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德的文言文
⑴ 有沒有關於老師的古文
唐代韓愈的《師說》
原文如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如下: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歌頌「師德」的詩句大多不是直接表達,而是借物喻人,具體如下: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2、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
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裡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後種花呢?
3、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下的花朵營養了大地,提供了養料,培育了下一代。
5、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鄭燮
新長的竹子要比舊竹子高,它們的生長全憑老的枝幹扶持。
⑶ 有關於老師的古文
1、[宋]李覯《廣潛書》
原文選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釋義:
一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版的教育如何,他權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2、[唐]韓愈《師說》
原文選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釋義: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3、[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原文選段: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釋義:
令公的學生遍布天下,何須在房前再種花呢。
4、[唐]柳宗元《師友箴》
原文選段:
舉世不師,故道益離。
釋義:
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不當老師,不尊重老師,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的背離道統。
5、[戰國]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選段:
君子隆師而親友
釋義:
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
⑷ 關於教師的古文
<<師說>>
作者 韓愈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 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背景
《師說》是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⑸ 歌頌師德的古文名句或者詩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⑹ 關於尊師的古文
1、忽遇文殊抄開慧眼,他年應記老師心。——唐·齊己《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
釋義:突然遇到文殊菩薩張開了智慧的雙眼,以後應該記著老師的苦心。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釋義:花雖然敗落了,化作春泥了,還要為後來的花提供養料。
3、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釋義:你的學生已經布滿了天下,還用在庭院前種花呢!
4、桃李從今滿天下,月明烏鵲得依枝。——宋·史浩《上紹興守俞閣學生日》
釋義:你的學生從此布滿了天下,月亮明亮烏鴉有個依靠的枝頭。
5、栽培桃李滿天下,出入風濤半海中。——宋·邵雍《和人聞韓魏公出鎮永興過洛》
釋義:栽培的學生布滿了天下,在社會中闖盪。
⑺ 關於師德的經典名言
師德名言(名人名言):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2、身教重於言傳。
——王夫之
3、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
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陶行知
5、、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6、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
7、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8、教師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義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
——第斯德
9、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
10、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
——楊雄
11、我覺得,對教師來說,力量的源泉就是來自對學生的愛,愛學生才會愛事業,才會對教育工作保持經久不衰的熱情,才會充滿獻身精神。
——於漪
12、身教最為美,知行不可分。
——葉聖陶
13、做導師的人自己更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和禮貌。
——洛克
14、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盧梭
15、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引誘的魔鬼。
——盧梭
16、為了對學生給予道德上的影響,教師本人必須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沒有的東西是不能傳授給別人的。
——第斯多惠
1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
——烏申斯基
18、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著全體學生,這點往往是察覺不出的。如果教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留下永遠痕跡。正因為這樣,所以每一個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孩子們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須知天地間,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們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生理上各種微小變化更富於敏感了,再沒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摸捉一切最精細的事物,這點是應該記住的。
——加里寧
19、如果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的話,那他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如果教師象父母那樣愛學生的話,那他就會比那雖然讀萬卷書而不愛事業也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得多。如果教師能夠把愛事業和愛學生結合起來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了。
——托爾斯泰
20、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鄧小平
⑻ 關於「老師的師德」名言或古文有嗎
例如:
1、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
2、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3、要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
4、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聖地。
5、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6、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7、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為科學, 教師不存在的地方,無知就變成了聰慧。
8、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9、語言作為工作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於騎士的重要;
10、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在於作為騎士的教師駕馭駿馬的能力高低。
11、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12、誠摯的心靈,是學生情感的鑰匙, 高尚的師德,是學生心靈的明鏡
⑼ 關於師德的古詩詞有哪些
1、《蜂》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己亥雜詩·浩盪離愁白日斜》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5、《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6、《天凈沙六首·源遠流長圖》
欲求賢才棟梁,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今又遠航,
路遙山高水長。
7、《七絕·師恩難忘》
相逢一見太匆匆,校內繁花幾度紅。
厚誼常存魂夢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天凈沙六首·逸仙圖》
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重上瑤台,天地為之驚駭。
9、《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0、《新竹》
清·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⑽ 請問關於「老師的師德」名言或古文有嗎 是給學校做校園文化用的。急!!!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既有苦,也有樂。
★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們在成長!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
★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
★博學、耐心、寬容,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
★好筍出好竹,好師出好徒。
★愚蠢的教師只會傳授真理,聰明的教師應教學生發現真理。
★在教學上,要做教師兼學者;在寫作上,要做學者兼教師。
★慈父+慈母=教師
★教師要以東風化雨之情,春泥護花之意,培育人類的花朵,繪制燦爛的春天。
★教師,是播撒知識的種子,傳遞文明火炬的使者。
★嚴於己,而後勤於學生,這個無愧為教師的天職。
★聖明的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是現成的知識寶殿,而是鼓勵他們去做砌磚的工作,教他們建築。
★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兒童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
★寧做奮斗者登山的拐杖,不做閑逸人享樂的溫床。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每一位有自尊的老師都會讓學生自尊心有發揮的機會。
★我是一粒土,我願化作學生成長的沃土;我是一滴水,我願融入學生思維的海洋;我是一粒沙,我願托起學生知識的大廈;我是一名教師,我是水,我是土,我是沙……,我是學生成長的導航塔!
★細節見精神,習慣成命運。
教育者和教師必須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強烈的刺激……把自我教育作為他終身的任務。 ——第斯德
教師就狹義說,是講授某門功課的教師,就廣義說,是有權威的,有智慧的,對人們有重大影響的人。 ——加里寧一
教師是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美崇高事物與新生一代之間的橋梁。——烏申斯基
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
兒童對於教師給予他們的良好感,反映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 ——贊科夫
身教最為美,知行不可分。 ——葉聖陶
熱情的老師,你要保持純朴,謹言慎行。 ——盧梭
教育者要有力量,就要象母親那樣關心和注意兒童的心靈。——裴斯泰洛齊
教師的藝術和技藝恰好是善於把心靈和才智結合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
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蘇霍姆林斯基
1.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2. 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
3. 對父母和同志,對集體和社會,對人民和祖國的義務感,要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麼是義務和缺乏義務感,就談不上人的道德,也談不上集體。
4.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1.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2.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
3.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4. 「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這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5.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葉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