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是怎樣的人
婁師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人,唐朝宰相、名將。
婁師德進士出身,由江都縣尉累遷至監察御史。後以文官應募從軍,西征吐蕃,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
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不久又任河源等軍檢校營田大使,內遷秋官尚書。後因征討吐蕃兵敗,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婁師德再次拜相,改任納言,次年出任隴右諸軍大使。699年(聖歷二年),婁師德病逝,追贈涼州都督,謚號貞。
『貳』 揭秘文武雙全的宰相婁師德是怎樣的一個人
以間接的手法描繪出婁師德善於引介人才而不張揚的低調和包含容忍狄仁傑的寬容大度。真宰相之度也!
『叄』 豺咬殺魚中婁師德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意,做簡要點評
歷史上婁師德是一個寬懷大量,善於忍讓,為官清廉的人,在《豺咬殺魚》一文中,婁師德故意說豺咬殺魚,說明婁師德這人很隨和,同時也對禁屠求雨一事,並不是很在意。
『肆』 婁師德是什麼人
婁師德(630—699年),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將。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進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婁師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長史盧承業感到驚異。為此,盧承業對他說:「吾子台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舊唐書·婁師德傳》) 上元初年,婁師德又累補監察御史。 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鑒於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勇士,以便進行軍事反攻。婁師德雖身為文臣,卻也應召入伍。唐高宗對婁師德的行為大為贊賞,特意讓他假朝散大夫。 儀鳳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參見青海之戰)。唐軍各路兵馬計達 18萬,實謂空前。吐蕃聞訊後,以大論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今青海樂都南)交戰。但唐軍進展不順,劉審禮於九月兵敗被俘。而身為唐軍主帥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戰,後來又消極防守,使唐軍處處被動挨打。當李敬玄即率唐軍奔逃至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干戶庄)時,被噶爾·欽陵率軍包圍。幸得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襲吐蕃兵營,擊敗吐蕃軍,李敬玄才得以率軍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但唐軍已損兵過半。
『伍』 婁師德為什麼以忍聞名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和狄仁傑同朝為相。婁師德最大的特點是事事講究忍內讓。在他弟弟被任命容為代州刺史、興致勃勃地來向哥哥辭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時候,這對兄弟就曾進行過「唾面自乾」的討論。最後,婁師德教育弟弟說:「別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臉上,你卻一擦了之,別人的快感還從何而來?別人沒有了快感,那他一定還會繼續忌恨你的。我建議,別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不應該自己擦掉,而應該等待自然風干。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應該保持微笑!」
婁師德到底做沒做到唾面自乾,人們不得而知,因為他貴為一朝宰相,敢往他臉上吐唾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但是婁師德的謙讓隨和卻是出了名的,除了謙讓,婁師德的肚量大也被廣泛傳頌,以至於後人經常說他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婁師德和狄仁傑雖然同朝為相,但兩個人的能力卻有差別。狄仁傑出類拔萃,而婁師德卻顯得有些平庸。盡管婁師德是個謙謙君子,從來不會和任何人發生矛盾,但盛氣凌人的狄仁傑就是看不慣婁師德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平時擠兌起婁師德來,狄仁傑都是不遺餘力。
『陸』 《婁師德雅量》中婁師德為人怎樣用原文回答
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柒』 婁師德是一個怎樣的人用文中語句回答
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捌』 婁師德的人物生平
678年(儀鳳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討吐蕃,並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 婁師德雖是文臣,卻頭戴紅抹額前去應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
同年九月,李敬玄兵敗,大將劉審禮被俘。婁師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將士,後又奉命出使吐蕃,與吐蕃將領論贊婆會於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揚唐朝威信,陳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悅誠服,被改任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主持屯田事務。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軍(治今青海西寧)。婁師德率軍在白水澗(今青海湟源南)迎戰,八戰八捷。唐高宗認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
690年(天授元年),婁師德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仍舊主持屯田事務。 他身穿皮袴,親自率士卒開墾荒田,儲積糧食數百萬,使得邊軍軍糧充足,不再受糧草轉運之苦,受到武則天的嘉獎。 692年(長壽元年),婁師德被召回朝中,擔任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次年又拜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
694年(延載元年),武則天對婁師德道:「軍隊在邊疆,必須開墾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勞而畏難。」便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後來,婁師德又改封秋官尚書、原武縣男。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婁師德被任命為左肅政台御史大夫、肅邊道行軍副總管,與夏官尚書王孝傑一同征討吐蕃。三月,唐軍在素羅汗山被吐蕃大將論欽陵擊敗,王孝傑被削官為民,婁師德則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697年(神功元年),婁師德升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再次擔任宰相。 不久,婁師德被任命為清邊道副大總管,攻打契丹,後與河內王武懿宗、狄仁傑一同安撫河北各州。 九月,婁師德改任納言,進封譙縣子。 698年(聖歷元年),婁師德充任隴右諸軍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務。
699年(聖歷二年),突厥入侵,婁師德出任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同年九月,婁師德在會州(今甘肅靖遠)病逝,終年七十歲,追贈涼州都督,謚號貞。
『玖』 婁師德,字宗仁
是這篇嗎?
婁師德,字宗仁,是鄭州原武人。考中進士科,調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認為他(與眾不同)才能出眾,說:「你,宰相之器,我應該把子孫託付給你,怎能以下屬官吏來對待你呢?」
上元初年,任監察御史。恰逢吐蕃侵略邊境,劉審禮戰敗而死,婁師德接受使命到洮河招收敗亡之人,於是出使吐蕃。吐蕃首領論贊婆等人在赤嶺准備了牛酒迎接慰勞,婁師德宣論唐朝國威和信義,說明利害關系,敵虜害怕並心悅誠服。後來朝廷招募猛士討伐吐蕃,他就自告奮勇,戴紅抹額前來應招,高宗暫且受任他為朝散大夫,讓他隨軍出征。立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軍司馬,並主持營田事物。與敵虜在白水澗交戰,八戰八勝。
天授初年,擔任左金吾將軍,撿校豐州都督。他穿著皮褲,帶領士兵屯田,積蓄糧谷數百萬,軍隊因此供給充足,沒有轉運購買的損費。武後頒降詔書慰勞他。長壽元年,詔入朝廷授任夏官侍郎,主管尚書事,進職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曾對婁師德說:「軍隊在邊疆,必須依賴經營屯田,公不可因辛勞而畏縮。」於是又任命他為河源、積石、懷遠軍及河、蘭、鄯、廓州撿校營田大使。召入朝廷升任秋官尚書、豐原武縣男,改任左肅正御史大夫,並主持政事。證聖年間,和王孝傑在洮州抵抗吐蕃,戰於素羅汗山,大敗,貶官任原州員外司馬。萬歲通天二年,召入朝廷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來和武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平定河北,晉升納言,改封譙縣子、隴右諸軍大使,又統領營田。
聖歷三年,突厥入侵,朝廷下詔任命婁師德為檢校並州長史、天兵軍大總管。九月,在會州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授他幽州都督,謚號是貞,安葬時朝廷給予往還的儀仗禮遇。
婁師德身高八尺,方口唇厚。為人深沉寬宏大量,有人冒犯自己,就遜讓來自免,不露神色。曾和李昭德同行,婁師德素來體胖,行走不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氣地說:「我被鄉巴佬耽誤了。」婁師德笑著說:「我不是鄉巴佬,又是何人?」他的弟弟人代州刺史,向他辭行將要赴任,婁師德教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說:「有人將唾沫吐到臉上,我擦掉就是了。」婁師德說:「不對。擦掉唾沫,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讓唾沫自然幹掉。」任夏官侍郎注擬選官時,候補官員擠到桌案前查看名單。婁師德說:「讓我來選擇好嗎?」候補官員仍不離開,他於是掄起筆說:「墨水要弄污你們了!」
狄仁傑沒有輔政時,婁師德薦舉他,等二人同列(平級)後,狄仁傑幾次排擠他任外使。武後發覺了,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回答說:「做將帥謹於職守,是否賢明我卻不知道。」武後又問:「他知人嗎?」狄仁傑答道:「臣曾和他同僚,沒聽說他知人。」武後說:「朕任用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確實知人。」拿出婁師德的奏章,狄仁傑感到慚愧,事後感嘆道:「婁公大德,我被他寬容卻不知道,我不及他遠了!」負責邊地要塞、擔任將相三十年,恭謹勤懇質朴忠誠,不偏不倚,當時酷吏殘忍,很多人不能倖免,只有他能以功名善始善終,與郝處俊不相上下,世人談論忠厚長者,並稱婁、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