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隨堂筆記
㈠ 對師德的理解和感悟
我們要努力做到四有好教師:
要有理想信念、扎實學識、
高尚情操、仁愛之心。
我認為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不僅要關心的學習情況,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只有我們把學生看重了,學生知道老師在乎她,尊重他,他們才會尊重老師,願意學習這個老師所傳授的各種知識。
相反,如果讓學生對你產生逆反心理,那麼即使你的課上得再精彩,他們也不會認真去聽,這就所謂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
第二,作為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刻苦鑽研業務的精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這也是師德不可缺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平,能使學生產生一種信賴感,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樹立了威信進而轉化為一種很強的人格力量,去激勵、鞭策學生。
第三,作為教師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沒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也不可能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優秀的骨幹教師,他們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師德師風都值得我去學習。在今後的工作中,作為一位中青年教師,一定要向這些骨幹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㈡ 如何踐行教育的愛和責任
一、愛與責任是教育的根本,是師德的精髓與靈魂,是師德永恆主題。每一位教師必須具有對學生、對教育事業的一種甘願付出的情懷。忠於事業,熱愛學生。教師的神聖職責就是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同時必須充滿對學生的愛。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師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質量,還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成才。所以我們提出以生為本,以愛為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愛生是當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教育應該是真誠的,應當用心靈來贏得心靈,以感情溝通感情。教師只有不斷給學生真誠的愛,才能深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愛與責任,相得益彰。「愛」與「責任」是師德的靈魂。「愛」與「責任」也是辨證的統一。「愛」是責任的體現,而「責任」是愛的化身。「愛與責任」將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需要全體教師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續寫篇章,教師的指導、鼓勵、贊美、欣賞和支持,永遠是學生最好的禮物。透過愛的鼓勵和安慰,讓他們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擔負起我們肩上的責任。 二、愛與責任是師德內涵,表現為外在形式則是高度的責任意識與強烈的責任心。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師德內涵,表現為外在形式則是高度的責任意識與強烈的責任心。愛與責任不僅僅體現在生死關頭的抉擇,更多地體現在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一種精神,彷彿明燈,照亮我們的內心世界——崇高的使命感,強烈的責任心,應寫滿教師瑣碎的日子,點綴他們平凡的人生。對於幼兒而言,師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更是育人的起點。師愛有別於父母對子女的本能之愛,也不同於朋友之間的友愛,這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現象,師愛中蘊藏著更多的社會內容,是在教育實踐中,由教師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種高尚的教師情操。師愛與責任在各方面都表現出來1.愛與責任影響著學生。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去喚醒孩子,教會孩子去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社會;我們要用我們的言行感召學生,影響學生去愛學習,愛勞動,愛助人,愛創新。這樣,我們的價值就能得以盡可能大的體現,我們也就可以無悔自己的選擇了。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是與情感發展相伴始終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愛是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掌握的動力機制。因為師愛的核心是關心、尊重和愛護學生,這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徵,如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等。這些心理因素都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心理條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力因素。2.教育學生必須以愛與責任為前提。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和認同的出發點(動機)就是主體企圖與榜樣一致。榜樣不僅僅是行為規范的倡導者,更是主體仰慕的對象,使主體產生對它追求的意識。這就是人們願意模仿所崇敬、愛戴的人的原因。青少年更是如此,教師要教育他們,就必須建立愛的關系。當幼兒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孩子,做孩子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孩子的信賴,孩子才能快樂健康成長。3.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是愛與責任。我們幼兒教師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孩子,特別對那些特殊的幼兒,留守兒童等等更是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過激,對孩子要有耐心,對孩子的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於發現,並且多加鼓勵,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抱著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位孩子。三、教育離不開愛與責任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戰線廣大優秀教師共同的特點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師愛更多地溫潤在平凡的日子裡。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報告團的主題就是「愛的教育」。霍懋征老師從教六十年深刻感悟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鄒有雲老師提出,「讓愛的陽光照亮深山」;黃靜華老師「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盤振玉老師「用大山一樣的情懷,讓愛在大瑤山中不斷延伸」;林崇德老師指出「師愛是師德的靈魂」。 然而,要想做好這個良心活卻並不容易,在剛剛過去 「5·12」大地震中,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教師在生死面前展示出了師德的光輝。汶川縣張米亞老師,在地震發生時雙手死護住兩名學生,自己卻不幸遇難,救援人員不得不鋸掉他僵硬的手臂來救出孩子,這樣一個年輕的老師,在災難面前,選擇了摘下自己的翅膀來保護孩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崇高與偉大的真正含義,在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展示著師愛的偉大。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和講台護住了四名學生,他的犧牲成就了四個家庭的團聚和幸福以及無數的感動。他們在生死關頭用鮮血和生命保護學生的壯舉,猶如最後一堂無聲的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師魂。張米亞、譚千秋老師事跡可歌可泣,可是在我身邊的老師們,他們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的點
㈢ 怎樣理解"師德情懷與教育責任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學習了師德情懷,教育責任之後,覺得新時代的教師不但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兩者緊密的結合一起,才能讓教育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堅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信念,深知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勤於學習、勇於創新、踏實肯干,用自己的辛勤努力為祖國培養出新世紀、新時期的新一代接班人。我更加清楚的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世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專業文化素養,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
我認為我只是走著自己該走的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盡心工作、堅守師德。而今後,我仍將以溫柔的性格來鑄造師德,以高尚的師德來塑造靈魂,嚴於律己,做好學生的表率,把師德理論學習落到工作實處,讓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長久,人生價值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