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師德觀
一、可以指導政府增加突發事件的透明度;
二、增加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三、如果有研究成果的話,可以更好的指導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跟蹤、應激反應能力。
❷ 儒家德育思想包括哪些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人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最大的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具體內容:首先說說孔子學說思想。在「禮樂崩潰」、「天下大亂」的時局下,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理論,成為古代哲學史上最早建立思想體系的思想家。{創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種。第一,「仁學」思想。孔子認為「仁者,愛人」,而要做到愛人,就應該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以仁為基本范疇,建立起他的哲學和倫理學思想體系,從而為兩千多年的儒學發展和思想統治奠定了基礎。孔子「仁學」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由自發走向自覺的標志。第二,禮樂思想。孔子所說之禮,表現在對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內容分別是:其一,補充周禮。孔子打破西周「禮不下庶人」的傳統,主張「齊之以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禮樂能調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他以仁釋禮,將仁禮結合,提出克己復禮,賦予周禮更加豐富的內容。其二,孔子所說的禮是「禮制、禮儀」。儒家將禮樂結合,不只是把禮作為外在的行為規范,而是力圖進入精神層面,用禮樂培養內在的純真美好感情。他言稱必禮。禮樂同仁義一樣,成為儒家最重視的基本觀念,對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務實精神;「中而不傷」的中庸之道;還有重視「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養;主張「德政」,提出重德輕刑的政治主張;提倡「有教無類」。
❸ 儒家教育思想包括那些方面啊
儒家教育思想主要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自:
一、重視教育
1、將教育放在治國治民的首要位置。
2、強調在人的發展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二、擴大教育對象
實施「有教無類」,擴大教育范圍。
三、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1、「禮賢下士」「舉賢才」
2、通過教育培養士、君子和成才。
四、教育內容
在重視思想品質和倫理教育的基礎上,講述詩、書、禮、易、春秋
五、主要教學思想
1、因材施教
2、啟發誘導
3、學思並重
4、由博返約
六、德育思想
1、立志樂道
2、自省自克
3、身體力行
4、改過遷善
七、教師觀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藏
3、言傳身教
❹ 什麼是儒家詩教觀
明代的滅亡、異族的入侵,在天崩地解的社會變革中,學術領域開始了一場「由王返朱」、崇尚實學的思潮,而文學領域內的反省與變革也隨之而來。正如蔣寅所說:「在中國這樣一個以古為理想和價值之源的國度,復古即回歸傳統永遠是最有力的口號,同時也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成功策略」文學領域的變革一如學術變革一樣,選擇了「復古」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學術界復古,是前推到程朱理學,而詩歌的復古,是追溯到先秦的儒家傳統。先秦儒家詩教觀念主要表現為《詩經》中的雅正傳統,恢復這種雅正傳統是清初詩人們的共同選擇。因此清初的文論中常出現「詩言志」、「思無邪」、「興觀群怨」、「發乎情止乎禮義」等詩學觀念,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儒家詩教傳統復歸的傾向。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方孝標的詩有一股中正平和之氣,誠如方以智評價的那樣:「鈍齋詩多自徼外返江南五六年間所作,古意新聲絡繹奔會,要歸大雅,本溫柔敦厚之教。」方孝標由於順治江南科場案受牽連,被譴謫到黑龍江寧古塔。方孝標並未因為飛來橫禍就心生怨恨,而是怨不怒,哀不傷,甚至超脫其人生際遇流離之外,更為關切的是農民生產、百姓安康之類的社會現實問題。在他的個人經歷和詩歌創作的歷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方孝標所秉承的傳統儒家的哲學和詩教觀念,即雅正,溫柔敦厚。
除了追溯秦儒家詩教傳統之外,方孝標還十分尊崇程朱理學,對於朱熹的文論觀無不信服。因此,在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思想性之間,他更強調文學所傳達的道理。也就是說他主張「文以載道」,文學作品是否合乎道,是檢驗其優劣的重要標准。
如《劉岸矣詩引》:「夫詩,學之小者。而此等,又六朝泳物,及唐人省試,月中桂、罷中鶴、湘靈鼓瑟、山川出雲之類,有才者率能刻畫見工。而岸矣獨組織經史,鍛煉理義。或感時寓意,骨骼開張。或情思超忽,會佛老清凈之旨。於溫柔敦厚之中,豈雕蟲霧縠、兢長詞賦者比哉!」認為劉岸矣詩歌好就好在其能「組織經史,鍛煉理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能原本經史,成為探析理義精髓的有效載體,這樣的詩才有益於當世。而那些「雕蟲霧縠、兢長詞賦」的詩文就沒有這樣的價值了。
方孝標的詩學思想有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尤其受方拱乾的影響。方拱乾認為「詩當用人,勿為人用」,即詩歌創作既要汲取前人創作中的精華,又要保持自己創作個性,不為其所擾。對於一段時期內的詩學風潮,不要盲目崇拜,要始終明白詩心所在。詩心即人心,詩言志,思無邪,這才是真正的作詩之道。如《先大夫詩後集後序二》:「又嘗訓不孝曰:『詩當用人,勿為人用。今之言詩者有二端焉,曰五子,曰七子,曰鍾、譚。互為翕訿,至不相容,而不自知其皆為五子、七子、鍾、譚用也。蓋五子、七子之初,人心偽宋儒訓詁所錮,雖欲矯焉無由。五子、七子起而用之,天下翕然以為詩在是,而在時者非詩也。隆、萬以後,人心已厭五子、七子,而不知五子、七子之何以非。鍾、譚又起而用之,天下又翕然以為詩在是,而在是者亦非詩也。人固有五子、七子、鍾、譚所不能用之心,是即能用五子、七子、鍾、譚之心矣。」
❺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5)儒家師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❻ 儒家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編輯本段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編輯本段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編輯本段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編輯本段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編輯本段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編輯本段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編輯本段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編輯本段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編輯本段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❼ 儒家教育觀和現代教育觀的區別
儒家教育強調人的品行教育,因為品行是孩子做人的根基。儒家特別強內調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容點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對朋友信用、做事謹慎等等。儒家教育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教育。很可惜,經過近代的百年,儒家教育在中國幾乎斷層。所幸運的是,現代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此點,不少人在大聲疾呼對傳統文化的再教育。
而現代教育則比較注重科學知識技能的教育,忽視了孩子心靈和品行的教育,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以下的觀念是儒家教育的觀念,供參考:
1。志於仁。成為一名有仁德的人。
2。克己內省。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怨天,不尤人。找別人好處,向他人學習。
3。改過遷善。有了過錯就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4。身體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強調言行一致,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