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前景
構建和諧課堂,創設互動氛圍。有效互動的基礎是人人參與、平等合作,只有在民專主和諧、寬屬松良好的環境下,學生才會敞開心靈、解放個性,才會心情舒暢地進行互動學習。 1、尊重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轉變角色,尊重每位學生,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與學生一起分享,共同學習。只有這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達到情感的溝通、心靈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委婉的語氣、溫和的語言,如「你還有什麼問題嗎?」「你還想說什麼呢?」「沒關系,坐下來再想一想。」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民主與平等,從而樹立對話的信心。 2、多鼓勵少批評。有些同學平時膽小怯懦,教師要多鼓勵少批評。表揚那些敢於大膽發言、願意發表不同意見的同學。要讓每個學生敢於暴露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生更廣泛、更深刻的互動。
❷ 學生與老師互動有多重要
我上的課多為大課,每次課限選的180人都能到場。每次上課,我總是把我的郵箱、電話等聯系方式都告訴大家,但遺憾的是,很少有學生和我聯系。甚至有些第二次選我課的學生見了我,還會一低頭就跑掉。我並不覺得學生們不尊重我,也不認為自己缺少親和力。而在許多學生看來,和老師的關系就該是這個樣子。其實,真的錯了。
上了幾年大學,連老師都認識不了幾個,或者沒有幾個老師認識你,真的是很遺憾。和老師互動,是向老師學習的基本途徑。大學,首先是大師之學,向大師學。不敢說大學里的老師個個是大師,或者說有些老師離大師還差得很遠,但多數老師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還是有一些可學之處的。退一步講,即便他(她)真的不怎麼樣,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反面的教材吧。
向老師學習,不僅是課堂上聽老師講,也需要和老師互動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領會。有的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老師的話根本就沒聽進去。這樣的學習效果怎麼能好?當然,我們可以通過自學和其他形式完成學習,但如果是這樣,還上這個大學干什麼?
多結識老師,有助於拓展人脈,獲得老師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老師不僅可以教授我們知識,還可以在許多方面給予我們幫助和指導。你拒老師千里之外,即便是老師想幫你,也找不著你啊。更何況,現在的老師都忙得很,怎麼可能上門求著幫你呢?
不少學生現在或許還沒意識到和老師接觸的必要性,而是事到臨頭才想起來找老師。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了,比如需要老師寫推薦信了,比如想報考老師的研究生了。上轎時才扎耳朵眼兒,效果往往不會好。沒有平時的接觸和交往,遇到事情時怎麼張得開嘴呢?即便是求上門了,老師對你沒印象,怎麼幫你呢?
和老師的互動其實並不復雜,建立一個緊密的、健康的師生關系就足夠了。千萬不要把阿諛奉承、請客送禮那一套用上。個別老師可能會為之所動,更多的老師還是希望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切磋學問。
我常常告訴學生們,要想得高分,首先要讓我記住你的名字。其目的,不外乎鼓勵大家多和老師互動。在學校和老師都互動不起來,到了社會上和人打交道也會有障礙。
❸ 如何通過師生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通過師生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只有教師重視互動教學方法,
能充分尊重學生,
以平等的心態建立師生關系,
才能真正體現互動教學的應有價值,
同時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有助於保持師生互動的熱情,
促進師生之間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❹ 課堂師生互動的特點和意義是什麼
師生互動是上課時老師為增加課堂氣氛常用的一種方式,通常是老師先發起,之後老師邀請同學與自己合作做出某種東西,做出哪一道題,或是幫老師完成某個事情,這樣一來,所有的同學就會爭先恐後的舉手參加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❺ 上課時,師生互動有什麼好處
提高課堂活躍度
❻ 良好的師生互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良好的師生關系互動主要在課堂上學生願意聽講回答問題,課後老師願意與學生活動
❼ 師生互動包括哪些方面
思維互動,問答互動,情感互動,行為互動等。
❽ .如何進行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並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要使「師生互動」這一理念真正內化到課堂教學方式中,我們必須明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單純的給與者,而應該是獲取方法的引導者。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得更加突出。據我所知,多數數學老師在實踐中的互動形式主要有:1. 多提問,一堂課不間斷的提問,力求照顧到全體學生;2. .多討論,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再指派或讓學生推舉代表發言。這兩種形式確實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於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等優點。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真正的「互動」應具備下列幾個要件: 一、師生互動, 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麼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麼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於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並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採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麼,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於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麼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於此。 二、 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範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在上述老師提示後,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後,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 創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麼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於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並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台,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可以這么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並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