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關系新解

師生關系新解

發布時間: 2021-08-07 20:35:36

1. 如何創建新型師生關系

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作為教師,應清醒的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教育--財富蘊藏中》)。那麼,怎樣建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呢?

一、與學生民主相處,是新型師生關系的思想基礎。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思想,不能認為高學生一等而居高臨下。教師要樹立民主思想,相信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相信他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同時,更新管理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今天的學生周圍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絕大多數又是獨生子女,他們可以說是普遍嬌氣重,心理脆弱好沖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既要會當學生的老師又要會做學生的朋友。調查表明,學生認為比較理想的師生關系應當是「老師和學生互相幫助,成為朋友,共同進步」,「教師應該不僅在課堂上,在學習上關心我們,在課外也能和我們友好相處,不要時時擺出一副老師的架子,對成績好或差的同學要一視同仁。」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育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只有這樣,才可能縮小師生之間物理和心理間的差距。也只有學生把老師真正作為他們的朋友時,才會相信老師,有什麼心裡話才會對老師講。師生間達到對父母不敢講的話還敢跟老師講、甚至是無話不說的地步時,就足以證明師生關系的親密無間。

二、關愛學生,是新型師生關系的感情基礎。

愛是人類的情感之一,它在教育過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贊可夫說:「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關愛學生,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對於後進生,要特別關心、愛護、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輔導。我班一名學生,有一天上課打不起精神,我就找她談心,可是她沉默不語,最後,在我的耐心開導下,她只說是爸媽發生爭吵。於是,我便走訪家長,了解到其父母在鬧離婚,經過分別多次做父母工作,父母停止了爭吵,學生情緒也穩定下來,還認識到只有好好讀書,考出最優異的成績才是父母和好的一劑良葯。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後,更加發奮學習,成績很快趕上來。要搞好教育,離不開老師的循循善誘,更離不開一種特殊的催化劑,那就是愛。因此,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我相信,教師的真情投入,必定會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三、提高教學水平,純化師生關系。

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利用好教學過程這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首先良好的教態是學生心靈非常有益的陽光,教師是播種春天的人,我們老師的親切目光,一舉手、一投足,在學生心中會產生陣陣漣漪。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對話、研討學習;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我們常常看到: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育對象,有的老師課堂回應頻頻,一堂課下來師生各有所獲;而有的老師卻收獲寥寥,其微妙之處何在?細細分析原因,主要是前者更講究教學藝術,因為教學藝術更講究恆常性、廣泛性,把微笑帶給每一個學生。我曾經接觸過一個低年級的孩子,當別人問他:「今天挨表揚了嗎?」「表揚了。」「怎麼表揚的?」「一般性表揚。」「什麼是一般性表揚?」「教師給一個微笑。」一個微笑,這在孩子的心目中產生多麼大的反響!說明我們的老師是多麼吝嗇微笑啊!如果我們的教師每天都帶著微笑去愛護他的學生,愛每一片綠葉,哪怕是有斑點的綠葉,這樣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就會更喜歡上我們的課,上課聽講注意力集中,就會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在這樣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效果顯著。相反,不喜歡某老師上課,則會挑老師的錯,不配合老師的教學,老是唱對台戲,甚至搞惡作劇捉弄老師,這樣的課堂不利於師生間的交往互動,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的課上得有聲有色,使學生更愛上自己的課!只有學生接納了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影響,課堂氣氛才會寬松、愉快,師生關系才更和諧,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精心扶持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相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乏全才,人人成才。教師要努力把自己從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2. 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它表現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教師理解回學生,一視同仁的與學答生交往,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尊師愛生(學生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人格尊嚴,對教師有禮貌,願意協助配合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教師熱愛學生,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了解關心愛護。),教學相長(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學生可以超過教師),心理相容(教師和學生在心理上是協調一致的,在教學過程中是師生關系親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3. 什麼是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正確處理師生沖突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一、師生之間出現矛盾的原因

老師之間有時候是會出現矛盾的,這種矛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會顯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明顯。隨著知識的增加與交往的頻繁,特別是獨立意識與自尊心理的進一步增長,師生之間常常會出現矛盾。這種矛盾有的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有的可能越發展越嚴重,以至形成偏見或成見,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
出現對立、頂撞、僵持的局面。
師生之間出現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調查表明,以下六個方面是最常見、最主要的原因:
① 學生犯了錯誤或有了過失,受到老師的批評,而學生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對批評不服。當面頂撞老師,背後蠻罵老師,更有甚者與老師動手。
②對老師的決定、做法有看法,或者覺得過分嚴厲,或者認為不夠公平,特別是自認為自尊心受到傷害,自身利益未能得到維護的情況下,對老師有意見。
③受同學的影響,對某些老師有看法,甚至暗地形成了偏見,所以也常常流露出對個別老師的不滿。
④評價尺度的沖突。即對事物的是非、善惡、美醜、好壞等評價標准各異。一旦師生雙方產生分歧甚至對立時,矛盾沖突就產生了。如:一些學生喜歡把頭發染成紅色、棕色,在他們心目中認為此舉是追求時尚,而在領導和教師心目中卻認為是不健康的,因而引發矛盾沖突。
⑤教師觀的沖突。即傳統的師道尊嚴與學生的民主自由願望要求的沖突。傳統的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應永遠從屬於教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傳統的教師觀中教師難以容忍來自學生的反對意見,一旦教師的權威與尊嚴遭到來自學生的挑戰,那麼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⑥不正常情緒引起的師生沖突。人在不良情緒和不健康的心態下往往會把平時不值得追究的問題看得過重,把平時簡單平和的問題,看得極端復雜。如:一個學生與班主任老師發生了口角,此時,另一個老師趕上了此事,上前勸導了該學生幾句,這個學生,誤以為這個老師幫班主任的忙,與兩個老師同時發生了沖突。

二、如何避免矛盾沖突

縱觀師生矛盾沖突的雙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半在教師一邊,教師把握著矛盾的走向,只要教師做到未雨綢繆,領先一步,很多矛盾沖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教師不妨在以下方面做一做,以防止矛盾沖突的發生。
1、建立良好的起點。新老師在與新學生見第一面之時,一切都是空白的,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給學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勢,讓學生盡早地認識老師,認可老師,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境界,使師生矛盾沖突的概率降為零。
2、避免不良情緒氛圍的產生。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教師應該具備自我調節心態、自我調試情緒的能力,努力在復雜的情緒氛圍內,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避免師生矛盾的產生。
3、強化情感互動。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決不放棄任何一個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也不放棄任何一個與學生家長交流的機會。了解學生的發展要求,謀求與學生實現情感上的認同,能有效地避免師生矛盾沖突。
4、加強自身修養,在學生面前少犯錯誤。有人說:「當老師的在學生的面前不可能犯錯誤呀!」其實不然,在學生面前,稍不注意,就會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如:個別老師在學生剛剛打掃干凈的地方吐痰、扔煙頭;酒後進課堂講課,監考教師在考場上大聲說笑、睡覺……這類行為都會使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大打折扣,增加學生的反感情緒。
5、預防為先。對那些有「斗爭」苗頭的學生把工作做到前頭,提前預警:「有事說事,有理講理,決不在課堂上與老師發生沖突。」
6、不要透支威信。威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有效使用威信,可以使這種力量有效幫助你打開工作局面。相反,如果過分地使用你的威信,則會適得其反。如:有個別老師,無休止地支使學生為他做一些難以做成的事,令學生家長做一些超難度的事情,使學生及學生家長甚為反感,容易產生矛盾沖突。
7、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對於教師來講,贏得學生的最佳因素是德、才、學、識的佔有量,即綜合素質。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不斷學習,終生學習,儲存實力。有實力才有影響力,有實力才有說服力,有實力當然有魅力。當矛盾雙方力量嚴重失衡時,沖突就發生不了了。
8、對問題學生正確分析,謹慎處理。問題學生的存在是客觀的,否則教育工作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綜合分析問題學生可以分為四大部分:一是道德認識不足;二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夠;三是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四是道德品質低劣。前兩部分佔問題學生的大多數,第四部分佔極少數,所以,在教育問題學生時,不輕易將學生定位於道德品質低劣,否則將學生推到對立面去,就容易產生師生矛盾沖突。

三、解決矛盾沖突的辦法

雖然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師經過努力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對立沖突,但是,矛盾終究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一般形式,矛盾的產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們也應該潛心研究一下解決矛盾沖突的方法。
1、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當沖突已發生時,教師作為當事人的一方,心情一定很不好受,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千萬不能亂了方寸,語無倫次,甚至以怒制怒。
2、轉移視線,尋求第三條路。矛盾雙方發生沖突,如果讓第三個人趕上,雙方情面上是很難堪的,但是,有時第三方到場往往會成為消除緊張的一份力量。如某老師和學生發生了沖突,旁邊坐著同年級組的高老師,於是他把話題一轉,「我們的高老師是一位資歷豐富的老教師,他對今天的問題,有更新的看法,我們不妨聽聽他的高見……」高老師趁此機會介入話題施加影響,從不同角度對該同學進行說服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體面的退一步。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也適應於師生矛盾沖突的解決。特定情況下,教師理智地讓一步,不但不會損失教師的尊嚴,反而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如在教師上課時因維持課堂秩序與一個同學發生了沖突,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眼看一節課就過去了,教師首先冷靜地說道:「我們能否看在全體同學的面子上,暫且不必爭吵,課後再談這個問題,大家學習要緊。」體現出教師把全體同學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贏得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同。
4、果斷結束,減少消耗。師生矛盾沖突後,應該說沒有贏家,損失最大是教師,所以果斷地結束沖突是明智之舉。也就是說,在沖突進入初始階段,教師就該果斷地結束。不要與學生爭一時之高低。沖突時間越長,教師損失越大,即使是勝了,也是慘勝。所以早結束比晚結束好。

四、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書育人活動中的主要作用

1、和諧的師生使教師所教的內容較易被學生接受
實踐表明,與學生有和諧關系的教師傳授的知識,會被學生認為具有較好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反之,與學生關系不好的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道理,極易被學生所忽視,或使學生表現出排斥等其他心理障礙。
2、和諧的師生使教師有一種人格的號召力
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的指示和勸導具有人格的號召力,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自覺地認同老師的要求,並轉化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做出令老師感到滿意的行為。反之,學生則不僅對教師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會故意給教師製造麻煩。
3、和諧的師生有利於師生交往,產生共振效應
與學生關系不同的教師,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會引起學生不同的反應。同樣是對學生的表揚或贊許,出自與學生關系和諧的教師,會使學生感到一種鼓舞,而出自感信不高或與學生關系惡化的教師,可能會使某些學生反而覺得是一種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現那種良好行為,與學生關系和諧的教師,即使是對學生輕微的譴責,也往往比與學生關系惡化的教師所作的嚴厲處罰更有「震動」和教育力量。

五、從我做起,構建全新的師生關系

我們需要構建的是一種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促進、親密無間、共同發展的師生關系。這種全新的師生關系生成的關健在於我們老師。我們是成年人,有閱歷的優勢,還有角色優勢。主要責任在我們身上。

我們要從我做起,在八個「善於」上下功夫。

1、善於愛護——為學生終生負責,糾正短期行為。愛護天真純潔,愛護創造火花,甚至愛護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別是對於暫時還存在某些問題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愛護;

2、善於尊重——忌偏心、忌諷刺、忌侮辱、忌體罰、忌冷漠;

3、善於冷靜――事情發生時,不激動,不發火,應冷靜處理,
以理智戰勝感情,不要急於解決,先拖一拖,不要急於找家長或學校,先反思一下為什麼會發生這類事情,作為老師自身生存在那些不足。盡量自己去解決這類問題,不要把矛盾上繳,這類事情也最能體現老師的應變力和控制力。

4、善於激勵——多鼓勵、多表揚、多欣賞、多溝通、多體貼;善於批評,與人為善,滿腔熱忱,和風細雨、啟發自覺,就事論事,顧及自尊,別傷自信;

5、善於傾聽——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進學生的群體,貼近學生的心靈,鼓勵他們大膽地表現自我;

6、善於寬容——寬容他們的幼稚,寬容他們的不完美,尊重他們犯錯誤的權利,理解他們的反復,善待他們的缺陷;

7、善於指導——引而不發,循循善誘,把學生導向真理,導向崇高,導向幸福;

8、善於發現——發現他們的長處、優勢、優點,發現他們獨特的價值和智慧。

4. 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在人格上 學生與教師是民主平等的。
在社會道德上 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的
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5. 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哪些基本模式

(1)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2)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①尊師愛生,相互配
②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③共享共創,教學相長
(3)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的基本策略是:
①了解和研究學生;
②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③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④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與學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

6. 新型師生關系是什麼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首先,師生的距離要適度。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僵。太好了,教師的威嚴會盪然無存,不能造成「嚴師出高徒」的效應;太民主了,教師在學生面前沒有一點「專制」,這對部分習慣屈服於權力的學生沒有多大效果;距離太近,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教師就有可能像家長一樣,對學生比較溺愛和遷就,那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也無能為力。但也不要太壞,太僵了,學生不能親其師,也就不能信其道。太僵了,師生無法形成一股合力,師生之間不可能就某個問題形成共識,不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教學就不可能達到目的;距離太遠了,師生之間形如路人,或者互為仇敵,給學生造成一種心理障礙,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會給社會留下一個巨大的隱患。所以,要適當把握好師生關系的度,不能太甘也不能太澀。 其次,過程要曲折。師生之間關系的形成不能一帆風順。要想最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首先經過一個不好的關系的過程。一開始關系太好了,讓學生感到關系發展太容易,學生就不會珍惜,即有可能師生關系也會鬧僵,太好的結果只會朝太壞的方向發展。如果從頭到尾關系太平淡,沒有曲折,這給學生的印象不深,這也不是教師和學生所期待的。所以,最好的就是先讓學生恨老師,要不斷製造出這個效果。學生對教師的恨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嚴加管束上的,教師對學生的缺點和壞習慣要大肆批評,要敢於激化師生之間的矛盾,不要掩蓋矛盾和迴避矛盾。一定要讓學生真正地恨你起來,但恨不是尖銳對立,不是對抗,學生會把恨轉化成對學習的一絲不苟和不能絲毫馬虎。這樣必然出現一個學生成績有很大的進步這種狀態。這時候,你再施以愛心,用表揚、鼓勵、愛護、偏袒等織起來的光環把學生包圍起來,這時候學生對你有一個感激涕零的好感,你再順利地實現你的愛心教育,在這個良好的師生氛圍中教學效果一定非常出色。。。。

7. 新型師生關系是什麼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7)師生關系新解擴展閱讀:

現代意義的師生關系的涵養方法:

導師和研究生時師生關系,絕非那種古代那種宗派上的師徒關系。搞研究,不能沾染上江湖習氣,不能拉幫結派,不能黨同伐異。作為文明社會、法治社會中的現代人,師生關系應更純粹些。孫家洲斷絕與郝相赫的關系,無可厚非,但是斷不斷絕,怎麼斷絕還得按程序來,誰都不能任性。

學貴有疑,老師可質疑學生,學生可質疑老師,真理是他們的啟明星,於此而言,師生關系切莫庸俗化,切莫為了利益而結盟。如果缺乏正氣,缺乏純粹的是非判斷,對學術不是好事。

8. 新型師生關系具有什麼特點

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一)尊師愛生
現代教育中的「尊師愛生」不是封建等級關系、政治連帶關系、倫理依附關系,而是師生交往與溝通的情感基礎、道德基礎,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與合作,順利開展教育活動。
尊師就是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教師的人格與尊嚴,對教師要有禮貌,了解和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理解教師的意願和心情,主動支持和協助教師工作,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愛生就是愛護學生,它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是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養學生熱愛他人、熱愛集體的道德情感基礎。
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和信賴,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
(二)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不僅是現代社會民主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教學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現代人格的具體體現。它要求教師理解學生,發揮非權力性影響,並一視同仁地與所有學生交往,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同時也要求學生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學會合作和共同學習。
(三)教學相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教師的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二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三是學生可以超越教師。
(四)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為師生關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理情感總是伴隨著認識、態度、情緒、言行等的相互體驗而形成親密或排斥的心理狀態,而不同的情緒反應對學生課堂上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起著重大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的各門課程是有不同情感的,它影響著注意力和時間的分配,帶來了各門課程學習的不平衡。這些都可以從師生心理關系等因素上找到原因。

9. 新型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制約著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影響著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轉型的背景下,師生關系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景象。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是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師生正式交往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交流和溝通行為。這種交往旨在完成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直接與學校的教學目標相聯系。對於這種交往行為,教師和學生不能自行選擇,不能依自己的主觀態度和情感任意更改,而受制於一定的制度,受制於一定的教學規范。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則在正式教學工作之外進行,不受規章制度的外來約束。它建立在師生友誼,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尊重、理解和期望的基礎上,體現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與這兩種交往行為相對應,師生關系可相應地分為師生間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應當承認,當前師生間無論是正式關系還是非正式關系,都存在不足。
在正式交往中,師生間主要是一種「教」與「學」社會角色或工作關系的交流,這時,個人的行為選擇是否得當,「大抵取決於是否同個人承擔的角色地位相宜」。也就是說,要處理好這種正式關系,師生雙方應對自己及對方的角色規范有共同的認識,從而可能相互理解,認同彼此的角色行為。然而,當前的狀況是,師生之間遠未達到對彼此社會角色的認同,因而兩者之間的不理解、矛盾便難免了。
比如在師生的相互評價方面,教師與學生對「好教師」「好學生」的理解就有顯著不同。
國內有研究者對中小學生選擇最有威信的教師的類型進行了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最有威信的教師」類型的選擇因年齡階段而異。小學三年級學生所選擇的最有威信的教師類型依次是:「紀律嚴明、對學生要求嚴格」;「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和藹可親,關心學生」。小學六年級學生則依次選擇:「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和藹可親,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初中二年級學生的選擇則是:首位,「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其次是「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第三位的是「和藹可親,關心學生」。高中二年級學生的選擇則依次是:「善於了解學生,理解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待人處事公正」;「知識廣博、教學經驗豐富」。但總的而言,學生最佩服、最喜愛的教師都具有開明、溫和、理解、信任等人格特徵。
教師對於好教師的評價標准則多從純粹的工作角度出發。班級榮譽多,學生成績好,那麼教師就是好教師,這恐怕是教師的共識。誠然,具備上好課、帶好班的能力,是一位好教師必備的素質,但教育的效果不能以學生分數和外在榮譽為惟一的評判標准,相應地,好教師也不能只把它們作為惟一的追求目標。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嘗試對學生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教師感到自己花費了許多精力,卻得不到學生的承認,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於教師心目中盡職的標准,與學生的標准相差甚遠。
對「好學生」的評價,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從消極管理者的角度出發,認為「好學生」應該聽話、「遵從」教師,不違反紀律,成績較好等等。學生卻不這樣理解。一般而言,班級中受學生歡迎的往往是兩類學生:一類成績拔尖,性格隨和,與人為善;另一類則成績平平,但聰明、好動、風趣,樂於助人,在班級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對於受教師寵愛的班幹部,學生們則往往會「敬而遠之」,甚至常常會懷疑他們會打小報告等等。但教師卻往往未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總認為自己喜歡的學生一定也是受大家尊重的好學生,從而在授予榮譽時,帶有強烈的個人喜好色彩,甚而置學生的「民主選舉」於不顧,故此常常激起學生心中的不公平感。
在正式交往活動中,由於師生往往對於各自的角色行為有不同的理解,在缺少溝通的情況下,師生之間形成隔閡,從而影響了師生關系。目前,許多教師仍然片面地理解嚴師出高徒,採取了許多限制性的管理措施。學生對教師的這些做法往往不能理解,覺得教師管得太多,覺得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展。盡管兩方面的出發點是共同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但由於雙方理解的不同,致使不能認同彼此的行為。有時我們會聽到教師對學生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們好,等你們長大以後,就會感激我。」這類話可以說是教師無奈的反應,是為了使交往行為持續下去而把問題暫時地擱置,但這無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
除了相互間由於偏狹的理解而造成矛盾之外,當前,還存在著一種功利性的師生關系現象。在這種關系中,學生通過教師而升學,教師藉學生來追求榮譽,彼此之間成為相互利用的「工具」。這導致了師生在課堂上功能主義的教學行為:片面強調應考題,忽視基礎知識的理解等等。甚至有的教師只關注有望考上大學或重點中學的學生,而放棄對差生的教育教學。最為嚴重的是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採取所謂「保一部分」的行為,在升學考試之前先勸退一部分成績差的學生,不讓他們參加升學考,或者保送一部分成績不夠穩定的同學進大學,從而使「保送」失去了挑選優秀生的目的。與此相輔相成,學生也可能只把教師作為升學的「階梯」,拚命想擠進重點學校、重點班級,甚至挑好的教師等等。在這種狀況下,學生眼中的教師僅僅起墊腳石的作用,教師育人的功能則付諸闕如。這些功利性的行為會對教育造成極大的傷害,形成一種「異化」的教育。
師生的非正式關系在當前日益受到重視,但憑心而論,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師生非正式關系是以師生之間的友誼為基礎的。這種友誼,在教師方面體現為對學生的愛。但有的教師把對學生的愛狹隘地理解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把自己對學生的愛護體現為給學生布置大量的功課,讓學生從早到晚地伏案苦讀,不允許學生有任何所謂的「不良嗜好」。這樣,完全排除了師生間的非正式交往,遑論情感交流和交往,反而更使學生產生了厭惡與反感的心理。
社會要求教師能以一顆愛心對待學生,廣大教師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期望。但當教育淪落為應試教育時,升學率成為評判學校辦學質量與獎勵教師的單一標准,社會對教師的實際要求發生變化。學生家長期望學校幫助自己的子女升學,學校則要求教師以幫助學生升學為最主要,甚至是惟一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理想的期望與實際的要求之間發生了矛盾。教師希冀能與學生進行更為親密的非正式交往,但實際要求的束縛卻使他們不可能實現這一願望。
通過列舉以上一些現象,我們注意到,當前師生關系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很多是由於師生之間對於角色觀念、角色行為理解的分歧而造成的。由於教師與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接受的文化也有差異,雙方間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但在當前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教師與學生的文化取向進一步多元化,這些相互不相容的認識共存於同一時空,就促成了師生關系觀的矛盾與沖突,並加重了理解的分歧,深化了師生關系中所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解決師生間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分歧,進而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
文化轉型使我國社會開始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在這種氛圍下,學校進一步確定將學生的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作為教育之鵠的。與此相適應,我們需要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和諧、進步的師生關系。所謂民主的師生關系,指師生關系應是以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為基礎的人—人關系,師生應當具有客觀的權威意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指師生間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與互動。進步的師生關系則強調師生關系的非功利性,以及對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的積極作用和功能。
那麼,如何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呢?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要解決師生間的文化分歧,對此,文化整合可能是一個可供採納的合理策略。
文化整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同一種文化內容各要素的整合;同一時空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整合。前一種的文化整合實際上是指當社會處於一般的平穩發展期時,占據主導地位的主流文化彌散、滲透到社會的各種亞文化中。當社會處於轉型、革命等劇烈變遷期時,由於原有的主流文化受到挑戰,逐步失去主導地位,而新的主流文化還未形成,致使各種外來文化、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交織在一起,相互碰撞和沖突。這時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適應、協調,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選擇、綜合合適的文化成分,進行文化創新,形成新的主流文化。與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適應,文化整合在此指的是後一種含義。
要實現這樣的文化整合過程,需要師生共同的參與,需要雙方堅持寬容的精神,加強理解的意識,進行創造的活動。但在操作上,則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由學生的實際狀態決定的,同時也是社會對教師更高的要求。
寬容的精神是進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對話、理解,達成共識並加以分享,從而實現可能的創造。師生間的寬容,需要師生間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實現平等。人們常以「嚴父、慈母」來形容教師,這表明師生雙方在心理上處於不同態勢:教師處於高勢,學生處於低勢。教師應避免由於這種心理態勢而帶來的不良影響。師生間的寬容,還需要提倡一種相對自由的民主的態度。與消極管理的思想相反,這種態度是讓學生有自己思考、選擇、判斷的自由,但教師應適時地給予指導,以確保學生選擇、判斷的正確性。
加強理解意識,即要求師生間達成認同,追求平等的對話。這首先強調師生間在觀念上要相互認同,從而才有可能在師生的具體交往過程中進行合作,使相互關系達到和諧的境界。因此,還需要強調師生間的「合作」精神。理解的實現,還需要注重師生間情感上的溝通。因此,可以通過加強師生間非正式交往,使師生實現內在體驗的真實交流。
創造是在理解與溝通基礎上的超越。這首先應實現新的意義上的「教學相長」。長期以來,我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多類似於瑪格麗特·米德所說「前喻型」文化,即知識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兩者之間以接受、模仿為主,不太注意突破和創新。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主體性認識的不斷提高,知識開始在教師與學生間相互滲透、對流和互補,師生關系開始出現向並喻型乃至後喻型轉化的趨勢。對此,教師應當認識到教學相長的新意蘊。要創造,師生間應注意開展批判性反思。教師應以思考、研究的目的重新看待師生間的關系處理,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矛盾與誤會。學生則應通過學會批判性反思,實現對教師的理解與配合。
(摘自《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熱點內容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