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失控
校園的主要原因有學校方面、家庭方面、社會方面和主體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進入社會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場所,校園首先直面學校。從宏觀角度而
言,當前教育體制和教師管理體制存在的諸多弊端是校園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顯功利性傾向是引發校園的關鍵
雖然我國已逐步開始強調素質教育,但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並不是朝夕之間即能完成的,事實上,
我們現在實行的依然是一種無情的淘汰式教育,分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決定學生及教師的前途。學生從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就像進了戰場,一路沖鋒陷陣,學生「為教而學」,教師「為教而教」。許多教師還慣於用制度和規則來約束學生,用成績和分數來評價學生。這種做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一是學生和教師均面臨巨大的壓力,以致於情緒緊張,容易誘發性事件。
世界兒童發展組織曾在調查了75 個國家的教育環境後,針對各種各樣的校園事件,發布了一個備忘錄,明確列出學校生活帶給青少年的20 個不良壓力,其中包括學習壓力、作業壓力、考試壓力、升學壓力、同學競爭壓力、教師言辭壓力等,[2 ]這些壓力顯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的。壓力太大,一旦達到個體無法承受的程度,其極端的宣洩方式就是。
二是成績較差者由於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很容易產生自卑感、挫折感。
從心理學的挫折攻擊理論來看,當人類受到挫折時,即會產生攻擊行為,而行為正是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敗和學校對這種失敗的反應結合起來,決定了的後果。[3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差生自暴自棄,在盲從和厭惡中產生逆反心理,對優等生、對教師懷有強烈的敵意以致無事生非、濫施暴行。這實際上是由於他們不能接受現行教育體制下學校強加給他們的「失敗角色」,而意圖通過這種「特殊方式」來獲取教師關注與同學「承認」的結果。
三是學生的道德觀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數學生動輒以武力解決問題,甚至違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學生大多乖乖就範,不懂得尋求保護自己的途徑。由於各類學校都把及格率、升學率、考試通過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好壞的主要標准,因此在教育的內容上有所偏失,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法制教育也沒有真正開展起來。另外,性教育作為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也遲遲難登大雅之堂,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小學女生把同學遭受「性」當作挨打的無知局面。[ 4 ] 這種無知,無疑給了諸多校園施暴者以可乘之機,以致其一再恣意妄為。
2 、教師權威的傳統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師生間良好的人際互動,為師生間的沖突埋下了隱患;
而矯枉過正又助長了學生的囂張氣焰,致使校園不斷升級良好的師生關系猶如「潤滑劑」,能夠很好地抑制雙方心理的沖動。但是師生關系是相當復雜而微妙的,平等的師生關繫到目前為止還只能說停留在口階段。而之所以導致這一局面,則不能不談到教師權威的傳統。在以往的社會中,教師擁有社會所賦予的絕對權威,能夠行使包括體罰學生在內的各種權力,以傳達一種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學生則被要求尊師重道,不折不扣地聽從教導。不難發現,權威時代是極度漠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個體權益的。正因為如此,隨後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師生關系等、要給學生尊嚴的主張「, 學生主體」思想也開始被廣泛倡導。然而實際生活中,卻有一部分教師始終抱著「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錯誤觀念不放。他們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不允許任何反叛。本來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學生就有較強的反抗權威的傾向,尤其是在這種「教師權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學生及其家長更是擁有了諸如《未成年益保》、《義務教育法》之類的堅強後盾來向教師叫板,如果少數教師
仍以其自身於權威時代受教育的經驗加諸今天的學生身上,無形之中,就會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築起一堵厚牆,隔絕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使得學生對教師的不滿與日俱增。這種沖突日益增加,發生教師為了表現權威而效仿權威時代的做法體罰學生的事件,以及學生為了反抗權威、證明自身存在而攻擊教師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實踐中也有教師權威矯枉過正的現象,這種情況同樣是校園愈演愈烈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只是主張教師權威弱化,並不是說師道尊嚴也要丟掉,而且教師還有憑借專業知識和人生閱歷而形成的另一種威信,教書的同時還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師在學生犯錯時一味遷就讓,害怕因為反擊而被說成是虐待體罰學生,這是極不正確的,結果只會使施暴者更加有恃無恐。
3 、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發校園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教師培訓過程來看,過分注重專業知識的完善,而忽略了執業技巧,尤其是人際關系處理的
學習,以致有的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雖然教學成績突出,卻基本不懂如何與學生溝通,引起學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師除了舊式教育體制下的嚴厲苛責、打罵等方法外,對師生間沖突的解決完全一籌莫展,那麼在雙方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使沖突升級,演化成事件。
其次,從教師任職過程看,雖然一般要進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學校發的教師執業資格證、教師聘
任證、上崗證、技術專業證等才能任教,但這種考核並不十分嚴格。如某禽獸教師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醫當上教師,作案後才拿到資格證書的。正是這種教師管理上的漏洞,讓一部分缺乏教師特質或具有傾向的人混進了師資隊伍,直接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從師德建設過程看,一直以來都是正面宣傳多,而嚴肅批評少。事實上,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
學生的行為,倘若教師以為表率,則學生亦必形成傾向。由於實踐中忽視師德教育,故教師對學生濫施暴行的現象時有發生,也間接促進了學生攻擊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對待教師通常是表彰獎勵重而依法處罰輕。如有的教師毆打學生之後,只支付了部分醫葯費和住院費,仍在學校上課,學校和城區教育局也沒有做出任何處理。[ 5 ]如果學校包庇袒護教師的暴行,則容易引發學生及其家長針對教師的新一輪校園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開始,家庭對個人的影響構成個人社會化的重要一環,因此,校園,
主要是學生的暴行,與家庭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歸納而言,促成校園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敗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尤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對子女的
教養態度分為四個類型,即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和型,[6 ]其中前三種態度已被大量事實證明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方式,它們均不利於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專制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較高,且傾向於採取「棍棒式的強制」,來督促子女成材。結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行為,不知不覺中沾染了「暴習」,遇事即想到用解決。在此,家長的反面「熏陶」增強了子女在校實施暴行的可能。在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對子女有著過分的保護慾望,對其百依百順,袒護放縱。曾經有一個調查,當問及一些小學生遇到被同學打時作何反應,有45 %的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打他」,因為他們從上幼兒園起家長就向他們灌輸不能吃虧,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觀念。[7 ] 因此,家庭過分的溺愛也容易養成子女的傾向,進而發展為實施校園暴行。而在放任型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值一般較低,或者期望雖高而子女無法達到,令其喪失了管教的信心,於是在強迫命令的同時,多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態度極易使子女變得自暴自棄、放盪不羈,形成攻擊性人格。另外,父母本身有犯罪行為劣跡的,子女實施校園行為的幾率更大。
2 、家庭結構的缺陷
家庭結構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關系不完整,血緣關系不完整,如喪偶、離婚、夫妻分居、父母雙亡等情況。在這種失衡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度是較低的,而父母之間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度則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易情緒不穩,缺少同情心,具有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關系緊張,父母的感情危機、家庭等常常表露出來,子女的人格和行為易發生扭曲。
三、社會方面的原因
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急劇變動時期,整個社會顯得脫序而迷亂,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出來。其中
有的對校園暴行的發生,亦起著重要影響。
1 、文化的泛濫
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原有的道德價值觀不斷被解構,不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侵蝕未成年人原本純潔的心靈,而且文化肆虐橫行。大量案件的發生讓人們對血腥的場面習
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社會或全人類的精神價值取向———對生命的極端漠視,而這正是的基礎。正值青春發育期的廣大學生,為了求得社會的認同,亦必吸收這種文化的不良暗示。於是在校園中經常出現以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許多學生盲目模仿不良書刊、影視作品、游戲中所渲染的手段,在其行為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日益增多的挑釁性。不少學生更將影視作品和虛擬網路世界中的大俠、英雄視為自己的偶像,在模仿其實施的「英雄行徑」中,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教師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這
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大眾傳媒的影響
如果進一步探究文化這一社會背景形成的因素,則應看到大眾傳媒的負面作用。姑且不論改革開放後,一些單位和個人置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於不顧,將充斥兇殺、及腐朽沒落思想的不良影視書刊推向文化場,由此使力較差的青少年因羨慕而模仿,從而增加其實施犯罪的潛在危險,即便是那些通常反映社會生活的一些所謂健康的影視書刊也有可能造成負面後果。眾所周知,對犯罪新聞的報道已是媒體活動的重要內容。為迎合觀眾與讀者追求感官的口味以賺取商業利潤,許多媒體過分頻繁地報道、新聞。由新聞本身簡明扼要的取材原則所決定,這些報道一般很難避免主觀片面的流弊,因此,犯罪的報道內容究竟是否與現實相符尚不無疑問。如果這種報道過度渲染、誇大事實,對的細節作詳細描述,則對於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更易激發其慾望,導致校園暴行的產生。一項心理實驗曾證明:「電視節目中的行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熱衷攻擊、尋釁的抑制力,使他們由此學會種種攻擊的動作,得到相機攻擊他人的方法。他們視攻擊行為是解決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有效手段。電視實際上是在傳授這類攻擊行為。經常觀看電視中的節目將使更多的觀眾因自身的某種原因而使他們的舉止行為變得好攻擊、尋釁。」[8 ]其他傳媒途徑對校園的影響方式也大致如此。
3 、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
校園周邊環境的惡化也是將學生引上犯罪歧途的重要誘因。我國目前尤其是城各小學、中
學、大學附近,隨處可見電子游戲機室、網吧、黃色錄像廳,不少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於是有為了游戲機費而搶劫、勒索同學的;有因為整天逃學上網,精神頹廢,對教師的教育粗暴反擊的;有禁不住黃色錄像的誘惑同學的。可見,校園周邊環境不加以整頓,必然成為校園滋生的土壤。
四、主體自身的原因
學校、家庭、社會對於校園的發生雖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一般而言只是為案件的發
生提供了外在契機,其不良影響必須內化為主體自身的行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體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質,對於決定其能否抵禦外界各種不良影響,從而實施暴行具有根本意義。其中未成年學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徵而特別容易成為校園的主體:
1 、好奇心強,缺乏評價能力,行為方式具有模仿性,極易接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由未成年人認知結構的不完整性所決定,許多學生認識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會環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時由於他們道德觀念和法制意識嚴重缺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性質,因而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歡模仿別人,常常錯誤地將一些影視作品中的行為視為英雄行為。
2 、情緒不穩,自控力差,極易為外界誘因的驅使而激發沖動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情感處於急劇變化的時期,因而在校學生一般情緒易於激動,性格急躁,重友誼,講義氣,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環境時,容易因沖動而使用手段,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事實上,當他們冷靜下來,大多都會為自己逞一時之快的行為感到後怕和悔恨。
3 、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爭強好勝,崇尚武力
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另一方面年輕氣盛,愛走極端,因此
一遇矛盾沖突,即任性而為,採用手段,完全不顧後果的嚴重性。
4 、叛逆心強,反抗權威意識濃烈
由於心理發育不夠成熟,一些學生在行為的選擇上表現出明顯的偏執性,妄圖用與眾不同的方式顯示個體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師的約束,尤其是其採取的教育方式不當時,內心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行為即失去常態。學生針對教師的報復便是這種心理嚴重失衡的典型表現。
⑵ 老師懲罰學生不當,家長怎樣溝通
老師懲罰學生不當,家長應該這樣溝通:
安撫孩子情緒,引導孩子理解老師
作為家長,要先對孩子做好疏導工作。從情感上給予支持,用同理心進行撫慰,比如「老師怎麼怎麼對你,你很傷心(委屈,憤怒等)是嗎,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其次是理,要明辨是非,先承認老師說的或做得欠妥,這里要注意分寸。
不是全盤否定,因為家長否定老師,老師在孩子心裡的威信下跌後,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就更會消極被動,減弱學習動力,長遠看孩子受到的損失會高於這次事件。
再次要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體諒寬容,想想老師的難處。
最後,指導孩子以後犯了錯誤,主動找老師承認,主動改正。錯誤誰都會犯,如果認識到並主動改正,還會有幾個老師不依不饒,孩子的工作做過後,可以觀察一段時間,如果老師仍有不當行為,家長就有必要與老師進行溝通。
比如先問問老師,孩子近期的表現,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優缺點,解釋可能存在的誤解或誤會。然後,家長可以向老師介紹孩子的個性。
與老師的溝通
直接交流為好,這就要求家長在問題面前要冷靜。家長可以以了解情況的方式和老師溝通,了解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發現真正的問題究竟在哪裡,在此基礎上表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
有時可能會是教師的教育思想有問題,造成對學生的「暴力」;有時可能是教師缺乏針對性的教育方法而產生的情緒急躁、失控;有時是教師缺乏教育經驗,採用了違背教育規律的不恰當方法;還有時是孩子出於對自己的保護,沒有反映事情的全貌,造成一些誤解。
所以現象背後的原因很重要,這也是問題能否在教師和家長之間得到解決的必要條件。多數情況下,如果教師犯的是「善意的錯誤」,經過溝通增進了解,雙方會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使問題得到緩解和改變。
但是如果事實確實嚴重,教師又執意不改,那麼家長必須向學校反映,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
⑶ 教師情緒失控對學生做出過激行為,該如何處理教師才合理合法
1、「皇帝犯罪如庶民同罪」。老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分子。教師如情緒失控(或喝酒等主觀意願)對學生做出過激行為一樣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如構成犯罪的,必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作為學生的老師更應該為人師表,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故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
⑷ 高中老師掌摑學生砸手機,涉事老師已停職。怎麼看
事情的經過和原因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傳開了,視頻中,一個老師很憤怒地掌摑了一個學生,並且憤怒地把手機在地上砸了個稀碎。
經過核實視頻內容,事情發生在江蘇省某中學高三教室,一學生帶了手機進入教室被老師發現了。老師要求學生交出手機但是被學生拒絕。於是班主任怒火攻心,當場打了學生兩巴掌,而且看起來打得不輕,學生的眼鏡都掉到了地上。接著,老師還憤怒地把學生的手機奪過來,在地上摔個稀碎。不僅如此,老師還讓班上的其他同學錄像,把自己摔手機的視頻發到家長群。
老師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是家長,學生,社會需不需要反思一下呢?教育的責任並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個人理解對這個老師寬容一點吧,能有這樣勇氣“以身試法”的老師不多了,難道真的要老師都變得“佛系”嗎?
⑸ 老師打學生臉,怎麼辦
跟校長投訴。或者去告訴爹娘,叫爹娘去找人打還邇們老師, !(純屬娛樂)
⑹ 我膽子很小 主要是缺乏安全感 遇事怕不知道怎麼解決 哪位閱歷深的前輩可以教教我呢
冷靜是成功的試金石
有個男人,他老婆生小孩時難產死了。幸好,他家有條聰明能乾的狗,自然而然的擔負起照看嬰兒的重擔。有一天,男人有事外出,很晚才回來。狗知道主人回來了,歡快的出來迎接。可是男人看到狗嘴裡都是血,一種不祥的預感頓時湧上心頭,心想是不是這狗由於飢餓獸性發作把孩子給吃了。於是他連忙趕到床邊一看,沒人,只看到一堆血跡。男人在狂怒之下,拿起棍子便將這條狗活活打死。誰知就在這時候,孩子哭著從床底下爬了出來,男人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狗,四下查看,發現不遠處躺著一條狼,已被活活咬死,再看那條狗,後腿已被嚴重抓傷。原來在男人外出的時候,有條狼溜了進來想偷吃孩子,狗勇敢的沖上去與狼大搏鬥,最終保住了孩子的生命。男人知道真相後,嚎啕大哭,悔恨不已,可是一切已經無法換回。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在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裡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沖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於是約張良再見面。這個老人後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並自我剋制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才能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我們在平時要注意這種修養,剋制、忍耐,處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乾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打比方、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在法國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間煙草店門前。他准備到店裡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里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里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沖過去,朝埃里克連開四槍,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要自信啊,我以前也是這樣的 但是,現在我學著自己去面對一些事情,學著長大 交幾個可以交心的朋友,她們可以給你安全感的,相信自己噢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禍首是失控的激動情緒。
⑺ 正方: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主要靠他律 反方: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主要靠自律 我是正方 應該抓住哪些問題
你是奉節縣五馬小學抄的?你是正方還是反方?冉書明?
師德的標准存在著不確定性。要知道個人的自律是沒有整齊劃一的,也就是說各不相同,那該如何加以統一呢?眾所周知,無規矩不成方圓,師德也如此,你沒有一把度量的標尺,何以判定這個人是否師德呢?就如今天我叫家長幫我做了一件小事,有人並不會認為有失於師德,但其它老師是否得出一致的的看法呢,僅僅是我個人的判定標准對方辯友是如何界定的呢?我無從知道,而且我相信在場的各位判定標准也不可能各是統一的吧。這時我們會遵循,跟外界的道德准則,法律等一系列對方所謂的外力他律。也應因他律作為一個准繩時時給予衡量。對方辯友,當你所謂的自律的動力,標準保障都來源於被你們認為不是主要的他律時,你們還能信誓旦旦地說,師德主要靠自律嗎?
⑻ 江蘇一高中老師掌摑學生砸手機,涉事老師已停職,你怎麼看
對於江蘇一高中老師掌摑學生砸手機的不當行為,作出停職的處理是正確之舉,是對學生和家長的一個交代,這樣的老師就應該逐出教師隊伍。
一、掌摑學生砸手機行為不當為人師者,應該懂得關愛自己的學生,即便是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好的表現,老師也不應該直接掌摑學生,甚至是做出砸手機的不當行為,老師並沒有這樣的權利,也不能夠這樣做,在課堂上如果遇見了學生有不好的表現,老師們應該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學生當成是發泄個人情緒的出口,對於行為表現不好的學生,老師應該悉心教導才對。
近些年來我們多次看見有教師打罵學生的新聞報道,甚至是教師虐待學生的事件屢屢有發生,為了能夠保障學生們的安全,必須加大對於這些師德師風失范的教師的處罰力度,才能夠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保護好學生們的人身安全。對於這位掌摑學生砸手機的高中老師或許做出停職的處理還不足夠,應該要求向學生和家長賠禮道歉,甚至還應該要求讓他寫檢討書,並且要通過相關的媒體渠道進行報道,這樣就能夠起到警示的作用,讓其他的老師能夠引以為戒,自覺做到關愛尊重自己的學生,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五、加強對於老師的監督和管理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學校也應該加強對於老師的監督和管理,在為老師減負的時候,不能忽視了對於老師職責的監督,要在制度上對於老師個人的行為作出明確的規范,同時也應該加強對老師的教育培訓,讓他們學會懂得鞭策自己,約束自身的行為。
那麼對於江蘇一高中老師掌摑學生砸手機,涉事老師已停職,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當中留言交流。
我是教育小匠,用心解答有趣、有料的問題,如果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