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表示傳統師德非常重視

表示傳統師德非常重視

發布時間: 2021-08-14 13:35:28

Ⅰ 我國 歷代思想家,教育家有關師德修養的內容有哪些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孔子說:「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斷地學習,吸取更多的知識營養,教育學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業。孔子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自身不僅好學樂學,而且終生如此。後代學者、教師,大多好學不倦。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四十年幾乎沒有間斷,表現出對學生的厚愛、對教育的執著。教育是高尚的事業,需要極大的責任心和熱情。教師對待學生,就應該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幫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則,反躬自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強調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最好的資源。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在教育上,教育學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於說理,提高道德認識;身教在於示範,實際指導行為方法,這體現了儒家的一貫主張。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凡事反求諸己,嚴於律己,時時反思,成為古代先賢修身養性的自覺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深得老師的影響,他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天,教師在教學中提倡反思性教學,不就是反躬自省在當代的延伸嗎?
教學相長,相互尊重。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友輔仁」;「德不孤,必有鄰」。《學記》中說:「相觀而善之謂摩」,指出教學中要相互觀摩、切磋,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韓愈則明確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在以人為本,倡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看來,更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學習與進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與體諒,這樣才能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境界。
立志樂道,甘於奉獻。 傳統師德強調積極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業,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師是與天、地、君、親並舉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教師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進退、熱愛本職工作、專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嚴於律己,為人師表。傳統師德非常重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的模範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董仲舒則主張教師「治我」要嚴, 待人要寬,「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論語·仁義法》)。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傳統師德之美,而且說明教師只有成為「人之模範」,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樂教善教,講究教法。荀子提出為師的四個條件,實際就是教學道德。他說「師數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著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荀子· 致士》)只有具備了上述四方面條件者方可為師。也就是說為師者不僅要樂教,還要善教,即強調實施教育要有科學合理的施教途徑和方法。傳統師德對教學之德的要求,具體說可分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方面。這些都是當今師德建設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鑒。
有教無類,教書育人。孔子極力倡導「有教無類」,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他的學生中,有來自不同階層和地域的學生。從教育史上來說,「有教無類」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師德品質。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結為「傳道」 、「授業」 、「解惑」三條, 歸根結底還是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對為師者的必然要求。教書育人,就是通過教書, 既向學生傳授知識, 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由教師的社會責任決定的。
大教無痕,相反相成。-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是說,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聲傳導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愛無痕,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教師應該深明管理的藝術,這樣才能達到大教無痕,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在這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都是老師教化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道自身包含著相反相成、終極復始的運動規律。教師應該明了這樣的道理,把學生皆看作可變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這種觀點來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從邏輯上來講就十分成立,也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體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說明,為師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才能立教於天下。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他要求教師不僅要當教師,教學問,而且要當人師,教學生怎樣做人。

Ⅱ 提高當代中學教師傳統美德修養的意義

師就應該自覺加強師德修養,不斷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時俱進,鑄造新時代師魂,就要在教學實踐中,樹立遠大理想,敬業愛崗、淡泊名利、樂於奉獻,做一名學識淵博,能成為未成年人學習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盤的合格老師。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接下來我自己談談點看法:
一、關心和愛護學生是傳統師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古代,孔子提出「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的思想,原意就是:「我愛著他,我能不為他付出操勞嗎?我忠於他,我能不為他盡心勸導嗎?」表現出對學生負責,對社會、國家前途負責的強烈責任心。我們在教育實踐中,要注意把握好熱愛與溺愛的尺度,掌握好嚴格與嚴厲的分寸。教師對學生應當是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寬嚴相濟,使學生對教師敬而愛之,敬而欽之,而不是敬而遠之,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愛其教,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教師本身的師識本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師識包括教師自身的素質學識、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教改意識和適應教學發展的競爭意識。教師要具備高超的師識本領,必須注重學歷層次的提高,繼續教育學習能力的增強,加強「博學多才」的「經師」和對「道德高尚」的「人師」的培養。
三、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其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中國傳統的教師道德,特別強調教師要為人師表。同時,重視自身道德修養過程中,教師還有必要注重個人人格的建立。

熱點內容
天才的英語 發布:2025-05-19 19:40:53 瀏覽:547
2016繼續教育考試答案 發布:2025-05-19 17:57:30 瀏覽:128
學生喜歡的教師 發布:2025-05-19 17:55:49 瀏覽:778
白涼粉是什麼原料做的 發布:2025-05-19 17:32:44 瀏覽:381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