噶舉派(白教),至清代傳入格魯派(黃教),由於受到當地封建統治者的扶持,格魯派的勢力和影響居各教派之首。永寧摩梭人的藏傳佛教活動,受當地土司的管理,寺院上層僧侶不能參與土司的統治,政教是相對分開的。然而寺院的行政大權又必須由土司的直系親屬,一般由土司之弟掌握,並實行世襲制,使封建土司統治與宗教融為一體,相互利用,相互依存,但始終未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 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為美好而舞蹈。領舞者吹竹笛伴奏,舞者一律面向火堆,男女緊挽手臂,五指交*合扣,逆時針方向環動歌舞,時而加入呼喊聲,氣氛歡快熱烈。
9. 瀘沽湖摩梭人家訪賣的銀器是真是假
銀器的真假其實真的不需要太擔心,因為銀本來的價格就不高,在大理價格大概是8~10元/克。銀器是否值錢關鍵是看手工,就是製作的工藝是否很細致,很精良。
而瀘沽湖家訪後推薦的銀器,真倒是真的,只不過含銀量多少就不知道,而且手工確實一般般的,沒什麼特別,但價格會比在瀘沽湖其它買的同等貨色要貴2~3倍,建議還是別買。
(9)家訪摩梭人擴展閱讀: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瀘沽湖畔,人口約五萬,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
摩梭人是一個未識別民族,該族群在國家的整個識別過程中,並未經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別身份。
10. 請問,瀘沽湖那邊摩梭家訪的銀器是真的嗎 我買了一條手鏈 19.8塊一克 1200塊錢 總害怕買到
銀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其他故事,什麼掙工分,扶貧,希望小學,老祖母,全部都是假的!假的!假的!這是我從瀘沽湖管委會得到證實的消息。而且,那些銀器肯定不是摩梭人手工製作的,全部是外面進貨賣給遊客的。不要相信,不要相信,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