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
㈠ 徐有威的主要專業論文:
(1)中國大革命時期蘇聯的軍事援助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第82-87,112頁
(2)羅伯斯庇爾與「非基督教化」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第73-77,47頁
(3)餘子道、徐有威
力行社述論
《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第217-236,202頁
(4)1931-1937年間國民政府和朝鮮獨立運動
《抗日戰爭研究》1994年第2期,第161-171頁
(5)力行社之日本觀研究
胡春惠主編:《【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
1995年版,第507-527頁
(6)力行社の日本觀研究
【日本】《中國研究月報》第586號(1996年12月),第30-39頁
(7)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法西斯主義的批判
《中共黨史研究》1996年第6期,第18-22頁
(8)力行社與西安事變
《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5-77頁
(9)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Xi』an Incident:The Case of the Lixingshe
【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 No.154(June1998),pp.283-307
(10)徐有威,【英國】貝思飛(Philip Billingsley)
民國洋票回憶錄之史料價值
【台灣】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第27期(1999年3月),第83-87頁
(11)力行社之海防觀——以《前途》雜志為例的研究
李金強等編:《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年版,第127-140頁
(12)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
When Worlds Collide: Chinese Bandits and Their 「Foreign Tickets」
【美國】Modern China Vol.26No.1, January 2000,pp38-78
(13)German Fascism in Chinese Eyes:An Investigation of Qiantu Maganize(1933—1937),
Ricardo Mak/Danny Paau(eds), Sino- German Relations since 1800: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德國】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000,pp 235-254
(14)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
Out of the Closet: China』s Historians 「Discover」 Republican-Period Bandits
【美國】Modern China Vol.28No.4,October 2002,pp467-499
(15)中國有關民國時期的土匪問題之研究(1949-2002年)
【韓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第15輯(2002年6月),第79-90頁
(16)徐有威,周利敏
力行社之海防觀--以【中國日報】為例的研究,李金強等主編:《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
【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館2004年版,第119-130頁
(17)《前途》記事總目錄(1933年1月-1939年4月)
【日本】《近代中國研究匯報》2004年第26號(2004年4月),第53-108頁
(18)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
A Monument to Bai Lang, the 「White Wolf 」
【日本】Human Sciences Review No.27 July 2004,pp27-36
(19)Philip Billingsley,Xu Youwei
From「Peasant Bandit」 to「Prominent Personality」:Bai Lang in the Scales of History
【日本】Intercultural Studies No.30 July 2004,pp51-89
(20)1930年代力行社眼中的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前途》雜志為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等主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上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6-159頁
(21)Xu Youwei,Philip Billingsley
Clearing way the Debris: Chinese Scholarship and the Bai Lang Rebellion
【美國】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13, Number 2 (Fall 2006),pp330-356
(22) Xu Youwei, WU Leyang,Philip Billingsley
Editors and Outrages:Banditry-Related Editorials from the Dagong bao and the Shen bao,1912—1937
Intercultural Studies ( St.Andrew』s University) No.35 Dec. 2006 pp 71-99
(23)從留美「民主教授」到「不予改正」的右派――陳仁炳研究
【美國】《Journal of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華美族研究集刊)第13期, 紐約:
天外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第121――143頁
(24)徐有威,王林軍
比拿破崙和威廉二世更加危險的獨裁者――從《東方雜志》和《國聞周報》看墨索里尼在中國的形象
載陳絳主編:《近代中國》第17輯,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265-278頁
(25)徐有威,許金生
霧里看花――1930年代日本人眼中的國民黨「藍衣社」,
載王建朗等主編:《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7月版,
第273-286頁
(26) 徐有威,王林軍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觀――以《東方雜志》和《國聞周報》為中心的考察
載鄭大華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第248-268頁
(27) 檔案中的力行社的早期活動: 以徐亮為例
《軍事歷史研究》 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 第141-146頁
( 28 )我的老師陳仁炳教授
載亨利·托馬斯等著,陳仁炳譯:《科學家的生活》,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70頁
(29)徐有威等采訪整理
我在皖南小三線的經歷――許汝鍾先生訪談錄
《史林》2011年增刊(2011年8月),第107-112頁
(30)徐有威選編
上海小三線報刊資料選編(1976-1987年)
載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主編:《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1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1年10月出版,第215-267頁
(31)徐有威等翻譯
【美國】巴里 · 諾頓 (Barry Naughton)著:《三線建設:中國內陸的國防工業》
載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主編: 《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1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1年10月出版,第268-299頁
(32)徐有威選編
《上海小三線口述史選編(一)》
載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主編:《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2輯,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1年12月出版,第253-282頁
(33)口述史和中國當代軍事史研究――以上海小三線建設為例
《軍事歷史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3月),第149-151頁
(34)吳祥華,徐有威等采訪整理:
李曉航:親歷上海小三線的調整
載俞克明主編:《現代上海研究論叢》(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第147-157頁
(35)刻不容緩地重視口述史,保存中國當代史不可再得的鮮活資料《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2012年5月),第154--155頁
(36)徐有威,李婷
首屆「三線建設史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2012年5月), 第118-119頁
(37)徐有威,李婷,吳靜
散落在皖南山區的海派文化, 載李倫新等主編:
《海派文化的創新發展和世界文明》,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171-186頁
(38)徐有威編
《有關上海小三線建設報刊資料選編(1979-1986年)》
上海地方誌辦公室等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20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
第305-356頁
(39)徐有威 吳樂楊
民國社會輿論對匪患之反應――以《申報》和《大公報》為例(1912-1934),
《江海學刊》 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出版),第176-184頁
(40)徐有威
《上海小三線建設口述史(上)·皖南山坳中的上海人》,《東方早報》(上海)
2012年12月4日,第12-13版
(41)崔海霞、徐有威
《上海小三線建設口述史(中)·深山裡的生活交響曲》,《東方早報》(上海)
2012年12月11日,第12-13版
(42)吳靜、徐有威
《上海小三線建設口述史(下)· 一個時代的終結》,《東方早報》(上海)
2012年12月18日,第12-13版
(43 )〖加拿大〗呂德量(Lorenz M.Luthi)著,徐有威等譯
《越南戰爭與中國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線防衛計劃(1964-1966)》,
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主編:《冷戰國際史研究》第14輯,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第63-88頁
(44)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
「Listen to What the Bandits Have to Say!」: Voices from the Post-「Liberation」 Suppression
Campaign in Guangxi,Intercultural Studies ( St.Andrew』s University) No.47
March 2013,pp 139-170
(45)Xu Youwei & Philip Billingsley
Liu Zhidan and his 「Bro』s in the Hood」: Bandits and Communists in the
Shaanbei Badlands (1),Human Sciences Review ( St.Andrew』s University) No.44
March 2013,pp.147-192
㈡ 張景中的訪談錄
●那麼多青少年喜愛我的作品,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
●可以把學數學比作吃核桃。核桃仁要砸開了才能吃到。有些核桃外殼與核桃仁緊密相連,成都人形象地叫「夾米子核桃」,如果砸不得法,砸開了還很難吃到。數學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仁;而教育數學呢,則是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種,讓核桃更美味,更有營養,更容易砸開吃凈!
關鍵詞:科普、科研
兒時讀科普書是興趣而今寫科普書是責任
羊城晚報:張院士,您是怎樣開始科普寫作的?
張景中:我主要從事科研。社會為我們提供了科研條件和環境,我們當然有責任向大家說明研究對象的情形和研究工作的意義。國家要求攀登項目結題時一定要編寫一本科普書,我認為這個規定很好,說明科普工作不僅是科普作家的事,也是科學家的責任。
當然,我做科普工作,也有我個人的原因。我小時候喜歡讀科普作品。法布爾的書讓我看到一個新奇的世界,伊林的作品讓我知道了許多平常的東西包含著不平常的故事和道理。科普讀物啟發我思考,激勵我探索,使我產生了研究和創新的願望。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出書,也要寫好看的科普書。就這樣,我給自己加上了寫科普書的責任。
張教授主編的好玩的數學系列有以下:
1,《數學聊齋》;2,《數學美拾趣》;3,《幻方及其他》;4,《數學演義》;5,《趣味隨機問題》等十部。
好看科普書真不易寫十幾行字苦思兩天半
羊城晚報:科研花費了您不少精力,您還擠得出時間?
張景中:寫出好的科普作品確實不容易。如何選擇話題,如何打比方,都要反復想,一再修改。有些東西,人家大科學家寫過,你敢不敢班門弄斧?能不能給讀者新啟發?都是挑戰。例如,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指出,分數355/113是圓周率π的一個很好的近似值,稱之為密率。密率好在哪?這是一個不錯的科普話題。數學大師華羅庚指出,在分母不超過366的所有分數當中,沒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數了。要說明其中道理,他用到數論里的丟番圖理論。後來另一位著名數學家在一本科普書里,用連分數的方法,更進一步地論證出,在分母不超過6000的所有分數當中,沒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數。
能不能用更淺顯的方法,更充分地說明密率的好處呢?我反復思考,發現可以用初中生的數學知識,簡捷地論證出更好的結論:在分母不超過16500的所有分數中,沒有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數!並且指出,有一個分母為16604的分數,確實比密率更接近π。這點道理寫在書里不過十幾行,但想到它,卻用了兩天多時間。
羊城晚報:科普作家不僅需要有科學研究,還要有人文修養……您怎麼看待科學精神和人文修養的關系?
張景中:一般來說,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真善美應當是每個人的追求,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其實科學家寫科普文章的並不少,只是要想寫好太花時間、太花精力,而社會評價又往往不及研究論文。例如評職稱不承認科普文章。在這種導向下,能夠做研究的人多數自然不願意在科普上下功夫。
寫好科普文章可能需要人文修養和一點藝術素質,但更重要的,是對科學成果本質的理解,是創新精神。
曾作論文與前人重復 華羅庚含蓄點撥後學
羊城晚報:聽說您在北大讀書時開始寫論文,還和大數學家華羅庚打過交道?
張景中:在學習解析幾何時,我看到一本教材上有條定理,說滿足函數方程f(x+y)=f(x)+f(y)的函數f(x)如果連續,一定是「齊次線性函數」,即f(x)=a?x。我想,f(x)如果不連續,結果如何呢?應用課外看到的集合論中的「任意選擇公理」,我解決了自己提出的這個問題。於是就寫成一篇稿子寄給《數學進展》,很快順利地發表了。
不久,編輯部來函,說有讀者來信,問這篇文章解決的問題出於何處?前人有何工作?我回信說問題是自己提出來的,不知道前人的工作。編輯部又寫信來說,做研究工作寫論文應當了解自己所研究的問題的背景和前人的有關成果,這是對讀者負責,也是做研究工作應當知道的。於是我就到資料室查文獻,一年一年向上查,查了3個星期,查到30多年前,發現1920年有一篇德文的文獻,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把查到的結果寫信告訴了編輯部,編輯部在刊物上發了一條啟事,說作者來函說明此結果與以前某某人工作有重復,向讀者致歉,作為此事的了結。
後來,在數學所工作的邵品琮學長向我透露,編輯部信中所說的「讀者」來信,實際上就是刊物主編華羅庚先生的意見。他因為出國,在刊物出版後才看到我的文章,發現與前人工作重復,就指示工作人員給我寫信,促使我學習做研究工作的基本規矩。這個經歷使我終身受益。華羅庚先生關心後學的熱情,使我終身銘記!
關鍵詞:奧數
一味討伐奧數有偏頗
考試體制更難辭其咎
羊城晚報:近年來各地「奧數」成風,雖然不乏反對聲,但風頭仍勁。您怎麼看?
張景中:有一陣子,媒體上出現不少討伐數學競賽的聲音,我留意到了,有的教育專家甚至認為數學競賽之害甚於黃賭毒。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中國現在值得反對的事情不少,論輕重緩急還遠遠輪不到數學競賽吧。再仔細讀這些反對者的意見:他們反對的實際上是某些為牟利而誤人子弟的數學競賽培訓。
數學競賽並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參與,它是面向青少年中很小一部分數學愛好者而組織的活動。這些數學愛好者估計不超過約2億中小學生的5%。
數學競賽培訓活動過熱產生的消極影響,和升學考試體制以及教育資源分配過分集中等多種因素有關,這筆賬不能算在數學競賽頭上。對於青少年的課外興趣活動,積極的對策不應是限制堵塞,而是開源分流。開展多種課外活動,比如鋼琴比賽、動漫比賽等,讓更多的青少年各得其所。如果都辦得像數學競賽這樣成功並且被認可,數學競賽培訓活動過熱的問題自然就化解或緩解了。
奧數學習不應被限制
該反思的是獲獎加分
羊城晚報:不少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往往選擇高考、中考能加分的項目。
張景中:這還是說明各種競賽辦得成功的少,被認可的少。其實各學科都可以辦奧賽,物理奧賽、化學奧賽、計算機奧賽等,這些目前發展都不夠,認可度不高。我覺得接著應該認可信息技術競賽,因為孩子適合學習信息技術和軟體的很多,會遠遠超過5%,且社會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很多孩子扎堆報名奧賽培訓班,我了解過,多數其實聽不懂。不過好處也是有的,他學習之後再回到課堂,原來的東西就感覺容易了。雖然奧賽的題目他不會做,但至少知道了還有這樣的題目,可以這樣設問,眼界開闊了。
我覺得奧數不應被限制,需要反思的是奧數獲獎後高考、中考加分的做法。如果不再加分了,為分數而學習的人就沒有了,家長報名時也就不那麼盲目了。而真正有興趣有特長的人,不加分他也願意學。
關鍵詞:教育數學
數學難就難在殼太硬
要研究如何更易砸開
羊城晚報:有教育界人士認為中小學數學偏難,讓孩子頭疼。您認同嗎?
張景中:我認為初中的偏容易,高中的偏難;課上學的較容易,考試起來很難。學生只靠課本上的東西,考不出好的成績,必須補許多課外的東西。
數學本身是比較難的,比如2/3+3/2這個分數題,按照一般的思維,應該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但這是不對的,必須首先通分。我的體會是,數學本身很難,必須找到方法使它變得容易起來,要想辦法改變數學知識的組織方式。
知識的組織方式和學習的難易有密切關系,如英語中的12個月的名字:January,February……背這12個單詞要花點功夫;如果改良一下:一月就叫Monthone,二月就叫Monthtwo等,馬上就能理解,就能記住,學起來就容易多了。生活語言如此,科學的語言———數學,何嘗不是這樣呢?
國外教育同樣面臨數學難的問題。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美國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要搞好數學教育,但收效甚微。一位美國著名數學家說,我們有錢,有人,但沒方向。我也這樣看,他們不成功的關鍵就是沒找到正確方向。他們只是研究數學怎麼教,而沒有考慮改造數學本身,讓數學變得容易起來。我在1989年提出的「教育數學」概念,就是讓數學變容易。
羊城晚報:怎麼理解「教育數學」?
張景中:簡單說就是改造數學使之更適合於教學和學習。可以把學數學比作吃核桃。核桃仁要砸開了才能吃到。有些核桃外殼與核桃仁緊密相連,成都人形象地叫「夾米子核桃」,如果砸不得法,砸開了還很難吃到。數學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仁。而教育數學呢,則是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種,讓核桃更美味,更有營養,更容易砸開吃凈!
致力於使數學變容易
盼千萬學子從中受惠
羊城晚報:您花費很多精力致力於數學教育、科普推廣,近年來又致力於教學工具「超級畫板」的研發。您把它看成自己的事業?
張景中:數學教育、科普推廣,教學工具「超級畫板」都是有理論研究的。例如用計算機回答初中生的數學問題,還沒有人研究出這樣的系統。關鍵是要用學生學過的知識,用學生理解的方式自動解題,這就難了。
通常認為中學里三角難學。本來初中要學「解任意三角形」,現在這個內容放在高中了,就是大家認為太難了。如果把這部分變容易,變得小學生都能理解多好!這就是科研課題。我多年來研究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初步教學實驗表明,用新的方法來講三角,學生更容易理解。
把數學變容易是需要研究的。初等數學如此,高等數學也如此。為了把微積分變得容易理解,牛頓、拉格朗日、費米、庫朗都下過功夫,華羅庚親自寫高等數學教材,也力求寫出新意。林群院士在這方面做了十幾年,研究出來還到中學去講。要從基礎上改進一個發展了幾百年的學科,當然很難。一旦有所進展,會使千千萬萬學子受益,意義不可估量。 學習可以有趣不會輕松
羊城晚報:你在努力創造「無痛數學」?
張景中:是的,可以減少學習的痛苦。不過我不相信學習是輕松的。真正學習都是要下功夫的,想輕松只能學到膚淺的東西。但若學習方法對頭,效率會高一些,並且會很有趣。
寫科普作品也有兩種,一種是把科學外的趣味放進來,調劑學習者的心情;另一種是把科學內的趣味發掘出來,是知識本身的趣味讓學習變得有趣。後者是我努力的方向。
羊城晚報:聽說您特別喜歡當老師,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邀請,您都很樂意去講?
張景中:這也是學習,也是研究。教學相長。陳省身那麼大的數學家,還要給學生講微積分呢。我在北大讀書時,一年級的課程就是由江澤涵院士和程民德院士來講。那時不要求教授出多少SCI(科學引文索引),爭取多少項目經費,教授把主要力量放在教書育人上。可惜現在很難做到這樣了。
㈢ 【錢學森】到底是【如何回國】的
1955年9月17日,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
㈣ 錢學森回國受到哪些阻礙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錢學森興奮極了。就在那年的中秋節(新中國誕生的第六天),錢學森夫婦心中萌發起一個強烈的念頭:回到祖國去,為新生的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經下定決心返回祖國的錢學森,會見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國海軍次長,告訴他准備立即動身回國。這位次長大為震驚。他認為:「錢學森無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他曾經說:「我寧肯槍斃他,也不願放他回中國。」
1950年8月,錢學森買好了機票,准備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飛機離開美國。9月中旬,他辭去了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這個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職務。與此同時,他已將許多科學書籍和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
就在這時,他突然接到美國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準他離開美國,並以判刑和罰款加以恐嚇!還搜查並扣壓了他的全部科學書籍和筆記本,誣蔑他企圖運送機密科學文件回國。
那時,中美在朝鮮戰場正處於交戰的敵對狀態。美國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麥卡錫主義。錢學森的回國決心觸怒了美國當局。1950年9月9日,錢學森突然被聯邦調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島上的一個拘留所關押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體重下降了30磅。
加州理工學院的許多師生和當時遠在歐洲的馮·卡門教授聞訊後,立即向美國移民局提出強烈抗議,又募集了1.5萬美元保釋金,才將錢學森從特米那島的拘留所營救出來。
然而,事情並沒有完。美國移民局非法限制錢學森的自由,要他每月到移民局報到一次,並且不準離開他所在的洛杉磯。聯邦調查局的特務一直監視他,時常闖入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搗亂。他的信件和電話也都受到了檢查。
為了減少朋友們的麻煩,整整五年,錢學森處在與世隔絕的境地。但是,這種變相軟禁的生活,並沒有磨掉錢學森夫婦返回祖國的意志。他的夫人蔣英回憶說:「那幾年,我們總是擺好三隻輕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備隨時搭飛機動身回國。」
為了回國的方便,他們租住的房子都只簽訂一年合同。五年中他們竟搬了五次家。那時候,他的七歲男孩和五歲女孩也都知道,離美國遠遠的地方--中國,有他們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著他們。
1955年6月,飽受折磨的錢學森為了早日回到祖國,寫信給人大常委會,向祖國母親發出了求救的呼聲。
周恩來總理對此非常重視,立即指示,速將此信送給中國駐波蘭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中,據理力爭,設法營救錢學森回國。
在鐵的事實面前,美方代表無言以對。不久,美有關方面匆忙通知錢學森可以離美回國。
1955年9月17日,經過長達五年多的斗爭,錢學森、蔣英和他們的兩個孩子,終於勝利地乘坐輪船駛向東方的祖國。
㈤ 大學生都應該看看什麼書不限專業的
《孫子兵法》,文學,哲學類了
㈥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錢學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三強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6歲便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2年,又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錢三強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
趙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於河南開封。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幼年就讀於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科學,立志「科學救國」。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h�von�菲克爾。
趙九章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戰爭後期,氣象研究所奉命遷往台灣,趙九章和所內科學家們一起留下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
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留學,專攻應用光子學,1940年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 1948年回國後,任2年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主任,後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任了30多年所長。還曾任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國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長,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電機所所長,吉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後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三屆副主席。1993年5 月當選為中國尖端技術與產業管理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二屆中國退(離)休科技工作者團體聯合會副會長。
郭永懷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黨員,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68年逝世。
㈦ 中國當代史研究的目錄
卷首語專題研究建國初期中共幹部任用政策考察——兼談1950年代反「地方主義」的由來楊奎松3從民辦到黨管:上海私營報業體制變革中的思想改造運動——以文匯報為中心案例的考察張濟順46國家控制與社會主義娛樂的形成——1950年代前期對成都茶館中的曲藝和曲藝藝人的改造和處理王笛88科學家的經濟生活與社會聲望:1949~1966年——以中國科學院為例張藜120「割瘤」:1950年代初期上海都市基層社會的清理與改造——以哈爾濱大樓的清理為例阮清華1621950年中蘇聯合上海防空保衛戰劉統177對比研究從反抗共產黨人到反抗美國——中國西南地區的內戰與朝鮮戰爭:1950~1951年傑瑞米·布朗201征糧、民變與「匪亂」——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貴州為中心王海光229史實討論1950年代初關於是否允許農民勞動發財的爭論林蘊暉269外稿選譯選擇共產黨中國的資本家——1948-1956年的上海劉氏家族高家龍297「第一節課」——1950年代初期中國人類進化的教學舒喜樂324回憶與口述沈善炯院士訪談錄——《我的科學生涯》補遺熊衛民訪問整理355許良英先生訪談錄樊洪業王德祿尉紅寧訪問尉紅寧整理369史料輯錄朝鮮戰爭文獻·志願軍戰士家書往來391書評書介季羨林:(《我這一生》邱路407傅高義:《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邱路410張勝:《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邱路414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邱路417智效民:《劉少奇與晉綏土改》邱路420
㈧ 錢學森的簡介和像他一樣的愛國人士和科學家急急急!!!!!
一、錢學森的簡介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錢學森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回到中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11年12月8日,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二、像錢學森一樣的愛國人士和科學家
1、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詹天佑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2、錢偉長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主攻彈性力學,1942年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後,應聘為清華大學機械繫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
3、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4、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5、郭永懷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於山東榮成。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45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12月25日被追認為烈士。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