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論語與師德心得

論語與師德心得

發布時間: 2021-08-06 13:38:16

① 《論語》心得——讀後感

[《論語》心得——讀後感]

最近一直在看於丹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論語》心得——讀後感。

想起以前讀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我會背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裡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於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於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裡很為於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記得於丹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想起我剛上班不久的時候,血氣方剛,常常會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小矛盾生氣,總是會想,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事情呢;同樣一起畢業的同學,為什麼他們的工作就比我們的好?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在我們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中,也常常聽到朋友們這樣的牢騷,讀後感《《論語》心得——讀後感》。刨去青春傍身,年輕氣盛,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書中寫的多好,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著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

還有另外一則也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雖然其中映現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著我。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現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說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悅;聖人的智慧也終歸是聖人的智慧,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著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論語》心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論語心得體會800字 大學生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於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後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獃獃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

③ 《論語》有關教師師德的句子嗎

郭敦顒回答: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有教無類。」
(摘自《論語》)

④ 學習論語的心得與體會 1500字

通過晨會我們學習了於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於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里,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於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於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於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麼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這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有一個為人處世的好方法。能有一個教會你做人處世的經驗。對我們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論語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為人初始的好方法。
對別人要保持沉默的關愛。孔子說: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責之。當人家不喜歡聽的時候,要趕快停下來,好朋友不要做過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遠離危險,讓我們以歡樂對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結交到好朋友是一個人的萬幸。

熱點內容
戀足師生 發布:2025-05-23 07:40:50 瀏覽:880
德宏州歷史 發布:2025-05-23 04:10:49 瀏覽:944
化學式hf 發布:2025-05-23 03:35:36 瀏覽:858
零基礎學b超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3 02:08:22 瀏覽:876
高一歷史期末試題 發布:2025-05-22 23:46:40 瀏覽:782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