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歷史上著名的師生關系

歷史上著名的師生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8-07 19:04:35

1. 說說歷史上有名的師生戀。

1、徐悲鴻與孫多慈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傳播也促使著中國女性的進一步覺醒。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女性要達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須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國大學校園首開「男女同校」,隨之而來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師生間戀愛之事時有發生。

1930年秋天,徐悲鴻為得意弟子孫多慈畫了一幅素描。畫稿上的孫多慈齊耳短發,面如圓月,表情淡然,畫作中的她有屬於那個時代女學生特有的青澀稚嫩。徐悲鴻在畫作的右下角題字:「慈學畫三月,智慧絕倫,敏妙之才,吾所罕見。願畢生勇猛精進,發揚真藝….」

2、沈從文和張兆和

沈從文與其他師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纏軟磨得到學生張兆和的,如果他像魯迅先生那樣玩文字游戲,他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追求張兆和的男生有一個排。

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學生的眼裡,他只是一隻「癩」,因為他與那些留洋歸來的教授相比,他一點資本也沒有,只是來自湖南湘西的只讀過小學的窮文人。要不是胡適先生愛才心切,破例讓他到上海教書,他永遠不可能遇到「白天鵝」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於江南名門世家,父親腰纏萬貫,這樣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從文放在眼裡呢?然而,沈從文一開始就迷上了張兆和,瘋狂地寫起了情書,並以自殺相脅。最後還是胡適校長出面,張兆和才勉強答應。

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了小自己8歲的張兆和為妻,相伴終生。

3、余秋雨和馬蘭

馬蘭雖然沒有在課堂上聆聽過余秋雨先生的課,但也應視作是他的學生。馬蘭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省黃梅戲劇院。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應該是說一條線上的人。

當馬蘭憑《嚴鳳英》的演出而一舉成名後,一位藝術界的前輩送給她一本書,囑咐她從事戲劇工作必須得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藝術創造工程》,就是這本書,使馬蘭得以結識大他十六歲的余秋雨先生,他們就是從探討這本書開始了他們的戀情。

(1)歷史上著名的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著心中的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己任。他說,多數人願意仆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願做張兆和的奴隸。最終打動了張兆和,於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著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葯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個人生活

徐悲鴻17歲時父母為他娶親,但他不滿這門婚事離家出走,後被父親抓回來結婚。18歲生子取名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為他改名為吉生,後早夭。徐悲鴻不願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學畫。

認識老師兼同鄉蔣梅笙教授,同時認識他二女兒蔣碧薇(棠珍),蔣碧薇原已安排好許配給蘇州查家,在徐悲鴻到法國前與他私奔。後來生了兒子徐伯陽,女兒徐靜斐。

28年後分手做了張道藩的情人。廖靜文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身體不好的時候照顧他,1946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老師,生子徐慶平、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鴻直到他去世,結婚共7年。

個人生活

妻子馬蘭,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是迄今國內囊括舞台劇、電視劇全部最高獎項的唯一人;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市文化局、美華協會聯合頒發的「亞洲最佳藝術家終身成就獎」。馬蘭主要的舞台劇演出,大多由余秋雨親自編劇。夫妻倆目前主要居住在上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從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悲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余秋雨

2. 列舉幾種典型的師生關系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1.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3.指導、引導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二)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2.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三)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人關系;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

3. 師生關系的歷史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重視培養和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傳統。春秋時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關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熱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學生對他尊重景仰,親密無間。戰國時期,荀況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學生可以後來居上,超過老師。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上述傳統只是反映少數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一個方面。在封建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師生關系,是受封建等級制的制約,並服從封建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的。如《尚書》所記:「朴作教刑」和《學記》所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說明教師可對學生施行體罰。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學生就只能恭敬從命,不能反問質疑。在西歐中世紀,學生對教師則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稍有違犯,就會受到教師的責打。這種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維持學校紀律,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狀況,是封建社會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徵。 到了20世紀30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派(見要素主義教育)又強調教師的權威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它主張教育過程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教師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中心」。 70年代以來, 既有人主張恢復「兒童中心」,也有人主張恢復體罰學生。
蘇聯十月革命後,曾經受到資產階級兒童學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30年代起,為了糾正「兒童中心論」的錯誤,又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在老解放區,隨著政治上的民主化,師生之間建立了革命同志式的尊師愛生關系。在對敵斗爭中,師生團結戰斗,親密無間,教育形式也生動活潑。 1.遵循理解原則。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總是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
師生關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一個同學抄作業,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是害了那個同學。挨批評的學生很不服氣,下課後,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讓他抄作業不好,可是他說看看我怎麼做的。我想讓他看看也沒什麼不對。」聽學生一說,老師意識到自己調查了解不夠,沒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評他是不對的。便誠懇地做了自我批評,及時解決了出現的矛盾。學生認為讓同學「參考」一下自己的作業「沒什麼」,教師卻把這類事看得很嚴重,這就是認識上的差異。其實,學生實在不會做作業,看看別人怎樣做的,再動腦思考不是壞事,學生的學習願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對於一點不動腦筋、完全照抄別人作業的學生還是要適當批評,絕不能聽之任之。諸如此類事情,師生雙方如果相互理解,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解並不深刻,有時可能還有些偏激。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看成是找岔兒;教師的態度稍微嚴厲一點,就認為是不尊重他們、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問題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終究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錯誤的思想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教師的責任,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批語幫助和惡意的訓斥指責。教師提出批評,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現;學生提出意見,教師能夠耐心聽取,給予積極響應,也是民主的表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改正,就能獲得學生的諒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2.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麼,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教師不尊重、愛護學生,便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調查問卷中說:喜歡和佩服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個學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寫道:「老師,您講課時我在下面小聲說話,您不但沒批評我,還讓同學們聽聽我有什麼看法,使我很感動,我覺得您這樣做很好!」
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一體,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沒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學生對教師的不禮貌行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師造成的。受舊觀念影響,教師往往唯我獨尊,遇事不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注意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結果造成學生心裡極為不滿,出現抵觸行為,甚至在背後議論教師、給老師起外號等等。反過來,教師又抱怨學生品質壞,戴上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惡性循環,致使教師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學習,雙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影響。應該明確的是尊重應該成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盡量減少失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悉心呵護。作為一名教師,要心胸寬廣,善於用尊重他人的行為影響學生。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教師應採取寬容態度,適當加以疏導,不激化矛盾。
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又一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教師偏愛少數「好學生」就是不尊重大多數學生。師生無親疏,無論哪一個學生都有長處,教師應該一視同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總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4. 求歷史上講師生情的典故

左光斗和史可法

明神宗後期,有個官員名叫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職。他回到無錫(今江蘇無錫)老家後,約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附近一些讀書人聽到顧憲成學問好,都趕到無錫來聽他講學,把一所本來就不大的東林書院擠得滿滿的。顧憲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講學的時候,免不了議論起朝政,還批評一些當政的大臣。聽過講學的人都說顧憲成議論得對,京城裡也有大臣支持他。東林書院名聲越來越大。一些被批評的官僚權貴卻對顧憲成恨得要命,把支持東林書院的人稱做「東林黨人」。
明熹宗剛即位的時候,一些支持東林黨的大臣掌了權,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楊漣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視察,還負責那裡的科舉考試。
一天,北風颳得很緊,天上飄起了大雪。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幾盅酒,忽然起了游興。他帶著幾個隨從,騎著馬到郊外去踏雪。他們走著走著,見到一座古寺,環境十分幽靜,左光斗決定到裡面去休息一下。
他們下了馬,推開虛掩的寺門,進了古寺,只見左邊走廊邊的小房間里,有個書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還放著幾卷文稿。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細細看了起來。那文稿不但字跡清秀,而且文辭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贊賞。他放下文稿,正想轉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氣嚴寒,那書生穿得那樣單薄,睡著了豈不要受涼,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風解下來,輕輕地蓋在書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門外,把門掩上,他打發隨從到寺里和尚那裡去一打聽,才知道那書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來應考的。左光斗把這個名字暗暗記住。
到了考試那天,左光斗進了廳堂。堂上的小吏高唱著考生的名字。當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時,左光斗注意看那個送試卷上來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見到的書生。左光斗接過試卷,當場把史可法評為第一名。
考試以後,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見史可法,勉勵了一番,又把他帶到後堂,見過左夫人。他當著左夫人的面誇獎說:「我家幾個孩子都沒有才能。將來繼承我的事業。全靠這個小夥子了。」
打那以後,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史可法家裡貧窮,左光斗要他住進官府,親自指點他讀書。有時候,左光斗處理公事到深更半夜,還跑到史可法的房間里,兩人興高采烈地討論起學問來,簡直不想睡覺。
左光斗和楊漣一心一意想整頓朝政,但是明熹宗是個昏庸透頂的人。他寵信一個很壞的宦官魏忠賢,讓魏忠賢掌握特務機構東廠。魏忠賢憑藉手中的特權,結黨營私,賣官受賄,干盡了壞事。一些反對東林黨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賢,結成一夥,歷史上把他們稱做「閹黨」(閹音yān,指太監)。楊漣對閹黨的胡作非為氣憤不過,大膽上了一份奏章,揭發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這一來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勾結起來攻擊楊漣、左光斗是東林黨,羅織罪狀,把他們打進大牢,嚴刑逼供。
左光斗被捕以後,史可法急得不知怎麼辦才好。他每天從早到晚,在牢門外轉來轉去,想找機會探望老師。可閹黨把左光斗看管得很嚴密,不讓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憑閹黨怎樣拷打,始終不肯屈服。史可法聽說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顧自己的危險,拿了五十兩銀子去向獄卒苦苦哀求,只求見老師最後一面。
獄卒終於被史可法的誠意感動了,想辦法給史可法一個探監的機會。當天晚上,史可法換上一件破爛的短衣,扮著撿糞人的樣子,穿著草鞋,背著竹筐,手拿長鏟,由獄卒帶領著進了牢監。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見左光斗坐在角落裡,遍體鱗傷,臉已經被燒得認不清,左腿腐爛得露出骨頭來。史可法見了,一陣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來,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斷地抽泣。
左光斗滿臉是傷,睜不開眼,但是他從哭泣聲里聽出史可法來了。他舉起手,用盡力氣撥開眼皮,憤怒的眼光像要噴出火來。他罵著說:「蠢才!這是什麼地方,你還來干什麼!國家的事糟到這步田地。我已經完了,你還不顧死活地跑進來,萬一被他們發現,將來的事靠誰干?」
史可法還是抽泣著沒完。左光鬥狠狠地說:「再不走,我現在就乾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動手。」說著,他真的摸起身邊的鐐銬,做出要砸過來的樣子。
史可法不敢再說話,只好忍住悲痛,從牢里退了出來。
過了幾天,左光斗和楊漣等終於被魏忠賢殺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筆錢買通獄卒,把左光斗的屍體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總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淚,說:「我老師的心腸,真是鐵石鑄成的啊!」

5. 歷史上美國哪兩任總統是師生關系

列哪一任美國總統不是民主黨人()A、杜魯門 B、...3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指出:「正如整個世

6. 具有師生關系的名人有哪些

湯姆生和盧瑟福唄,還有湯姆生和波恩,波爾和海森堡,盧瑟福和查徳威克,波爾和泡利,波爾和朗道,費米和李政道,費米和楊振寧......

7. 與下列名人有師生關系的是(滿意有賞)

1李叔同和豐子愷
李叔同先生是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內出的一位高僧,容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等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據我所知,他先後教過豐子愷音樂和繪畫,當然這只是知識層面。
2馬三立和常寶華
對於這二位,我知之甚少。唯一清楚的是,馬三立是我國相聲界的名家,常寶華是他的得意弟子。
3沈從文和汪曾祺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作家。代表作《邊城》。在西南聯大時,沈從文是汪曾祺的國文老師。後者一生受導師影響至深,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沈從文真正是起到了模範作用。後來,汪曾祺曾寫過一篇懷念沈的文章,題目好像是「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感情真摯。

8. 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師生關系的典範

中國:孔子在孔子和他的弟子身上最能體現他們關系的就是平等的相互促進。《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論語·公冶篇第五》: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在和他的學生談到顏回時,自己也說不如,他從顏回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孔子作為一位名師,但並不以聖人自居,和學生平等教學,在教過程中又能學,可謂教學相長。孔子一方面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學生學習,做到己愈教人已愈多,已愈教人已愈高。他贊揚弟子子夏和子貢在學問上對自己的促進――「起予者商也」。「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他也批評過顏回「無所不說(悅)」 ①的態度,認為如此順從老師,是「非助予者也」②,這體現了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一種新關系。 尊師:1.、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2、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3、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外國:悉心教導巴爾扎克成名後一度過於自信,處理事情有些輕率和武斷。後來一次他遇見了一位老人,老人請他看看手中的作文。他結果後,看著那個小學生的作文本,語氣肯定地說:「請讓我直言相告,看吧,書寫潦草,說明態度草率馬虎;文句欠通,可見學習很不用功。這孩子今後絕無成就。」之後才知道,眼前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師,這作文正是他小時候的作文。從此,成了名的巴爾扎克無論寫作還是待人接物、處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麼輕率和武斷了。 教導與堅守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宮廷醫生。亞里士多德17歲起,就被父親送到當時著名的柏拉圖學園,在那裡他學習了20年。由於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柏拉圖看重。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想敏捷,不同於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 繼承與發展德謨克利特和他的老師在繼承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說和阿納薩格拉種子說的基礎上,根據當時已經積累的經驗科學知識提出了院子論哲學,原子論和柏拉圖的理論、亞里士多德的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合成為希臘三大體系,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愛奧尼亞學派的留基伯提出的物質構成的原子學說,第一個建立了原子的顆粒狀模型。

9. 古代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

一、師道尊嚴

在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社會中,我們一直推崇的是「尊師重教」,統治者也竭力提倡尊師,甚至師的地位被抬至君子地位,認為國家的興盛和老師的命運休戚相關,例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所以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是既有其秩序所在,又不失教育的精華意義,可以為我們借鑒。

熱點內容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