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工作案例
案例一隻有了解才會更好的教育
我一直以為,孩子是住校的還有必要去家訪嗎?當我對柏涌進行家訪的時候,才發現有時孩子行為的原因是存在他的家庭環境。通過家訪我才了解了,孩子是生活在畸形家庭之中,所以才會出現一些畸形的行為。孩子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長對於孩子也很少關心。所以他經常在家的時候故意作出奇怪的行為,這樣家長才能多多的注意他。這種「習慣」在學校也是頻頻出現。如果不是家訪我們始終也不會知道造成孩子常犯錯誤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我回到學校我就可以針對孩子的「病因」對症下葯。在學校孩子時又有約束的,所以我們看到孩子的一些行為是片面,想要多了解你的學生,光靠在學校觀察是遠遠不夠的。自從家訪後,我便改變了對他一貫持有的冷漠,而是多多關心她,讓特感覺到不是在犯錯誤的時候老師才關注我,表現好的時候更可以波得老師的喜愛。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有了明顯的好轉。如果不是家訪我不會這么快發現孩子的症結之所在。
案例二有問必答
在家訪的時候,我發現有時候家長會問很多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會無從回答。所以在家訪的時候我們要對孩子各個方面的情況都掌握,這樣才不會使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被忽視,從而對我們工作失望。記得在家訪隆傑家庭的時候,由於剛剛第二次月考結束,我只記住了孩子的語文成績和主要丟分的題型,便覺得胸有成竹了。和家長談著造成孩子丟分的原因。但是當家長問起我孩子的其他兩門學科的分數的時候,我突然懵了,我只是語文老師呀!我怎麼會知道哪些呢?但是我轉念一想,我還是班主任我就有必要知道孩子所有的事情。雖然那次家長並沒有責怪我們,但是也覺得自己工作疏忽了!
案例三心靈的溝通
在家訪的時候,有些以前很少交流的家長通過家訪以後,我們之間的話題一下子多了,每次見面都要聊很久。這就是心靈溝通的效果吧!開學以來發現區嘉俊的媽媽很少和我溝通,所以在一個周末我便和生活老師進行家訪。在家訪過程中造成家長很少和我們溝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己的普通話不好,不好意思和我們說話。二是,不知道和我們說些什麼,怕說話顯得沒有水平。由於本地語言的問題,很多家長都表示很想和我們溝通,只是自己的普通話講得很差,還有自己也沒有什麼文化,不知道說什麼合適什麼不合適。所以,我就在家訪的時候,首先,肯定我可以通過他們的表達知道他們的意思,所以請家長們可以和我交流。然後,只要是關於孩子的問題,任何問題都可開誠布公講出來,包括我們工作中那些不足的地方。家長聽到這些話之後,慢慢的我們的溝通也來也頻繁了,這樣孩子的情況他們也會在最短的時間里掌握到了。我們工作的不足之處也很快得已糾正。這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最後,我感謝學校給了我們這樣和家長近距離溝通的機會。同時我也感到很幸運,我們班大部分家長都是明事理的人,這樣我們溝通起來就不會有那麼多難纏的問題了。同時我也會繼續和家長保持這樣一種和諧的溝通氛圍,來傳達我的教育理念,也把我對孩子的愛傳遞給家長。只要你是真誠的,只要我們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家長永遠會接納你會理解你,從而才能更好的支持你!
⑵ 溝通的例子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裡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為他找一些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家訪 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啟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啟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著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系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兆啟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為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裡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為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為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裡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為教師之前,我認為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為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抵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為老師應當放下「架子」,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為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布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為「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為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認為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為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溝通氛圍,也容易產生一些難以溝通的障礙,這也很容易導致老師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看法,家長對老師的教育方法有意見,使得兩者之間的溝通不能順利進行,這樣的溝通往往就會產生這樣的場景:老師成了訓話人,家長成了毫不相乾的聽眾,兩者都對對方「不以為然」。這就難免陷入溝通的死胡同。其實,任何溝通都需要誠意,老師與家長也不例外,如果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家長也拿出自己的溝通誠意,這樣就容易統一意見,容易對孩子選擇一種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可避免老師講一套,家長做一套,學生在兩邊應付而無所適從,或者乾脆誰都不理的尷尬。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
⑶ 業務員怎麼去老年人家做家訪我要實例的,拜託了!
你是不是做保健品的啊?如果是的話,你們應該有相關的培訓才會上崗 啊。如果沒的話,請記住下列注意事項:
1 之前肯定有電話邀約的,記住時間,准時到顧客家裡,不要選擇吃飯的時間和休息時間。
2 下面有門鈴的話,問話時要簡明的介紹自己的身份。
3 最好隨身帶一次性的拖鞋,進門時換上。(因為有的人家衛生很講究。)
4 進門時大方熱情與准客戶打招呼,如有家人在,別忘了都要一一打下招呼,家裡有小孩在的話要誇下小孩好可愛啊等。
5 落座後不要離老人太近,也不要太遠,可以選擇對面的位置便於交談。
6 第一次去的時候可以說些家常,但是你要選擇問有利於你業務的問題比如說家裡的經濟啊,消費啊,健康狀況啊等等,切忌不要太過直接,以免引起老人的反感。
7 如果老人招呼你吃水果喝茶等,不要扭扭捏捏的,應該大方接受表示謝意,或者如果有汁水較多的則還是不吃為好,免得到時弄得狼狽。
8 第一次家訪時間不要太長,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老人,同時要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客戶資料,以便日後再次家訪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識,你還要自己慢慢琢磨,經驗是累積的。工作的時間長了就會慢慢摸出門道的,祝你工作順利
⑷ 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小學教師教育案例
尊重學生家長是班主任與家長取得有下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鮑特和凱利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為「相倚」,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應當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凸現雙方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了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屬於被動方,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就為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下列出了六個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小例子:
(一)
有一個這樣的女孩,因為是個插班生,所以總是覺得跟同學有點隔閡,家長和對孩子很緊張,要求也很高。孩子高高的,但是學習的成績卻一直在徘徊,人也比較內向,是個很文靜很有思維的女孩,做事也有責任心,但是膽子不大。
了解了這個孩子的前因後果,我覺得跟家長的要求有很大的關系。我決定從孩子的談話入手,了解了她回家後的時間安排和周六周日的時間安排情況。通過這次的面談,我知道這個孩子很聽話,媽媽對她的成績要求很高,稍有不會就會緊張得要反復講,反復練,所以孩子膽怯,自信心不高。
我跟孩子媽媽做了一個面談,肯定了孩子在班上的表現,論智力、論能力、論給老師幫忙都一一贊揚,唯獨是在表現自己方面不足,顯得不夠大方。這些細節反映出來可能跟她長期在長輩面前得不到肯定有關。我教給這個媽媽一些好的溝通方法: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哪裡有錯,請孩子檢查的過程每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的互動達到檢查和溝通的效果,而且還及時表揚她的細心和表達精準。不懂的也不要反復練習,可以開個玩笑讓她記得更牢固。
一個多月過去了,孩子在堂上的表現明顯進步了,舉手錶達自己的數學思維的機會很多,回答的時候很精彩,讓全班同學都聽得入迷。孩子的成績也從高低不穩的狀態走向平平穩穩的99-100。還經常幫助老師去做好班上的學生管理工作,成為一個膽大細心的學生幹部。
(二)
在幾年前,在我還教數學課時,班上有一名學生小王,經常不完成作業,學習是越來越差。發現情況,我立即把他家長請來,家長到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動手就揍小王,我立刻制止家長的行為,把他請到辦公室了解情況。
原來,小王是單親家庭,母親不在了,父親是做城管的,工作很忙,放學經常只有一個人在家,不是玩游戲就是看電視,沒人管,家長教育方式單一,動不動就打孩子。看到家長這樣,我就趕緊說,孩子這段時間上課認真,就是沒有完成作業,並勸家長盡量找時間多培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家長也虛心接受了我的建議。另外單獨和小王談心,說:「家長是很重視你的,家長相信也你學習認真,希望你能做到」。
之後小王有了明顯的變化,交作業積極了,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我也抓住機會對他進行對此表揚,到期末考試時數學達到了90分。
(三)
小邵是五(3)班一名特別讓老師操心的孩子。學習基礎及學習態度都很差,平時又好惹是生非,總好「表現」自己,經常做一些與課堂紀律、校紀校規格格不入的事。這樣的學生給班級學生與任課教師都帶來極大的麻煩。就拿數學計算來說,因其基礎差,領悟能力又差,大多計算是錯誤的,這讓我非常著急。看來,這一學生必須要充分調動其家長的力量,光靠校內僅有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可說起該生的家長,她是單親家庭媽媽很忙,與不講道理。在她家長的眼裡,她只要能在學校就可以了。我們僅從教師的角度擺出非常威嚴的架勢,家長也不接受,甚至還與學生一樣產生抵觸情緒。
那天,我把家長找來,先是肯定該生一些好的方面:如在上課認真聽講的情況下,表現還不錯,能經常積極舉手發言。平時也很熱情,能幫助老師做一些小事。但也許是基礎差了些,計算的內容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因此給數學的進一步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雖然老師平時只要一有空,就會幫助她進行這方面的練習,可如今由於回家後沒能及時的復習鞏固,成績一時難以提高。此時,我完全站在為學生考慮的角度出發,為孩子提高成績的角度著想,家長也比較容易接受。隨後,便將其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告知給家長,希望能得到家長的大力配合。
這次的溝通,我感覺到家長非常希望配合老師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一來,家長反而非常感激老師為他孩子做的一切,同時也更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
(四)
某一天早晨,我正在校門口站崗,這時有一位家長送孩子來,卻刻意停留了一會,我明白肯定是家長有事與我溝通,於是我馬上走上前,微笑著與她攀談起來。
在幾句開場白後,這位母親馬上就向我詢問起兒子在學校的表現。我很理解她急於了解兒子在學校情況的心情,因此,像作報告一般地告訴她孩子這一階段的進步。聽到我的表揚,這位媽媽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她開始講起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在提到孩子有進步的方面時,她看著我,眼神里透露出期望得到贊揚的訊息,我也適時地以驚嘆的口氣表達我對此事的看法。
也許是我認真的傾聽讓她感受到了我的真誠,這位母親也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誠懇的語氣向我分析孩子的性格,並指出了孩子在學習、生活方面的不足。我聽完沒有立即表達我的意見,而是先客觀地陳述了這還子在學校的情況,最後才說「如果他能……,那就更好了。」這位母親一聽,馬上就明白了,她一邊表示在家盡力幫助兒子改正,一邊感謝老師對她兒子的關心和照顧。
(五)
小劉同學比較自卑,不合群,經常埋怨家長對他不好。同學們也不大喜歡他,甚至有些調皮搗蛋的同學欺負他。他的家長為此對學校、對老師有很大的意見。
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除了教育班級的同學外,還經常鼓勵他,給他創造機會表現自己,樹立他的自信心外。我還經常誠心與小劉家長溝通,以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孩子的進步為出發點,客觀的評價了學生的表現,贏得了家長的信任,取得了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另外,我認真傾聽了家長的傾訴與煩惱,讓他們感到我是誠心誠意想要幫助他們解決矛盾。經過多次真誠的溝通,小劉家長認同了老師的做法,並主動配合老師。
小劉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有了很大的轉變,參加活動積極了,與同學相處和睦了,成績也慢慢提高了。
(六)
我班的崔峻曦同學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平時很少關心他的情況,小崔的生活起居主要依靠爺爺料理。在與他爸爸的接觸中,我感覺到這位家長對孩子的重視程度較低,學籍確認這么重要的事情他可以遲遲不來、孩子秋遊在他眼中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小崔在班裡的表現不好,經常違反紀律,成績也落後了。我深深地感受到,這位孩子的內心是渴望關懷和理解的,更需要來自家人的肯定。
於是,我主動多次聯系他的爸爸,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孩子的關注以及他對自己孩子的責任。後來也及時將小崔的進步反饋給他。現在小崔的表現得到家人的肯定後,他逐漸恢復了自信,違反紀律的現象少了,學習成績也不斷進步。
拓展資料
良好溝通應避免的錯誤
1.溝通不當的標記
2.沒有正確的闡述信息
3.給人以錯誤的印象
4.沒有恰當地聆聽
想想每當人們溝通時帶有各自的偏好,會發生什麼事,同樣也令人開心。另外,沒有哪個人的解釋與另一個人的解釋如出一轍,完全相同。感知、情緒和性別都在個人挑選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⑸ 幼兒教師怎麼樣與家長溝通案例分析
家長和老師有效溝通的案例分析 小偉 (化名)是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他很愛運動,並且活潑可愛,但在他媽媽眼中,小偉卻是一個不敢和人交往的孩子。在上課時,小偉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並對所有教過他的老師都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理解的仇恨,他說自己尤其厭惡現在的語文老師的教育方法,這也是他經常在語文課上故意搗亂的原因。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小偉的父母卻並沒有將他的思想情況與老師溝通,結果反讓老師對小偉的異常表現更加反感。 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專家與小偉溝通後,發現他是一個內心非常成熟、很有主見的孩子。在小偉的內心,他非常希望能通過校外的自主學習使自己的語文成績有顯著提高,好讓老師對他另眼相看。 心理專家指出: 當孩子在學校因老師的管教而受到打擊,表現出焦躁、憤恨的情緒時,家長不應急躁,既不能不問緣由對孩子橫加斥責,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起在背後數落老師的錯誤,這樣都會使孩子在心裡更加增長對老師的仇恨。家長應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為他找一些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拓展。 家訪 老師與家長零距離接觸 學校和家庭的有效結合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而每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環境、家長的素質、教育方法都將對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學校有責任發揮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育方法傳授給家長,使學生在家中受到良好的啟發和科學的指導。基於這種考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應運而生,近來,久違的「家訪」也在我市的中小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市教育局從5月開始啟動的「萬名教師家訪活動」受到了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種零距離的溝通方式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石老師針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第四次家訪,被家訪的學生是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女孩子,剛升初中時,母親解女士經常對孩子進行抱怨或責備,「供你吃供你穿,就不能得一個好成績給我看嗎?」、「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怎麼總讓我失望呢?」像這樣的話總是掛在她的嘴上。孩子壓力很大,學習也放不開。通過家訪,石老師發現了孩子思想壓力的真正源頭,於是她耐心地告訴解女士,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不正確,過多的責怪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反而不利。適當的鼓勵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解女士茅塞頓開,接受了石老師的建議,開始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一次數學考試中,女兒考的不理想,看著孩子膽怯的目光,解女士沒有像平時一樣抱怨責怪,而是耐心地告訴女兒:一次考試失敗並不代表什麼,只要努力學,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媽媽平時關心不夠,也有責任,不怪你。平時內向倔強的孩子聽到母親的一席話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女倆關系更加融洽,短短數月的時間,女孩成績也快速地升了上來。家訪中,石老師告訴女孩的父母:孩子在暑假的正常學習安排不要過於緊張,孩子的學習已經步入正軌,適當的放鬆和社會實踐也是必要的。對此,兩位家長不住地點頭。談到家訪,其父親孫先生表示,平日雖然擔心孩子學校的各種情況,但也不好總到學校找老師詢問,家訪這種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深入了解孩子,從而達到更好教育目的,自己的孩子就是直接的受益者。 家長曹兆啟是市健康小學二年一班學生曹某的爺爺,這個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班主任李紅把這家作為重點家訪對象之一。談到李老師到家裡第一次家訪的情景,曹爺爺說:「從未想到老師會來到我家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對孩子家中的表現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家長也從老師的口中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樣子,這樣老師和家長更容易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更有助於這個家庭特殊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健康小學四年一班的學生劉子健的媽媽楊女士是個典型的「嚴母」,平日,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以「挖苦」「打擊」為主導的教育方式。「你什麼也不行」、「沒有任何優點」是她的口頭禪,連班主任姚遠志老師通知要做家訪時,她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一定犯錯了。」孩子委屈的告訴她,自己是作為班級的特長生被家訪時,楊女士還不屑地說:「聲樂、鋼琴都水平一般,這算什麼特長生。」當姚老師真正到家裡家訪時,告訴她劉子健是班級的文藝骨幹,性格開朗,很有組織能力的時候,楊女士困惑了,「他真的很優秀,我怎麼平時不覺得呢?」姚老師經過與她溝通交流,終於讓楊女士「開竅」了。楊女士告訴記者,正在努力改變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孩子可開心了,也越來越愛和自己溝通了,感到很開心。「我平日不習慣到學校找老師,是家訪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楊女士由衷的表示。 在沒有成為教師之前, 我認為一名好教師就是教學能手, 就能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但自從真正成為一名教師以後,我漸漸明白一名好教師不僅僅是教學能手, 還應當認識到與家長之間溝通的重要性,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但是, 現在不少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之間都有一條還有待跨越的溝壑,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遇到難題, 還是習慣性地把一切過錯都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請家長到校不是交流、溝通, 而是「告狀」、甚至訓斥, 家長對孩子的老師多多少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懼意」,甚至是「敵意」,因此進而生出抵觸情緒的也有很多。 那麼, 教師應如何消除家長的「懼意」 、與家長之間如何進行溝通呢? 首先, 作為老師應當放下「架子」, 有的老師可能要問, 老師有「架子」嗎? 有的, 以我所見, 當我們面對學生家長時,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端起自已的「架子」,把家長也當成了學生, 這時家長也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對老師也誠惶誠恐起來,為了孩子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實有很多學生家長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碩士、博士,但是他們在自己孩子的老師面前,有時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學生面對自己的老師。 記得有一位學生家長, 在本單位是一位「叱吒風雲」的領導,但當他面對孩子的老師, 被問及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時,他竟毫不猶豫地說「一切都聽老師的」。當我與他開誠布公的談起他孩子的教育問題並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竟然感動不已。後來他才坦然的告訴:自從孩子上學,由於孩子的成績不好,自己從來就沒少受過孩子老師的訓斥,他說自己今生最懼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師。我覺得這位家長的話可能對老師有一點誤解,也肯定是出於一種無奈,但是他的話在現實生活中卻非常具有代表性。這就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改正,那就是我們老師應當要放下「架子」,面對家長,我們應當少一些責備,多一些溝通, 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議。應當把學生家長當成朋友,諍友,和他們共同探討對其孩子的教育,不能認為「我是老師,你就應該聽我的。」 其次,作為家長,也應該拿出與老師溝通的誠意。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屬於「抱大的一代」,有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投入的精力不夠,在教育上總是一味的「遷就」孩子, 認為只要給孩子穿好,吃好就行,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特別是對孩子獨立性與良好習慣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面對老師, 他們可能也認為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就是不願「委屈」一下自己的孩子,對於與老師之間的溝通總是虛與應付, 完全沒有一點誠意,直到老師對其孩子喪失信心。另外,家長與老師由於教育方式、方法的分歧缺少一個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