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禪師德遜
㈠ 歸一本師世尊佛陀一切般若智慧!謝謝您對見性的解答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無數。四輩之眾。天龍鬼神阿須倫會。
時給孤獨氏與五百居士。出舍衛城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卻坐一面。叉手問佛。居處治家財有幾輩。出家修道行異同乎。當奉何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復以何宜化眾生耶。
佛言。善哉問也。開發曈曚將來學施。
佛言。財有三輩。一曰下財。二曰中財。三曰上財。
何謂下財。有人治產積聚錢財。不敢衣食不修經戒。不能孝順供養二親。不樂隨時給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饒飽賜。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愛蜜。不信先聖不奉高士沙門道人。不好布施種福為德。心自計常不慮對至。合者必散禍福自追。貪慕身地不覺惱恨。咄嗟沒過入泥黎門。其身緣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號為名。羸弱猶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榮。心懷萬憂謂亦長生。心存吾我不達悉空。三界尚虛況人物乎。汲汲迭惑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養父母安和至心。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親恩而無窮極。給足妻子應時衣食。恩情歸流與共同歡。妻子如是也終無私行。瞻視奴客眷屬徒使不令飢乏。不信死後當復更生。謂死滅盡歸於無形。供孝所生念乳養恩。給足妻子戀恩愛情。瞻視僕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門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後當得福與眾殊特。是謂中財。佛於是頌曰
常能念乳養 孝順供二親
給足其妻子 隨時不失節
奴客及徒使 慰勞不加惡
下侍皆順從 遣行不違教
不信後世生 聞之驚不喜
自計身有常 長存不終亡
三界如幻化 當識此辭章
己所為罪福 從本而受之
佛復告長者。上財業者。謂其人若有財寶能自衣食。孝順父母不失時節。恆瞻顏色不令懷戚。出不犯禁入不違禮。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長謙遜智者。啟受博聞等心不邪。下劣貧厄咸蒙仗荷。給贍妻子常令備豐。除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窮匱。不妄撾罵加之慈愍。奉敬先聖至學正士出家順法沙門賢明。夙夜行禮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講經典並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時。自安護彼一切眾生。猶如牸牛食芻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無上無比為無儔匹為世大雄獨步無侶。佛於是頌曰
若有眾財業 以自好衣食
供養孝父母 不失其顏色
出遊不犯禁 還返不違禮
造行常清白 順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長 謙遜明智者
啟受博聞士 等心不慕邪
隨時給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賜奴僕使 衣食常豐足
奉沙門學士 布施授供養
從受深妙法 棄捐痴聾盲
愍傷十方人 不獨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從芻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無疾疹
普哀眾生類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長者。出家修道學有三品。一曰聲聞。二曰緣覺。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畏苦厭身。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四大猶虺五陰處賊。坐禪數息安般守意。觀身惡露不凈之形。畏色慾本痛想行識。怖地獄苦。餓鬼之厄。畜生惱結。人中之難。天上別離。不可稱計。輪轉無休如獄中囚。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求無為樂泥洹之安。但自為己不念眾生。常執小慈不興大哀。倚於音聲不解空慧。三界猶幻。趣自濟己不顧恩慈。是為聲聞學。佛於是頌曰
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
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
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
觀身中惡露 不凈有若干
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
佛告長者。緣覺者。本發大意。為菩薩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不解如來色身所現。因世愚人不識大道。斷生死流不能反原。盡生死本故為現身。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三十七品。觀十二緣欲拔其原。不解本無悕望大道。正使積德如虛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達故。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無想不願諸法。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道慧無形等如虛空。無所增壞普度眾生。佛於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佛告長者。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而修大悲無所適莫。不自憂身但念五趣。一切眾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護。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以施一切眾生之類。觀於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無異。為之雨淚。欲令度厄至於大道。佛於是頌曰
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
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
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
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給諸窮乏。
二曰 不擇豪劣行輕重心。
三曰 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
四曰 以此功德施於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布施攝貧窮 不行輕重心
志慧無悕望 不求還得報
愍念於群黎 往來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長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守口護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禮節。
三曰 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常護身口意 心堅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禮節
不願生天上 釋梵轉輪王
則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長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若罵詈者不計音聲。
二曰 若撾捶者計如無形。
三曰 若毀辱者謂如風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懷大哀。
佛於是頌曰
撾罵令默然 自計本無形
設有恨意起 心輒還自止
和心顏色悅 眾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長者。精進有四事。
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廢。
二曰 寧失身命不違道教。
三曰 勤諷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廣欲救濟諸危厄者。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寧自失身命 不敢違道教
誦習深經典 不以為懈惓
救濟眾危厄 不使心懷怨
佛告長者。禪思有四事。
一曰 樂習精修閑居獨處。
二曰 靜身口心令不憒亂。
三曰 雖在眾鬧常能定己。
四曰 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佛於是頌曰
恆好於精修 志閑居獨處
靜其身口意 未曾念憒鬧
數處眾亂中 心定無忽變
一心見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
三曰 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滅無處所 從心而得生
五陰本無根 所著以為名
十二緣無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
二曰 了痛癢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馬。
四曰 曉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識如幻。
六曰 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佛於是頌曰
解色如聚沫 痛癢如水泡
思想猶野馬 生死若芭蕉
了識假譬幻 三界無一好
分別悉空無 爾乃至大道
佛告長者。慈有四事。
一曰 慈念十方。
二曰 如母育子。
三曰 極愍念之。
四曰 如身無異。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慈念於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懷極愍念 如身等無異
佛告長者。哀有四事。
一曰 愍之。
二曰 為之雨淚。
三曰 身欲代罪。
四曰 以命濟之。
喜有四事。
一曰 和顏。
二曰 善言。
三曰 說經。
四曰 解義。
護有四事。
一曰 教去惡就善。
二曰 常訓誨歸命三寶。
三曰 使發道意。
四曰 開化眾生。
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愍念為雨淚 身欲代其罪
捨命而濟之 不以為懷恨
和顏演善言 講法分別義
教去惡就善 誨歸命三寶
佛告長者。有四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一曰 解空學無所求。
二曰 無想無所悕望。
三曰 無願不慕所生。
四曰 常等三乘之業無去來今。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解空無所求 無想悕望報
不慕願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長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一曰 一切皆悉本凈。
二曰 而解萬物普如幻化。
三曰 生死斷滅皆從緣對。
四曰 計其緣對本亦無形。
佛於是頌曰
一切悉本凈 解物如幻化
生死從緣對 計本亦無形
佛告長者。有六法疾成正覺。
一曰 身常行慈無怨無結。
二曰 口常行慈演深慧義。
三者 心慈仁和調隱哀念十方。
四曰 護戒不造想求大乘之業。
五曰 正觀見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 供足乏食救身之業以濟危厄。
是為六。佛於是頌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結
口恆修言愍 演深慧之誼
心和仁調隱 哀念諸十方
護戒不起想 正觀十方空
佛告長者。有四事疾成佛道。
一曰 奉精進業悉無所著。
二曰 教化眾生道心不斷。
三曰 游於生死不以患厭。
四曰 大慈大哀不舍權慧。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精進無所著 教化未曾斷
不患厭生死 不廢舍權慧
佛告長者。開化眾生有四事。
一曰 不信生死者則以現事禍福喻之。
二曰 不信三寶顯示大道。
三曰 迷惑邪徑指語三乘。佛道獨尊而無有侶。
四曰 三界所有悉如幻化無一真諦。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不信生死禍福示 墮邪見者顯大道
佛道獨尊而無侶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長者。開化復有七事。
一曰 慳貪者教令布施。
二曰 犯惡者誨令奉戒。
三曰 嗔恚者勸令忍辱。
四曰 懈怠者化令精進。
五曰 心亂者誨令定意。
六曰 愚冥者教令至學智度無極。
七曰 不知隨時顯權方便。
是為七。佛於是頌曰
慳者教布施 犯惡令奉戒
嗔恚勸忍辱 懈怠勸精進
亂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學
智慧度無極 隨時發善權
隨時菩薩問佛。何故學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佛言。學者其心見有遠近 解有深淺 志有優劣 故示三乘。計本無三假引為喻。譬如有人為國大臣聰明智慧。王之所重參誼國事。一以委託不懷疑慮。又斯大臣有三親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舉治國之政頗有漏失。眾人潛入白之於王。謂圖逆辟王聞懷疑問諸臣曰。當何罪之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頭。或言截手斷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眾臣所議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達偶有小失。不宜乃爾當捉閉著獄。諸臣唯從不敢復言。告邊臣曰。速下文書令收敕臣閉在刑獄。時凡親友聞之悲念。欲使出獄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飲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見考治。尊者又聞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獄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獄。至太子聞以為罔然。是吾親親無有重罪。眾臣憎之讒之於王。不宜取爾。往詣王所具陳本末謂無逆肆。當用我故願赦其殃。王用愛子即赦使出獄。與王相見令業如故。其國王者謂如來。其太子者智慧度無極善權方便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權慧之宜。乃能得出於三界獄。得成為佛廣濟眾生。尊者親友謂行凈戒。免三惡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間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謂布施業。此適能脫餓鬼之界。不免地獄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各得其類。發無上正真道意。奉於大慈無極大哀。開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達深法。不解進退中止自廢。故為緣覺畏生死難往返周旋。但欲自濟不念苦人故墮聲聞。各隨本行而獲致之。
說是經時。給孤獨氏居士五百長者。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有數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飛鳥走獸相和悲聲。當是之時。莫不歡喜自歸佛者。
居士復問。初學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習五戒自歸於三。
何謂五戒。
一曰 慈心恩仁不殺。
二曰 清廉節用不盜。
三者 貞良鮮潔不染。
四曰 篤信性和不欺。
五曰 要達志明不亂。
何謂三自歸。
一曰 歸佛無上正真。
二曰 歸法以自御心。
三曰 歸眾聖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復有四法。一曰道跡。二曰往還。三曰不還。四曰無著。緣覺至佛無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辯六度無極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無窮卻睹無極。教訓十方何智不逮。
阿難問曰。此經何名。雲何奉行。
佛言名曰解俗家。業三品之財出家修道無上正真。其要號曰演道俗業。
佛說如是。賢者阿難。給孤獨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歡喜。
㈡ 佛陀弟子中乞富不乞貧的怪人是誰
佛陀弟子中乞富不乞貧的怪人是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又作須浮帝,須扶提。新作蘇補底,蘇部底。譯言善現,善吉,善業。又稱空生。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 (一)須菩提一名的由來 須菩提漢譯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雲,此是吉相,故名。又譯善業,稟性慈善,不與物爭,及其出家,見空得道。兼修慈心,得無諍三昧,善護三業,故名。又譯空生,以其生時,家宅皆空,故名。須菩提出生婆羅門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鄉布教,他的父母改信佛教。須菩提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做佛的弟子。 (二)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准備說金剛般若時,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問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答說: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如此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我法二執,不能纏繞;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能束縛。離一切執,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相,才能見到人生。須菩提聞佛說法,證悟空理,在佛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什麼是空?空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因緣,就是空的同義詞。佛教說空,不是虛無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無因果的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而是充滿了利人濟世,廣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精神。菩薩於一切諸法不起執著,應住於空,住於無分別,才能完成六波羅密的修學,才能住於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暢游佛國,化益眾生,庄嚴佛士,安住自在解脫的境界。 傳說佛曾到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過去,佛回到人間,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前去迎接。當時須菩提在靈鷲山的石窟中縫衣,聽到佛回來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忽然一想,佛的真身不是六根可以看見。我現在去迎接佛陀,是把佛的法身當成地水火風四大種和合的肉身,是不識空性的表現。不識諸法空性,就看不到佛陀的法身。佛的法身是無我、無人、無作、無所不作的諸法空性。空性是無處不遍,佛的法身也無處不在。於是他安然坐下,依舊縫衣。 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花色,第一個看到佛。她一邊頂禮一邊說:弟子蓮花色第一個迎接佛陀,請接受頂禮。佛陀對她說:迎接我第一個人不是你,是須菩提。此時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見空即見如來,所以他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三)乞富不乞貧 根據佛制比丘乞食是次第行乞,可是須菩提離開精舍後,總是到富有的人家去行乞。不管路程多遠,他都要趕到富貴人家去,否則寧願餓著肚皮也不行乞。日子久了,一些比丘批評他看不起窮人,貪嘴好吃。須菩提向這些人解釋說:我向富人行乞,決不是為了貪圖美味珍餚。如果好吃,我就不會出家學道。為什麼我不到窮人的門上行乞?因為窮苦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那裡還有多餘的飲食供養我們?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已經十分內疚,怎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富人施捨區區一餐之食,不啻九牛之一毛。這即是我乞富不乞貧的原因所在。 一次摩訶迦葉對須菩提說:我向貧窮者乞食,給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富人福多,何必錦上添花?迦葉的話,無疑是對須菩提的批評。須菩提聽後,很謙遜地說:乞富乞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佛法里方便有多門,我們可以各行其道,不必強人同己。須菩提的乞富不乞貧,大迦葉的乞貧不乞富,成為尖銳的對比。佛陀對他兩個人都不贊成,曾訶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凈,嚴肅威儀,次第行乞。對佛陀的教育,須菩提虛懷若谷,很快地糾正了乞富不乞貧的做法。迦葉著重苦行,依然我行我素,佛陀也不勉強他。 (四)無諍三昧 須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闊達自在,為諸比丘敬佩。但也有人對他冷諷熱嘲,說他整天痴痴獃獃,一點也不活動,沒有什麼了不起。一些比丘聽了這話,為須菩提鳴不平,要和那些人辯論。須菩提勸這些好心的人說:修道的人要將譏嘲毀謗逆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緣,可以依此消除業障,加強信心。再說諸法空性的真理,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凡無聖,平等一相。辯白和諍論,是有勝負心,與真理相違。須菩提由於通達空性,所以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人,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贊他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回答說:您老人家對我的稱贊,真不敢當。我決不承認是人中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若我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執還未斷除,終日還沉溺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之中。其實舍利弗、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在靈鷲山石窟里坐禪,一天忽感四大不調,身心非常疲勞。在病重的時候,他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著。引發身體病苦的原因,有的是過去的業報現前,有的是現生違緣的關系,用醫葯不能徹底根除,唯有深信因果,懺悔罪業,修習禪觀,從心不苦到身不苦。經過正念和禪觀之後,他頓時感到身心輕松自在,疾病也霍然痊癒了。
㈢ 慶雲寺的高僧大德
妙懋禪師
妙懋禪師,慶雲寺第十七代住持。史載其「十六歲因照井見僧像,悟前身乃度牒歸釋,性恬雅,內典外尤多所究心」。禪師修持精進,明心見性,先後兩度住持慶雲寺。後圓寂於寺內,史載:「逾歲圓寂,梅忽先槁,乃集大眾預示以西逝期曰『老僧本自山中來,今日仍歸山中去』其來去明白,真能了徹前後身者」。
德溥禪師
德溥禪師,慶雲寺第十五代住持。有「詩僧」之稱,史載其「工詩,有《腰雪堂集》一卷,宋生王令樹孫驥為之序」。
佛眉禪師
佛眉禪師,學識淵博,擅長書法,史載:「佛眉,慶雲寺僧,性清雅,於釋典外究心儒書,臨摹顏平原《爭座位帖》決無緇流俗態,浙人聞其名,請主靈隱方丈」。
碩揆原志禪師
碩揆原志禪師(1628-1697),號借巢,鹽城孫氏子。手刃父仇後於順冶庚寅(1650)投海州佛陀寺出家。嗣法杭州靈隱具德弘禮門下,為漢月法藏再傳弟子,臨濟三峰宗門下俊傑,著名的禪宗大師。康熙十五年(1676)碩揆禪師主慶雲,主張禪凈雙修,為慶雲寺中興後第八代住持。《大藏經》高僧語錄欄和《正源略集》中均有其在慶雲寺講經開示的語錄。禪師圓寂後,朝廷賜謚凈慧禪師,著《七會語錄》、《借巢詩集》等行世。
㈣ 師德師風 心得體會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台,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艷。
夜闌人靜,耳邊又傳來那熟悉的歌聲 :
任風/翻閱背影的日子/燭光將記憶/搖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陽/便凝重了教師魂……
曾經懷著對遠方神聖的熱切嚮往,為了朝拜遠方那心目中的聖地,青年教師們把青春年華紮根於三尺講台而無怨無悔;中年教師們將家庭擱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撲在教學工作上;老教師如老黃牛一般埋頭苦幹而不知疲倦。他們,所面對的不止是幾十雙求知的眼睛,而是一個需要用愛來傾注的浩瀚的海洋;他們,猶如辛勤的農夫,鍾愛自己的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無私奉獻。
我永遠忘不了讀大一時的第一節計算機網路工程課。那天我們提前到了指定的教室,預備鈴響了,大家嘰嘰喳喳的聊天聲並沒有停下來。這時,有同學注意到進來了一位杵著雙拐的人,背著筆記本點腦,正微笑著看著我們,大家都好奇地看著他,他就是我們的老師?不會吧!幾個比較搗蛋的男生在後排嘀咕著。前排的幾個同學趕忙跑上前想幫他把筆記本電腦接過來,並上前攙扶他,可是他笑笑拒絕了。他走上講台,並沒象我們所想的那樣坐到椅子上,而是站在講台邊,這時候教室里已經是鴉雀無聲了,「大家好,我叫王峰,從今天開始將由我為大家講述計算機網路這門課程,好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他廣博的知識,流利的講解很快就吸引了我們,而且在兩個小時的授課中他沒有一分鍾是坐著的,一個健康的人站那麼久也會很累,不要說是一個沒有雙拐就連站都站不起來的殘疾人。每次上課他都准時到教室,無論刮風下雨。由於他不方便寫黑板,他都是在電腦上演示,所以每次上課都要背一個沉甸甸的筆記本電腦,有的時候還要加上一個投影儀。他給我們上了兩年的課,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講過課。他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教學深深地震撼著每一個同學。後來我們還知道,他是思科網路學院的負責人,計算機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還是雲南省優秀青年教師,我們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看到他也讓我們感到慚愧,一個殘疾人能夠取得這樣得成就,我們卻連他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當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他時,他只是輕輕地笑了笑。——我承認,王峰老師是我最為尊敬的一位老師,也是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一位老師。
——從王峰老師身上,我讀懂了「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用言和行詮釋了「教師」這兩個字的全部含義。
教師,這個神聖的稱呼,它如磁石吸引我游離的目光,安撫我躁動的心河。「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時,自然會有收獲和回報。我逐漸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於寂寞是成熟的標志。因而我感覺自己在前進,在成長。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培根說的一句話,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是收集,不應該像蜘蛛只從肚裡抽絲,我們應該像蜜峰,既採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
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育人單憑熱情和干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甘為人梯,像「春蠶」吐盡青絲,像「蠟燭」化成灰燼,把畢生獻給事業,獻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教師良好的思想品行將是教師最偉大人格力量的體現。
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講台,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台,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
其實,在我們中間也不乏這樣的教師。記得那是開學的第一天……
我們總會嚮往輝煌燦爛的明天,但明天是由每一個今天壘成,有嚮往有行動有堅持,方會使剎那變成永恆,使夢想變成現實。昨夜微霜初渡河,今晨秋風凋青發。每一項新的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項挑戰,我告誡自己只要大膽去做,生命便會實實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業便會充滿陽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讓自己在充實中完善自我,在寧靜中儲積生命的動力。還是魏書生說得好:把自己平凡的工作當作宏偉的世界去研究,你就會發現無窮的樂趣。
教育,是無私奉獻的事業;教育,是愛的事業。我走上講台時間不長,教學工作剛剛起步,我親眼目睹了老教師們愛崗敬業、講求奉獻作為,親耳聆聽了老教師們不畏艱苦,牧牧不倦、潛心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親身感受了那為了祖國和人民,為了孩子的明天,真誠奉獻的博大情懷。在學校繁忙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老師們的奉獻和忠誠。我深深懂得,我肩上的擔子不輕,我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遠……
青年詩人汪國真的一首詩道出了無私奉獻者的心曲: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只有挖掘自己靈魂深處的真誠,
把握瞬間的輝煌,
擁抱一片火熱的激情,
教師,是一個神聖的稱呼;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是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㈤ 為什麼說一切痛苦也是佛陀的加持
痛苦是保護人的,佛說錯誤的追求得到痛苦的結果,不苦怎麼知道錯了,知道錯了才會改正自己的人生。
㈥ 師德案例分析
表現了教師:
一 誠實,在眾多老師面前沒有掩蓋那層粉塵。
二 尊重, 把粉塵沒有學生的那一面 。
三 樸素, 發現粉塵沒有緊皺眉頭沒有躲閃一邊。
四 謙遜,眾目睽睽之下能躬下身子,彎下腰。
我受到的啟示:
胸有成竹 底氣就十足,這個順其自然的動作,是他日常行為嚴謹的積淀。不驕不躁輕輕一吹,嫻熟灑脫。
㈦ 關於師德師風的名言美句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 、身教重於言傳。
3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4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5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6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7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8 、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9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10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11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既有苦,也有樂。
12 、讓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們的孩子。
13 、傾注心血的愛能使孩子們早日鮮花綻放!
14 、教學相長,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學到很多。
15 、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們在成長!
16 、當你埋怨學生太笨的時候,你也該自問:什麼叫誨人不倦。
17 、教師施愛宜在嚴愛與寬愛之間。
18 、把愛帶給每位學生。
19 、在教育的百花園中,百花吐艷離不開園丁愛的奉獻;在金秋的碩果園里,碩果累累離不開耕耘者心的澆灌。
20 、今天的積蘊,是為了明天的放飛,還有什麼比看著自己的學生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更令教師欣慰的呢?
21 、在集體中,要盡可能多地要求每位同學,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每位同學,讓每位同學對自己都有信心。
22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
23 、尊重和愛護學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
24 、要得到學生的尊重和愛戴,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
25 、師生之間心與心的交匯之處是愛的聖地。
26 、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27 、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28 、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為科學;教師不存在的地方,無知就變成了聰慧。
29 、和藹可親的態度,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主角。
30 、語言作為工作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於騎士的重要;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在於作為騎士的教師駕馭駿馬的能力高低。
31 、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
32 、誠摯的心靈,是學生情感的鑰匙,高尚的師德,是學生心靈的明鏡。
33 、想教學生如何正派為人,教師應先從自己正派為人做起。
34 、學生沒有教師,就象生活沒有陽光。
35 、小鳥展翅看大鳥,學生成長靠教師。
36 、好筍出好竹,好師出好徒。
37 、教師總是希望學生將來超過自己。
38 、愚蠢的教師只會傳授真理,聰明的教師應教學生發現真理。
39 、感人肺腑的談話,能醫治學生心靈的創傷。
40 、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