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生病家訪醫生
Ⅰ 為什麼老人們流傳"醫生不給自己和家裡人看病"
誤傳.不信任人的表現.另外,古語"關心則亂"給家人看病在情緒和下處方上一般下不了手
Ⅱ 老人生病怎麼辦
老人生病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陪在他身邊啊,這時候他是最需要人關心的,我們可以給予他心理上的關心和照顧
Ⅲ 求消息,家有卧床老人.有上門看病的醫生嗎
目前中國醫療體制,不允許上門醫生存在。超范圍執業是違法的。只有村醫或者社區醫生才能提供上門服務。
滿意請採納。
Ⅳ 怎麼慰問長輩生病
嗯,咱們也要生病的話,那麼看一下這種病吃什麼對身體好一些,對疾病恢復好一些,然後再去帶著這些東西,水果和食物去慰問長為,然後祝他早日康復。
Ⅳ 求一篇家訪生病職工的文章
幾天前的8點,春寒料峭,東方今報、金水區人民醫院、鄭州市總工會聯合為在鄭勞模開展的免費體檢活動,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18位全國勞模、15位省勞模、7位市勞模,提前半個小時到金水區人民醫院排隊體檢。
東方今報社社長左光瀚一大早趕到體檢點,代表報社向勞模們致以敬意,祝願他們保重身體,珍惜事業和家庭的「本錢」。
勞模身體狀況之病症
80歲老勞模,還是頭一回參加體檢
「我早就想做個B超檢查了,這回可遂了心願!」在金水區人民醫院愛心體檢站B超室外,鄭州市自來水公司的楊素琴滿意地說。自從1999年被評為省勞模後,除了單位組織的兩年一次全體職工體檢之外,她還從沒享受過專為勞模開展的全面體檢,內臟的B超檢查成了她的「心病」。
80歲的省勞模楊春榮老人,在鄭榮集團幹了一輩子,勞模當了48年,竟還是頭一回參加體檢呢。拍拍自己被病痛折磨多年的腰,他感慨他們這代人,年輕的時候只知道拚命工作,不懂得關注自己的健康。
但他還是自豪地說:「我為國家做貢獻,可不後悔。要是俺身體沒事,再干個15年都沒有問題!」
為不給「榮譽抹黑」,勞模們放棄的太多
「和平走得太突然了!這病咋就來得這么快呢?」43歲的全國勞模薛運州長嘆了口氣。
在前來體檢的勞模中,有兩位與病逝的全國勞模朱和平關系很近。
薛運州與朱和平都是2000年當選的全國勞模,那會兒,他還感覺朱和平身體挺硬朗,正是幹事業的時候。
薛運州說:「要是讓我們這代人把身體、家庭、工作排個順序,80%以上的人會把工作排在第一位,而身體永遠在最末。」 當勞模的5年來,薛運州完全放棄了每年單位安排的休假。
與朱和平同歲又同行的靳景愛,2004年被評為省勞模。她退休前負責每天清掃花園路北段的道路,一下雨,該路段經常積水,但無論早晚、無論下多大的雨,她都要和同事們一起疏通窨井。一忙起來,吃飯、休息都想不起來了。
靳景愛說,朱和平拒絕調到相對輕松的崗位上,這種情況在勞模中非常普遍。因為大家給了榮譽,自己就要堅持做好,不能給榮譽抹黑。
勞模身體狀況之病因
病不是「閑出來的」,是以前積累下來的
77歲的全國勞模白西川,心裡一直有個「疙瘩」解不開:人是不是一閑下來就得病?這個「疙瘩」,也困擾著其他勞模。
提起白西川,鄭州市金水區白庄村的老居民都稱他「鐵書記」。這位老支部書記1983年被評為全國勞模,並當選為全國第六、七屆人大代表,他在職時,所有重活累活都沖到最前頭。榜樣他當得起,身體也給他爭氣,頭疼腦熱的,一扛都過去了。「俺就是有個老頭疼的毛病,不礙事。」
但退休後,有段時間他老犯頭疼,家人逼著他到醫院一查,竟發現了血壓高、腦血管硬化好幾種毛病。他就懷疑,毛病是閑出來的。體檢站的醫生糾正老人,這個想法可不科學,那是他忙時得了病沒有及時治療,積累下來的。
1954年獲得省勞模稱號時,郭學山是鄭州市柿園自來水廠的管道工。那年正趕上省政府遷鄭,他的工作是安裝、維修管道,技術要求高,懂行的人又少。「忙起來,汗水順著腿流到膠鞋裡,能倒出水來。」一提起當年幹活時的情景,84歲的郭學山像個小夥子。
那段光輝歲月讓他激動,也給他的身體留下了「紀念」。快退休時,郭師傅的膝蓋開始疼起來,直到現在也沒治好。他說,年輕時身體好,冬天站在水裡修管道,也沒感覺有啥不對,到老了問題才出來。
體檢機會少,勞模們有自己的「苦衷」
鄭州的各級勞模中,絕大多數還是企業在職或離退休職工。他們並不諱言:體檢或就醫機會很少,經濟條件限制,又不願張口給國家添麻煩,是主要原因。
三口之家,每月收入卻只有700多元,讓人很難跟「全國勞模」、「全國人大代表」聯繫到一起。但這就是因單位改制而內退的全國勞模白鳳祥的生活現狀。
他告訴記者,安排這次體檢太重要了:「俺現在就怕生病,看不起呀!」白鳳祥每月只有384元內退金,兒子沒工作。為了省錢,他小病硬扛,大病去醫院開個葯方,到小門診買便宜葯。聽記者說「全國勞模看病就醫有優惠政策」,白鳳祥脫口而出:「現在還過得去,不想麻煩政府了,勞模都是大家給的榮譽,不能伸手向國家要待遇。」
老勞模郭學山的兒子說,父親退休工資一個月600多元錢,三四百元一次的體檢,他真捨不得。也有些勞模反映,在很多人的心中,還沒有把健康和生活質量上升到「第一位」,即使有了體檢、療養的機會,多數人也主動放棄了。
勞模身體狀況之搶救
「帶病堅持工作」的舊觀念該改改了
「鼓勵『帶病堅持工作』的舊觀念該改改了!」52歲的省勞模麥國良說,無私奉獻的精神應該發揚,但不必提倡帶病工作。「身體不好,工作效率、工作質量也難以保證啊!」
對此,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高新立表示贊同,他認為,不僅僅是勞模,即使其他人士,當身體、心理上出現不適時,也需要及時緩解壓力、舒緩情緒,不能讓亞健康狀態發展到病態。遇到重大壓力,應積極、有針對性地去釋放,可以通過聽音樂、郊遊來放鬆心情。還可以選擇一處安靜的地方躺下,配合舒緩的輕音樂,想像自己在藍天白雲下的田野或草原上,從頭到腳完全放鬆。這種意念上的減壓,最好能在專業心理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因為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身體出現不適,引起失眠、頭疼、心慌等疾病,一定要到醫院檢查、治療。
勞模的身體狀況需要「深層次的關心」
目前,在鄭州市的市級以上勞模有6300餘人,其中市級勞模5000人左右,很多人經濟都不很寬裕。
鄭州市總工會生產安全保障部馬傑部長對今報和金水區人民醫院的愛心舉措表示感謝。他透露,受這次活動啟發,鄭州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提出一個意向:發動全市各縣(市)、區的區級醫院,免費或在價格上給予優惠,承擔起各自轄區內市級勞模的定期體檢工作。如果經論證,這個意向具有可行性,他們將積極與衛生部門協調落實。
對於這個提議,金水區人民醫院周國平院長表示歡迎。他說,公立醫院不但應該承擔起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衛生任務,也應該用實際行動,向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勞模獻愛心。
Ⅵ 如何看待病危老人因向醫生數次求救不予理睬而死亡
因為現實,沒錢寸步難行,在社會上處處受阻。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千萬個不能的。假如這位求救的老人數次求救並有錢交醫葯費那麼醫生也不會不予理睬,從而不會導致死亡。
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這句話沒問題。無論是否因為老人有沒有錢交治療費,醫生第一時間都應該先救人,很多人肯定說這是醫德問題。但是,醫生也要養家糊口,誰知道這位醫生家裡沒有幾個子女沒有父母需要贍養?救死扶傷也不等於開善堂,醫生也要按醫院程序辦事,他可能也是被逼無奈。
回頭看整件事,從道德上看,醫生這一輩子都會有可能因為這件事而感到內疚,而出現這件事社會也不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改變,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Ⅶ 老人生病了,如何更好的勸說去住院呢
老人生病了不想去醫院,歸結原因無非是兩個,一個是覺得要去醫院的病都是大病,覺得自己 病情可能會有什麼大的隱情,所以不想要去,也不想知道。第二種是怕花錢,覺得孩子們掙錢不易,不想要讓孩子們破費。那麼針對這兩種的原因,我覺得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解決。
老人其實就和孩子一樣,說話時盡量要順著一些,但還是要想法設法的糾正一下他不正確的思想,但不要太強勢。在老人生病時,你的強勢一來會讓他感覺病情無妄,你無法排解才會脾氣暴躁,二來也是覺得自己成了拖累,才會令你暴躁。所以說一這要注意方式方法和語氣。
Ⅷ 我家70歲老人生病住院,醫生說可以治,結果還是走了,醫院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
這生老病死誰能決定的了,就像別人說你能活一百歲歲,說是可以說,但是誰能保證,如果醫院沒有打錯針開錯葯,那就沒什麼責任吧!可能當時說的時候病情沒有惡話,人走的時候惡化了也說不定啊!醫生也是人,不是神仙。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但是人死不能復生,沒有找到證據千萬不要去醫院鬧,現在醫鬧抓的很嚴重的。
Ⅸ 為什麼老人生病了總是不喜歡去看醫生嗎
生活中很多老人生病了,都不怎麼喜歡去醫院,哪怕病痛令自己不舒服,他們不知道自己年紀大了不如以前身體好了。他們不願意去醫院,肯定是還是有很多顧慮的,那麼我們就根據老人的一些不願意去看病的原因分析來幫助老人給於關愛。
還有一些老人,他們在生活中哪怕自己很需要別人的幫助,需要子女帶他去醫院看病,但是,他更怕的是給子女帶來麻煩,怕影響兒女們的工作。他也還更害怕的是,如果自己三天兩頭的去麻煩孩子們,也會擔憂以後是不是,孩子們會不願意經常來陪他們,所以他們更多的是害怕失去子女的關愛和陪伴,盡量的不想給子女增加麻煩。
所以我們作為子女的,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多忙,我們都給與父母多點關心,多點關愛,用心了解父母的需求心理,抽點時間陪陪他們。
Ⅹ 老人住院老人交代醫生不讓兒媳婦去看,醫生犯法了嗎
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不是替誰把門,只要不違反醫院的探視規定,任何人都是可以進出醫院的,至於老人和兒媳的關系就算要調解也是居委會、駐地派出所,而醫生是沒有義務來處理這些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