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情誼道法
㈠ 800字師生情誼(政治要的),不要和別的文章一樣,一樣老師就知道了。 跪求答案。。。。。。。。。
清晨,您迎著朝露奔赴校園,
夜幕,您披著星辰疲憊地回到家中。
春天您帶著百花的芬芳洋溢校園,
冬日您把溫暖送到每個花朵身邊。
從容淡定、默默無聞、披星攬月、奉獻青春……
為什麼鮮花要感恩雨露?
為什麼蒼鷹要感恩長空?
為什麼魚兒要感恩海洋?
為什麼百花要感恩春風?
為什麼花朵要感恩燭光?
因為雨露把鮮花滋養;
因為長空讓蒼鷹自由翱翔;
因為海洋讓魚兒在它的懷抱徜徉;
因為春風為百花的綻放貢獻力量;
因為你燃燒自己澆灌祖國花朵的成長。
是誰,踏著清脆的鈴聲為嗷嗷待哺的小燕覓食;
是誰,讓學生們插上天使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是誰,在人們都進入甜美的夢鄉之後,依然在燈下批改作業;
又是誰,在樓梯上滾落摔傷後,依然踉蹌著來為孩子們上課……
多少年來,人們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她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又有多少祖國的花朵成為九州華夏的棟梁之材!
誰又能知道,這其中包含著多少的汗水與淚水,老師那絲絲白發、斑斑皺紋就是這最好的見證。
是呵,一路辛勞,幾多收獲。
如今您已是桃李芬芳,您的學生遍布在社會的各個工作崗位,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你依然的奮戰在教育事業上,為了祖國花朵的成長嘔心瀝血,您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把光明灑向大地,把真愛灑向人間。
親愛的老師啊!
因為有了您,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如此美麗,混沌之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燈,迷茫的夜空,才有了永恆的北斗。
您肩負著神聖的使命,您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您肩負著民族的昌盛,您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撫愛下健康成長,在您的關注下奔赴遠大的前程。
父母之愛,讓我們感受到養育的艱辛;
朋友之愛,讓我們體會到互助的溫暖;
教師之愛,讓我們享受到了不求回報無私關愛的博大。
教師是愛的傳播者教師為什麼令我們難忘,是因為我們的心田裡傾注了教師的愛。
教師為什麼令我們感動,是因為我們的靈魂深處凝結了教師的真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真摯感言。
教師的愛是一種無私的愛,他們對學生的愛從不求回報。
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不理智和被誤解的事情,他們決不因此而影響到對學生的教誨和關愛,他們決不會把對學生的愛與自己的個人目的和利益聯系起來。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教師的愛是一種最高尚的愛。
教師的愛不僅是出於他們職業本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們更是把學生看作是他們自己的兒女,傾注全部的心血。
教師的愛更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教師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
教師思考的是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他們從不因眼前的不理解而放任遷就。
教師的理智是超人的,他們對芸芸眾生能夠區別對待,因人施教,做到對好學生不溺愛,對差學生不操之過急、循循善誘。
教師的愛包含母愛且勝於母愛,在於這種愛是嚴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完美結合,在於它突破了母親的那種一味的溺愛。
有人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我們的教師所給予的愛恰恰就是這種神聖。
「教育沒有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教師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不斷澆開一朵朵美麗的心靈之花。
對教師的愛,學生的感觸是最真切的:你給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讓我自由地去來。你給了我一盞知識的明燈,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我知道我享有的是一份博大寬廣的愛。一根火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可以點燃一堆熊熊的烈火。
教師的工作是普通的,但卻可以喚起無數學子渴求知識的激情。
我們的教師就是這樣不求自己的壯麗人生,只求在平凡中讓學生們一步步長大。
㈡ 你對傳統師生情誼的看法
尊重老師,應該的,需要傳承;不敢違背老師、認為老師說的就是對的,錯誤,要有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間
㈢ 師生情誼,師生之間
一、保持師生間的尊重,無論關系多熱也要保持長久的,不溫不火的師道尊嚴。
二、保持一定的距離,太近可能造成傷害,尤其是在生活上。
三、保持一定的純潔度。即使做成朋友了,也要限定范圍。最好只做咨詢的朋友、談心的朋友。驢友、麻友、酒友等等都不可取。
㈣ 師生情誼意思
師生情誼,那就是師生之間的感情啊,按照普通的來說,不就是老師平時挺關心學生的?也能尊重學生自己的理想,引導學生好好的讀書學習嘛,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嘛,然後學生呢,也會盡量的聽老師的話啊,跟著老師努力讀書啊,完成老師交給她的任務,比如各種作業呀,或者做實驗什麼的,努力學習,成為老師喜歡的那種學生,成績優秀了,讓老師臉上也有光啊!時間長了,就會有一定的感情啊!
㈤ 初一上冊政治書《師生情誼》
《師生情誼》
[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進一步樹立尊師觀念,了解老師的工作特點,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學會科學的處理與老師的關系,積極主動的與老師溝通,提高師生交往的能力與水平,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 能力目標;積極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增進師生情感,增強正確處理師生矛盾的能力。
3. 知識目標:通過讓學生自主討論、現場采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能力。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老師的工作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自學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
[教學重點]: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學難點]:如何與老師交流與溝通,化解與老師的矛盾與沖突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為此,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談話法: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和理想狀態,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談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達到真誠交流與溝通的目的。
2. 課堂作業法:上課之前先准備一份課堂作業表,設置一些與師生關系有關的題目,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前准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
2.為教學而作的調查問卷
3.邀請相關聽課老師,以備課堂上師生交流
[教學過程]
謎語導入:他是誰?
有人說,他們是辛勤的園丁,不辭勞苦,鋤草施肥,爭得桃李滿園,百花吐艷;有人說,他們是無名的小草,不慕虛榮,淡泊名利,換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有人說,他們是燃燒的蠟燭,不惜生命,無怨無悔,獻出絲絲暖流,一片光明;有人說,他們是靈魂的工程師,春風化雨,雕木琢玉,為社會放飛希望,培植棟梁。
生:老師
活動一:
師:對,是老師!在人生道路上,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除了父母,還有陪伴我們成長的老師,老師是一個讓人充滿敬意的稱呼。同學們,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天天和老師打交道。那有同學願意分享一下對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老師的故事嗎?
生:自由發言
活動二:
師:剛才聽了同學們這么多的發言,我也覺得,這么多年,老師帶給了我們太多的回憶與感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課堂作業,讓我們懷著感激的心情,寫下老師教會我或給予我什麼。
生:自由發言
師:通過我們以上的發言,我們發現,老師不僅僅教給我們科學文化知識,他還給了我們智慧、勇氣、力量和信心,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因此,老師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傳播者,他還是引路人、保健醫生、朋友、榜樣。(插入幻燈片)
活動三:
散文朗誦:《老師,您一生都站著》
師:這是一篇用心寫出來的文章,同學們都聽得很認真,那聽了以後,你跟作者是否產生了共鳴?你怎樣理解老師站的行為?
生:自由發言
活動四:
師: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在歷史上,我們的前輩也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故事: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名人名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關漢卿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斯大林
活動五:
師:看來,老師的工作非常辛苦,同學們也非常體諒老師、理解老師,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師生之間仍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問題,請同學們先看看這個案例
楊蘭的信
楊蘭今年小學畢業了,因為上了初中,她離開了自己非常喜歡的蘇老師。她心裡非常難過。一天放學後,她給老師一封信。信中寫道:
敬愛的蘇老師:
你好!一直就想給你寫信,可我怕你繁忙,怕你笑話我。每天,那些煩惱、問題都纏繞著我,我好痛苦。我覺的,你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可另一方面,你又是一個心理學家,是我們的知心朋友。自從上初中以來,我每天心裡都裝著一件事,我仍想在你的教導下學習。可是,當新的老師跨進我們教室的一剎那,我的心一陣陣難受,眼淚早已充滿了我的眼眶,我茫然不知所措。慢慢地我努力去適應,可是,太難了。蘇老師,我該怎麼辦?你能不能給我指點一下,我不想耽誤學習,可我有怕自己會有懈怠的心理 蘇老師,對不起,我在傷心之際有打擾了你,別介意!
祝: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學生:
回答下列問題:
1、幫楊蘭找一找原因。
2、你怎麼看待她排解苦惱的做法?
3、如何解決楊蘭的問題呢?
生:小組討論發言
師:的確,與小學相比,在中學,我們和老師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我們長大了,老師對我們的要求也更高了。
板書:在學習中,老師更多的要求我們自主自覺的學習,對自己負責
在班級活動中,教師讓我們鍛煉自我管理,學習做活動的組織者
在思想交流中,老師要求我們自我反省,自我嚴格要求
活動六:
勾畫出你被老師批評、誤解和表揚時的表情,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自我勾畫,自由發言
活動七;
實話實說
分組討論: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
現場采訪: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
學生討論後發言
師:讓我們走近老師,善於與老師溝通,增進與教師的感情,與老師一道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㈥ 袁吉六的師生情誼
1912年,袁吉六攜眷遷居新化。次年春在湖南省第四師范學校(後並入一師)任國文老師。當時,毛澤東先編在預科三班,後來轉入本科一部八班。袁吉六是第八班的國文教師,對毛澤東十分器重,尤其贊賞其文采,經常找其談話,並介紹選讀古典文學作品。他愛惜自己的藏書,從不借出,唯獨樂意借給毛澤東閱讀。
當時康(有為)、梁(啟超)文體風靡一時,學生作文,競相仿效。他對學生毛澤東說:「作文之道,首應務本,完全摹仿康、梁,實非所宜。」又說:「文章妙來無過熟,要多讀、多寫、多想、多問。」毛澤東接受教誨,改弦易轍,獨出一格,他贊賞毛有「孔融」之筆。並常為毛詳細講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1915年上學期,第一師范的學生反對當局增收學雜費,發生了驅逐校長張乾的罷課運動。這場斗爭中,毛澤東起草了一份反對張乾的傳單。事後,張干要掛牌開除毛澤東的學籍。他極力反對,並多次對人說:「挽天下危亡者,必期斯人也。」
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埃德加·斯諾談及他在第一師范讀書時說:「學校里有一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取了個袁大鬍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啟超,認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體,所以多虧袁大鬍子,今天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
毛澤東對袁非常敬重。
1950年,當袁吉六的老同事王季范寫信告知毛主席,袁的遺孀生活困難時,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長王首道,「請省府酌予接濟」,使袁吉六夫人得以安度晚年。
1953年,毛澤東親筆為袁吉六墓碑題字:「袁吉六先生之墓」。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為他重修了墳墓。
196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請郭沫若、周世釗、章士釗等作客。席間談起第一師范的袁吉六老師時,章士釗說:「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著說:「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澤東聽了笑著說:「英才過譽,但『教天下』則符合袁老身份。」
1980年,袁吉六的大兒子袁愈棲又在墓碑兩側立上石柱,將1965年毛澤東追憶袁師時,與章、郭的談話中有「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等語組成五字對聯:
通古今文史,
教天下英才。
並將其刻於墓前石柱上,永志紀念。
㈦ 寫有關於師生情的誼
師生情
又有一批學生要畢業離校了.我默默地收拾著姍姍的衣服,一件件地折疊好,再整齊的放到包袱里,就像打發將要遠行的女兒一樣,看著靜靜的站在一邊的姍姍,太多太多的往事又湧上了心頭......
那是2000年的冬季,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要隨丈夫搬往縣城了,豪華的三室一廳住宅樓寬敞明亮,條件確實太優越了.
」老師要搬家了」,消息很快在學生中傳開了,記得那是家搬往縣城後的第一個周一,上課的鈴聲響過後,我按時走進教室,可教室里出奇的肅靜,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和平時不大一樣,顯得格外莊重,這是我以往從來沒有見過的,幾十雙眼睛有些茫然地看著我,這時我立刻緊張起來,我關切的問了一聲:」同學們,今天你們怎麼了?」教室里死一般的沉靜,忽然一聲嗚咽打破了教室沉重的氣氛,並且立時傳開,教室里學生們的哭聲響成一片,我更加驚奇地走到姍姍身邊,說了聲:」姍姍,不要哭,告訴老師,班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姍姍哭著告訴我:」同學們聽說老師的家已經搬往縣城了,以後就不再教我們了,老師,你能不能留下來,我們都不願讓你走,我們不願離開你......」看著眼前的一幕,怎能不使我感動呢?聽著姍姍的一番話,我已是淚流滿面.再看看平時班裡最調皮搗蛋的王平,一個勁的抹著眼淚都哭成了小花臉兒,他低著頭走到我面前哭著說:」老師只要你留下來,我一定好好學習,再也不惹你生氣了.」望著全班幾十雙期待的眼睛,我還能說什麼......,多麼純真的孩子,他們一顆顆小小的心靈,是那麼的脆弱,潔凈,善良,美麗,我怎麼能忍心傷害他們,怎麼能忍心丟下他們而去呢?那一刻我毅然決定要留下來.就這樣,家,雖然已經搬往縣城了,我卻一個人留在了老家.往日熱鬧的家裡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沒有了孩子的笑聲,小院里實在是冷清,我更是感到從沒有過的孤獨.所以,每當下午放學後,我都會走的很晚很晚,直到送走最後一個學生才回家,因為我感到和孩子們多待一會兒,就少一分一個人的孤獨.
有一天下午放學後,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一個輕輕的聲音在我背後響起:」老師,晚上你一個人在家害怕嗎?我住在你家給你做伴行嗎?」我回頭一看,說話的是姍姍,我不加思索地回答:」很好啊.只要你能行」.就這樣,姍姍成了我生活的夥伴.
姍姍,是一個可愛而且特別聰明的女孩兒,她一直是我班成績最好的學生,但在和我相處的日子裡,我覺得她更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每天晚上的飯桌上,她總是把她感到最快樂的事情講給我聽,我會被她那天真的童心所感染,沖淡我工作的疲憊,更減少了我的孤獨與寂寞.
那年仲秋節,學校里沒有放假,我知道今年的仲秋節又要我一個人過了,下午放學後,我告訴姍姍:」今晚不要去老師家了,回家跟你爸媽過仲秋節吧!我一個人回到熟悉的家.一切又都是那麼的冷清,沒有歡笑,沒有祝福,沒有親人,更沒有仲秋節一家團圓的酒宴,我心裡冒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老師,我來陪你一塊兒過仲秋節」.那個熟悉的聲音又在我背後響起,」姍姍,你怎麼又來了?」我幾乎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師,我知道你一個人過節會感到孤單的,這是我媽親手做的炸雞,你嘗嘗又香又酥,還有香腸,蘋果,月餅,還有飲料呢,老師你喜歡吃什麼?」看著姍姍擺滿桌子的東西,我又一次流淚了.」老師你怎麼哭了?你不喜歡我陪你過節嗎?您是我們的好老師,我只想讓你高興,讓你笑」.童言無忌啊!孩子的話是最真誠的,聽著姍姍的這一番話,我又能說什麼呢?從教二十多年來,我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只是一心一意把孩子們教好,從來沒有感覺到,一名教師在孩子們心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
那天晚上,我和姍姍相依在一起,吃著月餅看星星看月亮,那場面,在別人看來絕不僅僅像師生,而更像是母女......
」老師您又哭了」,姍姍的話打斷了我思緒,才發現我的淚水已經滴在姍姍的包袱上.
姍姍小學畢業了,她以校區第一名的成績升入初中,我一邊整理著她的衣服,一邊囑咐她:」到了中學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姍姍拉著我的手,依依不捨.
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人們都說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我說世間最深的情是師生情.
㈧ 師生情誼的名言 急......
1.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
2.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3.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當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的成長播下最初的種子。 ——瑪麗.居里
4.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
5.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培養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陶行知
6.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斯大林
7.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清〗鄭燮
8.教師是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心靈之火;教師是石級,承受著學生一步步踏實地向上攀登。——當代諺語
㈨ 師生情誼故事
轉載:溫暖的牆 (馬國福)女友是一名中學教師,她的職業性質註定了她要經常與粉筆打交道。當粉筆灰塵雪花一樣把她的世界裝點得銀裝素裹的同時,也悄然腐蝕著她的手指。
幾年下來,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結了厚厚的一層老繭。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時候,她手上的老繭裂開了口子,一堂課板書下來,疼痛不已。上課前擦的潤膚油,不到幾分鍾的時間就被粉筆灰吸得一干二凈。為了減輕疼痛,下課後她經常用熱水袋捂住冰涼疼痛的手指。
有一堂課,女友需要板書一黑板內容,寫到一半的時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紅了手上的粉筆。坐在前排細心的學生發現了老師手上的血。那點點血跡像梅花一樣,竟將白色的粉筆點綴得分外引人注目。
女友拿出紙擦掉手上的血,繼續書寫。不專心上課唧唧喳喳說話的學生見狀後不再說話。教室里靜極了,只聽見粉筆頭在黑板上發出的沙沙聲,就像秋天的葉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發出的輕微聲音。
第二天上課時,女友一走進教室,發現學生們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樣,有一種期待、一種激動,那種神情意味深長,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發現。班長喊起立,全班學生向老師問好,他們並沒有把眼光放在老師身上,眼睛全盯著講台上的粉筆盒。這讓她感到很蹊蹺,莫非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當她從粉筆盒裡拿出粉筆准備書寫時才發現,那些粉筆整整齊齊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筆被五顏六色的彩紙裹了起來,像花園里多彩的花枝。
女友以為學生們在和她開玩笑,准備撕掉包裹粉筆的彩紙時,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喊:老師先不要撕,請先看看那些字!那紙上面有字。
輕輕撕開紙,紙上密密麻麻寫著:「老師,天冷了,我們看到你板書時手上流血了,就用紙把粉筆包起來。這樣你寫字時手就不會疼了!」在那些粉筆中有一支特別獨特,沒有包紙,被一個硬殼的彩色筆筒包著。拿起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已經用盡、可以隨意擰著伸縮的唇膏筒!這是多麼美好的創意啊!這些純真的孩子,把母親用來化妝的唇膏筒也給拿來了。
幾十雙眼睛盯著女友。女友的眼睛濕潤了,淚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來。她微笑著向學生們道謝。轉過身,書寫。粉筆灰像雪花一樣飄落,竟使寒冷的教室顯得格外婆娑和嫵媚。握著那細細的粉筆,她感覺自己握著的不是一支粉筆,而是一雙雙溫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櫓槳,在愛的海洋里劃呀劃。他們用薄薄的一張紙,在寒冷的天氣,給老師築起了一堵最溫暖的牆。此刻,她的心裡涌動著一種說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細微的炭火一樣,默默燃燒著……
(選自《讀者》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