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一直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成果。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以下便是其表現形式: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好,老師的各項教學任務才易於完成,學生樂於配合老師的各種教學活動,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及人格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二,
師生關系是衡量教師和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師生關系好,學生才能分顯示其獨立性、自主性,有益於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因此也能感受到工作的價值。三,
師生關系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師生關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學校的價值取向、人際關系狀況、管理水平等方面。
Ⅱ 師生關系的四種類型是什麼
師生關系有這幾種:權威型、放任型、民主型、對抗型這四種類型。
1、權威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以命令、權威、疏遠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徵。教師在教室內採取專制的作風,並擔負全部的責任,計劃班級的學習活動,安排學習的情境,指導學習的方法,控制學生的行為,學生沒有自由,只是聽從教師的命令,對教師往往是敬而遠之。
2、放任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以命令、權威、疏遠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徵。教師在教室內採取專制的作風,並擔負全部的責任,計劃班級的學習活動,安排學習的情境,指導學習的方法,控制學生的行為,學生沒有自由,只是聽從教師的命令,對教師往往是敬而遠之。
3、民主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以開放、平等、互助為其主要心態和行為特徵。教師在教室內以民主的方式教學,重視集體的作用,與學生共同計劃,共同討論,幫助學生設立目標,指引學生對照著目標進行學習,這也是最正確的師生關系類型。
4、對抗型師生關系:
這種師生關系溝通基本沒有,交流基本中斷,如果使用體溫計顯示呢,基本就是零度,沒有溫度的師生感情。學生是不得不去學校,老師是不得不上課,只要有一個著火點,就能引燃師生之間的矛盾,而且家長也會積極地參與進來,指責教師,師生之間關系,是越處越僵。
(2)本科師生關系擴展閱讀:
社會情境不同,對教師、學生和知識的認識不同,處於具體社會情境中的教師、學生通過知識所構建出的活動不同,師生關系也就不同。由於活動是流動的,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是流動的,同時,由於社會情境和社會背景也是流動的。
所以,以師生之間的活動、知識的獲取方式以及特定社會情境為中介表現出來的師生關系必然是流動的,而不是恆定不變的。這種流動從宏大歷史敘事來看是與歷史發展階段相伴隨的,從個體微小敘事來看又是與特定的單個教師和單個學生相關聯的。
Ⅲ 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什麼關系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
它是我國學者在引進前蘇聯的「主導主動」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師生關系的模式,認為在教學中必須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既明確教師發揮作用的目的和歸宿,也才能明確學生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發揮的落腳點。這種模式既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認識的主導,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它的理論基礎是教學認識論。教學認識論認為,教學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同時,它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認識既有別於其它形式的認識,具有自己的特點,即有領導性,間接性和教育性。首先,教學認識是教師領導學生認識的一種認識。很明顯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能等同於一般的人際關系中的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是有主從區別,地位差別和不同作用的兩個個體間的關系。
學生單主體模式。
它認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同時它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的過程,真正的主體只能是學生而教師既不是主體,也不是客體,只是一種中介作用。
教師單主體的模式。
它認為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才是主體。有人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意識行動的人,他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雖然也為教學所涉及,但他是作為教學對象進入活動的」,所以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有人認為「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主體對待客體的關系是一種「為我」關系,主體是從滿足自身的需要出發去改造客體。它的理論基礎是一種不徹底的認識論。它把教學視作「教師作為社會人向社會承擔的社會實踐」,否認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認識的活動,從而認為教學過程就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它既不承認教學認識的特殊性,又否認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而只把教學活動看作一般的物質實踐活動。它用教師的實踐活動掩蓋了學生的認識活動,沒有認識到教師實踐對象的特殊性,既沒有認識到教師實踐的對象既不是一般的物質,也不是所謂的信息狀態,而是一種學生主體的認識活動。沒有把認識論貫徹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所以它是一種不徹底的認識論。
師生雙主體模式。
它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存在兩個主體,即教的主體—教師和學的主體—學生。
3
教學的主體具有雙重性,教師既是教的主體,又是學生學的客體;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師教的客體。即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有都是教學活動的客體。他們總是扮演著雙重角色,具有雙重地位,發揮雙重作用。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具有雙向性,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獲得發展。這種模式既承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又肯定教師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如有的學者說「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就參與者來說,教學過程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生,而且包括教師,是雙主體,不是單主體。它的理論基礎是一般的認識論。沒有看到教學認識的特殊性,沒有具體分析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間的差異(認識能力,實踐水平,行為方式等方面,)沒有把兩個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特殊性從理論上表述出來。它僅從一般的認識論關於主體,客體及二者關系的抽象規定出發,停留於一些抽象的,籠統的議論,因而不可能揭示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真正關系。
5 復合主體的模式。它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構成教學的主體」,「教學主體就是一種有教師和學生所共同構成的復合主體。它認為教育住客體的復合性在多層次上展現。
4
首先,從整體上看,教育的主體與客體 都呈復合狀態。其次,從教與學兩種相關而不相同的活動分別而論,住客體也呈復合形態。最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分別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地位看,他們各自同時處於不同活動中的主體與客體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體復合形。這也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闡釋師生關系的,它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在想像中的融合。
6 去主體的模式。它認為用「主體」一詞來概括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表徵教學過程中教師或學生的地位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科學的。它認為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交往、合作的體驗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關系是一群個體在共同探究有關課題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在討論、爭論、對話中向前推進、發展。正如小威廉姆E.多爾所說,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師生共生、共存、共同建構過程中居於首席地位的人,是群體中的一員。師生關系的構建是基於人對生命的體驗和對生命意義的把握;在體驗狀態中,師生關系趨向於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高度融合。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體驗著自己生命的意義、目的和價值;在積極的參與活動中,珍愛人生,獲得深刻、豐富的人生體驗,
5
從而得到提高和發展。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是自我生命的體驗者和創造者,沒有主、客體之分。
Ⅳ 民辦本科處理師生關系的建議
如果你是學生
那就當個班幹部什麼的
有事沒事的往導員辦公室跑··多交流 有啥都和老師說說 ··自然關系就好了
上課下課的 沒問題也找幾個問題問問 課間沒事聊聊和老師 關系就好了
如果你是老師
你就不用擔心·
學生自然會和老師處好關系的 巴不得跟你關系好·
Ⅳ 列舉幾種典型的師生關系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1.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3.指導、引導學生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二)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2.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三)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1.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人關系;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
Ⅵ 大學的師生關系
大學生的師生關系也很好處理,畢竟年紀相仿,作為學生,那也得應該尊重老師。畢竟老師會傳授你的知識,讓你不斷的豐富自己。學到真本領。
Ⅶ 大學師生關系
大學老師一般只是上課的時候會碰到,其他時間除非你去找他,否則很少有碰到一起的機會,他也不會逼著你去上自習什麼的,只要你別在他的課上動作太離譜就可以了。和老師還是要搞好關系的,因為你的期末分數有差不多30%是他決定的,而且如果你有考慮考研的話老師也會給你很多的建議,大部分的大學老師都是很和善的,很願意與學生交流。
輔導員會跟著你四年,你每一年的課不一樣老師也就不一樣,但輔導員會是同一個,他會負責你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他不會給你上課,如果說你上課歸老師負責的話那下課後就要受輔導員管了,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去找你的輔導員,包括申請獎學金或想要在校內兼職等,都可以去問他。
Ⅷ 大學里的師生關系
個人經驗:
1.坐考前位置,老師提問時容易叫到
2.課前預習,課後有問題問
3.與老師交換學習資料
4.電話與老師交流學術或非學術問題
5.和老師吃飯
以上事我都干過,關系好的老師,現在給我很大的幫助
尤其是研究生考試
Ⅸ 現代師生關系的內容有哪些
師生關系,在我看來,很單純。師生關系既是教與學的關系,又是長輩與小輩的關系,還是成熟思想和幼稚思想的關系。首先,我來談談教與學的關系。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知識盡可能的教給學生,完成自己工作,實現的自己社會價值。而學生盡可能的學老師教的知識,使自己健康成長。本來很簡單的問題,但是因為人的客觀或者主觀的差異性,導致了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出現了差異。這些差異性,導致了師生關系的嚴重對立。比如,有的老師的知識是傳授出來了,可是學生不學,這就導致老師的工作不完成,也就實現不了老師自己的社會價值,老師就會感到苦惱,煩躁,這時,老師輕者批評學生,重者體罰學生,目的只有一個,使學生接受自己的知識。可是學生不理解,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老師管不著,結果就是有些學生就會頂撞老師,甚至毆打老師。而且,有些家長也認為自己的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很懂事的,學生學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師不會教,把家長自己的養兒習慣推得一干二凈。更有些家長,更是肆無忌憚的說道:「我孩子就是坐牢也不關你老師的事。」,這種後果只有一個,使簡單的教學關系,變成了「家長送孩子來學校不是為了學習,可是老師偏偏壓著學生學習」,這樣雙方牛頭不對馬嘴,自然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了。所以,在我看來,老師可以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好學的學生,那些骨子裡不想學習或者家長根本不的學生,老師對他們不要太較真,這樣就能好好的保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