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教師德業並進

教師德業並進

發布時間: 2021-08-16 19:27:23

Ⅰ 四字吉祥語有那些

四字吉祥語有:

1、好事連連、壽與天齊、開門大吉。

2、生意興隆、百年好合、壽與天齊。

3、蒸蒸日上、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4、年年有魚、生意興隆、家肥屋潤。

14、良禽擇木、嘉惠工商、勝勝小屋。

15、誓約同心、良師益友、龍馬精神。

16、姻緣相配、誓約同心、花開富貴。

17、龍馬精神、百年好合、身體健康。

18、幸福如意、心想事成、如意吉祥、萬事勝意。

19、新春快樂、年年有餘、蒸蒸日上、身體健康。

20、出入平安、龍馬精神、春風得意、闔家安康。

21、財源廣進、恭喜新禧、萬事如意、笑口常開。

22、陶未媲美、富國利民、駿業肇興、大展鴻圖、招財進寶。

23、多財善賈、勝勝小屋、大業千秋、大展經綸、駿業日新。

24、源遠流長、嘉惠工商、萬商雲集、開張駿業、駿業宏開。

25、同業楷模、良禽擇木、德必有鄰、喬木鶯聲、美侖美奐。

Ⅱ 石家莊二中是國家重點中學

不是國家重點

國家級重點中學一共13所,是1978年教育部圈定的,分別為:
北大附中 北師大附中 首師大附中 景山學校 華東師大一附中 華東師大二附中 南京師大附中 蘇州中學 杭州學軍中學 福州一中 福州三中 南開中學 東北師大附中

Ⅲ 德業並重什麼意思

品德和專業(學業)是同樣重要的.品德甚至高於一個人的學業.

Ⅳ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出自哪裡

  1. 曾國藩和李古寅的《敗經》。曾國藩萬年著作《敗經》,但未成書就身先死,僅留框架於後世。河南省圖書館李古寅,根據曾國藩《敗經》的框架和材料整理編輯出《敗經》一書。

  2. 原經抄記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盪盪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心不至於內傷。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恭然自餒也。


Ⅳ 德業傳康是什麼意思

得業川康是指健康鯉魚嶺的一種健康保健品,他們是口服的

Ⅵ 武漢大學情況

武漢大學網路名片 武漢大學校園景色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於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於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目前武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與法國同行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 中文名:國立武漢大學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WHU簡稱:武大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創辦時間:1893年類別:國立綜合性大學現任校長:顧海良所屬地區:中國武漢主要獎項:中國最美麗的大學目錄[隱藏]學校概況 學校簡介校名拾趣 校訓釋義 校歌品鑒 校史檔案 【歷史變遷】 【鼓勵與鞭策】 【校史年表】歷任校長 數字武大 珞珈擷英 院系設置 校園文化 學校概況 學校簡介校名拾趣校訓釋義校歌品鑒校史檔案 【歷史變遷】 【鼓勵與鞭策】 【校史年表】歷任校長數字武大珞珈擷英院系設置校園文化

[編輯本段]學校概況 武漢大學校徽(常用但並非官方公布)武漢大學有著豐富的內涵與人文底蘊。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
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 「 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 學校簡介【學校環境】
武漢大學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路16號 ,武漢大學校園佔地面積5 600畝(含附屬醫院佔地面積438畝),建築面積389萬平方米(含附屬醫院建築面積536 760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
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志性建築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學生住宿區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風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櫻梅楓可以說是詩情畫意。還有湖濱、星湖等住宿區都各有特色。
校內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櫻花最為有名,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都會吸引數百萬的遊客前來賞花,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發一些討論的熱點),武漢大學校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於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數量眾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曾有植物學家到校園考察後,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
武漢大學校園內還先後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傑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
【學校概況】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佔地面積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志性建築。2000年經合校組建後,,校園增加到四個校區分別為:文理學部(一區,即原國立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二區)、信息學部(三區)、醫學部(四區)。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系)。有110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3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84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29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目前普遍認為的理工類的較強勢院系有: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國際軟體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文科社科類院系則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優勢領域,如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雲集。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50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餘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校,非雙聘)、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校、非雙聘)、2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8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 「863 項目 」計劃領域專家、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4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在學生的文化生活方面,有學生喜愛的「四大名嘴」、「珞珈講壇」為代表的教會大學生思考的學者與講壇,還有藏書豐富,建築風格古樸的圖書館讓學生迷戀。更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節,讓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17項, 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 五個一 」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 智囊團 」和「 思想庫 」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 「 創造、創新、創業 」 教育的新理念,培養 「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 」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1280人,碩士研究生10731人,博士研究生6736人,其中包括港澳台僑學生566人(截止2008年武漢大學錄取港澳台僑學生總人數連續五年居全國內地普通高校之首),有外國留學生 1491 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293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於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餘年的風雨,百餘年的磨礪,百餘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編輯本段]校名拾趣武漢大學的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 右向左,「國立武漢大學」,所以按如今的從左至右的習慣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關於「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實際上意思基本一樣)。「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宣言。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這樣理解也同樣豪情萬丈。
一個大學的名字倒過來讀,也一樣意味深長,磅礴大氣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絕無僅有,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武大學子一直引以為豪的地方之一。
「學大漢,武立國」這一絕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長吳於廑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干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把「國立武漢大學」牌樓按由左至右順序來讀)為題,作精彩講演,使師生員工深受鼓舞。"學大漢,武立國"從此名滿天下。 [編輯本段]校訓釋義為繼承和發揚武漢大學的光榮傳統與優良校風,激勵全校師生員工不斷煥發精神,刻苦學習,嚴謹治學,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經1993年第一次校務委員會審議,武漢大學新校訓定為:自強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武漢大學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
用「自強」、「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義,又體現了武漢大學的歷史縱深與校風延續。
「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概言之,武漢大學新校訓的整體含義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刻苦學習、積極奉獻的偉大志向,以堅毅剛強的品格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探求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創新局面,取得新成績,辦好社會主義的武漢大學,不斷為國家作出新貢獻。 [編輯本段]校歌品鑒縱觀武漢大學歷史,正式作為校歌的樂曲主要為四首:學堂歌、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校歌、國立武漢大學校歌、現校歌。以下分別予以敘述。
一、學堂歌:為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所創,受外國學堂歌曲及中國古風影響,主要目的是「感發其忠愛之忱,鼓勵其自強之志」,格式為六字句加七字句,共分十三段。樂曲曲調厚重凝實,鏗鏘有力,沉穩中而有起伏變化,充分體現了學堂的神聖與教育的庄嚴,可謂為佳作。但由於學堂歌按令「遍發湖北通省各學堂、各軍營」,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作是自強學堂或方言學堂的校歌,因此在此處不加贅述。
二、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校歌:是武漢大學前身國立武昌高師的校歌。校歌在張渲校長主持下作成,詞曲作者不明。歌詞如下:「乾坤清曠,師儒道光,國學建武昌。鏡湖枕麓,屏城襟江,靈秀萃諸方。 東西南朔,多士蹌蹌,教學益相彰。 朴誠有勇,陶鑄一堂,學盛國斯強。」曲調婉轉飄逸,似從雲中飛過,同時又落地有聲,無有虛無縹緲之感,代表了師范學校教書育人、剛柔並濟的特點。就歌詞而言,本詞開門見山,抒發天地安泰、普道尊儒的思想,表現了傳統師范教育的精神特點綜觀全詞,渾然天成,一氣而就,以四言五言之傳統詩詞形式,並工對仗格律,充分表現了武昌高師的辦學宗旨、理念與特色,令人聞歌識校,難以釋懷。
三、國立武漢大學校歌:武漢大學校歌創作之巔峰向無爭議,是為國立武漢大學校歌。該校歌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創作,詞曲作者亦不詳,現今版本國立武漢大學校歌系由表桓昌校友回憶歌詞,何淑英校友提供曲譜而得,與其他版本或有不同。全詞如下:「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朝斯夕斯,日就月將。 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念茫茫宇合,悠悠文物。 選珞珈勝處,學子與翱翔,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學子與翱翔,努力崇明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及時愛景光。」全詞極盡引經據典之所能,文言歌詞雖有晦澀難懂之嫌,但其音律協和,意蘊深遠,則遠非白話所能及。歌詞採用文言,並非有些人所謂的固步自封、保守陳舊,而是對傳統文化以及學校精神遺產的繼承與發揚。校歌為大學之門戶,代表大學之形象、大學之精神。國立武漢大學作為名師雲集、眾才合璧之高深學府,承載了中華數千年傳統文明,並極力吸取西學之所長,如此理應以深邃高遠之文言雅句來表現本校、宣揚本校,而遠不是寥寥數行白話文所能展示的。在結合文言韻律的基礎上聆聽國立武漢大學校歌,方才酣暢淋漓。聽畢凝思,詞曲皆緊湊銜接,一氣呵成,盪氣回腸,曲調婉轉多情而又似催人奮進。綜覽全詞,跌宕起伏,層次分明,順勢便將國立武漢大學的景、情、人、思不露痕跡地結合在一起,予人以雄渾壯麗而又間雜輕盈柔和之感,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現校歌:由珞宣作詞,陳國權譜曲,嚴格意義上說是代校歌,為1998年所徵集。歌詞暫列如下:「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百年滄桑,弘毅自強,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啊……美麗的珞珈山。多少雄鷹競翱翔,競翱翔。揚帆長江,奔向海洋,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德業並進,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難,明日作棟梁,明日作棟梁。」其歌詞為白話,雖通俗易懂,然略顯輕薄。按毛翰的話說,「(現校歌)遠不及其國立時期老校歌的典重雋永」。現校歌主要以現校訓作為校歌的中心。武漢大學現校訓是「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現校歌中「百年滄桑,弘毅自強,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與「德業並進,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正是表現了現校訓的四大精神。但除此之外內容較為空洞無物,詩韻不足,意象也略為死板,因此不能全面體現武漢大學的學校精神與辦學理念。現校歌雖然輕柔優美,但曲調過高,使得未經過專門音樂發聲訓練的同學難以按原調唱畢樂曲,這更是現校歌的一大敗筆,完全沒有遵循原校歌琅琅上口的風格。綜論之,現校歌是具有時代氣息的一首歌曲,但卻並不適合用作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武漢大學的校歌。[1]

Ⅶ 怎樣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如何引導一個孩子呢?從現實工作上來看,這個老師能不動就不動,能不講話就不講話,能不管理就不管理,這就是教學的最高藝術,這是「智慧的教師」的本色。一切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讓孩子自己願意學習。而這樣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願意學習,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他會有一種自豪感!他覺得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一件榮耀的事,他的現實表現是從內心發出來的,不是用一個被要求的自己去激勵現實的自己,也不是用一個被規范的自己來責備自己。他的光明好學的自己跟現實的自己是合而為一的,這其中有一種深度的滿足感、安全感,也就是幸福感。
一般的教育,能教出——用「被要求的理想的自己」來激勵或對抗「現實的自己」的孩子,已經不錯了,表示孩子的光明還若隱若顯。等而下之的是,教出——不是用「理想」來對抗自己,他完全現實化了,他會用他的現實需求來對抗老師和父母,他希望現實上受到要求和規范的自己不再受管束,他希望成為純現實的接近動物的那個自己,所以起來對抗老師和父母。如果年紀還小,或性情比較溫柔的孩子,這種對抗可能沒顯現出來,他在老師父母面前,會勉強去符合大人給他的標准,也就是暫時壓抑他現實的自己,這種學生一時之間表面看起來是好學生,其實心理並不坦然。這不是真好,是一種病態的好,因為他的生命是分裂的,自己跟自己隔閡,自己跟自己對抗,他縱使拿到了許多「三好學生」的獎狀,但他並不真的快樂,他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能量。這種「耗散生命」的生活方式,或許會維持一輩子,他在眾人面前,勉強維持著「好人」的形象,但他心裡卻不踏實、不坦盪,這種人雖已經很難得了,但也是相當可憐的。我常想,他們為什麼不更上一層樓呢?但,習性已成,又沒有人提醒他,他可能一輩子沒有「向上一機」的福份。
讓孩子能夠自己喜歡做一個「從內在通出來」的孩子,也就是做一個真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歡學習,喜歡長進,讓他時時回歸自己人性的光明,用光明無限的自己引導現實的受限制的自己,這是對他人生最大的開發。當人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他內心的喜悅是不可限量的!他也將得到人間最大的幸福!這種人可以稱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個人從小常有光明發用的經驗,常有幸福的感覺,那麼這樣的能力便能保持一輩子,當他現實的自己跟光明的自己有一種摩擦的時候,他會很快警覺,警覺了,便很快調整,永保光明、永保幸福。所以我們教育的最大責任,是要讓一個孩子養成自動自發自覺自治的能力,即使離開了家長離開了老師,依舊有不斷的自我調理自我長進的能力。
不過這種能力,很難由學生自己來養成。因為我們剛才說堯舜性者也,湯武還要「反之也」。湯武這種人的「反之也」,是障礙很少的反之也,孔子的障礙可能也不大,孔子的學生顏回或許更厲害一點,顏回的天性比孔子似乎還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的秉賦大概和湯武同等級,孔子不敢說自己和堯舜一樣。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沒有真堯舜的。天下間沒有真堯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把堯舜當作一個理想中的人來看。湯武,則是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體貼自己天性的人,這一種人是世間實有的;那種從來沒有障礙,一概都是從天性而發,這是沒有的,那不是人,是神!
堯舜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這么重要,在中國哲學史上這樣重要,因為他是理想中的人格,這個叫「立象作用」。就像易經立個卦,而有「象」可觀,比如「乾卦」就是畫六個劃,就象徵了天地的創造性,象徵了無限的光明剛健,這個叫「象」!是個符號,是個象徵,是「理當有如此者」,不是時空中真實的存在。因此不要寄望我們的孩子成為堯舜,任何真實存在的人,都是要「反之也」一下,都是要沖破每個人個別的一些難關。而老師最重要的「功德」,就是對他光明的本性有無窮的信賴,而且要協助他沖破難關。一個人如果能沖破現實的限制——讓剛才所說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合而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導現實的自己,而且是自願如此——他將一輩子去克服自己現實的限制。能夠克服這種種限制的人就是所謂的「內聖」。當他發現世上的光明,往往被不安、污染和拙劣所覆蓋,他對世界人間將產生一種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來改變這種不安、污染與拙劣,這種事業叫「外王」。
所以「內聖外王」是人間永恆的理想,要做永遠的奮斗!孟子所謂「擴充」,「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但這個永遠而廣大的功業,其實並不高遠,就在你我每個人當下的一念中,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在這個地方通達了人性,你在這里用人性的光明當老師,傳導了你人性的光明,啟發了學生人性的光明,其實整個人生的意義也不過在此,整個天地的精靈也不過在此!你的生命——雖然你只是坐在這里,面對幾個孩子——其實你的生命與宇宙當下是相通貫的,與眾生當下是相感應的,於是一時之間,天下好像都在你的仁德的感召之中,就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
好了!儒家講到最高,要「無聲無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輕輕鬆鬆的。「羽扇綸巾談笑間」不是很輕松嗎?「檣櫓飛灰煙滅」,一切艱難的問題迎刃而解,不是很輕松嗎?想要如此輕快,你應先從「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做起,你的表現不在聲色上了,但這時還有一些隱忍的味道,──我在勉勵自己更加光明,盡力接近天性,還要用一番力氣。從用一些力氣到幾乎不用力氣,到完全不用力氣,完全沒事情一般,老師要向這里琢磨他的教育智慧。開始時,能做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就不錯了。我自己有明德,我隨時思索做老師的智慧,我遵守著做老師的道理,我有做老師的樣子,漸漸就可以「不大聲以色」,不必大聲叫罵,不必動粗,學生自然自動自主憤發向上。從此更上一層,「德輶如毛」老師只輕輕地走過來,站在學生面前,或坐在那裡,以其清明的眼光關照一下,學生就能領會老師的心意,不必開口警誡,就已經教好了,學生感覺到好像沒老師一樣。「無聲無臭」,則是大聲小聲都可以,管嚴管松,都恰到好處,有老師沒老師根本都一樣,呵呵!(眾笑)
老師越使用智慧,就越不必用現實的生命力,越用智慧,自己內在的「涵養」就愈深,所表現出來的德業就愈高。因為人是活的,學生是活的,活的人是有光明的靈性的,有光明靈性的活人,他的靈性是很容易被感動的,他的光明是很容易被引發的。所以老師的涵養與德業,很容易在有意無意間,默默地感動學生,啟發學生的清明本性,於是老師自己修了德,也同時成就了孩子的「德」,雖然孩子此時不知道這就是「德」,但越長大就越能體會出來,這種從內而體會出的德,叫「大德」!
這種教育法一定要推廣開來,推廣到全世界!現在西方式的學校教育,以傳授科學知識為標准,管它什麼「智慧」,認為那是不科學的,學生不學智慧,所以老師也不必有「智慧」了。我認為我們師范學校的培訓內容,須要有很大的提升。現在的師范學校,根本不講這些「心法」。師范學校當然也要求老師要有「素質」,但這「素質」,是以「認真」為標准,以能夠操作既定的技術,所謂「體制的教材教法」為標准,其實這只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師的本分。現在從師范學校訓練出來的為人師者,沒有「德」的觀念,沒有「智慧」的追求。現在體制的學校課程、應試制度,也不需要老師有這種能力,於是「以盲引盲」,人心敗壞,不可收拾。

我們一路走來推廣讀經,一步步的,從最簡單的,有空時讀兩三分鍾也好,十分鍾也好;讀三字經也好,讀唐詩也好。然後慢慢提升到必須從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開始讀,從每天讀兩三個小時,到愈多愈好的「大量讀經」。到了讀經私塾,就是八小時、十小時全天候讀經了。就讀經教育的「量」來說,讀經私塾已經是讀經量的最高展現。至於讀經教學的「質」,如今,讀經私塾已經到處都有,哪個老師愈有今天我們所說的「心法」,哪個老師就越教越輕松,學生和老師愈走越親切;哪個讀經私塾越採用我們的建議,它的管理麻煩就愈少,發展就越蒸蒸日上。
所以一定要把眼光放遠,從人性而行,從良知而行!以「心法」教學,以「智慧」教學!

Ⅷ 樹立德業為話題的作文八百字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用道德鑲邊,人生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的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
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要永遠記住:美在於心靈,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Ⅸ 急啊!哪所中學的學費在2000左右的,學校的校風不錯的,在莆田或涵江近處。不包括涵江私立實驗中學。

青璜(六中初中部,地處涵江)、哲理(二中初中部,地處西天尾)、擢英(一中初中部)等收費都不低。我是六中高中的學生,就青璜而談,學費不多,贊助費不少,我讀的時候要4000一年,但是有獎學金,如果你能考到年段前30名,剛好抵掉贊助費,我當初就是。
就整個涵江來說,六中的校風是最好的(不是莆田)。但近幾年,亂收學生,差生也不少,當初我讀的時候,校風很好。所以你一定進比較好的班級,要不然會耽誤你的。
涵江其他中學校風聽我的朋友說,都不太好。除了重點班,但學費低。
其他一級達標校(除六中)收費都不少,學習壓力也不小。萬一堅持不下就糟糕了。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