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師德
1. 求蘇軾寫得一篇文章
只有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他才會相信你銷售的產品。如何讓客戶信任你呢?首先,要讓客戶喜歡你,因為只有他先喜歡你,對你感興趣,才會進一步了解你。�我接觸到很多的業務人員,問他們喜歡自己的客戶嗎,多數都是搖頭,只喜歡客戶掏錢買東西,不喜歡客戶本人;不喜歡別人卻希望別人都喜歡自己,這是不符合常理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和佛印禪師一起坐禪。蘇東坡說:「大師,你看我坐在這里像什麼?」�「看來像一尊佛。」佛印說。�
蘇東坡譏笑著說:「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哦,是嗎?」佛印神態依舊。�蘇東坡滿臉疑惑地說:「你尊我為佛,而我說你是大便,你不生�氣嗎�?」�「我應該高興才是,怎麼會生氣?因為自己是佛,看別人也會像佛;自己是大便,看別人也會像大便。」佛印答道。�
蘇東坡滿臉愧色。�
http://www.jdkao.com/book/book_read.asp?b_id=135
2. 唐代詩人有哪些趣聞軼事
杜甫雇了幾個當地人為他幹活,在他的詩中出現的僱工有,阿稽、阿段、伯夷、辛香、信行,其中阿稽是女性,而伯夷這個名字具有深厚的歷史沉澱,估計是杜甫起的。杜甫在夔州住了近兩年時間,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四百多首詩,其中有回憶使水流年的《昔游》、《壯游》、《遺懷》,也有懷念故人的《八哀詩》,還有《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等著名的詩篇,可以說這個時期是杜甫詩歌寫作的一個高潮。也是最後一個高潮,詩人的生命正在走向終點。老邁的杜甫這時候是很愛懷舊的,一次他在夔州府參加過宴會後,借著酒勁兒跨上了馬背,「騎馬忽憶少年時」。年輕時的杜甫是什麼狀態,那時候的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皆茫茫。」,那時候的杜甫「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崗。射飛曾縱鞍,引臂落鶖鶬。」但畢竟年齡不饒人,「不虞一蹶終損傷」,騎在馬上的杜甫沒走多遠就從馬上摔了下來,在床上躺了好幾天才緩過勁來。
大歷三年正月,杜甫把那四十畝柑林贈送給一個叫南卿的人,自己攜家小離開夔州順江而下,大歷五年四月,杜甫在江上的一條小船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談論起杜甫的事情未免有些沉重,講些輕松的事。
唐朝時各地進貢柑桔的包裝是很講究的,益州(成都)進貢的柑子每一顆都要用紙包裹起來。有一位益州長史認為用紙包裹柑子檔次不高,就下令改用細布包裹。等到貢品送出之後,長史卻又擔心在運輸過程中細布會磨壞柑子皮,造成瑕痴,心中不免憂慮不已。不久,有消息說朝廷的一位御史正在趕往益州,是為柑子布的事來的。益州長史聞聽這個消息大驚失色的對下屬說:果然被御史推問了。等到御史到達益州的招待所,長史忙著解釋說:當時之所以用細布包裹柑子,完全是為了提高貢品的檔次,這屬於好心辦了錯事。
那位御史聽到長史的這一番話,就好像掉到了濃濃的煙霧之中,分不清那兒是那兒。好一陣子大家才弄明白是怎麼一回事,誤會是由御史的姓名引起的。御史姓甘名子布,這個甘子布不是那個柑子布。
3. 師德字成語大全
減師半德 [ jiǎn shī bàn dé ]
基本釋義
謂只學到老師的一半。
出 處
宋·陳善《捫虱新話·右軍書東坡字魯直詩》:「若乃學退之而不至者為孫樵;學淵明而不至者為白樂天,則又所謂減師半德也耶!」
4. 古文翻譯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
《夏後伯啟與版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權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網站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5. 古文翻譯
典故。 出處:《晉書.惠帝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 釋義:肉糜就是肉粥。晉惠帝在位時天下曾經暴發大飢荒,導致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老百姓被活活餓死的情況。
可晉惠帝司馬衷生性呆傻,養尊處優,體會不到民間疾苦。當有人向他報告已經餓死了很多人時,他竟然驚異地說:「老百姓沒有糧吃,為何不去吃肉粥呢?」
同義詞:飽漢不知餓漢飢。
含義:如果聽見別人對自己說出「晉惠帝曰:『~』?」這種話來,那一定是在說自己的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原文: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翻譯為:惠帝曾到華林園去玩,聽見青蛙(蛤蟆)的叫聲。便問隨從這些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回答道:「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甚麼不吃肉粥呢?」由此可見惠帝是多麼的愚蠢糊塗。
因為沒有專門的翻譯所以結合了字典和典故自己做的,希望對你有用。
6. 跪求成語 師德()()快!!!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褒義
出 處
《晉書·司馬元顯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己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7. 林清玄一篇文章寫到了蘇東坡,能否幫我找找。
林清玄寫的有關蘇東坡的一共有三個小文章 都收在《鳳眼菩提》一書里了。也就是所謂的《東坡三章》。
安之
宋朝有大文學家蘇東坡,有一個方向亂佛印禪師。有一天兩個人在杭州同游,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禪師:"這是什麼山?"
佛印說:"這是飛來峰。"
蘇東坡說:"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
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
東坡又問:"為什麼要靜呢?"
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
後來兩人走到了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寺內的觀音菩薩手裡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觀音菩薩既然是佛,為什麼還拿著念珠,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
東坡又問:"念什麼佛號?"
佛印說:"也只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
東坡又問:"他自己是觀音,為什麼要念自己的佛號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為求人不如求已呀!"
這個簡短的禪宗公案,給我們一些深刻的生活哲學,就是"一動不如一靜"、"既來之則安之"、"求人不如求已",這三個從生活里來的智慧,其實是一貫相通的,它是說:只有在寧靜平安的心境里,人才會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於因生活的奔波在紅塵里迷失。
如何才能求到寧靜平安的心境呢?
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已"。
我們求人的地方愈少,依賴人的地方愈少,我們就更能看清人間世相,維持一種平安歡喜的心情。觀世音菩薩念自己的佛號得大自在,我們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觀自照,我們就會多一分自在,而一個自在的人,就會像古代的禪師觸機都是智慧,那是由於他心有所安,包容廣大萬事自然都有一個智慧的定位了。
瓦礫與無法上法
蘇示坡有一次過濟南龍山鎮,那裡監稅官宋寶國拿出一冊王氏所寫的《華嚴經解相》給他看,並對蘇東坡說:"這位王公修道已到了極致了。"
蘇東坡就問宋寶國說:"華嚴經一共有八十卷,王氏怎麼只解了一卷呢?"
寶國說:"王氏對我說,只有這一卷是佛語奧妙,其餘的都只是菩薩所說的話,沒有什麼可觀。"
東坡聽了,心裡覺得非常奇怪,就說:"我從大藏經里取幾句佛陀說的話,再取幾句菩薩說的話放在裡面,你能分辨出其中那些是佛說或菩薩說的嗎?"
"我不能分辨。"宋寶國說。
"不僅你不能分辨,王氏也不能分辨。我從前住在岐下,聽說沂陽的豬肉味道最美,就派人去買一頭豬回來,派去的人買好豬那天喝醉了。他買的豬也跑了,他只好隨便買一頭來給我,我不知道他帶給我的不是沂陽豬。結果我就用那頭豬來請客,告訴大家那是好不容易從沂陽帶來的豬,所有的客人吃了都大大叫好,認為是別地豬肉不能相比的美味;後來我派去的人承認沂陽豬跑掉了,所有的客人吃了都感到非常慚愧。
"從前買豬的事情,使我悟到,如果人一念清凈,牆壁瓦礫都說無上法,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即使像買豬肉、娼妓唱歌這種卑微的事也能令人開悟。像王氏所說的,佛語奧妙,菩薩不能相比,這就偈吃豬肉的客人一樣,不是痴人說夢嗎?"
宋寶國聽了大表贊同說:"是呀!是呀!"
蘇東坡用豬肉的比喻來破除對佛法的廖見,雖然有點過度,卻頗有深意,就是一念清凈的人見什麼都是清凈,心中有佛,所見皆是佛法,心中無佛,即使是佛親口所說,我們也不能領會它的奧妙。有智慧的人,瓦礫對他都是無上法,沒有智慧的人,無上法對他也是瓦礫。
愚痴的人覺得黃金最珍貴,聰明的人知道石頭有時比黃金珍貴,智者金石同一觀。
蘇東坡體會到這個道理,曾經寫過兩首有智慧的詩,後來成為中國名詩,一首是: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另一首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惜 緣
蘇東坡的朋友柳子玉,山水草木妙絕一時,子玉的兒子名喚子文,在京師得到一幅畫,拿來給蘇東坡題詩,蘇東坡一看,原來這幅畫大有來歷。
傳說,唐朝開元年間,房琯與道士邢璞出遊,經過夏口村,進入一座廢棄的佛寺,兩人坐在松樹下談天。邢和璞叫人挖地,挖出了一個古瓮,瓮中有一幅婁師德送給永禪師畫,和璞就問房琯:"你想起這件事了嗎?"
房琯惆悵地憶起自己的前生原來是永禪師。
原來柳子玉本來有埋在瓮中那畫的監本。而子文所求到的那幅正是真跡。
要給這幅畫題詩的時候,蘇東坡突然想起天佑六年三月十九日的一個夢,那時他從杭州回京,夜宿吳松江上。他夢到方外的朋友仲殊禪師帶一把琴來看他,彈起來聲音非常奇特,蘇東坡仔細看那把琴只有十三弦,破得很厲害,不禁嘆惜不已。
仲舒說:"雖然破損了,還是可以修理呀!"
東坡說:"只可惜只有十三弦,又能奈何?"
仲舒沒有回答,只吟了一首詩:
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只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響泉。
蘇東坡隱隱約約感覺到,仲舒的意思是自己乃邢和璞所轉世,但不確定,就醒了。
第二天,蘇東坡白天睡覺又做同一個夢,仲舒禪師又誦了同一首詩,他驚醒過來的時候,正好仲舒來訪,感覺那麼真實,彷彿不是夢境,以這個夢問仲舒,仲舒說:"我不知道呀!"
蘇東坡於是在畫上題了一首詩:
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佩玉。
新琴空高張,絲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箏,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
懸知董庭蘭,不識無弦曲。
這首詩的意思是,高掛起來的磨擦琴,琴聲還沒有進到木頭里去,可惜世人卻偏愛這種新聲音的追逐。舊的破琴雖然只有十三弦,其音節卻像佩崢琮,琴意與情意都非常豐沛。可是世上的人都像房琯一樣,輪回在流俗裡面,不能知道無弦琴的曲調了。
蘇東坡的感謂真是令人神傷,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都是由因緣和成的,我們固然不能知悉前世有埋畫、破琴的因緣,但也不能不愛惜今生今世的因緣,唯有惜緣的人才能在無弦的琴里,也能聽到佩玉一樣的音聲!
附記: 近讀明朝徐長孺所輯的《東坡喜集》,人一些是坊間東坡傳記及詩文集所沒有的故事,非常有趣,隨手剪裁,翻譯了三則,名為"東坡三章"
8. 關於師德四字成語
【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潔白.比喻人品質高尚純潔.
【冰壺玉尺】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純潔的人品.
【冰壑玉壺】壑:深溝.像冰那樣清澈的深山溝里的水,盛在晶瑩的玉壺里.比喻人節操高尚,品性高潔.
【冰壺玉衡】冰壺:冰心玉壺;玉衡:用寶石裝飾的天文儀器.比喻高尚的品質,優雅的氣質.
【百世之師】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習俗.與世俗習氣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半天朱霞】半天:空中;朱:紅色.半空中的紅霞.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脫俗.
【包元履德】元:善.指心懷善意,行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古代對帝王的諛詞.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春風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兒童在沂水洗個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指放情自然,曠達高尚的生活樂趣.
【存神索至】存神:保養精神;索至:尋找事物深奧的道理.舊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養精神,以探尋事物深奧的道理.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朴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9. 關於「理解」的古代或現代名人事例
三尺巷的故事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孔子教導學生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
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3.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4.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5.高山流水覓知音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鍾子期聽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間,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從此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二人談詩吟對,舉杯邀月,對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罷,彈者動情,聽者沉醉,好不愜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十分不幸的是。
某一天鍾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傷心不已。 人死不能復活。俞伯牙將子期葬於村西的涇河旁,那裡風景宜人,白色的水鳥棲息在河邊,高大的垂柳揚枝吐綠,紅色的玫瑰開向天邊,子期的墓掩映其間。 伯牙長嘆:「天下再無知音!」從此每天操琴於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過問世間事。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強烈不滿,整天抱怨他不懂賺錢,只會消費。俞伯牙心想婦人之見,實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幾十載,卻還不及楚人鍾子期理解他,一個能達到心靈共鳴的知音豈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樣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將過來,不禁搖頭喟嘆:「天下之大,知音卻難覓啊!」 老婆這次卻未數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過他手中的琴,端坐下來。伯牙疑惑地看著她,結婚這么多年,他從未見過妻子奏琴,也未聽她談琴,不知這回葫蘆里賣什麼葯? 卻見她已經開始彈奏,正是《高山流水》,他無數次彈給子期聽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藝竟是如此之高,遠在自己之上!時而玉撥金鳴,如大江東去,萬馬奔騰。時而靈動婉約,如小橋流水,燕過柳梢。
一曲奏罷,萬籟俱寂。 良久,夫人開口:「天下不只一個鍾子期,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 伯牙頹然坐下:常慨嘆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