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四庫全書
⑴ 古文翻譯
典故。 出處:《晉書.惠帝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 釋義:肉糜就是肉粥。晉惠帝在位時天下曾經暴發大飢荒,導致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老百姓被活活餓死的情況。
可晉惠帝司馬衷生性呆傻,養尊處優,體會不到民間疾苦。當有人向他報告已經餓死了很多人時,他竟然驚異地說:「老百姓沒有糧吃,為何不去吃肉粥呢?」
同義詞:飽漢不知餓漢飢。
含義:如果聽見別人對自己說出「晉惠帝曰:『~』?」這種話來,那一定是在說自己的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原文: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翻譯為:惠帝曾到華林園去玩,聽見青蛙(蛤蟆)的叫聲。便問隨從這些亂叫的東西,是為官或是為私的?隨從回答道:「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
又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為甚麼不吃肉粥呢?」由此可見惠帝是多麼的愚蠢糊塗。
因為沒有專門的翻譯所以結合了字典和典故自己做的,希望對你有用。
⑵ 翻譯古文
譯文:駱賓王,浙江義烏人,七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了【著名的《鵝、鵝內、鵝》就是他七容歲時候寫的】。武則天當權的時候,多次呈上奏摺進言說事,闖了禍被貶謫為臨海丞【「臨海丞」是個官職名稱】,因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沮喪消極,最後還辭官離開。文明年中期【「文明」是唐睿宗李旦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徐敬業起兵想要對當朝造反,駱賓王前去投奔徐敬業,被布署為徐敬業的府中僚客。駱賓王替徐敬業寫討伐天下的檄文【「檄文」就是古代貼在牆上的討伐的布告,相當於公布天下的戰書】,嚴厲的痛罵武則天的罪行。武則天讀過駱賓王寫的檄文,驚訝地說「誰可以和駱賓王相匹敵啊!」然後又說:「有像駱賓王這種人才而不中用,是宰相的過錯!」等到徐敬業的造反失敗後駱賓王亡命天涯躲避禍事,最後不知足跡到了哪裡。
終於翻譯完了,呼~~好久沒做翻譯文了,有點小喘,呵呵,希望我能給您幫助!
⑶ 古文翻譯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
《夏後伯啟與版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權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網站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⑷ 武則天在位時自稱什麼
自稱聖神皇帝。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在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
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4)婁師德四庫全書擴展閱讀
武則天真正的本名:
真相:其實武則天真正的本名叫什麼,現在還不可考證,但是根據確證的資料顯示,她本名中有一個華山的「華」字。影視劇里,常常稱武則天為「武媚娘」,這來自於唐太宗給她的賜號「武媚」。
此外,「武則天」之稱,是根據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以及去帝號後的「則天大聖皇後」而來的,後人據此才有了「武則天」這個稱呼,「四庫全書」中只有如《山堂肆考》、《蜀中廣記》等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有此叫法。
而另一個大家熟知的名字是武曌,是武則天臨朝稱制後自己取的。曌字是女皇陛下自己造的,其他還有埊等,一共12個。
⑸ 古文翻譯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②。」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3);申包胥如秦乞師④,曰:「吳為封豕長蛇⑤,以薦食上國(6),虐始於邊楚(7)。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8),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9),若鄰於君(10),疆場之患也(11)。逮吳之未定(12),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靈撫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13)
下臣何敢即安(14)?」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15)。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注釋】
①申包胥:楚國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復:同「覆」, 顛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兒子,名壬。隨:諸侯國名。④如:去到,
往。⑤封:大。豕:野豬。(6)薦:多次。食:侵食。(7)虐:侵害,殘害。③越,流亡。③夷:指吳國。德:這里指貪心。厭:滿
足。(10)鄰;接鄰。(11)疆場:邊界。(12)逮:及,趁。(13)所伏: 藏身之地,安身之地。(14)即安:到適當的地方去,指「就館」。(15)
《無衣》:秦風》中的篇名。
【譯文】
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晉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了。
【讀解】
我們在這里見到了另一種游說方式:動作表演。在言辭游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就用動作來表演,並且堅持不懈,終於感動了「上帝」,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包胥的表演功夫,竟然可以哭上七天七夜,連水都沒有喝一口。這個說法雖然論人懷疑有添油加醋的誇張成分,但申包胥的這種精神,也夠讓人感動的了。
這種做法,也可以叫做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申包胥對秦哀公說的那番話,本來就是假託楚昭王的名義編造出來的,算得上是
「瞞天過海」。他在秦庭的痛哭,說不定也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叫
做「隨機應變」吧。以一國之大夫的身份,顧不得什麼臉面啦,體統啦,身份啦,大膽放肆而又堅持不懈地在外國政府的官府中大哭特哭、滴水不沾,是不是也有點「苦肉計」的味道?
目的很簡單:擊敗吳國,保住楚國,即「借刀殺人」。身為一個臣子,並未受國君之託,敢於如此膽大包天地擅自行動,確實表現了為臣的忠誠不移的美德,也可以說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吧。哪個國君有了這樣的巨子,都是一種幸福,何愁成不了大事!
可惜的是,這種表裡如一、當面背後一個樣兒的赤膽忠心的巨子太少了——不是沒有,而是太少。
⑹ 求古文翻譯。。。。
劉慶孫在太傅府,於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間。後以其性儉家富,說太傅令換千萬,冀其有吝,於此可乘。太傅於眾坐中問庾,庾時頹然已醉,幘墮幾上,以頭就穿取。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於是乃服。後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翻譯:
劉慶孫(劉輿)在太傅府任職,當時的名士有很多被他編織(罪名)陷害,只有庾子嵩胸懷曠達超然世外,沒有留下什麼可以利用的把柄。後來劉慶孫就利用庾子嵩生性節儉家中富有,勸說太傅司馬越索錢千萬,希望庾子嵩有吝惜的表現,這時就可以乘機陷害他。
太傅在眾人聚會時問起庾子嵩這事,庾當時已經酩酊大醉,頭巾落到幾案上,他把頭靠過去頂上頭巾,慢慢回答:「下官家裡確實能有兩三千萬,您隨便拿去用。」劉慶孫這時才心悅誠服。後來有人對庾子嵩說了這事的原委,庾敳說:「劉慶孫這可以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
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⑺ 中國歷史,影響國人最深的是哪些人
中國歷史上,影響國人最深,將許多規則固定化的人,從來都不是帝王將相,而是那些思想家,他們生前也許落魄,但是他們的思想光耀千古,今天試著舉幾個例子。
王夫之。
中國的思想發展到了王夫之,發展到了頂峰。王夫之的研究領域包括天文、歷法、數學、地學,專精於經、史、文學。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又用「𬘡蘊生化」說明「氣」變化日新的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同時也又「互以相成,無終相敵之理」。他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從「道器」關系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在知、行關繫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心學「以知為行」和禪學「知有是事便休」的論點。他的代表作品讀通鑒論議論縱橫上下五千年,是五百年來第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