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智度師生平

智度師生平

發布時間: 2021-08-20 21:20:29

1. 智顗的人物生平

父親是梁朝的官吏。十七歲時,值梁末兵亂,家庭分散,顛沛流離,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願為僧。十八歲投湘州(今湖南長沙市)果願寺法緒出家,授以十戒;師叫他去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戒。這時他已精研律學,深好禪觀。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於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造詣甚深。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嶽時,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
智顗住瓦官寺前後八年,除講《法華經》而外,還講《大智度論》和《次第禪門》(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寫出《六妙法門》等。陳太建七年(575)離開金陵,初入天台山,於北面山峰,創立伽藍,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華頂峰,行頭陀行,晝夜禪觀。
陳至德三年(585)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靈曜寺。陳少主請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又講《仁王般若經》,慧暅、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陳亡,智顗上廬山隱修。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往揚州傳戒,他即前去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的稱號。次年(592)他回到故鄉荊州,於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此後兩年(593—594)在寺講《法華經玄義》和《摩訶止觀》。
開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從楊廣之請,再到揚州,撰《凈名經疏》,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以後兩年(597),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曾奉書天台邀請他到嘉祥寺講《法華經》,他因病未能前往。過了些時,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他仍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入寂,世壽六十歲,僧臘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後於大業元年(605)題名為國清寺。
印光大師雲:智者大師,釋迦之化身也。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凈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凈,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只,僅)登五品(五品,即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下略)實恐後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2. 求智者大師簡介

智者大師,即智顗(538-597),是我國陳、隋之際的著名佛教領袖和佛學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為四祖(中國佛教天台宗高推龍樹為初祖,以慧文、慧思為二祖、三祖),實際上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創始人,所以常被成為天台智者大師。
天台智者大師在佛教史上貢獻巨大,影響深遠,自隋唐以來,為其樹碑立傳者,代有其人。在這些有關智者大師的傳記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智者的高足章安灌頂(公元561-632年)為乃師所撰的《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以及初唐沙門道宣(公元596-667年)所撰的《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後來的各種智顗傳記,無不是以此二者為藍本而有所益損。然而,關於智者大師的世壽年歲,《別傳》與《續高僧傳•智顗傳》所載並不統一:《別傳》載智者世壽六十,《續高僧傳•智顗傳》則謂智者世壽六十七。由於智者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多傳並載,均無異議,故智者世壽年歲的多少實直接影響到對其生年的推定。這無論是對天台宗傳人而言,還是對一般的佛學研究者來講,都不能不說是一個亟須澄清的大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近世的著名學者如陳垣先生、湯用彤先生等,都曾給予關注,並釐定智者「世壽六十」之說為正,「世壽六十七」之說乃系誤傳。如陳垣先生謂:「《續僧傳》、《弘贊法華傳》作年六十七,《智者大師別傳》、《景德錄》、《釋門正統》作年六十,與《佛祖統紀》九《法喜傳》『陳光大元年智者年三十』之說合,今從之。」(註:陳垣《釋氏疑年錄》卷三,中華書局,1964年,61頁。)湯用彤先生在所作「智者年表」中亦謂:「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智顗姓陳氏,字德安,生於荊州之華容」,「卒時……年六十,僧臘四十」,「《續僧傳》謂卒時六十七歲,當誤」(註: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1982年,129-131頁。)。
陳垣先生和湯用彤先生的這種說法,已為現今的佛教學術界所普遍認同。因此,關於智者的世壽和生年問題,本不必再辨。然《續高僧傳•智顗傳》影響巨大,「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為《弘贊法華傳》、《天台九祖傳》、《佛祖歷代通載》等唐宋以來的多種佛教史傳所襲用,至今仍時或見。1997年秋,筆者赴天台國清寺參加紀念智者大師圓寂一千四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回程途經智者圓寂處之新昌大佛寺,見寺中有近人所立智者大師碑,仍依《續高僧傳•智顗傳》,謂智者世壽六十七。可見謬種誤傳,影響及於今日。再者,陳垣、湯用彤諸先生雖訂正《續高僧傳•智顗傳》之誤,然其所舉史料亦有未盡處。茲將有關智者世壽與生年之重要史料,依歷史年代之先後順序條列如下,並略加考辨:
(一)智顗《遺書與晉王》中謂:「貧道在世六十年(註:灌頂《國清百錄》卷三,《大正藏》卷四六,810頁中。)。」此《遺書》乃智者去世前三日,即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親口所述。智者卒後,其弟子智越遣僧使灌頂、普明奉《遺書》與隋晉王楊廣,楊廣於開皇十八年正月二十日作《答遺旨文》。智者《遺書》與晉王《答文》,具載於灌頂所編之《國清百錄》卷三。這是關於智者世壽年歲的最早、最直接、最權威的記載,惜乎學者多未加註意。
(二)隋•柳顧言《天台國清寺智者禪師碑文》謂:智者「仍索僧伽梨大衣,手自披著,回身西向,端坐遷神,春秋六十(註:灌頂《國清百錄》卷四,《大正藏》卷四六,818頁中。)。」此《碑文》乃隋秘書監、開府儀同三司柳辯(字顧言)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奉煬帝之敕而作,其可靠性與權威性自不待辯矣。
(三)隋•灌頂《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謂:智者「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註:《大正藏》卷五十,196頁中。)。」
(四)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謂:智者「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註:《大正藏》卷五十,567頁中。)。」若依此推算,智者當生於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五)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三十《真觀傳》有言:「天台智者,名行絕倫,先世因緣,敦猷莫逆,年臘既齊,為法兄弟。」(註:《大正藏》卷五十,702頁中。)所謂「年臘既齊」者,謂智者與真觀二人年齡、僧臘皆同。同《傳》又謂,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真觀卒時,年七十四。依此推算,真觀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此亦當為智者之生年,反合智者世壽六十之說。以此反證《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所謂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其矛盾昭然可見。
(六)唐•惠詳《弘贊法華傳》卷四《智顗傳》謂:智者「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按:宋、元、明及續藏經本「二十二」均作「二十四」)日也(註:《大正藏》卷五一,23頁上。)。」此說顯然源自《續高僧傳•智顗傳》,即其文句亦全同於彼矣。
(七)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述智者行跡,謂:「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眾,大師時年十八,至襄州果願寺依乎舅氏而出家焉。至陳太平三年,時年二十,進受具足,依慧曠律師通於律藏。至陳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禪師稟受禪法,時年二十三歲。至陳光太元年,辭師入鄴(按:宮本「鄴」作「業」),時年三十。至陳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時年三十八。……至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答地恩。……至十四年,時年五十七,於彼玉泉而說止觀。」(註:《大正藏》卷四六,142頁下。)湛然此段敘述,年代多有謬誤,如謂「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眾」雲雲,實則西魏破梁元帝在梁承聖三年(公元554年);梁雖有「太平」年號(梁敬帝),然梁太平二年當公元557年,距西魏破梁元帝已有數載。又如「至陳太平三年,時年二十」,實則陳無「太平」年號,當為梁太平二年。再如「至陳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禪師稟受禪法,時年二十三歲」,其中「陳乾明元年」之說亦誤,陳無「乾明」年號,實當為陳天嘉元年,即北齊乾明元年也。又,「至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答地恩」雲雲,亦有誤:陳貞明三年當隋開皇九年而非十一年,是年隋滅陳,智者雖欲西遊荊湘,然至匡廬而止,開皇十一年始入荊湘以答地恩。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中的上述錯誤,後為南宋志磐之《佛祖統紀》所修正。湛然所述雖有如是之謬誤,然其所言「陳光太(按:「太」當為「大」)元年,辭師入鄴,時年三十」、「陳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時年三十八」及(隋開皇)十四年,時年五十七,於彼玉泉而說止觀」等,均與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合。
(八)北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智顗傳》謂:智者「命筆作《觀心偈》,唱諸法門綱要訖,趺坐而逝,壽六十,臘四十」(註:《大正藏》卷五一,432頁下。)。此即陳垣先生《釋氏疑年錄》所引征者。
(九)南宋•凈梵《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禪師一歲。……六十歲,赴召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滅,當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也。」(註:《大正藏》卷四六,823頁上、下。)該《年譜事跡》附於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乙巳蘇州北禪無量壽院傳天台祖教沙門凈梵校刻之《國清百靈》後,未註明作者,然其末句謂「自(智者)入滅至宋淳熙十二年乙巳,得五百九十二歲矣」,其後有凈梵及白蓮住山戒應於同年所題之《題〈百錄〉後序》,據此推測《年譜》的作者或當為凈梵。近人引用此《年譜事跡》,亦有以作者為戒應者。為行文方便計,該《年譜》作者姑作凈梵。此為現存最早直接明確記載智者生年之史料。
(十)南宋•士衡《天台九祖傳•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師傳》謂:智者「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註:《大正藏》卷五一,100頁下。)。此說亦據《續高僧傳•智顗傳》。
(十一)南宋•士衡《天台九祖傳•四祖天台教主智者大師傳》雖謂智者卒時「春秋六十有七」,然甚可注意者,該《傳》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刻本夾注有雲:「本朝翰林學士扈蒙《序》雲:大師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註:《大正藏》卷五一,100頁上。)扈蒙字日用,北宋初遷翰林學士,太祖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以工部尚書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二六九《扈蒙傳》謂:蒙好釋典,多著述,有《鰲山集》二十卷。依《天台九祖傳》夾注所引扈蒙《序》之言,智者生於梁大同四年戊午,則卒時當年六十,與《別傳》合,而與《天台九祖傳》正文相背。扈蒙此說,本是比南宋凈梵《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更早明確記載智者生年之史料,惜乎扈蒙文集散佚,僅存殘篇,不知此所謂「扈蒙《序》」究何所指矣。
(十二)南宋•宗鑒《釋門正統》卷一《天台教主智者靈慧大師世家》謂:智者「世壽六十,僧臘四十」(註:《續藏經》第130冊,738頁上。)。此說與《別傳》同。
(十三)南宋•志磐《佛祖統紀》卷六《四祖天台智者紀》述智者行跡,除於本文中明言智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註:《大正藏》卷四九,185頁上。)外,於夾注中亦多附年歲,如:「誕靈之夕,神光發屋」,夾注雲:「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年十七,值元帝江陵失守」,夾注雲:「據歷推之,應年十七,《別傳》作『十五』者,誤」(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年十八,辭兄求去」,夾注雲:「梁敬帝紹泰元年也」(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上。);「二十進受具戒」,夾注雲:「梁太平二年也,是年九月,禪位於陳武帝」(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中。);「陳文帝天嘉元年,時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頂拜」,夾注雲:「《輔行》作『乾明』者,誤,時年二十三歲」(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中。);「以陳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於金陵」,夾注雲:「此陳廢帝時,師年三十」(註:《大正藏》卷四九,181頁下。);「止瓦官前後八載,……秋九月,遂入天台」,夾注雲:「《輔行》謂此年三十八歲」(註:《大正藏》卷四九,182頁上。)。又,《佛祖統紀》卷九《法喜傳》亦謂「陳光大元年,與同學二十七人從智者至金陵游化」,夾注雲「時智者年三十」(註:《大正藏》卷四九,197頁上。),此即陳垣先生《釋氏疑年錄》所引征者。以上所列之正文及夾注,皆與「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合。《佛祖統紀》述智者行跡,多據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及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故於智者世壽年歲,依《別傳》而不依《續高僧傳•智顗傳》。同時,《佛祖統紀》還對《別傳》及《止觀輔行傳弘決》中的個別年代錯誤作了訂正。
(十四)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天台智者禪師傳》謂:智者「卒於天台大石像前,春秋六十七矣」(註:《大正藏》卷四九,560頁中。)。此說亦據《續高僧傳•智顗傳》。
由上引隋唐至元代的相關史料可以看出,不但與智者同時代的隋秘書監柳顧言奉敕所撰的《天台國清寺智者禪師碑文》、智者高足灌頂所撰的《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天台九祖荊溪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宋初翰林學士扈蒙之《序》、北宋禪宗傳人道原之《景德傳燈錄》、南宋天台傳入凈梵之《智者大禪師年譜事跡》、南宋天台傳人宗鑒之《釋門正統》、南宋天台宗人志磐之《佛祖統紀》等所言,均可證成智者世壽六十之說,而且智者本人在臨終的《遺書》中亦自謂「貧道在世六十年」。而智者世壽六十七之說的始作俑者,則為初唐沙門道宣之《續高僧傳•智顗傳》,稍後惠詳之《弘贊法華傳》、南宋士衡之《天台九祖傳》、元代念常之《佛祖歷代通載》等因之。道宣雖廣聞博識,然其為前代眾高僧立傳之時,於傳主之生平年歷事跡等未必皆知之詳確,難免錯謬,此例非一。如前引其所撰之《智顗傳》與《真觀傳》,關於智者世壽與生年的說法便不能統一。若依《真觀傳》,則恰可證成智者世壽六十之說,反與灌頂之《別傳》相合,而與其自撰之《智顗傳》相違。惜乎後人不辨,盲目因從,致使謬種誤傳,逾千年而不息。今所以不憚煩瑣,詳舉史料者,冀使學者知正說之根苗,辨誤傳之源流,不復以訛傳訛也。
綜上所論,可以確知:智者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其生年當在梁武帝大同四年(依宋初扈蒙之說,在秋七月)。若以西歷計,梁武帝大同四年當公元53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當公元597年,故一般史家皆以公元538-597年為智者生卒年。晚近楊曾文先生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推定智者卒日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實為公元598年1月7日,故應以公元598年為智者卒年(註:楊曾文《關於中日天台宗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1994年第2期,78頁。)。然楊先生據此推斷智者生年為公元539年,則有所未妥。當以智者卒年隋開皇十七年上推六十年至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為其出生之年,而不應以公元598年上推至公元539年(梁武帝大同五年)。總之,智者生卒年當為梁武帝大同四年(秋七月)至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若以西歷計,則為公元538-598年。
---------------------------------------------------------------------------------------------------------
智者大師名號由來一說
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師。他開創了中國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創立一代教觀,智慧出眾,穎悟過人,確實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智者。
關於智者名號由來,早就有明確的解釋。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揚州總管楊廣請智顗為菩薩戒師,智顗賜名「總持」,楊廣上尊號「智者」。對此《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有所記載:「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後,作大庄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師雲:「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楊廣請智者東下揚州,為其授菩薩戒,智者本不情願,再三推託,楊廣執意不肯,雙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於達成妥協,智者答應為楊廣授戒,楊廣也不得不被迫接受了相當苛刻的四項條件。在雙方相互致敬的面紗下,上演了二人最初的一場交鋒。
《別傳》的記載還給人一種假象,似乎「智者」的名號是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授戒時楊廣給予智顗的,有的學者也是這么認為。其實不然,當時授戒時並無此事,而是此後不久所發生。據《天台國清寺智者碑》:既而龍斿龕難,仍代孝王,爰屆邦域,潔誠延請。順流背風,數日遄到,亦既覯止,便定師資。等善意之仰妙光,若高宗之得傅說。再三固辭,無可與讓。以開皇十一年歲次辛亥月旅黃鍾二十三日辛丑,於楊州大聽寺設無礙大齋,夤受菩薩戒法。……法事雲畢,七珍備舍。出居於城外禪眾之精林,四事供養。睿情猶疑未滿,以為師氏禮極,必有嘉名,如伊尹之曰「阿衡」,呂望之稱「尚父」。檢《地持經》「智者」師目,謹依金口,虔表玉裕。便克良辰,躬出頂禮。雖有熊之登具茨,漢文之適河上,方之蔑如也。
這表明授「智者」之號是「法事雲畢」之後的事。那麼究竟是何時呢?據《國清百錄》卷二,《王謝書第二十七》、《王參書第二十八》、《王請留書第二十九》都沒有提到「智者」之號,只有附在《王請留書》之後的柳顧言所宣的「口敕」才明確提及:
開府柳顧言,宣口教雲:智者為當長去,更有還期?弟子意不欲相去遼遠,脫能旋迴,不敢留停。鎮下近山,隨樂住止。又欲奉留,待二月十八日,同度延陵鎮,仍共至棲霞履行,於彼送別。
此口敕宣於何時不詳,要之當在開皇十二年初。對於智者的辭別,楊廣是很不樂意的,因而千方百計,盡量拖延。從一心「請留」到無奈許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既言「二月」十八日送行,暗示此口敕宣於一月,非在當月,故特言之。另據作於開皇十二年(592)二月八日的《蔣州僧論毀寺書第三十二》,奉誠寺慧文等高僧稱智顗為「智者禪師」,這表明「智者」之號始自二月八日以前。依照情理推斷,楊廣奉智顗尊號當在開皇十一年十二月或次年一月。
楊廣為什麼稱智顗為「智者」呢?柳顧言奉敕而撰的《國清寺碑》給了一個官方的解釋,即是依《菩薩地持經》戒品之中的「智者」之名目,此說事實上出自楊廣本人,而且確實有所依據。據《菩薩地持經》卷五戒品之餘:
菩薩欲學菩薩律義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者,……於智者前,謙下恭敬,長跪曲身,於佛像前,作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如是受菩薩戒竟。
這里詳細說明了授菩薩戒的儀式,而有授戒資格的當是「有智有力,善語善義,能誦能持」的「智者」,智顗作為天台宗的一代大師,當然有資格號稱「智者」,擔任菩薩戒師。
既然這一解釋出自當事人,又確有經典依據,自然不必懷疑。然而這一解釋頗有掩人耳目之嫌,楊廣的受戒與其說是一個宗教活動,不如說是一個政治事件,確切來說,是一場宗教外衣掩飾下的政治交易。智顗授楊廣法名為「總持」,絕不僅僅是受持大乘戒法、止一切惡、持一切善的意思,其政治含義一目瞭然,是楊廣奪嫡備儲、覬覦東宮的政治宣言。這一法名的由來,未必是智者的本心,極有可能是出自楊廣的授意。
楊廣之所以授智顗智者之號,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國清寺碑》有所表白,楊廣既然尊智者為伊尹、呂望,當然以商湯、周武自期;以智顗為大隗、河上,足表白視為黃帝、漢文。這對於煬帝來說,可以說是理所當然,而對於晉王來言,可說是大逆不道。楊廣欲奉智者為國師,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國主。因而智者之號,大有深意。
據《續高僧傳》卷六慧約(452—535)本傳:
皇帝斯雕文璞,信無為道,發菩提心,構重雲殿。以戒業精微,功德淵廣,既為萬善之本,實亦眾行所先。譬巨海百川之長,若須彌群山之最;三果四向緣此以成,十力三明因茲而立。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畢舉,儀式具陳。製造圓壇,用明果極。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且帝皇師臣,大聖師友,遂古以來,斯道無墜。農軒周孔,憲章仁義,況理越天人之外,義超名器之表!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允膺闍梨之尊,屬當「智者」之號。逡巡退讓,情在固執;殷勤勸請,辭不獲命。天監十一年始敕引見。事協心期,道存目擊。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給。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發弘誓心,受菩薩戒。乃幸等覺殿,降雕玉輦。屈萬乘之尊,申在三之敬。暫屏袞服,恭受田衣。宣度凈儀,曲躬誠肅。於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大赦天下,率土同慶。自是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坐。皇儲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士庶,咸希度脫。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梁武帝對戒法十分重視,親自採集經教,撰立《戒品》,製造戒壇,他尤其重視大乘戒律,欲以斷食酒肉的大乘戒取代小乘戒,這也符合他的「皇帝菩薩」的身份和治理國家的需要。因為佛法重視傳承,不可虛授,故禮請慧約為師,因為他道德高尚,「允膺闍梨之尊,屬當智者之號」,這才是「智者」之號的真正來歷,時在天監十一年(512)。天監十八年(519),又為武帝授菩薩戒。「大同一年,又敕改所居竹山裡,為智者里」,這也是難得的殊榮。
梁代名僧輩出,其中以庄嚴僧曼、光宅法雲、開善智藏地位最高,號稱「三大士」,慧超則為大僧正,是佛教界的最高領袖,然而他們的地位在當時都不及慧約, 因為慧約是武帝之師,是唯一的國師。慧約既為武帝之師,因而自皇儲以下,道俗爭請其為師,就連年臘高於慧約者也拜在門下,正式的弟子竟然有四萬八千人,其中既有攀龍附鳳之徒,又有迫於威勢而不得不從者。據《法雲傳》:
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躬受大戒,以自庄嚴。自茲厥後,王侯朝士,法俗傾都,或有年臘過刁:智者,皆望風奄附,啟受戒法。
慧約被尊為「智者」,為梁國師,這一事件距楊廣受戒不過數十年,智顗為梁遺民,對梁王朝很有感情,這一故事二人肯定都是心照不宣。楊廣利用授戒為個人撈取政治資本,是以智顗為工具,但在客觀上卻使智者大師這一稱號千古流傳,而慧約最早號稱智者之事卻被歷史淹沒,此亦是楊廣始料未及的僥幸之功。

3. 鳩摩羅什是否娶妻,生平事跡,還有妻子是誰

簡介
鳩摩羅什(梵語 Kumarajiva )(西元 344 ~ 413 年,一說公元(350—409)本名叫鳩摩羅耆婆什,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炎,母親叫耆婆,連名父母的名字合稱,漢譯「童壽」,就是說他雖是童年,而有青年的德氣。又作鳩摩羅時婆、鳩摩羅什婆,羅什三藏之具名。

關於名字的誤解:鳩摩羅是姓氏,什是名字。其姓鳩摩羅未譯,如果要譯,就譯成童,姓童,童子的童。其名什,實在略了一個字,應該叫什婆,鳩摩羅什婆。什婆未譯,如果譯呢,要譯成壽字,壽命長短的那個壽字,全名即童壽。現在我們混混沌沌,糊糊塗塗,就說他童年有長老之德,叫做童壽,沒有這個道理。其實童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叫阿壽。

東晉時後秦高僧。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700—711)(又說為不空(743—774))並稱為四大譯師。

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文,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 出《摩訶般若》、《法華》、《維摩》、《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時稱「四聖」。

4. 鳩摩羅什的一生

鳩摩羅什(梵語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又說為不空(705—774))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文,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時稱「四聖」。

5.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何解

用正氣面對邪氣,用覺悟來對待執迷,用智慧來對待愚昧,用善良來面對邪惡;像用這樣的辦法來處理棘手的問題,才能真正地化解問題.

6. 法性宗 、法相宗、天台宗 、賢首宗 的主要經典分別是什麼

法性宗是永明所說三宗之第三,立真如法性隨緣,而緣起諸法之宗旨也。華嚴天台真言等之實大乘,皆為此法性宗。三德指歸一曰:『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菩薩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

法相宗是以《瑜伽師地論》為本,以《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庄嚴經論》、《分別瑜伽論》等十論為支的所謂「一本十支」為主要典籍。《成唯識論》為其代表作。

天台宗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為『天台三大部』

華嚴宗就是賢首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教法。五教系依所詮法義之淺深,將如來一代所說教相分為:(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十宗則系依佛所說之義理區別為:(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第十即華嚴之教旨。華嚴宗旨雖甚深玄妙,所說多端,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宇宙萬象相即相入,此一物為他萬物緣,他萬物為此一物緣,自他相待相資,圓融無礙。為明此事事無礙法界之無盡緣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法門:(一)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蓋法界即總括宇宙萬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稱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攝上述四法界。(二)十玄門,即以十門開演法界緣起之相狀,說明萬物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原理。十玄門有新古之別,智儼、法藏所立,各稱古十玄、新十玄。又藉教義、理事、解行、因果等十項要目(華嚴十義)來闡發諸法皆各具足此十玄門無礙涉入,成一大緣起之圓融玄妙關系。(三)六相圓融,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此六相,圓融相即無礙。華嚴,就經典而言,系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就學派而言,則為中國佛教之宗派,頗能契合國人追求圓融之心態。

7. 學誠大和尚的生平事跡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8月19日出生在福建省仙游縣賴店鎮羅峰村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在祖母和母親的影響帶動下,12歲的他就翻起了佛經。並且還常去附近的玉塔寺玩,總覺得寺院很熟悉、很親切,不知為什麼卻非常喜歡寺里菩薩的慈祥與自在。後來看了許多佛教讀物,深受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精進求法,傳播佛教文化的精神所影響。法師1974年至1979年就讀於仙游賴店中心小學,1979年至1982年就讀於仙游縣華僑中學,其間成績優秀。1982於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並獲碩士學位。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宗教》顧問、《福建佛教》主編。 求學時代 酸甜苦辣 初中畢業後,即1982年3月3日(16歲)農歷二月初八,他受宿生之願的驅使,及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精神所影響而毅然決定出家,來到遠近聞名的莆田廣化寺,禮定海長老為剃度恩師,落發為僧(現長期在東南亞一帶弘法利生)。並依止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師、弘一律師的弟子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生前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及諮議委員會主席)。在老法師精心栽培下,他律於行、志於學,認真地背誦佛教經論和儒家經典,如《沙彌律儀》、《論語》等,並在老法師面前考試通過,為以後濟世利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之餘,他還十分注重福德培養,打掃殿堂的衛生及別人不願意乾的活。圓拙老法師對他十分嚴厲,有一次在拖齋堂的地時老法師悄悄地走過去檢查,發現不夠干凈就當面讓他重復拖幾遍。他聰明好學做事又勤奮認真,於第二年便考進福建佛學院預科班,並以總分第一名成績就任「班長」。法師在學院期間更加努力學習佛教經論及文化知識,課余時間總樂於幫助同學各種困難,並發心護持常住。 1984年(18歲)法師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從此法師更加勤奮好學、刻苦專心,若有不懂之處虛心向師友請教,直至弄懂為止。也時常因思考問題而廢寢忘食,從不虛度寶貴的暇滿時光。他生活簡單樸素,心靈善良單純。每逢星期天和節假日,寧靜祥和的教室里,時常會有一位身材瘦高威儀具足的學僧在課桌前,孜孜不倦地塑造自己遠大而寬廣的志願並默默地耕耘著……。法師雖遠在北京卻念念不忘身居海外的剃度恩師及依止師圓拙老法師,常以書信往來。有一次給老法師寫信說:「學院較亂,大家不願學修,渾渾噩噩過日子,自己見了傷心並想回廣化寺」,老法師回信鄭重地告訴他:「別人是別人,你應當虛心學習」,這句話給他極大的啟發和鼓舞。在遇到困難時至誠地祈求三寶庇護及敢於突破困難,面對自我,升華心靈。另外趙朴老對法師也愛護有加,常幫他及時解決許多困難。1988年(22歲)本科畢業後考上研究生,法師繼續攀登智慧的高峰,探索佛法的深邃,並於同年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壇大戒。 1989年,廣化寺方丈毅然法師退居。當時,學誠法師的學識已引起佛教界有識之士的注意。在德高望重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自關懷下,經毅然法師舉薦和全體執事一致贊同,決定將年僅23歲還在就讀研究生課程的他推上廣化寺方丈的位置,並於同年二月初八日舉行升座典禮。成為全國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師面對崇高的名位,毫不自滿,反覺得自己德才不夠擔此重任而幾度推脫。有一次他竟不告而別,但大家覺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又把他找了回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法師任方丈期間仍一如既往、持之以恆地鑽研學習,並於1991年順利通過了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班的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同年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 身兼數職 認真負責 法師於1993年(27歲)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在京期間,無論出訪國內或者國外他總是謙虛地為同行的老法師們服務,從中觀察他們如何為人處世,歷境練心,方便度生的。1995年任福建佛學院院長。1997年任福建省第八屆政協常委。1998年(32歲)被選為福建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教》主編,《福建宗教》顧問。曾任中華海外聯誼會第一屆理事,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2年9月16日(36歲)在第七屆佛代會上,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是中國佛教協會新一屆領導集體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兼任《法音》雜志主編。談起自己的當選,他表示,「這是前輩高僧大德對我的信任,我將盡心盡力地輔佐會長,並做好份內工作」。多年來法師在中佛協的付出是不言而喻的,實難用寥寥數語來加以表達。 2004年1月16日(38歲)榮膺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方丈,3月13日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8月20日任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是唯一的漢族僧人。2005年7月當選為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年紀這么輕便身兼多項要職,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他的時間是分秒必爭,但並不以此為負擔,反視為庄嚴。他常說:「無我無畏,無私無憂」。無論在何處大家看到他都是和顏悅色,身心自在,一點也顯不出因事務的繁忙而憂愁不安,這說明內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充滿著光明、清涼、快樂、寬大,亦是具有菩提心的流露。有學僧問這種境界是怎樣修的?法師說:「克制自己,不遷怒,常反省,代別人著想」。這位佛子是怎樣贏得社會和佛教界的嘉許與厚望的呢? 學修一體 內充外顯 法師住處從不講究豪華氣派,他常說:「我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護持道場的」。在一天中他休息的時間很少,常常是兩三個小時,早上聞板起床,也時常提前起來。他說:「自己臨睡前意念定時一般較准」。晨起後喝杯茶水,靜坐、思維皈依發心,規劃一天的安排,有時候看書。接下來隨眾上殿過堂,特別這一點二十幾年來持之以恆,始終如一。他常說:「作為一個出家人不過宗教生活怎麼可以呢?當頭的要帶頭這樣才能夠領眾熏修」。有一次法師因急著寫一篇講稿卻忘了過堂,此時上殿時間已到,侍者要外出買些吃的,「飯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他說。通常早齋後他會在寺院四處走走看看。接下來回到寮房繼續靜坐思維一個小時左右。 法師很樂意與大家互動談心,僧眾與他交流心得時,總願意把心裡話談出來,從中得到指導,僧眾總是很好樂親近這位慈悲的 「長者」,因為在他身邊沒有壓力,且感到無限的溫馨、和藹、可親,有吸引力、易親近,而且在潛移默化地成長。有人問這是什麼力量呢?法師說:「通常我與各階層的人接觸總是把自己的身份放低,眾生平等嗎」!法師處理事情既周密、穩當、可靠又灑脫,拿得起放得下。在日理萬機之下,經常拿出很多休息時間來關心寺院的防火防盜等安全工作,如在廣化寺法師常常深夜時到寺院各處巡察和關心巡夜的僧眾。法師在處理事務之餘,還廣閱大量經論:如《華嚴經》、《法華經》、《大寶集經》、《涅盤經》、《大般若經》、《凈土五經》、《六祖壇經》、《四分律藏》、《四分律比丘戒》(可背誦)、《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論》、《中論》、《慈氏五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分律比丘戒講義》等,尤其對《戒律》、《凈土》、《俱舍論》、《唯識》、《中觀》、《菩提道次第廣論》有很深的研究與體會,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勤修佛學之餘也研讀《古蘭經》等其他宗教的經典,並認為佛教應對其他宗教執包容、對話、交流的態度。早期每逢寒暑假,通常閉關專修,就現在,有時也擠出時間專修或進行短期閉關,以此策勵大家,要時刻把握當下,慎勿放逸。 法師不僅關心佛教內部的事情,還關心國家大事和世界和平問題。十幾年來,撰寫了近百萬字的佛教論文,如《福建佛教的過去與未來》、《對新世紀中國宗教的一些思考》、《宗教關注全球化問題》、《略論中國佛教的文化建設》、《漫談佛教人才建設》、《現代叢林生活的趨勢》、《佛教的和平觀》、《佛教世俗化傾向的思考》、《人類道德危機與宗教倫理關懷》等幾十篇文章。發表在在《中國宗教》、《人民政協報》、《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亞洲論壇》等海內外佛教的刊物與互聯網上,受到教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法師給僧俗二眾講開示時,深入淺出、契理契機,能把佛法融會到現實生活中。在一次春節法會開示中,他勉勵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應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不忘發心。為應僧眾之機而提出適合現代出家眾應具備的條件「志、道、德、才、學」五字真言;在叢林里 「堅持、隨眾、服從」的靈丹妙葯。他常鼓勵執事們要「發大心、講真話、辦實事」,對未來的發展,只要發心就能做到。工作能力不夠,無法應付千變萬化的緣起,以後不會做事的去做事,會做事了應從中超脫出來。為人處事遇違緣時應做到:「忍耐、包容、以禮相持、以誠相待」。 法師為什麼會關心國內外大事?他認為,佛教與國家的命脈息息相關,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各國來參入,世界各國也離不開中國。在寺院舉辦的法會上,他積極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引導佛教信眾遵紀守法,做一個模範公民。他說:「出家眾住持佛法,在家眾護持佛法,這是大家的責任和義務」,並要求新世紀的僧尼,要進行內在的「心靈環保」,以「庄嚴國土,利樂有情」,建設「人間凈土」為己任。他認為,佛教的教育應該引導廣大四眾弟子從原始的、片面的、落後的、短視的、陳舊的觀念里解放出來,走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道路。作為佛教徒要有遠大的眼光,要能夠把握新時代佛教命脈,要懂得利用現代化設備(如電腦、網路等)來弘法,用適合現代人生活的方式方法來弘法,緊跟時代,隨機應變,契理契機,大膽吸收現代科學中涌現出來的觀點正確、內容新穎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要注重自身修養,以道感人,以德服人。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以真實修行,真實弘法,報謝四恩。 法師的高風懿行、領眾修學、住持正法,更是得到趙朴老的肯定和贊賞,特地為其題詩:「律己其志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儻於此間求」。這是一個世紀老人對一個青年晚輩的贊許,更是一種殷殷期望。

8. 《瑜伽師地論》和《大智度論》分別主要講什麼內容

1、《瑜伽師地論》,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

2、全書中心內容是,論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性質及其所依客觀對象是人們根本心識——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禪觀漸次發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

3、全書分五部分:本地分(1~50卷)、攝決擇分(50~80卷)、攝釋分(81~82卷)、攝異門分(83~84卷)、攝事分(85~100卷)。釋十七地有關三藏,特別是《雜阿含經》等眾多要義。初明契經事,次明調伏事,後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為重點,後四分主要是解釋其中的義理。

4、《大智度論》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出系統解說及論證。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5、同時由於此論所釋的《大品般若經》為當時篇幅最大的一部經,作者並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故被稱為「論中之王」。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後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

(8)智度師生平擴展閱讀:

1、《大智度論》,是由龍樹菩薩所造,姚秦弘始四年,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中西明閣上創譯,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大智度論》堪稱龍樹菩薩晚年名著,為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巨著。

2、《大智度論》全書所引經典極多,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論書,對佛教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規制、僧伽等解說甚為詳細,所引經典、論書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堪稱「佛教網路全書」。

3、鳩摩羅什譯本共一百卷,最初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釋,其後各卷則是節譯,如果全部譯出,或將超過千卷之數。

9. 大智度論,佛陀都講了什麼

「大智度論」是 龍樹菩薩的寫的經論,是依據《大品般若經》做出了對空性的展開解釋,被認為是龍樹創立的佛教「中觀」派的重要論著。

10. 鳩摩羅什是什麼時期的人主要學術貢獻是什麼

鳩摩羅什(梵語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
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縣)。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文,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時稱「四聖」。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