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德風園
⑴ 南師大信息門戶網站如何登陸
去德風園讓工作人員把密碼改成學號就可以了。
⑵ 南師: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人
要知道什麼是修行,就要明白學佛修行的八基正見。
第一基是無常心,第二基是堅信心,第三基是出離心,第四基是實願心,第五基是精進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禪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認此八法為基而修行正見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這八基正見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錯亂的次第。凡是無常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堅信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不變的因;凡是出離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解脫的因;凡是實願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行動的因;凡是精進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進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攝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禪定所攝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攝化受用的,就是菩薩的因。八基是修行解脫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會本則亂。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亂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須依於正見作為宗標,也就是以正知正見來引導八基的次第和正確發展修行,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時時落實菩提心的修持,因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說法,菩提心的真實之義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終結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廣義全攝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覺成菩薩地因。但由於眾生福報使然,佛法經代代相傳,遺漏法義。尤為至今末法時期,三界業海波濤洶涌,眾生如盲龜更難以項穿盪動海流之木軛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難中之難。因此菩提縮水,所以由廣義逐漸縮成了狹義之菩提心法。菩提心分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於願、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內外壇城和儀軌誦文諸多修法。無論世俗還是勝義菩提心,而歸於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來菩提心是三界六道眾生個個有權修施的,但今大都眾生法緣不俱,故已執持化整為零縮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誤會成覺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為實相成就之境。當然,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卻遺漏了非覺悟之心的眾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並非覺悟和非覺悟的心,而是學佛的三界六道眾生及法界諸聖生發的大悲願力,是以大悲心所實施的利益眾生成佛菩薩的實際行為,是覺悟和非覺悟,聖凡兩界的勝義愛心。對覺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覺之證德證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眾生,覺悟有情成佛道。對未覺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發願眾生與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脫,幫助他人走入如來正法之道,願其成菩薩成佛。菩提心之法,對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於利他之故而自獲德量,故對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薩之因。菩提心之業相,是大悲體現之三業之實際行持。凡真修行者,無論凡聖,均有權發菩提心,也應該發菩提心。因為它不是聖人獨有的覺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為,願自他覺悟的因種。菩提心之所攝並不只含十善、四無量、六波羅密、四攝,而菩提心所緣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傳諸法,建立合法利眾渡生的大悲行舉。故知菩提心是廣義所緣諦相,對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當體無上正覺菩提心;對菩薩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對證悟者而言,是離絕諸相戲論,當體本來面目,即空妙有之諸法實相;對凡夫而言,是慈悲幫助他人願其學佛解脫。
發菩提心,首先必須要有無常觀,對自我與眾生輪回之無常流轉痛苦,生起覺觀無常境心,即發出離願,由是則建立出離心,我出離,眾生六道父母也出離,輪回苦海難熬痛不欲生,為是願觀而生強烈恐懼所逼,時時欲求當下解脫,但明了其菩薩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脫死,於是自我願作因地菩薩,欲求快速自覺覺他,則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發。菩提心所發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義雲:「大悲之水澆灌菩提籽發,則樹茂果豐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薩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純正見,依此正見,當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於此則化世俗菩提心為三輪體空,即轉萬有為勝義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薩地。
修菩提心必須付諸於實踐,而不只是背誦行文儀軌、以空洞的發心和觀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實施於深思我的身體無常,剎那變異,邁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觀察,四十年觀察,七十年觀察,於中對比相貌、皮膚老度變異,快捷進入生老病死,長恆輾轉受苦於輪回,又觀由一少小兒時天真之歡,乳氣活鮮,然何今無童相,臉老皮老,力氣衰竭,時時多病,少小已無,無常將斃我命,親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猶如一夢,快將做完,心生大懼,則決心堅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雙運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薩應照菩提心。於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發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報恩、慈愛、慈悲、舍貪、斷執。
知母:了徹三界六道眾生無始以來於輪回轉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應深深憶持一切無始過去、現在於輪回之父母,皆曾生育養育體愛於我,為我而勞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報恩:知父母為我而奉獻一切,現在他們於六道輪回中轉折流離,受苦無盡,我此發心,施之於行,自覺覺他,渡脫父母,以為報恩。
慈愛:每時每刻,從於三業之行所生發,慈愛一切眾生、父母,長壽無病富貴吉祥,終生喜樂。
慈悲:於三時中,願請諸佛菩薩加持一切父母脫離諸苦,得遇佛法修持,脫離輪回解脫諸苦。
舍貪:所做一切利益眾生父母之事,無掛於心,養成三業無著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質為善,並非刻意所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斷執:於行持中,所修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義應無所住,斷掉我執,空明覺相輕安,於修法中不執於法,不除妄念,不求於真,不來不去,樂明無念,平如靜水,當體即空。
實施菩提心的助緣,必須建立在正見觀照下,對眾生所行事業於善因中施與的而非他造不凈業的緣起所需增長施與的,故知凡善因緣起有利眾生者,必須實施七支菩薩應照菩提心法,對善緣起當施與他幫助善業,幫助善因,對惡緣起當施與他損減惡業,遠離惡因。菩薩應照菩提心法七支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換菩提心;三支,自他輕重菩提心;四支,功德迴向菩提心;五支,無畏護法菩提心;六支,強導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兩相利益對逢時,斷除嗔恨之貪嗔、漫謗之心,不可利己為重,應自他平等對待。
自他交換菩提心:一切眾生的痛苦,願我一人來承擔,我的一切快樂吉祥都給予他,讓他離苦得樂。
自他輕重菩提心:我與眾生均苦時,應先願他人解脫苦,我與眾生均樂時,應先願他人多我樂。
功德迴向菩提心:我於一切所修行,一切功德成就等,全部迴向諸有情,願眾離苦得解脫。
無畏護法菩提心:一切妖孽惡魔施以破壞佛法,導致破戒殘害眾生讓其痛苦時,我將持以正見,不懼魔之惡力而挺身保護佛法,維護眾生慧命。
強導正修菩提心:他由於無始業力纏身,愚痴不明,造諸惡業,而到了善勸不得悔改時,由此,我將施以強有力的善化法門引導他,入其正法善行之路。
舍我助他菩提心:他之成就將勝於我,渡生緣起勝於我,但於利益眾生中,能舍我助他更能利益大眾,此時,毫不考慮,當舍我助他,助成眾善大業。
修行中的菩提心,是成就之本源,非常重要。此舉一位仁波且和一位法師的事例。仁波且修了三十多年行,受過上千個密法灌頂,以寧瑪大圓滿法為主修,佛法經律論也講得很好,但是就是沒有實際功夫。另一位大法師出家二十餘年,戒律嚴謹,經律論通達,兼修西密密乘重要大法,是一著名寺廟的住持,也是講經說法之名師,但也沒有實際證量展顯。我告知他們:無論你等修什麼密乘大法,都是浮土築高樓,建立不了大廈的,就算一時修起,當下即會垮塌。我讓他們放下一切修行所知障礙,專修「什麼叫修行」,修了大概八個月,我再讓他們合修大圓滿等法義,結果奇跡發生了,仁波且在測試中,以金剛拳五雷正法掌的功夫,顯示了巨大威力,實際證量出現了,但法師卻沒有展現出力量。法師又繼續加修我開示的這一堂修行的法,在我細心的教化下,他終於明了真修實修的重要性必須實際於三業上下功夫,一點折扣也不能打,他又多加了三個月的修持,結果在證量展顯測試中,他的威力徹底體現了。因此,凡是能依此修行,如法實施而行持,即可獲得真正的佛法,自然開敷大智,離說空論五明之不實,體顯真正五明之實境,證妙有之道量,修成菩提道果,達菩薩之地。
這修行的規則和菩提心的實施是佛教各宗各派都應該要遵循的,如果不依於此一次第法則步入,則易成顛倒迷行,此為修行之要領。至於學法,則是另外一事,但是學法的一切受用,皆建立在修行上,有了嚴格合法的行持,自然法入證德,圓成證境。如果沒有修行的正確法則,學法則成邪見之法,乃至妖魔之惡法。依於修行之法,方為善法,佛法之修行。在修行中還涉獵十善、四無量、六度、四攝等。今天所講的修行法要,有的佛弟子會認為,這些我都知道明白的,因此就不會細推體解我講的修行了。而他心中的願望是一心學到大法即身成佛。凡有此觀點的人,已經是一知半解,落入顛倒迷行之中,是學不到真正佛法的,哪怕他已修大法紅教大圓滿、白教心中心、花教大圓勝慧或黃教時輪金剛、顯教中的禪宗參禪、凈土念佛、唯識法相、小乘止觀等,都是得不到受用,不能轉識成智,所以照常在凡夫境界中打轉,是體顯不了顯密智海中的表相、實際五明展顯的,而只能體現普通人的表現,甚至於笨笨的,除了把書本上的理論背下來虛談空論之外,落實到實際上,自己什麼能力也沒有,什麼也不會做,就是能做那麼幾項,對比之下,也超不過世間上的專家們,這能說是佛法的體現嗎?大家想一想,佛法的智慧就這么差嗎?凡夫之識,未開聖智,又怎能談得上執持有正法自覺覺他呢?但是,依照修行入法,就能得到真正的佛法,就能真正顯密俱通,體顯五明。故所以我們應知修行是一切學法之基,解脫之因,證聖之源。
今淺講什麼叫修行,即修行中的菩提心正修,不涉別法。要講的太多,但由於在此書輕談不合律法,易造不恭之業,故望善信,深入三藏密典或專聞我開示之法音,只需十日之內一心認真聞法,即可達到分段喜樂,或大悟勝喜,緣起成熟不但終生受用乃至獲大成就解脫直至菩提。
.....
佛教正法中心 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2100000020
⑶ 南師:什麼是真正的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里,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陞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裡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只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凈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面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裡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面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盡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拚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拚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比如學道家的人講,學道成仙有五類(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羅金仙,相當於大阿羅漢)。道家認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練氣脈,做身體上功夫,而認為這是道,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說「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什麼叫善行?以道家標准,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准,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盡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論出家在家,以後學佛修持之路,應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當中的瑜伽地,這裡麵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紅、白、花、黃教的基本理論,修氣脈、修止觀的原則,也都告訴我們了,這點順便提及。 比如我們曉得學聲聞,要學八關齋戒,其中一條戒雲:沙彌不準坐高廣大床。為什麼?高廣大床就是上座、上位。為什麼沙彌不能坐?是先要養成謙虛的德性,叫你不要處處自我傲慢,動輒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個樣子,就是要我們學謙虛。我們看了這條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謙虛,做到了謙虛沒有?據我了解,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我們學佛同樣也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覺得: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一樣的道理,不肯謙虛。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鍾,同一剎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裡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於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裡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乾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裡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裡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里,袁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袁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袁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袁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 至於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 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 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裡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於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系,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鍾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鍾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鍾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們的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比如剛才一個同學在講,打坐腿子發麻,生理不好,煩惱來了。這個煩惱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生理影響,所以生理完全轉了,變成絕對的清凈,修道的基礎、定的基礎才算有了。所以氣脈對於這一方面很重要。 氣脈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系,你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煩惱,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點善,能夠這樣做到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因為煩惱。煩惱里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比如我們坐在那裡,覺得心境很清凈,這是意識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們在清靜這一剎那中間,隱藏了多少罪惡煩惱,能不能檢查得出來?假定有人說大話:在這一念清靜當中,我絕對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罪惡。那麼這個人不要談修行了,他根本就沒有見地嘛!我們在這一念清凈當中,煩惱與罪惡的根根,有八萬四千之多,這是假定數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就有八萬四千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 剛才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一到空的境界,或空靈境界一來,就起恐怖?非常怕,這很奇怪。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幾點來談。 第一點,佛說墮落久了的人,見到空性,哈哈大笑,歡喜無比;墮落輕的人,見到了空性,會恐怖、大哭。 第二點,另外一種說法,見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當知是人,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學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淺的人,真的空來了就害怕,無法面對現實,去接受這個空。原因在哪裡?因為執著,所以人生來總要抓住一個東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沒有東西可抓的時候,你害怕起來了。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會起恐懼。 第三點,當空境來時,忽然有恐懼心,這就說明你心裡頭已經有個恐懼,並不是空了,是有個恐懼占進來了,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愛執著,愛抓一個東西,就抓住了這個恐懼。 這么一點東西,有那麼復雜的心理因素。我們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當中,隱藏了許多煩惱、許多罪惡?有沒有檢查出來?這都是修行當中看起來很空洞的理論,但卻是非常實際的話。尤其是年輕同學們,閉起眼睛,覺得有一點清凈,認為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起來,腦子進入半休息的狀態,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經也沒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識當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識的記憶習慣上,呈現一個類似空的景象而已。而這個景象前面,還是黑茫茫的,然後在這里頭忙起哲學來了,玩起話頭來了,然後覺得自己都懂了,還認為自己是一箭破三關呢!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養好了一點,脾氣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關情慾就來了,也就是男女間的愛欲就強了。這點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沒話說,功夫一做好了,男女愛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壓迫就來了。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貪欲的第一個根本無明馬上就爆發了。沒有這個來,氣脈也不可能打通;來了以後,慾念又引起。這個中間的行——心行、行門,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對治過來?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調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麼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麼來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這里頭是個很大的關鍵。至於老年人以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陽挽回到東面來,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話,第一關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根本煩惱。 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准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製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功夫做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行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至於說證道,或證到空性,卻不一定。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更難。 這三身成就,也就是禪宗所講的三關,真正的三關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禪宗祖師門,或其他許多人,雖然談空說有,比如上次提過的雪岩欽禪師,道不可謂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們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變化過來,有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我個人幾十年來投身在這里頭,也在試驗求證階段。沒什麼功夫,也沒什麼修養。在沒有到達那個絕對的求證以前,不要隨便給自己定一個范圍,下一個定義,一下就錯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鍾頭,心裡清清凈凈。那是你在那裡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么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裡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註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里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 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系。至於坐在那裡,你身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呢?這個就是問題了。其實並不在於打坐的姿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 今天結論重點就在這里。這次的課程以見地、修正、行願為三大綱要。最後強調一句——行願最重要。行到了,見地才會圓滿,修證功夫才會證果。古人證果的多,就是在行願。 現在
⑷ 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東方最美校園么值得一去么
導語:當初選擇一座城市作為學習生活紮根處時,是方向明確還是隨緣呢?不管當初如何,旅行不如就「隨園」認識一下南京師范大學吧。
金陵女子學院背後的德風園則是必去之處了,紅亭加碧水,作為紅樓夢大觀園原型,這一片的景緻可以說是很美了,夏日坐在亭子里乘涼賞花,秋季看落葉漂浮,很是愜意。
路線推薦:南京站或南京南站下車,乘坐地鐵1號線珠江路下車,步行1公里左右即可達。
總結:隨園四季有景,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更為金女古建群精緻的雕梁畫棟增添了大自然的美麗。清晨操場上晨跑的身影,朗朗的晨讀聲,傍晚德風園內的竊竊私語,撲面而來的是濃重的生活氣息。百年之後的隨園,歷盡繁華與滄桑,還是那麼年輕、那般真實。古老與年輕,瞬間與永恆,滄桑與新生,一切一切,皆在隨園。
⑸ 南師大菁林園是什麼意思啊 是什麼教務系統嗎
南師大教務處的網站叫「菁林園」 學工處叫「德風園」。。。 就是各部門網站取的不同的名字
⑹ 想知道:南師大德風園 在哪仙林還是隨園
南師大德風園是一個網站,不是實際的地點。。。
⑺ 南京師范大學的百年南師
三江、兩江師范學堂建立 學堂自1902年籌建,至1912年停辦,歷時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後,親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為學堂辦了許多實事,使兩江師范學堂規模得到較大發展,在校學生達千餘人。李瑞清的辦學宗旨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為子弟,始終不渝。他親自書寫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主持下,學堂重視科學、國學、藝術,不僅延聘中外知名教師來校任教,還重視開設技能學科和實驗,為學堂購置農場百餘畝,耕牛數十頭,供農學博物科學生實地試驗之用;設置畫室及工場等設備,供圖畫手工科學生使用;購置儀器、葯品,設實驗室,供理化科學生實驗用。
該學堂學生考試成績為江南各高等學校之冠。為江南三省培養了第一批優秀中、小學教師。知名生物學家秉志、國學大師胡小石、陳中凡等就是兩江師范學堂早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創建 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推舉教育家蔡元培為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他就任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張,頒布了諸多教育法令。江蘇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校長賈豐臻等聯合上書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議早日在南京籌建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據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原江蘇教育司司長)為校長籌備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記載:「就任兩江優級師范學校校舍,詳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應目前之用。」「務盡本學年籌備完竣,以便定期開校」。不久,韓國鈞調赴安徽,江謙未到任。繼任江蘇巡按使齊耀琳到職後,重申前任已定計劃,復經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謙為校長,並令其迅速到省籌備一切,以便如期開學。在《江蘇巡按使齊耀琳飭江謙籌備開學文》中,進一步明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辦學宗旨「高等師范學校一方培養中等學校師資, 一方並為中等學校學生推廣升學之途,關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謙遂於1月17日到寧,18日即前往原兩江師范學堂,勘察校舍,籌劃修葺教室等事宜開辦初,南高師籌備處設在省議會內。1915年1月29日遷入兩江師范學堂舊址。
江謙任職後,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來校任教務主任,聘留美教育學士陳容為學監主任。並聘前教育部視學袁希濤、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省教育會會長沈恩孚為評議員,為籌劃創辦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集思廣益,商討辦學事項。
南高師在江謙校長的籌劃和全體籌備人員的努力下,於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項相繼完成,任課教師先後受聘到校。並擬定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章》以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招考簡章》。遂於1915年8月11日公開招考。報考學生共有534人,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四川、貴州等省,其中江蘇考生最多。首屆招生共錄取126人,實到110人。於9月10日開學上課,9月18日舉行開校禮式,邀請省長齊耀琳等地方官員蒞臨學校,參加典禮。至此,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時,南高師的教師,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師總數的56.8%,教師中曾在中國國內外留學的有30多人。其中有許多長期從事師范教育的知名教授,如陶行知、陳鶴琴、陳中凡、徐則陵(養秋)、張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長在南高師校務會議上提出,就南高師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立一所國立大學的議案,得到與會者一致贊同。隨即著手籌備。12月7日,國務會議通過,在南京建立國立東南大學。12月15日,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東南大學、南高師同時招生,東南大學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師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師停止招生,其最後一批學生17人,於1926年畢業。
東南大學教育科是在南高師的教育專修科、體育專修科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始設教育、心理、體育三系,1924年增設鄉村教育系,以訓練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及教育行政人員為宗旨,學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為陶行知,1923年後由徐則陵(養秋)繼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則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陸志韋教授;體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饒冰士。全科教師34人,其中曾獲中國國內外博、碩士學位的有13人,本國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師資力量十分雄厚。知名教授有徐則陵、陳鶴琴、陶行知、陸志韋、鄭宗海、孟憲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東南大學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長,引發了風潮,持續三年之久。最終因正局動亂,被迫停辦。1927年5月16日,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派員來校接收。 國立中央大學 1.國立中央大學的創建
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員會仿法國教育制度,頒行大學區制,江蘇、浙江兩省先試行。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將江蘇的河海工科大學、政法大學、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和上海商科大學、上海商業專門學校等九所高校與主持江蘇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廳合組成國立第四中山大學。8月,奉中山大學區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師范附設的藝術專修科,歸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原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科)。教育學院設教育學系、師資科及附設教育各專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軍事教育科),院長為鄭宗海。
1928年2月10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名國立江蘇大學,並兼負江蘇教育行政職能。更名江蘇大學後,受到全校師生普遍反對,引起罷課等風潮。5月16日,依照大學院大學委員會議決,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1928年10月23日,國民政府令改大學院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學區制」,中央大學區限於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學為純學術機關,不兼負教育行政職能。
2.抗日救國運動中的解散與整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大進步師生在南京地下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發動抗日救國運動,抗議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12月17日,全國各地來南京學生近萬人聯合舉行總示威遊行,中大有1000餘名學生參加,遭到殘酷鎮壓,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珍珠橋慘案"。
1931年底,中大校長朱家驊引咎辭職。1932年,中大數次發生更易校長遭到學生強烈反對甚至驅逐校長的風波;同時,由於政府拖欠學校教工三個多月工資,引起教工強烈不滿,中大教師組織「中大經費獨立運動委員會」,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這些事件觸怒了當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在國民黨中央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底,訓令中央大學暫行解散,學生全部離校,聽候甄別。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員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整理校務。8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任命羅家倫為中大校長。9月10日中大舉行甄別學生考試,開除學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學生全部返校上課。
3.重建中大後的教育學院
羅家倫就任中大校長後,就宣布他的治校方針是「安定、充實、發展」。他認定這三個目標去開展各項工作,使中大在國難深重之際有所發展。
根據中大整理委員會議決,將教育學院的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育社會4個系改並為教育學系。自1933年起另設師資專修科,凡各學院畢業學生有志中等學校教員者,得在教育學系肄業一年,修習特定科目後,由學校給予證明。原有藝術教育科、藝術專修科改並為藝術科。體育專修科並入體育科。衛生教育專修科改為衛生教育科,學制由二年改為四年。理學院心理系與教育學院、教育心理系合並為心理學系,隸屬教育學院。
1933年3月,校務會議議決:徹底修建中央大學最舊之建築南高院,為教育學院加建教室及實驗室;同年6月,又經校務會議決定,改建梅庵,為教育學院藝術科音樂組教學用。1934年2月25日,校務會議議決,核准教育學院試辦教育實驗所。5月,開辦中等學校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1936年6月,教育學院教育實驗所主持中學英語測驗結束,歷時4年,遍及10餘省。接著,又開始研究高中數理化測試問題。有專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專任講師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計教員60人。此外,教育學院附屬幼稚園、小學、中學實驗學校也有了擴充,有教員76人,助教4人。
4.抗戰期間西遷重慶後的師范學院
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和淞滬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學連續四次遭敵機轟炸,學校損失慘重。為此,中大決定西遷重慶,附屬實驗學校遷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慶沙坪壩新址開學。此時,教育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體育科、衛生教育科、藝術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附屬學校由安徽屯溪遷至貴陽。至1941年8月師范學院接受重慶青木關第十四中學為中大附中,原附屬實驗學校歸貴陽。
教育學院更名為師范學院後,除保留原教育學院系科外,增設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體育和公民訓育7個系。 1939年5月,教育部長陳立夫視察中大,提出要師范學院籌建童子軍專修科。至8月,師范學院已設有10個系、3個專修科。即:教育、公民訓育、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理化、博物、體育、藝術等系以及體育、史地、童子軍等專修科。原心理學系改屬理學院。 1944年9月。師范學院研究所,除原有心理學部外,增設教育學部。1945年7月14日,增設藝術學部。
1945年8月1日,為了在課程開設和師資上,節省人力、物力,經校行政會議通過,對師范學院一部分系科進行改並。公民訓育系並入教育系;童子軍專修科並入體育系;國文系並入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英語系並入文學院外國語文系;史地系分別並入文學院歷史、地理系;數學系並入理學院數學系;理化系分別並入理學院物理、化學系;博物系分別並入理學院生物、博物系。至此,師范學院只保留教育、藝術、體育三系和附設體育專修科,此一體制一直延續到復員南京後。
師范學院從1938年至1945年,共四屆畢業生,輸送中等教育人才約500人,高級研究人才(研究生)10人,為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自1937年至1945年,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後,在辦學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在學科設置,師資隊伍及學校規模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的發展。
5.抗戰勝利復員南京後的師范學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9月,中央大學成立復員計劃委員會。吳有訓校長為主任委員。師范學院體育系主任江良規、教育系教授胡家健為副主任委員。經過幾個月的籌劃,於1946年5月,全校師生分八批,分乘水陸空各種運輸工具,返回南京。最後一批於7月底到達。圖書儀器設備等在10月中旬陸續返回。10月,原附屬實驗學校由貴陽遷回南京三牌樓,為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長。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學復員就緒,開學上課。師范學院設3個系、1個專修科。教育學系主任徐則陵(養秋);體育系主任江良規;藝術系主任呂斯百,分繪畫、音樂組;體育專修科主任由江良規兼任;師范學院院長為羅廷光(炳之)。師范學院各系,除體育系在體育館,藝術系的音樂組在梅庵外,其餘各教研室、教室、繪畫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學生377人;教師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師范學院設置管訓部。聘教育系教授趙冕為主任。但因管訓部之具體辦法教育部迄未頒布,遂先成立師范生指導委員會,代替管訓部之組織。同年,師范學院院長羅廷光(炳之)辭職,由徐養秋(則陵)繼任。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1911年冬至1912年初,美國8個傳教會在上海聚集一堂,制定在長江流域開辦一所女子大學的計劃,並向在這個地區工作的傳教士發出倡議。1913年夏,由美國北長老會,北浸禮會,南、北衛理公會,基督會等各選3人,組成校董會,是年11月13日,校董會公推北長老會代表德本康夫人為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校長。1914年11月教會的管理董事會正式通過以金陵女子大學名稱代替揚子江流域婦女聯合大學名稱。
1915年9月,金女大租用南京綉花巷李氏宅院為臨時校址,招生開學。創建初校內設文、理兩科。1919年6月,金女大有了校徽、校歌、校色(紫色)、格言(厚生)。同年夏,德本康夫人去美國籌集建校基金,於1921年在陶谷(寧海路南端西側)購地建校(今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1923年7月學校遷入新址。1924年秋,校內設英文、歷史、社會學、數理、化學、生物、體育、醫預科等9個系科。同時添設附屬實驗中學,作為畢業生實習教學場所。1927年增設國文系。1928年,德本康夫人辭去校長職務,校董會推選金女大首屆畢業生、留美獲博士學位的吳貽芳為校長。
1930年12月,金女大立案照準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分散在上海、武漢、成都三地辦學。1938年1月集中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39年添設家政系。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9月在南京原址招生開學。至1950年,全校設系科為:中文系、外文系、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系、歷史系、音樂系、體育系(體育專修科)、生物系、化學系、家政系(1951年初改為兒童福利系)、地理系、托兒工作專修科、醫預科、護預科。在校生達223人。金女院累計畢業生達994人。 南京大學師范學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通知,中央大學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趙卓任軍代表。8月8日,南京市軍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通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8月12日,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後,任命陳鶴琴為師范學院院長。師范學院設教育學系、藝術學系(繪畫組音樂組)、體育學系(含體育專修科)。有附屬中學、四牌樓附小、丁家橋附小。師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願生281人,合計607人、師范學院教職工79人(教員57人,職員7人,工友15人)。
在這期間,華東地區高校進行局部調整。1949年10月,上海國立師專、上海市立體專、上海市立幼專三校學生共300人並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學藝術組並入師范學院有關系科。1950年10月,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國立」兩字而徑稱「南京大學」。
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學設文法、師、理、工、農6個學院,共37個系。其中師范學院為5個系2個專修科,即:教育學系、幼稚教育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體育學系、體育專修科、地理專修科。各學系畢業年限為四年,各專修科畢業年限為二年。 公立金陵大學誕生 1950年12月,美國政府宣布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金。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下令凍結美國在中國的財產,並頒布"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根據政務院決定,發出《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指示》。16日,教育部召開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高校會議。會議期間,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會託事部電邀各校派代表去香港與託事部代表商談津貼費事宜。金大師生通過決議,不予回復,表示與美國教會斷絕一切關系。會後,金大與金女院進行醞釀協商,決定由政府接管,兩校合並,改為公立金陵大學。
1951年5月3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金大與金女院兩校合並籌委會委員名單。1951年6月8日,華東教育部批准兩校合並籌委會關於系科調整及招生計劃。在兩校合並後,仍設文、理、農三院共23個系、6個專修科、2個部。1951年8月6日,華東教育部批准金大與金女院合並方案,合並後仍名金陵大學。文學院設在原金女院校址,稱金大寧部(寧海路);理、農學院設在原金大校址,稱金大津部(天津路)。9月15日,華東教育部批准新的公立金陵大學由李方訓,吳貽芳、戈福鼎、樊慶笙、陳中凡、陳納遜、高覺敷以及其他教師、學生代表共1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李方訓、吳貽芳為正副主任委員。兩校合並後,教職工為397人,在校學生為716人。公立金陵大學至1952年6月院系調整後結束。 南京師范學院的建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進行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按照華東區的院系調整方案,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兩校校務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分別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和南京師范學院建校籌備委員會。南京師范學院以南京大學師范學院和金陵大學教育系、兒童福利等系科為基礎與上海震旦大學托兒專修科、廣州嶺南大學社會福利系兒童福利組、南京師范專科學校數理班合並改建而成,院址設於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於11、12月任命陳鶴琴為南京師范學院院長,吳貽芳、縱翰民為副院長;任命高覺敷為教務長,胡顏立為總務長,熊子容為圖書館長。設立政治輔導處,白沙任主任。
南京師范學院初建以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產為基礎,擁有土地191畝,校舍建築面積中教學、辦公用房為9448平方米,學生宿舍5837平方米,教職工生活用房5616平方米。實驗室4個,儀器700餘件。圖書館藏書及資料11.7萬余冊。到1956年,教學、辦公用房增加8519平方米,師生生活用房增加1211平方米,另建保建所、琴房、解剖室、溫室、洗衣房和浴室。圖書館藏書及資料25萬余冊。
1955年,根據中央教育部指示,為集中領導力量辦好幾個系科和文理分科的原則,南京師院與江蘇師院相關系科進行調整。江蘇師院的中文、生物、地理、美術系科並入南京師院,南京師院的數學、物理系科並入江蘇師院。調整後,南京師院設中文、教育、幼教、地理、化學、生物、美術、音樂等八個系,中文、地理、生物、美術、音樂等五個專修科,並開辦高師函授教育。 改革中繼續發展 1960年,南京師院根據中央關於高等師范學校必須成為教育革命的學校、文化科學知識質量要迅速趕上綜合性大學水平的指示,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這一時期,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校學生數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達3000人,還創辦了多科性業余大學招生842人,舉辦了農業高中師訓班等。
1965年,在句容設立南京師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學生在句容分部進行半耕半讀。
1969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教衛辦決定,江蘇教育學院及江蘇函授大學部分系科並入南師。南師的音樂、美術兩系於1969年11月並入江蘇省革命文藝學校(原南京藝術學院),1972年,兩系又重新歸屬於南京師范學院,1976年,南京體院部分教職員調入南師體訓組,不久與公體室合並建立體育系。
1972年,學校恢復招生。從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屆工農兵學員3755人,學制為三年,為江蘇省中等學校培養了一批師資。
1984年,南京師范學院改名南京師范大學,簡稱南師大。
2000年,原化工部所屬「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並入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逐漸建成以師范為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2014年,南京師范大學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2015年8月3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共建南京師范大學和伊犁師范學院的意見》(蘇政發〔2015〕98號),標志著該校成為新一批省部共建高校。
⑻ 南京師范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作為南師大的一員,經常被校園內的風景迷昏頭腦,哈哈,來看看我們學校的地標性建築吧~!
一、仙林校區大門
大門和校區主調一樣,是白色。在藍天的呼應下,顯得特別好看。這個大門真前方一直走就是地鐵站哦,門口還有通往火車站的97路。作為南師大仙林校區的學生都覺得它不僅是個標志,還是一種情懷,看見它就覺得萬分歡喜!
南師大還有很多我沒有說到的地標建築,歡迎大家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