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名家訪談
❶ 2018是曲藝界隕落之年對此你們有何看法
2018年娛樂圈中的名人不斷的有人離開,很多人都說2018年是文藝界的隕落之年,其實要說隕落,在所有的名人中,佔比最大的是曲藝界的老藝術家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老藝術家離開了!
小編查了一下是哪一位相聲藝術家,能和尹笑聲是老哥倆,原來是黃鐵良,他和尹笑聲是最佳搭檔,不過黃老爺子在2016年就去世了,難怪網友會說,老哥倆又能在一起了呢!2018是曲藝界隕落之年?又有老藝術家離世了,老哥倆又能在一起了,看完文章之後,位丁廣泉送上最高的敬意,畢竟能把遺體無償捐贈,需要莫大的勇氣!謝謝大家!
❷ 「大鵬嘚吧嘚」節目中的大鵬是何許人也
主持人:大鵬
2000年的冬天,北京文藝廣播面向社會招募主持人,大鵬本來不知道這事,但家人、同學、朋友一波一波地把這則消息傳到了大鵬耳邊,中心意思當然就是一個——鼓勵大鵬試試。大鵬一想,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試試就試試唄。後面的事大家就知道了,在2001年的4月,文藝廣播全新改版,在新開設的《文藝大點播》中,大鵬和其他幾位新主持人一起出現在大家的耳朵前,再後來,在多位老主持人的幫助和提攜下,大鵬又相繼主持了《閑話京城》、《IT時代》等節目。現在,在《文藝大點播》中,大鵬和同事們一起為大家選擇各種藝術形式的節目作禮物,為朋友們送去一份份溫馨的祝福;在《閑話京城》中,和您一起聊著北京的民風、民俗,回憶著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
《開心茶館》是一檔以傳統相聲為主的曲藝類節目,開播於2003年9月8日北京文藝廣播改版為娛樂調頻之際,半年後收聽率即迅速躋身北京廣播市場前二十名之列,在下午三點的非黃金時段掀起了一個收聽高峰,並在隨後的幾年時間里穩居同時段市場佔有率之首。
今年,《開心茶館》即將迎來欄目5周歲的生日。五年來,節目中挖掘整理播出了百餘段久疏舞台的相聲作品。雖然以播放傳統相聲為主,但由於形式新穎、風格輕松,節目一直受到老中青各年齡段聽眾的關注與喜愛。2006年在「第二屆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聽眾喜愛的欄目」評選活動中入選「聽眾喜愛的十大名牌欄目」。2007年獲得北京廣播電視學會「華彩杯」優秀欄目獎,2008年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名牌欄目。
相聲是北京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開心茶館》在播出作品的同時,注重對相聲藝術的知識普及性介紹,以系列專題的形式對傳統作品分門別類播出,使聽眾能在笑聲中對相聲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此外,節目中還不定期的安排對曲藝名家的訪談,使聽眾在節目中了解到許多作品背後的故事。同時,在廣大麴藝愛好者、熱心聽眾的支持與幫助下,欄目還搜集、整理並播出了許多前輩名家的珍貴歷史錄音。
2004年10月,《開心茶館》在所有的媒體中率先向聽眾推薦了近年來活躍在北京的民間相聲演出團體「北京德雲社」,相聲藝術的推廣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里呈現出幾十年少有的良好局面,「相聲」也再次成為百姓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
傳統曲藝的復興任重而道遠,《開心茶館》將繼續為此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❸ 曲藝名家馬增蕙去世,她的一生有什麼成就
很多時候,當名家去世,我們才恍惚意識到她的成就......
曲藝名家馬增蕙,出生於1936年,從小生活在鼓曲的旋律中。他的父親和姐姐都是著名的西河大鼓藝術家。馬增蕙的藝術造詣頗深,師從許多名家,演唱水平爐火純青。主要的藝術作品有《打籮筐》、《挑簾裁衣》、《一盆飯》等。
不可否認的是,馬增蕙老師在曲藝方面的造詣是不可小覷的。當下許多年輕人已經逐漸遺忘古典曲藝,沉迷流行音樂。藝術沒有好與壞,只是希望當下年輕人能記住我們的傳統音樂,記住這些曲藝大家。
❹ 曲藝名家馬增蕙去世,她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馬增蕙是一位著名的單弦表演藝術家,也是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人物之一,她生於1936年,父親馬連登和姐姐馬增芬都是西河大鼓的表演藝術家。馬增蕙去世後,成為了一位曲藝大師。
20世紀50年代,遠道而來的侯在馬家裡住了很久,在一起工作了很長時間,所以有人說和侯的關系不一般,一度被傳是緋聞。不過後來馬增蕙嫁給了廣播合唱團的謝凌霄,緊接著侯寶林離開人世,他們的這段往事沒有人再提及。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我們只能是珍惜活好當下的每一天,好好愛身邊的
❺ 假如相聲大師姜昆退休了,試問還有誰能撐起相聲界的大旗
坐了這么久的位置,後續姜昆退休後,他的位置又該讓誰來接替呢?這成為了坊間議論的焦點,人們也自然而然把目光落在了同樣在相聲界德高望重的馮鞏與郭德綱的身上,這兩個人確實有資格扛起大旗。
對於橫跨很多界的馮鞏來講,他的確有資格帶領相聲這門藝術走得更高更遠。不管是誰扛起大旗,相信他都會帶領著真正喜歡曲藝的成員,將語言藝術發揚光大。
❻ 曲藝名家馬增蕙去世,你有聽過她的代表作嗎
曲藝名家馬增蕙去世,你有聽過她的代表作嗎?中國廣播藝術團2月4日發布訃告稱:著名單弦表演藝術家,中國廣播藝術團優秀黨員馬增蕙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2月4日12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並遵從馬增蕙先生的生前遺願,喪事一切從簡。歌手謝東是馬增蕙的兒子,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親愛的媽媽,請您安息,您一路走好。天堂里仍然有您優美的聲音。”
希望馬增蕙老師一路走好,在天堂上依舊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雖然她離開了我們,所幸,他們的作品將永久流傳,他們也將永遠被紀念。
❼ 曲藝名家王毓寶去世,又是德雲社率先公布消息,打了誰的臉
曲藝名家王毓寶去世,又是德雲社率先公布的消息,自然是打了質疑者的臉。現如今的德雲社蒸蒸日上,卻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再看所謂的傳統文化發揚者,卻對老藝術家不聞不問,真是諷刺。
德雲社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這些年,德雲社也逐漸被主流相聲所承認。或許在未來,德雲社的街頭相聲和主流相聲能夠同聚一堂,討論相聲未來的發展,這才是相聲愛好者喜聞樂見的局面。
❽ 采訪小曲藝社的相聲演員能從哪些方面入手
比如問為什麼加入曲藝社?是自己喜歡還是家裡有人從事曲藝工作? 曲藝有幾百個曲種主要喜歡什麼曲種?為什麼喜歡這個曲種 喜歡哪個曲種的哪個大師?講講大師的故事和從藝經歷 還可以請演員展示一下喜歡的曲種?
❾ 曲藝名家馬增蕙去世,這位老人藝術家在生前都有哪些成就
馬增蕙是評書(鼓書)大家馬連登先生的三女兒。在紀念馬連登111周年誕辰專場演出采訪中,北京青年報記者見到了馬增蕙女士,那時她已身患骨癌,無法登台演出,坐著輪椅追憶父親馬連登的藝術生涯,並現場接受曲藝家們送給她的鮮花和祝福。90歲的單弦表演藝術家趙玉明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這一幕也定格在趙玉明外孫女翟靜婉的腦海中。白慧謙從15歲開始就給同為中國廣播說唱團的馬增蕙伴奏,兩人在舞台上合作近四十年。他也不無惋惜地說道,“伴隨著趙玉明、馬增蕙兩位老人的去世,老一輩的著名單弦表演藝術家所剩無幾了,屬於她們的那個時代遠去了。”
著名戲曲曲藝學者、理論家包澄潔生前曾撰文追憶過馬增蕙留給他的印象,“廣學博覽、博聞強記成就了馬增蕙老師在單弦界、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地位”。包澄潔還介紹,他青年時代聽馬增蕙唱的《雙窩車》,十多年後再聽她的《一盆飯》,大約又是十年後聽她唱的《打籮》,生動的表演,激情的歌唱,對傳統八角鼓“說、學、逗、唱”等技藝的展現,一以貫之,“她的表演把曲藝藝術的說唱技藝作了最全面的展示。”
❿ 如何評價曲藝評論家常祥霖
非常棒,很好的,值得十個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