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師德的
⑴ 慎獨是一種什麼樣的道德品質
慎獨代表的道德品質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准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獨」,語出《中庸》。原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釋義: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學會慎獨。
(1)慎獨是師德的擴展閱讀:
慎獨可以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准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慎獨,其實就是「慎心」,要誠其意,在各種物慾的誘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財氣,總歸「吾心有主」,不為所動。
慎獨,其實就是「慎始」,做任何事從開頭就要十分謹慎,如果開始時就不謹慎,還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結局,慎獨還需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慎獨還需克服源自動物性的「利己」性。
⑵ 慎獨體現的德育方法是什麼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直視內心,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⑶ 在職業道德修養中,「慎獨」的意思是
答案是CD理由: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方法,慎獨和自律的意思相似。一般也表達為「慎獨自律」
⑷ 慎獨在職業道德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慎獨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 :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著《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意義:這就是內心真誠,,會流露於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
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四項都非常完滿,培養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備、造福社會。顯然,「修身」屬於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這既是選拔賢良的基礎,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飽學,是內功。自律,則須內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獨。
(4)慎獨是師德的擴展閱讀:
《中庸》之慎獨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錄的孔門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說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後漸漸流為學問之說,離其真意甚遠。
其中「君子」和「慎獨」兩個概念,與原意大相徑庭,是理解原意的關鍵。《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獨,指的是謹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獨特的見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生起心念的那個能力,凡是生命可以離開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道。(每個人從不間斷的思維作用、心念活動,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生起思維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來修行的人,對自己不能耳聞目睹的事物,應該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懼的恭敬態度。雖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還是能夠在最隱秘的地方和最細微之處,感知到普通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修行人應該謹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獲得的)獨有的知見。
⑸ 慎獨是什麼意思
慎獨的意思:
1、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舍棄身體感官對疼痛的知覺,返回自心,謹慎內省。
2、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3、「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
4、「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准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5)慎獨是師德的擴展閱讀:
慎獨造句:
1.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2. 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才能保持公僕本色;慎獨、慎權、慎欲、慎初,方能抗得住誘惑。
3. 慎始慎終慎獨慎微,守章守紀守法守規。
4. 低調是謙遜,是慎獨,是有閱歷而不張揚,是有內涵而不放肆的一種人生態度。
5.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
6. 知恥知畏知止,慎言慎獨慎行。
7. 為官基於厚德,克己始於慎獨。
8. 曾國藩的"四條遺囑":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9.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10. 求明德則正心誠意,始於慎獨,遏私慾於將萌,欲德之純精不雜也。
⑹ 「慎獨」 是什麼意思
「慎獨」 的意思是: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
【出處】《禮記·大學》——春秋·曾子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這就是內心真誠,會流露於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
(6)慎獨是師德的擴展閱讀
1、慎獨的儒家概念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2、《禮記·大學》創作背景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⑺ 教師的慎獨指的是什麼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教師品德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的自我完善,琢璞為玉,必須在實踐中身體力行,砥礪意志,涵養品性,方能「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就需要教師做到慎獨,才能積小善為大德,積小節為大節,養成高尚的職業道德。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有特殊作用,要求教師在沒有學生的時候也能一如既往,每時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
慎獨對教師的品德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完善具有獨特的作用。 一、慎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試金石。一個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應只看他在同行和學生面前的表現如何,還要看他是否時時處處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如果一個教師人前道貌岸然,人後卑鄙齷齪,就是說「人前澆花,人後偷瓜」,他就背棄了為人師表的職業靈魂精神。
二、慎獨是師德的凝固劑。教師的師德、是在教學、教育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並在長期的實踐中鞏固的。慎獨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凝固劑的作用,如果缺乏慎獨精神,好的品質就會因為教師對自己的放縱和懈怠而漸漸喪失殆盡。
三、慎獨是教師人格的鏡子。教師高尚的人格能夠最微妙地從是否慎獨反映出來。慎獨作為內心的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能夠使教師發現自己人格品質中的雜質,從而迅速地將它沖洗掉。離開了慎獨,教師就不能覺察自己心靈的污垢。
教師要培養高尚的職業道德,加強自我修養、自我完善是完全必要的。注重慎獨,必須抓好「隱」、「微」、「恆」三個字。
一、「隱」,即是從隱處著眼。慎獨既是品德修養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又是一種修養的極高境界。它是基於人們內心世界深處有很強烈的自我約束力和自尊感,要求教師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到自己的思想深處,去尋找最隱蔽的角落裡的不良思想和動機,一旦發現就趕緊把它拋棄,哪怕是學生和同行絲毫未覺察到的言行也不姑息。
二、「微」,即是從微處著手。慎獨作為一種品德修養方法,必然反映在一定的言行和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慎獨使自己的品德心理素質得到完善,就一定要從細微之處著手,抓住一個微字,不放過自己每一點有損教師形象的錯點。哪怕是一句粗話、一點不好的習慣;哪怕學生和同行都認為是「小節無傷大雅」,自己也不能放過。切莫「因惡小而為之,因善小而不為」,干出一些有礙教師師德的事情來。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通過慎獨,並從微處著手,才能達到「閉心自慎,經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的境界。
三、「恆」,即是從在恆字著力。慎獨不可能一勞永逸,寄希望於自己的一時熱情。它作為教師崇高的修養境界是十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修養的結果。教師應著力於一個恆字,做到終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養不止。
說到底,人生在世,人前要正直,人後要正派,獨處要正心。這就是慎獨的延伸和內涵。慎獨是時刻高懸在心靈上的一把利劍,我們要用它來警示自己,來勉勵自己,來磨礪自己。
⑻ 慎獨是指什麼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⑼ 慎獨在職業道德養成中的作用是什麼
作用:
1、慎獨是提升職業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徑。
2、慎獨有利於我們堅定職業道德信念。
3、慎獨有助於我們在「隱」和「微」上下功夫。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准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慎獨,其實就是「慎心」,要誠其意,在各種物慾的誘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財氣,總歸「吾心有主」,不為所動。
慎獨,其實就是「慎始」,做任何事從開頭就要十分謹慎,如果開始時就不謹慎,還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結局呢?慎獨,其實就是「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當事情結束時,要像開頭一樣慎重對待。
慎獨還需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慎獨還需克服源自動物性的「利己」性。
(9)慎獨是師德的擴展閱讀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
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真實含義,為我們樹立了「慎獨」的典範。可以說,楊震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在眾人面前講究衛生,獨自一人時就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有警察時遵守交通法規,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集體中謙恭有禮,一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在荒郊野外時就隨意摘無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時就失去自我約束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時道貌岸然,八小時以外出入聲色場所,花天酒地。這就背離了慎獨的初衷。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慎獨」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力倡共產黨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覺地改造世界觀,並且學會養成自主習慣,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嚴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頭無愧於黨,俯首無愧於民。
劉少奇曾主張把「慎獨」作為共產黨員修養的方法加以運用。他指出,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要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
在新時期,黨員幹部更要力倡這種「慎獨」精神,我們也要以中紀委處理的反面典型為鑒,以《黨章》為准繩,查找差距,認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實實做官,永遠保持黨的肌體的健康和組織的先進性、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