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知與行簡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孔子說:「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斷地學習,吸取更多的知識營養,教育學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業。孔子又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他自身不僅好學樂學,而且終生如此。後代學者、教師,大多好學不倦。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四十年幾乎沒有間斷,表現出對學生的厚愛、對教育的執著。教育是高尚的事業,需要極大的責任心和熱情。教師對待學生,就應該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幫助其成人、成才。
以身作則,反躬自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強調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教師為人師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最好的資源。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在教育上,教育學生既有言教,也有身教。言教在於說理,提高道德認識;身教在於示範,實際指導行為方法,這體現了儒家的一貫主張。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凡事反求諸己,嚴於律己,時時反思,成為古代先賢修身養性的自覺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深得老師的影響,他講:「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天,教師在教學中提倡反思性教學,不就是反躬自省在當代的延伸嗎?
教學相長,相互尊重。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以友輔仁」;「德不孤,必有鄰」。《學記》中說:「相觀而善之謂摩」,指出教學中要相互觀摩、切磋,提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韓愈則明確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種觀點,在以人為本,倡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看來,更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學習與進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與體諒,這樣才能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境界。
立志樂道,甘於奉獻。 傳統師德強調積極人世,以「出世」 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業,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師是與天、地、君、親並舉者。這就決定了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教師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進退、熱愛本職工作、專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嚴於律己,為人師表。傳統師德非常重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為人表率的模範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董仲舒則主張教師「治我」要嚴, 待人要寬,「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論語·仁義法》)。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傳統師德之美,而且說明教師只有成為「人之模範」,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樂教善教,講究教法。荀子提出為師的四個條件,實際就是教學道德。他說「師數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著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荀子· 致士》)只有具備了上述四方面條件者方可為師。也就是說為師者不僅要樂教,還要善教,即強調實施教育要有科學合理的施教途徑和方法。傳統師德對教學之德的要求,具體說可分為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方面。這些都是當今師德建設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鑒。
有教無類,教書育人。孔子極力倡導「有教無類」,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他的學生中,有來自不同階層和地域的學生。從教育史上來說,「有教無類」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師德品質。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結為「傳道」 、「授業」 、「解惑」三條, 歸根結底還是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對為師者的必然要求。教書育人,就是通過教書, 既向學生傳授知識, 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這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由教師的社會責任決定的。
大教無痕,相反相成。-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是說,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聲傳導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愛無痕,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教師應該深明管理的藝術,這樣才能達到大教無痕,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在這里,「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等,都是老師教化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道自身包含著相反相成、終極復始的運動規律。教師應該明了這樣的道理,把學生皆看作可變化之人,可塑造之人。依老子的這種觀點來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從邏輯上來講就十分成立,也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憧憬、期待和追求。
躬行自明,身體力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說明,為師躬行自明,身體力行,才能立教於天下。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他要求教師不僅要當教師,教學問,而且要當人師,教學生怎樣做人。
⑵ 師德與師風和師魂區別
1、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愛崗敬版業,教書育人權,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有教無類,這都是師德師風。
2、對教師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擁戴。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
3、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學生的學習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導者,人生的方向標。
4、「德高為范,技高為師」,從這個標准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於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歷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而這個「老」就代表了「德」,師者就不必細言了。
5、所謂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等等,這都是師德;師風,即教師的行為作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等等,這都是師風。
⑶ 中國古代關於師德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⑷ 師德的簡介
師德准確地說應該是教師公德,是教師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應內該遵守的社會公共容道德。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
師德,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
⑸ 教師職業道德與政策法規
教師職業道德和政策法規
一、師德基本范疇(師德文化、師德品質,知情意行、師德活動)
師德與道德共同性(相對獨立性 階級性歷史繼承性 共含性)聯系(重要組成部分特殊表現來源和基礎,共性和個性)區別(產生時間和發展情況,范圍)
師德基本特點(對教師職業的特為性 體現教書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內容的全面性 功能的多樣性)
二、師德的職業約定【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物質文明發展 精神文明 制度文明發展人的素質發展);教師勞動對師德的內在規定性(應有的知識和教育能力,應有的從教為善品質)】
師德的價值蘊涵【倫理價值(教育為善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努力 增進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重要的倫理調節和評價功能);教育價值(對教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對教育對象的巨大教育功能、對教師自我專業發展和修養的引導功能);文化價值(對社會文化有深遠影響有效育化人文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資源 對人的身心發展有影響是教師精神世界的主要組成部分 調節教師職業行為和素養)】
師德強化的意義(有利於提高教師素質、強化教師事業心責任感、凈化教育行業風氣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三
師德的基本原則【教書育人(認識和處理好教書育人關系、全面樹立育人意識、多方面努力更好實現教書育人);樂崗勤業(熱愛教育樂於從事教育事業、勤於功業勤於工作); 人格示範(教育者先受教育、實踐中鍛煉形成道德人格、要有良好的儀態】
⑹ 教師師德師風自我評價簡短
師德師風自我評價:
作為一名教師,本人能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進取響應黨的號召,堅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模範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關心團體,樂於助人。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好每一份作業,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努力去做一個深受學生尊重和信賴的教師。
一、做一個學習型教師
教師的從教之日,正是重新學習之時。本人能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進取投身於教科研工作,大膽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教改嘗試。在每上完一篇課文後,我都會寫下自我的反思,以不斷督促自我提高。工作之餘,我盡量每一天擠一點時間閱讀專業類的書籍,不斷給自我充電,努力豐富自我的文學內涵。
二、做一個富有愛心的教師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學生,要以尊重和依靠為前提,要做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章、嚴中有信、嚴中有度。我經常從小處著手,從學生關心的事尋求最佳教育時機,給學生春風沐浴般的教育。作為班主任,我主動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經常找一些不一樣層次的學生談心,努力進入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其次,我和家長也進取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或上門家訪或主動打電話給家長,使家長的教育更具理性。
三、做一個理念新的教師
目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全面推開,在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自我所教的學科,進取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英語課上,我把英語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發現,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提高學習本事。使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只是教師,更多的是來自對書本的理解和與同伴的交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在得與失中思索,自我一向奉行踏實工作、虛心學習的原則,而這或喜或憂、或得或失的點點滴滴必將成為我生命中的絢麗色彩,點綴著我的人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避短,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但我從不言棄,我苦苦地耕耘著,辛勤地收獲著,在完成自我本職工作的同時,我也不斷為自我充電。一年來,我所帶班級的語文在全校評比中屢次獲得第一,為學校撰寫新聞通訊、典型材料三十多篇,其中有近二十篇在《張家界日報》上發表,指導三名學生的習作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在學校舉辦了文學知識講座,在縣教育局組織的《中小學生廉潔教育讀本》讀書徵文活動中榮獲二等獎。有論文獲得市、縣一等獎。並於今年上半年被縣教育局評為優秀宣傳員。
總之,這些成績都是微不足道的,我的路還很長,我必須更加努力,爭取在以後的日子裡,爭取做得更好。
⑺ 師德 知與行 為什麼有的師德標兵讓人感到心酸
因為有的靠賣慘得來的師德標兵;有的標兵不是大家選出來的,而是黑幕產生的;即便是大家選出來的,偶爾也還有師德行為敗壞不為人知的;有的師德標兵數據統計過程本身就有很大問題,有的為了當上師德標兵還擅自改動統計數據......
⑻ 簡述師德與詩行的關系
沒道德冷冰冰完美製造假象希望自聚光燈明星般俯視師者工作育真傾入教育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