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壹』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與85的區別
老六路在設計上更加貼合人體生理功能,動作安排得當,給人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它更偏向於養功和增功的套路,能夠幫助修煉者提升內在力量。相比之下,85式則需要施加棚勁,這種技巧如果頻繁使用反而可能消耗內功,而非增加。沒有深厚的內功基礎,是無法表現出85式的氣勢的。
我在觀看的相關視頻中,董虎嶺的表演最為出色。他不僅動作流暢自然,還能夠很好地展現出老六路的內在韻味。盡管85式也有其獨特之處,但在實際練習中,它的復雜性要求修煉者具備更高的內功水平。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老六路可能是一個更為合適的起點。
老六路注重內在能量的積累與釋放,強調動作與呼吸的結合,有助於修煉者的身心合一。而85式則更側重於外在表現力與力量的爆發,需要修煉者在內功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技巧和氣勢。對於追求內在修養的人來說,老六路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老六路的練習能夠幫助修煉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極拳的核心理念,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種練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的柔韌性與協調性,還能夠增強內在的力量與耐力。85式雖然在表現力上更為突出,但對修煉者的內功基礎要求較高,需要長期的練習與積累。
總的來說,老六路更適合那些追求內在修養和身心合一的修煉者。它不僅能夠幫助修煉者提升內在力量,還能夠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而85式則更適合那些已經具備一定內功基礎,並且希望在技巧與表現力上有所突破的修煉者。無論是選擇老六路還是85式,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持之以恆地進行修煉。
『貳』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目前社會上有二人在傳受——李和生、魏樹人。兩人有不同的方格練法這是為什麼
揚式太極拳是以陳式太極拳為基礎,對陳式太極拳比較難的,和不適應大眾鍛煉的高難動作,作了一些變動,所以揚式太極拳老年人習練得人比較多,當然年輕人也習練,但沒有陳式太極拳年輕人習練得多。而揚式太極拳老六路是內功太極拳,要求練拳與推手,都用第二系統的神、意、氣的氣勢,支配身體的形式運動。李和生早年練形意拳術,後又練吳式太極拳和八卦掌,他在這些拳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1976年又拜楊式太極拳朱懷元老先生為師,是用朱懷元老師教練的楊式老六路拳架,結合傳統的太極內功學的太極拳。魏樹人是揚公健侯太極拳內功繼承人。1982年魏先生拜我國著名武術家、揚式太極拳大師汪永泉先生為師。李拳表現在行拳是以腰為軸,周身輕靈。
『叄』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第一路行拳口語
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拳譜
第一路 第二路 第三路
1、起 式 16、抱 虎歸 山 29、雲手(一合一開)
2、攬 雀 尾 17、肘 底 捶 30、單 鞭
3、單 鞭 18、倒 攆 猴 31、高 探 馬
4、提手上式 19、斜 飛 式 32、右 分 腳
5、白 鶴 亮 翅 20、提 手上 式 33、左 分 腳
6、左 摟膝拗步 21、白 鶴亮 翅 34、轉身左蹬腳
7、手 揮琵 琶 22、左摟膝拗步 35、左摟膝拗步
8、左 摟膝拗步 23、海 底 針 36、右摟膝拗步
9、右 摟膝拗步 24、扇 通 背 37、進 步栽 捶
10、左摟膝拗步 25、撇 身 捶 38、翻身撇身捶
11、手 揮琵 琶 26、進步搬攔捶 39、進步搬攔捶
12、左摟膝拗步 27、上步攬雀尾 40、小 七星 捶
13、進步搬攔捶 28、單 鞭 41、右 蹬 腳
14、如 封似 閉 42、左 打虎 式
15、十 字 手 43、右 打虎 式
44、右 蹬 腳
45、雙 風貫 耳
46、左 蹬 腳
47、右 蹬 腳
48、轉身進步搬攔捶
49、如 封似 閉
50、十 字 手
第四路 第五路 第六路
51、抱 虎歸 山 59、雲手(兩合兩開) 74、雲手(三合三開)
52、斜 單 鞭 60、單 鞭下 式 75、單 鞭
53、野 馬分 鬃 61、左金雞獨立 76、高 探 馬
54、上步攬雀尾 62、右金雞獨立 77、白 蛇吐 信
55、單 鞭 63、倒 攆 猴 78、轉身單擺蓮
56、玉 女穿 梭 64、斜 飛 式 79、進步指檔捶
57、上步攬雀尾 65、提 手上 式 80、上步攬雀尾
58、單 鞭 66、白 鶴亮 翅 81、單 鞭下 式
67、左摟膝拗步 82、上 步七 星
68、海 底 針 83、退 步跨 虎
69、扇 通 背 84、轉身雙擺蓮
70、撇 身 捶 85、彎 弓射 虎
71、進步搬攔捶 86、卸步搬攔捶
72、上步攬雀尾 87、如 封似 閉
73、單 鞭 88、十 字 手
89、合 太 極
『肆』 為什麼楊家的人不會楊式太極拳老六路
太極拳內功心法秘要舉例
太極拳愛好者都試圖讓自己內功深厚,從而實現「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壽不老春」的夢想,然而,因內功心法之秘要自古以來很少流傳於世,所以盡管修煉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內功這個詞,也一直在追求,但對什麼是內功的本質,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內功修煉,卻迷茫懵懂,甚至一些太極拳名師也都對之閃爍其詞、模稜兩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國人也對內功的秘密感興趣,只是他們的研究多從金庸的武俠小說來探討,所以,他們更是隔靴搔癢,只能用類比的方式來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國暢銷小說評論家阿爾蒂爾語)。
內功心法從古至今「法不傳六耳」。
筆者曾聽過一位師兄講過一個向陳氏太極拳泰斗李經梧學習內功心法的經歷:
我每星期都到李經梧老師家學拳,幾年後,李老師特別喜歡我,就教我練內功心法的方法,並吩咐我不要告訴別人。我回來自己練的時候,被一個也跟李老師學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開面子,就教給他了。有一天,我和這個朋友一起拜訪李老師,結果,這個朋友不知不覺中就問起那套內功心法的問題。李經梧老師一聽,馬上呵斥我,讓馬上離開他家,不準再來。從此往後,我再也沒有見到李老師。
筆者師爺叫汪永泉,他從7歲開始就跟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楊健侯學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由於這套拳包含著豐富的內功心法的內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這個秘密,傳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內功心法。
魏樹人老師在其《楊健侯秘傳太極拳內功述真》一書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在體委召開武協會議,會上崔秀臣、王俠林、孫劍雲等皆向先師討教楊家太極拳功夫的真諦。當時先師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會上公開楊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師珍視楊家絕藝,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剛直性情。
其實,不輕易傳授內功心法的習慣,和「傳拳不傳功,傳功不傳訣」,「教了徒弟,餓死師傅」,「法不傳六耳」等規矩有關,更和這些內功心法得之不易有關。
什麼是內功心法
那麼,什麼是內功心法呢?由於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文化,所以其內功心法的表述多與道家文化的語匯和修道的階梯進程有關。一般來說,太極拳是太極拳架、太極術、太極道的融合體。這里的太極架指的是形體動作,太極術指的是內功心法,太極道指道德修養。也就是說,真正的太極拳或者說太極文化應該包括以上3個方面的內容。如果只進行一方面的學練,則表明沒有得到太極拳的真諦。如果只練太極拳架而沒有內功心法(太極術),則只是在空描,沒有深刻的神意氣之內涵和功夫上身的內在體驗;只有內功心法沒有拳架的變化,則生命活動就缺少了的物質載體;只進行道德修養沒有拳架(陽面)和內功(陰面)的滋潤,則不易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等太極拳修煉的終極目的。
我們應該明了,神意氣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內涵和修道達真的修煉內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對於太極拳來說,神意氣也同樣是構成傳統太極拳藝之內功3個要素,所以,如果給內功心法下一個定義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認識: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動及事物發展規律的途徑和訓練方法;內功是通過這些途徑和方法訓練所積蓄而成的能量及內向性的體驗。或者可以這樣表示,內功是指和太極拳形體動作(陽面)互孕的神意氣所積蓄的能量,而心法則是積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徑。
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方略
內功心法的修煉主要是對神意氣形的身心錘煉,這種錘煉不是隨隨便便進行的,而是通過一定程序的身心調整,使精神狀態(意識狀態)和生理狀態(形體動作)從雜念紛呈的「五馬分屍」和「四分五裂」狀態,進入內心寧靜(心中一靜)、意識專一(專注一方)、氣血通暢(氣遍周身)、形體放鬆(松穩慢勻)的境界。
如何做到這這些呢?首先要明確,這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養過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復不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養」是培養、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極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狀態——這個過程要貫徹太極拳鍛煉的始終,這其中,身心調整是進行內功心法修煉的前提條件。
內功心法之身心調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無中生有。許多人都知道無極生太極這句話。但是,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呢?所謂無極者即「無」,所謂太極者即「有」,無極生太極即「無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說的「無極」也有身體的意思。身體這個無極處於寂然不動的狀態就是「無」。如果這個「無」有了運動,比如,我們的心(頭腦)發出指令,所謂的「心為令」——念頭(意念)一動,這就是太極的動,也就是身體里邊有了「有」,這個「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發韌點)意(意念)氣(內氣和外氣)的變化及運動。這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也是指太極拳愛好者通過長期的習練和體悟而產生一種特異能量、一種新生物質的過程——太極拳老前輩所說的「身上有了東西」,或者說「功夫上身了」——通過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導引這種特異物質的產生和聚積過程,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無中生有乃太極拳內功修煉的總綱。
2.神為主宰。太極拳強調神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發軔點。比如,做任何太極拳的過程必須做到鬆散通空。意念想「鬆散」、想「通空」等都是神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裡面起主導作用。主宰就是要發揮主導的作用——讓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意念的發軔點做主人、發指令。神為主宰,主宰誰?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運動。也就是練拳的過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氣。氣是被姿勢催發出去的。一開始練太極拳就以神為主宰,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則「階及神明」的境界就有達到的一天。如果不養成「神為主宰」的習慣,而是「形體主宰」、「氣為主宰」,則就會真正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3.調整虛實。調節虛實的關鍵是分清虛實——重心所在為實。怎麼調節呢?主要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從形體上調整虛實。①先要把兩只腳的重心調一調(往當中調),使身體左右平衡;②用腳來調整;根據具體情況把重心放在腳掌、腳心或腳後跟,使身體前後平衡;③通過整個身體的平衡調整虛實。不同的動作當中有不同的姿勢來互相平衡。第二,要從意念上調整虛實。意念往哪放,氣就跟著過來往哪兒集中,這兒就是實;相反的方向氣少了,那邊就是虛。意念所在處為實,意念不在處為虛——在鍛煉的過程中多注意這個問題。此外,在運動的時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則意念要向後;如果有往後的力量,則意念要往前。
4.圓活綿聯。一般來說,圓有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動作構成上,每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要有圓的內容在里邊。第二,形體各個部分之間要圓。若不圓就容易僵,一僵氣就停滯了,就不通了。這就是所謂的「圓空法生」。怎樣才能做到圓的呢?按照太極拳「腋窩像夾著個熱饅頭」、「勒腰束氣把襠撐」等要求調整好身形。綿聯不斷的內涵主要有3點:①動作的綿聯——動作綿聯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勢無論怎麼動在運轉過程當中要綿聯不斷,也就是動作要均勻;綿聯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動作間的轉換要綿聯。②氣的綿聯——每做一個動作,不能光想著形體,還得考慮氣(註:此話倒不見得對。注意氣,往往會造成憋氣)。③意的綿聯。太極拳為了把兩手的氣煉整,主要採取的方法就是兩手一合一開的同時,想著手裡邊有球,跟著脹大,一撒手就掉了,這么連著動,意的綿聯就容易養成了。
內功心法之秘要訣竅
千百年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東西永遠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覺和身心的獨特體驗。這些感覺和體驗是內向性運用意識引起·的內氣催姿勢的變化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拳家們所說的內功心法。現在,我們擇其要地簡述其中的部分內容
1.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傳統太極拳家最為推崇的太極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時刻保持周身的整體性,不顧此失彼。任何動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後,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個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極拳老前輩們留下了許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