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人家訪
⑴ 短文《納西族的三朵節》中三朵為什麼深受納西人的信奉
春節: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棒棒會: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每當農歷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小年: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制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面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節日里,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火把節: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歷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農具會: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高潮,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北嶽廟會: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龍王廟會: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辟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系,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騾馬會: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千頭左右。朝山會:七月二十五日朝獅子山拜女神,是永寧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傳說獅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寧的女神。她不僅主宰著永寧人口的興衰、農業豐歉、牲畜增減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時也是眾山神之首,周圍的男山神歸她管轄。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會娛樂,干木女神也前往參加。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興旺、莊稼豐收以及百事昌盛,在這一天,永寧壩區的男女,特別是青年,都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子山麓,數家或數十家人燒一堆松枝,再灑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獅子山朝拜。拜畢,盡情歡樂,就地野餐。據說參加朝山的,最盛時達一、兩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結伴繞獅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進行社交活動。
⑵ 納西族人品怎樣
不能一概而論
要看具體的人
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⑶ 麗江古城裡的道觀有納西人祭拜嗎
古城裡的道觀?
據我所知麗江大研古城沒有道觀,只有木府。
麗江束河古城也只有一個石蓮寺而已。
麗江是納西族人的地方,好像沒有道觀這個存在吧?
⑷ 為什麼納西族人與苗族人不能通婚
第一、這是導游為了吸引遊客製造的謠言。
第二、麗江本來就沒有土著性質的苗族,現在麗江的苗族也只是在一些雪山附近的甲子村裡有一些,多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流寇犯藏匿在麗江的外來人口,所以不通婚這個自然就沒有依據。
第三、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和滇東部分地區,麗江的納西族就分布在滇西北,兩個民族最起碼在清朝都是很少接觸的兩個民族,更不可能出現通婚一說,而跟我們納西族接觸最多的基本都是藏族、白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而對於我們納西族在會在舊社會出現因為婚姻雙方的民族出現矛盾的也只有跟彝族和普米族會出現一些摩擦。而到現在婚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基本不存在什麼因為民族而鬧矛盾的事情。
不要輕易相信網上和導游的鬼話,都是謠言騙人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⑸ 納西族的習俗
納西族的習俗
傳統節日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
納西族飲食
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特色飲食
麗江粑粑: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採用當地上等麥面,用化油、香油雞蛋揉成麵筋,再行破酥、夾餡,之後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內泡、色香味俱佳的餅點。
米灌腸:是納西人風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雞豆涼粉:取自麗江地產的一種雞豆(又名雞豌豆)磨面濾漿做成的一種涼粉小吃。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
⑹ 納西族和漢族通婚禁忌是什麼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檐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占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煙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里(因為把筷子插在飯里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咽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樓",不要詢問"阿夏"的情況。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檐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卧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凈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受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⑺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是:
節日里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懂。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⑻ 納西族人訂婚有啥習俗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首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訂親,納西語叫「日蚌」,意為「送倆」。男孩長至五、六歲時,父母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請算命先生或祭司東巴排八字,對生辰,或者到寺廟燒香求簽。若是相中的女孩與兒子的生辰屬相相合時,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去女家為兒子說來。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歲左右即擇日舉行討婚禮。訂婚時,男家須向女方送禮物,第一次稱為「小酒」,男方送給女家白米二升(約20斤》、酒一壇(約5斤)、紅糖二至四盒、茶葉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禮物,其餘禮物的多少,視男方的富裕程度決定。小酒之後,任何一方覺得婚事不合適時,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須把所收禮物如數退還男家:茗男家想毀約,把決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後隔上一年半載,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禮,叫做過"大酒"。除備有過小酒的禮物外,還要贈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兩件、玉或銀手鐲一對、豬肉三十斤、現金若乾等,披紅掛彩,由媒人和男家親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著男家送來的酒,稱贊酒好、酒甜,並向結親的兩家祝賀。酒席後,女方送一壺酒和兩盒紅糖或一些糙把給男家口禮。男家再將女方回贈的酒敬獻祖宗,宴請親友。「大酒」之後,雙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⑼ 納西族有什麼習俗
納西族節慶很多,主要的節日習俗有:
祭天 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過去,納西族把祭天作為是否納西人的標志之一。
新年 農歷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三朵節 「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過去,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歷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火把節 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納西族的火把節歷史悠久,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現在這個節日過得最熱鬧的是麗江古城的民眾,屆時家家扎大火把立於目前,上面綴飾各種鮮花和水果。入夜,滿城火光與五彩的燈光交相輝映。
「七月騾馬會」 這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歷七月中下旬舉辦,為期一至二周,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
其他地方的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台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補充摩梭族是納西的支系
⑽ 為什麼納西族人姓和的多
因為納西族的「和」姓源自納西族始祖崇仁利恩,是古代納西族四大支系「禾、束、葉、梅」之首「禾」的後裔,後改為「和」姓,因此是納西族第一大姓。
相關解釋:
納西族、漢族、滿族等民族都有「和」姓,納西族「和」姓與漢族「和」姓有淵源關系,皆是同祖,只是後來繁衍才形成各民族而已。因此,「和」姓不是納西族獨有的姓氏。
其次,在明太祖朱元璋賜「木」姓之前,納西族先民中早已使用「和」姓。因此,「和」姓也不是木氏土司創造的姓氏。
(10)納西人家訪擴展閱讀
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
相關人物:
和字:
元朝納西族首領,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其弟忽必烈攻打大理國,中路軍經寧蒗永寧直抵金沙江邊,隔江與石頭城相望,居今永寧一帶的納西首領和字內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